無腺姬蕨

2020/07/04 12:07


▲大屯山 20200704 無腺姬蕨

主要特徵


本種形態與姬蕨很相似,孢子囊群生於小列片近缺刻處,不被反捲的裂片邊緣所包覆,但全株不具腺毛。在台灣生長於中、低海拔林緣環境。參考: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八卷(上)

基本資料


學名:Hypolepis polypodioides (Blume) Hooker
簡誌:無描述。
別名:无腺姬蕨<植物智:Hypolepis polypodioides (Blume) Hooker>
原產地:台灣生長於海拔700-1700米的開闊地。中國分布於廣東,海南,台灣,雲南;國外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克什米爾,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泰國,越南,太平洋島嶼。

進入閱讀更多...

紅鞘薹

2020/07/04 10:11


▲大屯山 20200704 紅鞘薹,花序

主要特徵


根狀莖粗壯,木質。稈密叢生,高40-90cm,粗2-2.5mm,堅挺,銳三棱形,無毛。葉長於稈,少有短於稈,平張,寬5-14mm,下面粗糙,上面光滑或兩面均光滑,邊緣密生短刺毛,基部具紫紅色或紫褐色、分裂呈纖維狀的宿存葉鞘。苞片葉狀,長於支花序,具長鞘。圓錐花序復出,長20-50cm;支圓錐花序4-8個,輪廓為三角狀卵形,長4-15cm,寬3-7cm,單生,稀雙生;支花序柄纖細,最下部的1個長10-20cm,向上部的漸短,三棱形,棱上疏被短粗毛;支花序軸銳三棱形,被短粗毛;小苞片鱗片狀,長2-3mm,頂端具長芒。小穗多數,全部從囊狀、內無花的支先出葉中生出,開展或微開展,兩性,雄雌順序,長圓形或長圓狀圓柱形,長5-15mm,頂生的1個略長,通常為8-20mm;雄花部分短於雌花部分,具3-7朵花;雌花部分具2-16朵花。雄花鱗片披針形,長2-3毫米,頂端漸尖,膜質,褐色或褐紅色;雌花鱗片卵形或披針形,長1.5-2mm,頂端漸尖或急尖,膜質,褐色、紅褐色或淡褐色而有紅褐色的斑點和短線,無毛,有1條中脈。果囊橢圓形或狹橢圓形,三棱形,長約3mm,下部黃白色,上部褐色或紅褐色或全部為淡褐色而有紅褐色的斑點和短線,膜質,無毛,腹面具2側脈及數條細脈,基部幾無柄,上部收縮成稍外彎至微下彎的長喙,喙長為果囊的1/2,喙口斜截形。小堅果橢圓形,三棱形,長約1.5mm,成熟時黃褐色;花柱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花果期5-11月。

基本資料


學名:Carex filicina Nees
簡誌:根莖短。稈叢生,高30-150 cm,橫截面三角形。葉基生,寬4-12 mm。花序圓錐狀;葉狀總苞具鞘;小穗披針形,具兩性,雄花在上,長0.4-2 cm;雌鱗片卵形,長1.5-2.2 mm,頂端具芒尖;柱頭3。果囊長3-5 mm,光滑或被毛,橢圓形;瘦果長1.5-1.75 mm,橢圓形到菱形,橫截面三角形。
別名:蕨狀薹草、蕨状薹草<植物智:Carex filicina Nees>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生於林間或林邊濕潤草地,海拔1200-2800米。台灣中低海拔林下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藜蘆

2020/07/04 09:47


▲大屯山步道 20200704 台灣藜蘆的花序(漸熟型)雄蕊3或6;柱頭3。

主要特徵


6月下旬始開花,7~8 月為盛花期。果熟於9月,亦為紫紅色。大屯自然公園及二子坪步道位於大屯西北山腰,海拔約800公尺。

多年生草本,屬於陽性植物,性喜陽光充足土壤具有黏性的高山草原,以西向及南向的生長方位最適宜,常見其混生於矮箭竹草生地或岩屑地。多年生草本,狀似蘭科植物。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2 -20c m ,無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兩性;花柄長1 -1.5c m ;花被片(6),倒披針形,離生,宿存;長10 -15m m ,寬2 -3m m 。雄蕊6;花柱3,宿存。蒴果。盛花期在7月中。

用途


藥用(高血壓中風痰湧、風癇癲疾)。

近似物種


台灣有2種藜蘆:
分別是台灣藜蘆雪山藜蘆。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在花色。

基本資料


和名:タイワンシュロソウ<Veratrum formosanum>
學名:Veratrum formosanum Loes.
簡誌: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2-20 cm,無毛。花兩性;花柄長1-1.5 cm;花被片倒披針形,長10-15 mm,寬2-3 mm。
別名:黑紫藜蘆、臺灣藜蘆、山蒜頭、山蔥、棕櫚草、棕包頭
原產地:臺灣海拔 2,500~3,700 公尺的高山草原。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紫紅蜻蜓

2020/06/28 14:31


▲虎山步道 20200628 紫紅蜻蜓(雄

主要特徵


體長34-39mm,雄蟲腹眼紅色,合胸紅紫色, 側視有4條黑色的短斜斑,腹部紅紫色,末端9-10節側邊具黑斑,翅膀透明,翅脈紫紅色,雌蟲複眼上褐下灰,合胸黃褐色側視有4條波狀的斜線斑紋,腹部黃褐色,腹背具黑色中線,側視兩邊各有一條縱走的黑色線紋,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腹側及背上無縱走的黑色斑紋。本屬有3種,其中灰脈蜻蜓身份未明,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之池塘、小溪、溝渠等水域,成蟲於4 - 11月出現,雌蟲以連續點水的方式產卵 ,為常見的種類。

基本資料


學名: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1839)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牛乳榕(牛奶榕)

2020/06/28 09:46


▲虎山步道 20200628 牛乳榕

主要特徵


落葉性或半落葉性小喬木,高可達七公尺,全體被有短毛;葉互生,廣菱形、長倒卵形、倒卵形或披針形,紙質,長 8~25 公分,全緣或波狀緣,托葉紅棕色;隱花果腋出,單立或成對著生,徑約 1.5~2 公分,表面有毛,成熟時紫紅色。

在台灣全島平地的野外,牛奶榕是最常見的樹種之一,因其果實內含白色乳汁故有「牛奶榕」之名,又形似牛之乳房而有「牛乳房」之稱,

近似物種


榕屬特徵對照:
雀榕:葉光滑。隱花果徑長於1cm。
牛奶榕:葉先端鈍、銳尖、漸尖。葉被絨毛。
九丁榕:小枝被細短毛。側脈8-11對。
大冇榕(稜果榕):具淡黃色乳汁,隱花果表面有稜。有果實剖面照片。
水同木:果常帶有白斑,熟時橙紅色。有果實剖面照片。

用途


造紙。藥用(活血祛瘀、消腫解毒等)。
果可食亦可入藥又被稱為「天仙果」,故俗名極多。

基本資料


學名: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簡誌: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紙質,被絨毛,形狀變化大,先端銳尖或尾尖,3出脈,側脈5-10對。雌雄異株;雄花多數。隱花果寬1.5-2.5 cm,黃紅或橘紅。以前曾記錄本省有假枇杷(Ficus erecta var. erecta ),該種的葉光滑。本文對於該種是否存在台灣甚感懷疑,故暫刪除之。
別名:牛奶榕, 天仙果、天仙果、牛乳榕(台湾)(中國植物誌:Ficus erecta Thunb.)
原產地:馬來西亞、印度、越南、中國大陸(兩廣、湖南、江西、福建及浙江)及臺灣。臺灣全島海拔 1.800 公尺以下之山野村落附近均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地錢

2020/06/27 22:08


▲橫嶺古道 20200627 地錢(雌)
地錢的「雌生殖托」,又稱為「雌器托」或「雌托」,生於雌配子體尖端,亦是由托柄和托盤組成,但形象完全不同!托盤四周具指狀突出的芒線,多數有9條以上。相鄰芒線之間的托盤向下翻卷,有倒掛的頸卵器有內。


▲橫嶺古道 20200627 地錢(雄)
地錢的「雄生殖托」,又稱為「雄器托」或「雄托」,它生於雄配子體尖端,由托柄和托盤組成,托盤內具多個精子器。

主要特徵


生長習性:苔蘚類。「地錢」伏地生長,於前端作二歧分叉。

廣泛分佈於全球,喜生長於林木繁茂處或陰暗、潮濕地方。它的配子體是二歧分叉的葉狀體,有背面和腹面之分,腹面有紫色鱗片,背面具有氣孔和芽胞杯。地錢為雌雄異株,雌、雄配子體是獨立生存,各有代表雌性或雄性的生殖器官。配子體表面有好多小孔,稱為氣孔,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道,有助於光合作用的進行。與維管束植物不同,這些氣孔缺乏開閉的功能。

基本資料


學名:Marchantia polymorpha
別名:地錢苔、米海苔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豆金龜

2020/06/27 18:18


▲陽明山 20200627 台灣豆金龜,腹末端有2枚白色毛叢。

主要特徵


體長 8 - 11 mm,翅鞘為鮮艷的褐色有不明顯的縱向溝紋,部分個體具黃褐色的條狀斑紋,前胸背板綠色或褐綠色 有強烈金屬光澤,腹部末端外露有2枚白色三角斑毛叢。本屬有8種,外觀近似蒙古豆金龜但從外觀不容易分辨,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喜歡訪花,為台灣特有種,常見的種類。

基本資料


學名:Popillia taiwana Arrow, 1913 [特有]
簡誌:
別名:棉花弧麗金龜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角蟹蛛

2020/06/27 17:45


▲陽明山 20200627 三角蟹蛛,背部像是一個人臉面具

主要特徵


雌蛛體長 6 - 9 mm,雄蛛2 - 2.5 mm,雌蛛黃白色至淡綠色,腹部呈梯形或水梨狀,側緣有一枚褐色橫向的短斑或無,各腳無斑或具褐色斑點,斑紋具差異大,雄蛛體型很小,頭胸部黑褐色,腹背黃褐色斑紋也具變異。本數有2種,另一種為琉球三角蟹蛛 Thomisus okinawensis 較少見,本種眼域區域內黃褐色,邊緣銳角狀,斑型像三角型,此為命名的由來,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棲息於花朵或莖枝等待獵物,擅於利用環境隱藏等待獵物,體色一般黃白色或淡綠色,雌蛛會捲葉呈粽型的巢產卵,雄性一般黑褐色至黃褐色,體型與雌蛛差很多,雄蛛較雌蛛少見。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アズチグモ(沖縄安土蜘蛛)<Thomisus okinawensis>
學名:Thomisus okinawensis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蓮(荷花)

2020/06/27 12:35


▲陽明山蓮花池 20200627 蓮的花苞


▲陽明山蓮花池 20200627 蓮,初開沒多久

主要特徵


蓮為多年草本宿根性水生植物,單葉,具長柄,葉序為圓形互生或對生花序,有兩性之整齊花,為單生植物。有漿果狀蒴果或乾果。葉端呈圓形,葉基盾形,葉緣平滑呈波浪形。正反葉面平滑有細毛,質理為厚紙質,葉色正面灰綠色,背面淺灰白色,有長葉柄,約 40~150 公分,葉柄上有小刺狀突起,無葉托。葉面長寬各有 40~90 公分。植株型態為挺水型,葉片挺出水面之外。全世界原生種荷花僅兩種,一種原產北美洲,為美國黃蓮,一種原產亞洲及澳洲,花色以紅、白為主,品種則有很多,依花瓣數來分則有單瓣、複瓣、重瓣、重台及千瓣蓮。繁殖可用種子或根莖、藕條等無性繁殖。蓮實堅硬,若保持得當,可保存千年。

蓮(花)或是荷(花)名詞上有爭議,兩者均有人使用過,追溯中文使用依據如下:
1.約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裡頭,就出現黃連的名詞,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定稿的本草綱目中稱黃「連」是「蓮」子的意思。個人覺得後來稱蓮的原因,應該是源自於民俗中藥名的使用,近代再改成連字為蓮。眾多資料中都指向果實之意。

2.約在西周、春秋戰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草》第十三中也出現:「,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荷解釋為芙蕖其根、其莖(葉柄)、其葉的學者均有人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則有不同的見解:「荷,扶渠葉。」,意思是扶渠的葉子。

3.在古代因為避諱或是文學上需求而改變名詞,古稱芙蓉、菡萏、芙蕖都是有過。南北朝 梁元帝(西元553-555年)《芙蓉醮鼎圖》,可能是最初的畫荷之作。再追溯歷史宋代馬興祖《疏荷沙鳥圖》就有「荷」這個名詞了。西晉 陸璣(西元261年-303年)把荷花的花苞叫作「菡萏」(注音:ㄏㄢˋ ㄉㄢˋ),盛開的稱作「芙蕖」(注音:ㄈㄨˊ ㄑㄩˊ)。

4.關於中南半島原產使否正確,在徐仁教授於民國43年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距今至少一千萬年;以前的柴達木盆地原是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泊,現今的柴達木盆地卻是有著天然鹽湖的高原沙漠型氣候。

用途


食用(全株皆可)。藥用(清心去火等)。園藝種類繁多,觀賞品種外,還有可食用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
蓮花花語:默戀。

基本資料


英文名:East Indian Lotus
學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簡誌:科特徵- 水生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厚,節與節間明顯。單葉,圓形,挺出水面,基部盾形,葉緣兩側各有一凹刻。花單一,兩性,挺出水面;萼片2-5;花瓣少至多數;雄蕊多數;心皮多數,離生,鑲嵌於一膨大花托上。小堅果多數,嵌於膨大略木質化之花托內。 種特徵-葉緣略呈波形,葉面略有蠟質;葉柄中空,有短刺。花白或粉紅,有香味;萼片早落;花瓣闊橢圓形。全島栽培。本種有許多品種,依其觀賞,食用之目的區分之,此處均處理為一種。本種地下莖稱蓮藕;略木質化花托稱蓮蓬;蓮子為由心皮發育成的果實。日常食用的蓮子為除去果皮和種皮後的兩片肥厚之子葉,由於胚軸 (包括上,下兩部位)味苦,已被去除。
別名:荷花、蓮花、荷、古稱芙蓉、菡萏、芙蕖
原產地:自生或栽培在池塘或水田內。蘇聯、朝鮮、日本、印度、越南、亞洲南部和大洋洲,以及中國南北各省均有分佈。台灣分別於 1661 年由中國華南引入及 1905 年由日本引進。台灣平地至低海拔池塘普遍栽植。歸化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細葉蘭花參(細葉沙參)

2020/06/27 11:17


▲橫嶺古道 20200627 細葉蘭花參的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細長,外面白色,細胡蘿蔔狀,直徑可達4毫米,長約10cm。莖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長10-40cm,無毛或下部疏生長硬毛。葉互生,無柄或具長至7mm的短柄,常在莖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上部的條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3cm,寬2-8mm,邊緣波狀或具疏鋸齒,或全緣,無毛或疏生長硬毛。花梗極長,細而伸直,長可達15cm;花萼無毛,筒部倒卵狀圓錐形,裂片三角狀鑽形;花冠鐘狀,藍色,長5-8mm,分裂達2/3,裂片倒卵狀長圓形。蒴果倒圓錐狀或倒卵狀圓錐形,有10條不甚明顯的肋,長5-7mm,直徑約3mm。種子矩圓狀,光滑,黃棕色,長0.3-0.5mm。花果期2-5月。

用途


藥用(根及全草:益氣補虛,袪痰止咳,截瘧,有補虛損,肺腎,脾胃,固表,止汗,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效。治虛損勞傷,肺疾,咳血,衄血,咳嗽,自汗,盜汗,胃痛,痢疾,小兒驚風,婦女白帶,五癆七傷,高血壓。可根治肺疾)。

基本資料


學名: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
簡誌:基生葉倒披針或匙形,無柄,莖生葉線或狹橢圓形,無柄。
別名:細葉沙參、細葉土沙參、蘭花參、寒草、蓝花参<植物智: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
原產地:低海拔之海岸附近至高海拔,生長於草生地或開闊地上。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