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屯山公園 20200704 夏枯草

▲大屯山公園 20200704 夏枯草,花序上方,6 花一輪,下被一對寬腎形被硬毛的苞片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細毛,有匍匐根狀莖;莖多不分枝,四稜形,直立或斜向上,通常帶紅紫色。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有長柄,上部葉漸無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菱狀窄卵形,先端鈍頭或鈍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疏鋸齒,兩面均有毛,下面有腺點。春末夏初開花,輪繖花序,6 花一輪,下被一對寬腎形被硬毛的苞片,多輪密集成頂生穗狀花序,形如棒槌;花序基部有葉狀總苞一對;花萼筒狀,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上唇帽狀,2 裂,下尾半展,3 深裂;雄蕊4個伸出花冠外;小堅果花期 5~6 月。果穗棒狀,略扁淡棕色至棕紅色。
用途
藥用(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夏枯草的葉及花穗可供食用。
全穗由數至 10 數輪宿萼七苞片集成,每輪有對生苞片 2 片。果期 7~8 月。夏末全株枯萎,故名夏枯草。
基本資料
和名:ウツボグサ(空穂草)<Prunella vulgaris L. subsp. asiatica (Nakai) H.Hara>
學名:Prunella vulgaris L. subsp. asiatica (Nakai) H. Hara var. asiatica
簡誌;葉片卵形,長1.5-6 cm,寬 0.8-2 cm,基部楔形,先端銳尖至鈍形,近全緣,兩面微被短毛。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
別名:四牛鬥草, 夏枯草, 筋骨草, 鐵包草, 鐵色草, 血見愁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北部1,500公尺海拔以下地區。台灣原生種。
花語:幽雅的療愈(優しく癒す)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10516 萊氏鐵角蕨

▲大屯山 20210516 萊氏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大屯山 20210516 萊氏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莖短直立狀,密被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柄長15-25cm,表面綠色,背面紫褐色,基部具鱗片;葉片寬披針形,長30-50cm,寬10-20cm,革質,一回羽狀複葉,基部之羽片最長,向上逐漸縮短,不具頂羽片;羽片狹長,長披針形至鐮形,長7-15cm,寬1-2cm,邊緣鋸齒狀;羽片側脈二叉分支;孢膜長線形,長約1cm,長在羽片側脈之上側。
近似物種
外型相近似的鐵角蕨:
萊氏鐵角蕨:無頂羽片。
革葉鐵角蕨:具顯著頂羽片。
基本資料
學名:Asplenium wrightii Eaton ex Hook.
簡誌:植株叢生,葉紙質,一回羽狀複葉,葉長30~50cm,基羽片最長,羽片向上漸縮,頂羽片小,側羽片狹長, 7~15cm長,1~2.5cm寬。
別名:臺灣鐵角蕨、狹翅鐵角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10516 南國小薊

▲大屯山 20210516 南國小薊,雄花(性)期授粉時雄蕊(深紫色部分)將花粉噴出,為防止自花授粉,之後雌蕊會再從雄蕊中再長出,整體開啟雌蕊頭呈Y字時,才進入雌花(性)期
主要特徵
草本。台灣最常見的薊屬植物,從海邊到山上均可見。花期 4~8 月。果期 6~10 月。開花時,花會先由雄性期再轉變為雌性期。
莖多分枝,密被長柔毛。葉披針形,先端銳尖,葉基下延、抱莖,葉緣羽狀全裂,多刺,上表面密被毛,下表面沿著葉脈密生毛。總苞片貼伏,先端開展。苞片外表面中央有一道線形白色的黏腺體。頭花花冠淡紫紅色,花冠裂片長於花冠筒。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4 稜,長約 0.3 公分;冠毛白色,長約 2 公分,約 30 條,冠毛上有筆狀細毛,具光澤,易脫落。
基本資料
注音:南國小薊(ㄐㄧˋ)
和名:アザミ(薊)<Cirsium japonicum>
學名:Cirsium japonicum DC. var. australe Kitam.
簡誌:莖多分枝,密被長柔毛。葉披針形,先端銳尖,葉基下延、抱莖,葉緣羽狀全裂,多刺,上表面密被毛,下表面沿著葉脈密生毛。總苞片貼伏,先端開展。頭花花冠紫紅色。
別名:南國薊、蓟<植物智: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
原產地:北半球。台灣分佈於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516 水芹菜

▲二子坪 20210516 水芹菜,花
主要特徵
根據特生中心的標本資料顯示,水芹菜有很多種葉子型態,除了有細葉、變葉以及多裂葉等等。中國植物誌裡頭水芹屬之下有9種。
近似物種
草本水芹菜屬特徵:
水芹菜:莖圓柱形。
翼莖水芹菜:莖具翼,5-6稜角。
用途
食用(莖葉可作蔬菜)。全草民間也作藥用,似乎也有降低血壓的功效。
基本資料
和名:セリ(芹)<Oenanthe javanica>
學名: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
簡誌:葉一回至三回羽狀複葉,長3-10 cm,小葉深羽裂,頂裂片卵形至狹卵形,全緣或鋸齒緣。最小單位之繖形花序5-15朵花。離果長約2.5 mm。
別名:水芹菜, 水英, 水斳, 牛葒草, 細本山芹菜、水芹菜、水芹《植物智:Oenanthe javanica (Bl.) DC.》
原產地:台灣全島中低海拔溝道、水田及溼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516 枯葉蝶
主要特徵
展翅 78 - 100 mm,翅膀表面紫褐色,基部具 藍色光澤,翅端顏色較深,有一條橙黃色的斜帶,翅腹面黃褐色狀如枯葉。雌雄外觀近似但雄蝶翅腹面顏色較深,雌蝶翅色較淡,翅端較雄蝶尖銳外彎,幼蟲以爵床科的台灣鱗球花、台灣馬藍等植物寄主。本屬一種,又稱木葉蝶、枯葉蛺蝶,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擬態為枯葉,雄蝶具強烈的領域性,喜歡停棲駐高點驅趕侵入領域內的蝶類,成蟲於 5 - 10 月間出現,喜歡吸食樹汁、腐果。
基本資料
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12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10516 鉤柱毛茛

▲大屯山 20210516 鉤柱毛茛,一般常見的聚合果有倒鉤
主要特徵
植株高約二十至五十公分,莖直立或匍匐,綠色,光滑無毛,常具走莖或地下莖,單葉,互生,葉單形,三出複葉或三深裂,先端銳尖,基部鈍形,頂小葉粗鋸齒緣,不再分裂,紙質或近革質,葉面綠、深綠、濃綠色,無托葉,葉柄長約六十至一百二十公釐,莖生葉柄短至無柄,兩性花,整齊花,花單生或聚繖花序,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約十五至五十公釐,花萼五裂,花瓣狀,乳黃、黃綠色,花冠放射對稱,徑約八至十二公釐,花瓣五枚,離生,一輪排列,黃色,長卵形,雄蕊多數,長約一公釐,花藥黃色,縱裂,雌蕊心皮多束,離生,螺旋排列,柱頭具明顯倒彎鉤,子房上位,子房一室,邊緣胎座,瘦果,扁圓形,長約五公釐,集生成頭狀,聚合果,球形,熟時黃褐色。
近似物種
毛茛屬的不同特徵:
鉤柱毛茛:植株較光滑,莖上多不見細毛。聚合果上的花柱,果實具有倒勾。
毛茛(禺毛茛):聚合果上的花柱,莖上有細毛,果實上無倒勾。
基本資料
注音:鉤柱毛茛(ㄍㄣˋ)
英文名:Ranuculus
學名:Ranunculus silerifolius Lev.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卷喙毛茛
原產地:台灣分布於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10516 黑葉貞蕨

▲大屯山 20210516 黑葉貞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羽軸及葉軸表面具角狀肉刺

▲大屯山 20210516 黑葉貞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二回羽狀深裂,主軸有溝,羽軸及葉軸表面具角狀肉刺。孢子囊群橢圓形至線形,長在裂片側脈上,不具孢膜。近基部葉柄具褐色鱗片。
莖直立,具褐色鱗片,葉叢生;葉柄泛紫紅色,長20-35cm;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0-45cm,寬25-30cm,二回羽狀深裂,羽軸及葉軸表面具角狀肉刺;羽片長10-15cm,寬3-6cm,多少對生,基部一對羽片較短;孢子囊群橢圓形至線形,長在裂片側脈上,不具孢膜。
基本資料
學名:Cornopteris opaca (Don) Tagawa
簡誌:根莖斜生至直立,鱗片褐色,葉柄紅褐色。羽片輪廓變異大,卵圓形至三角形,2~3回。羽片多少對生,第一對羽片特別短,孢子囊群圓。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屯山 20210516 昆欄樹

▲大屯山 20210516 昆欄樹,果序
主要特徵
常綠大喬木,樹皮暗褐至黑色;頂芽有紙質鱗片。單葉革質,螺旋著生,鋸齒緣,無托葉,闊卵形至披針狀橢圓形,稀橢圓形,表面有光澤,前半部鋸齒緣,葉脈掌狀或羽狀。聚繖花序排成總狀;花兩性,無花被;雄蕊多數,3~5 輪;心皮 5~10,1 輪,側面癒合。果序有 7~10 蓇葖果。昆欄樹(雲葉)是最古老之樹種之一,為臺灣產唯一無導管之闊葉樹材,木材組織以管胞為主,其多列木質線所形成之紋理,十分美麗,為小型工藝用品之良材;樹皮為提煉「鳥黐」之材料,故稱「鳥黐樹」。
用途
捕蟲鳥(樹皮中含有黏質,常被浸於水中後提起,可用以捕鳥或捕蠅紙,因此有鳥黐之名)
救荒(據救荒本草(固定王朱橚)所載:「採嫩葉煠熟,換水淘去苦味,油鹽調食;或蒸晒作茶尤佳」,故雲葉亦為救荒植物之一)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マグルマ(山車)<Trochodendron aralioides>
學名:Trochodendron aralioides Siebold & Zucc.
簡誌:科特徵-喬木。單葉,螺旋著生,鋸齒緣,無托葉,葉脈掌狀或羽狀。聚繖花序排成總狀。花兩性,無花被;雄蕊多數,3-5輪;心皮5-10,1輪,側面癒合。果序有7-10蓇葖果。 種特徵-樹皮暗褐至黑色;頂芽有紙質鱗片。葉革質,闊卵形至披針狀橢圓形,稀橢圓形,表面有光澤,前半部鋸齒緣。
別名:水柯、烏黐樹、雲葉
原產地:台灣生長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之闊葉林中,有時成純林。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10515 台灣桫欏,葉背側

▲魚蕨步道 20210515 台灣桫欏,樹裙有下折部位,葉柄部位具有尖刺
主要特徵
長相與筆筒樹相近。莖幹長可高達 10 餘公尺,長相與筆筒樹相近。三回羽狀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葉柄褐色,上有長約 0.5 公分的小刺,葉片老化枯萎後並不脫落,僅下垂於樹冠之下,使得整棵樹好像穿著裙子一樣,形成「樹裙」景觀,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這是它與筆筒樹最好分辨之處。葉片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孢子囊群長於羽軸兩側,各一排,孢膜薄而圓。它較偏愛陰濕的環境,常可見於陰濕的低海拔林間或步道旁。辨識:1.台灣桫欏的葉柄深褐色,老葉宿存,形成樹裙。2.幼株-台灣桫欏可以看出葉片-橢圓形,三回羽狀深裂,葉芽-鱗片褐色。葉柄具深色鱗片;筆筒樹鱗片黃色至金黃色。3.台灣桫欏的葉柄、葉軸、羽軸具銳刺;筆筒樹僅具疣狀突起物。4.台灣桫欏的小羽片長 8~10 公分,具短柄。葉軸、羽軸表面具剛毛,末裂片先端鋸齒緣,側脈單叉;筆筒樹全緣。5.孢子囊群圓形,在末裂片主脈兩側並排著生,孢膜薄膜質,圓形,早凋。孢子囊群,熟時褐色。
近似物種
台灣桫欏與筆筒樹的特徵比較:
台灣桫欏:三回羽狀深裂。羽葉不重疊。老樹裙:葉枯萎下垂未脫落,形成樹裙。樹群斷落後留下樹枝。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圓形,具有球形孢膜。
葉柄:樹裙上的葉柄上有刺。
筆筒樹:三回羽狀深裂。羽葉多重疊。老葉枯萎樹裙:脫落,無樹群,於直立樹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圓形,沒有孢膜。
葉柄:葉芽有鱗毛。脫落的葉柄上有鱗毛。
台灣有3種桫欏科桫欏屬(樹蕨):鬼桫欏(二回羽狀)、台灣桫欏(三回羽狀)及筆筒樹(三回羽狀)
用途
食用。藥用(強筋骨,活血散瘀等)。質地堅硬,常被作為蓋香菇寮、蔭棚和花房的材料。
基本資料
注音:台灣桫欏(ㄙㄨㄛ ㄌㄨㄛˊ)
和名:ヘゴ(杪欏)<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學名: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簡誌:耐蔭性喬木,葉柄褐色。三回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老葉宿存,形成樹裙。 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
別名:臺灣桫欏、桫欏、桫椤、刺桫锣<中国植物志: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
原產地:尼泊爾、印度、中國大陸、日本、琉球,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常見。生長於台灣海拔 2,000 公尺以下。
保育等級:華盛頓公約二級保育物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10515 雙紋姬蠊
主要特徵
體長約16mm,體色褐色至黑褐色,體型狹長,前胸背板有2條黑色縱紋,前、後翅發達,雄翅長達尾端,雌翅長超過尾端,各足爪對稱,不特化。本屬有7種,本種又稱雙紋小蠊,外觀近似烏來森蠊但本種體型較狹長,前胸背板的2條黑色縱帶較窄且直,常見於森林底層的落葉、草叢活動,地棲,晨昏可見,受驚嚇能做短距離飛行。
其他
家裡常見的蟑螂很像。大多數種類的蟑螂(姬蠊屬)都在荒郊野外,牠們不會入侵民宅 所以不會危害到人類 因此不算是害蟲,而且本身含有高營養蛋白質,對野生動物來說是很重要的食物,牠們也能分解很多東西,對人類雖然無益但也無害,且對環境有益。
基本資料
注音:
學名:Blattella bisignata Brunner, 1893
別名:雙紋小蠊、雙印姬蠊、雙紋蟑螂
原產地:常見於森林底層的落葉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