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

2020/09/19 14:59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生長在頁岩上向陽面的整片芒萁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芒萁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發達,游離脈,不具孢膜,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中脈兩側,在每個葉片的頂端有長著「休眠芽」,以後可萌生出新的葉軸與羽片,使葉片具有橫向無限生長的能力,葉柄長 20~100 公分,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每一個二叉分枝的長度大致相同,羽片背面綠白色。

一般的蕨類喜歡長在陰濕的環境,芒萁屬的蕨類卻喜歡在開闊的向陽地,生長快速與茂密的枝葉,對水土保持可以達到一定的功用。藥用(枝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散瘀止血。治痔瘡,血崩,鼻衄,小兒高熱,跌打損傷,癰腫,風濕搔癢,毒蛇咬傷,燙、火傷,外傷出血)。手工編織(水果籃或鍋刷,近年以進口越南的芒萁編織手工藝居多,台灣已經少見生產)。

近似物種


「芒萁屬」種檢索表:
芒萁不具副枝,葉分叉點有毛,分枝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4-9枚孢子囊組成。
蔓芒萁具副枝,頂芽被覆葉狀苞片,分枝不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7-10枚以上孢子囊組成。
台灣芒萁(大羽芒萁):具副枝,葉分叉點無毛,分枝不等長。頂芽不具葉狀苞片,臺灣見於中海拔森林林下。

基本資料


英文名:False Staghorn Fern
和名:コシダ(小羊歯)<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 Underw.>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有同物異名)
簡誌:最末分叉基部、葉軸、羽軸、小羽軸上有紅褐色毛,分支等長,不具副枝(反折的分枝 reflexed accessory branches),托葉狀苞片1cm長,基部分裂。
別名:毛萁, 烏萁, 小裹白, 雞毛蕨, 芒萁, 鐵芒萁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和日本等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台灣分布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野。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月桃(玉桃)

2020/09/19 14:24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月桃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月桃,果序與果,向下垂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1~3 公尺。葉廣披針形,長 60~70 公分,寬 10~15 公分,葉緣生有細毛,葉鞘甚長。花序密被毛。葉面光滑,側脈不明顯。開花或有果實月桃花序梗下垂。月桃在台灣來說,是僅次於竹子的「民俗」植物,不管是閩、客或原住民族,都會使用月桃。月桃葉可枕墊糕粿、包粽子、種子可做「仁丹」。過去原住民將葉鞘曬乾壓扁,編製成各種背籃、提籃、衣箱、草蓆等,輕巧、美觀、實用還散發淡淡香味。另外汆燙過的月桃葉才能用於食用,否則會有澀味。種子亦可當香料使用。

近似物種


相近月桃屬近15種,常見月桃的特徵:
月桃:葉下表面與中肋交界處被毛,花序密被毛。葉面光滑,側脈不明顯。開花或有果實月桃花序梗下垂。月桃果有稜,成熟近淺咖啡色。
烏來月桃:葉面有著非常明顯凸起的側脈(像是被車子碾過)。花序直立,果實皮生硬刺毛,近球形,成熟時變橘紅色。
斑葉月桃:園藝栽培種。可能為烏來月桃與月桃雜交。
屈尺月桃:烏來月桃和島田氏月桃的天然雜交種。小花梗近無,小苞片短於3.5cm,果扁球形。

基本資料


和名:ゲットウ(月桃)<Alpinia zerumbet (Pers.) B.L.Burtt et R.M.Sm.>
學名:Alpinia zerumbet (Pers.) B. L. Burtt & R. M. Sm.(有同物異名)
簡誌:葉下表面邊緣及中肋與下表面交界處被毛。圓錐花序,常下垂,密被毛,下方分枝具2朵花(由其中無梗花朵之小苞片包被)。蒴果,球形至橢圓形,常具縱稜。
別名:玉桃、月桃,草蔻、艳山姜<中国植物志:Alpinia zerumbet (Pers.) Burtt. et Smith>
原產地:中國東南部至西南部與熱帶亞洲廣布。台灣中低海拔平地及山地、蘭嶼、綠島。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雙花蟛蜞菊

2020/09/19 14:12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雙花蟛蜞菊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雙花蟛蜞菊,花序非成雙成對,頭花3-6朵排列成繖房排列

主要特徵


草本。原本海濱都幾乎被南美蟛蜞菊取代了,在一片繁盛之中,雙花蟛蜞菊再度脫穎而出了。雖名雙花,但是不一定都是每次都長成雙花模樣。全年開花。

雙花蟛蜞菊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或懸垂狀的草本植物或亞灌木;常成片生長或吸附他物生長,蔓生拓植,莖可延長數公尺;延長的莖具 4 稜並被有粗毛;老莖灰白色,木質化。葉片闊卵形,先端尖銳,呈十字對生排列,長約 5~14 公分,寬約 4~8 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厚紙質;葉柄長 1.2~2.5 公分。頭狀花序,長於枝條的頂端,一般有 3~6 枚,徑約 1.6~3.0 公分;花梗長短不一,約 1.5~5.5 公分長;頭狀花序外圍的舌狀花約 6~15 枚,僅有一輪(一圈)黃色舌狀花,花冠一枚,長橢圓形,長約 0.8~1.3 公分,先端 2~3 裂,不具生殖能力;筒狀花(管狀花)黃色,位於花序中央,具生殖能力的,花冠僅約 0.5 公分,先端 5 裂,呈螺旋狀排列,開花次序是由外向內開放。瘦果通常呈 3~4 角型,起初為黃綠色,成熟時轉為棕褐色。生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

近似物種


蟛蜞菊屬在台灣有三種:
雙花蟛蜞菊(夏天的海邊常見開花)、蟛蜞菊(單花蟛蜞菊)與南美蟛蜞菊

基本資料


學名:Wedelia biflora (L.) DC.
簡誌:亞灌木,莖4稜形,全株被伏貼的粗毛。葉厚紙質,闊卵形,葉緣齒狀,三出脈,葉柄長1.2-2.3 cm。頭花3-6,直徑2-3 cm,總梗長1.5-5.5 cm;舌狀花1層,花冠黃色。瘦果3稜。
別名:九里明、孪花菊<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孪花菊 Wollastonia biflora >
原產地:印度、 中南半島、菲律賓、澳洲、日本、太平洋諸島、中國華南地區及熱帶非洲。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台灣分佈於海濱。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漢氏山葡萄

2020/09/19 13:43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漢氏山葡萄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漢氏山葡萄,果序與葉子

主要特徵


山葡萄的漿果有毒。花期 5~8 月。

多年生蔓性藤本。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心狀圓形至三角狀卵形,葉緣不缺裂或 3~5 淺裂至深裂,葉背有鏽色絨毛。漿果球形,果實成熟時黑紫色。種子或扦插。

近似物種


「山葡萄屬」特徵:
毛山葡萄:單葉。幼莖密被短柔毛,葉兩面被疏柔毛。
漢氏山葡萄:單葉或二回羽狀複葉。幼莖光滑或近光滑,葉上表面光滑。葉長於20cm。
廣東山葡萄:單葉或二回羽狀複葉。葉短於20cm。

用途


藥用植物(藤莖:清熱解毒,袪風活絡,止痛止血,散瘀破結,利尿消炎。治風濕關節痛,嘔吐,泄瀉,潰瘍,跌打損傷,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燒燙傷,腎炎、肝炎。外用:洗瘡毒。止痛止血等)。

基本資料


學名: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Maxim.) Trautv. var. hancei (Planch.) Rehder
簡誌:無描述。
別名:大本山葡萄。蛇葡萄。
原產地:中國(無同名)、台灣、韓國、日本(無同名)。台灣全境平野、山區灌叢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百喜草(巴西亞雀稗)

2020/09/19 13:12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百喜草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百喜草(巴西亞雀稗),花序(雌蕊像蝴蝶形狀;雄蕊像毛毛蟲)

主要特徵


草本。深紫色的雌花蕊(羽毛狀)與雄花藥(顆粒狀)。常用於工程邊坡的水土保持,以及坡地果園的土壤維護。百喜草因匍匐走莖成熟後膨大鼓起於基地上呈條狀分佈,地上莖密度較稀疏,細緻度不如百慕達草,所以景觀草坪較少使用,但卻是優良的草生栽培草種。

百喜草為禾本科雀稗屬多年叢生或匍匐性禾草,具粗壯、木質、多節的根狀莖;稈密叢生,高約 80 公分;橫走莖節間短分蘗旺盛,緊貼地面延伸生長,根系量多。無葉耳;葉舌短,呈平行排列;葉鞘平滑,紅色;葉片平滑,無茸毛。花序為 2~3 列指狀的穗狀花序,散生;花期在 6~10 月。果實為穎果;種子扁橢圓形,米黃色,每千粒重約 2.9 公克。

培育


種植方式:採播種(常用)、扦插(目前暫以扦插為主)、草皮舖植(每年5~9月為種植最佳時期)。一般性狀、特性、用途、種植法等均與小葉百喜草兩者大致相彷。

基本資料


注音:巴西亞雀稗(ㄅㄞˋ)
學名:Paspalum notatum Fluegge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百喜草、巴西亞雀稗
原產地:原產於拉丁美洲,台灣於1956年引自菲律賓:有編號A44(屬於Pensacola系)。A109(1961年引自澳洲CSIRO,CPI 11863)、A250等三個品系)。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巴西擬鴨舌黃(巴西擬鴨舌癀)

2020/09/19 13:10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巴西擬鴨舌癀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巴西擬鴨舌癀,花序

主要特徵


一或二年生草本。全體生白剛毛,莖方形柔弱,伏生斜上,多分枝。花果期於夏季,花白色,花冠 4~6 裂,雄蕊4至6枚;雌蕊心皮2枚,合生;柱頭3裂。蒴果。

莖長達 100 公分,很像斷節破得力。葉對生,長 1~2.5 公分,寬 0.5~1.5 公分,橢圓形,先端銳尖或鈍,具剛毛,托葉鞘廣闊,邊緣具針狀細裂。花頂端腋生於葉軸上或花軸上,有 4 枚總苞片,2 枚較大, 2 枚較小,並具射出脈,花白色,花冠 4~6 裂,漏斗狀筒形,雄蕊與裂片同數互生,花萼 4~6 深裂,宿存,小花 10 朵左右,長約 0.8 公分,子房多為 3 室,每室 1 胚珠。果常裂成 3 瓣,3 枚種子,褐色,疏被鱗片狀物,略為橢圓長 0.5 公分。

近似物種


「擬鴨舌癀(Richardia scabra)」與「巴西擬鴨舌癀(Richardia brasiliensis)」相似,「巴西擬鴨舌癀」的分果被面被小乳突與星狀毛,正面光滑,中央具縱脊。

基本資料


學名:Richardia brasiliensis Gomes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巴西。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向陽之路旁、砂質地、荒地等。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黃花鼠尾草

2020/09/05 14:46


▲二子坪 20200905 黃花鼠尾草


▲二子坪 20200905 黃花鼠尾草,花與花序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方形,自基部傾斜上昇,被柔毛。花黃色,花序為垂繖花序,具腺點,花期 9~10 月。果實為小堅果狀。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 60 公分,莖方形,自基部傾斜上昇,被柔毛。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約 10 公分,纖細,被細毛;葉片長 3~8 公分,寬 2~4 公分,戟形,葉基具三角形裂片,葉尖銳形至漸尖形,葉緣鋸齒至齒牙狀,上表面被細毛,下表面光滑或葉脈被細毛,具腺點。花序為垂繖花序,呈疏總狀排列,頂生,長約 15 公分;苞片長 0.5~1 公分,卵形;花萼長 0.7~0.8 公分;筒形至鐘形,被細毛,唇裂,上唇全緣,銳形,下唇 2 齒裂,齒裂片長 0.15~0.2 公分,窄三角形;花冠長 2~3.5 公分,黃色,鐘形,具腺點,花萼近基部內面被一圈毛,唇裂,上唇長 0.4~0.6 公分,長橢圓形,2 裂,下唇 3 裂,中裂片長 0.2~0.4 公分,寬 0.5~0.6 公分,闊卵形,2 側裂片寬約 0.2 公分,卵形;雄蕊 2 枚,著生在花筒內;花絲長 0.4~0.5 公分;藥隔上臂長 0.5~0.6 公分,下臂長約 0.3 公分。果實為小堅果狀,長約 0.2 公分,倒卵形至圓形,具 3 鈍角,平滑。

基本資料


學名:Salvia nipponica Miq. var. formosana (Hayata) Kudo
簡誌:葉莖生,單葉,戟形,先端長漸尖至銳尖,牙齒狀粗鋸齒緣,表面被微毛,背面無毛或脈上被微毛及腺點。花冠黃色,筒內具毛環;孕性雄蕊花絲近基部具微裂之附屬物。
別名:黃花鼠尾草,臺灣日紫參,台灣琴柱草
原產地:產於台灣西北部低海拔濕潤地自生。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鄧氏胡頹子

2020/09/05 12:02


▲大屯山公園 20200905 鄧氏胡頹子


▲大屯山公園 20200905 鄧氏胡頹子,宿存花萼上,開始長果實

主要特徵


常綠叢狀半蔓性灌木,分枝多,幼枝銀褐色。葉紙質,橢圓披針形,鈍頭或漸尖,背具銀色痂鱗,長 5~10 公分,寬 2~5 公分,先端銳尖至漸尖;葉柄 0.8~1.8 公分長。花無花瓣,白色,單生於長枝上且 2~6 朵成總狀生於短枝上,萼鐘狀至漏斗狀,先端 4 裂,銀黃色,常簇生於葉腋,8~11月可見。果橢圓形,長 1.1~1.4 公分,熟時橘紅色。性喜陽光,合歡山區於 3000 公尺以下之道路邊坡常可見之。

基本資料


注音:鄧氏胡頹(ㄊㄨㄟˊ)子
學名:Elaeagnus thunbergii Servais
簡誌:攀緣灌木;幼枝銀褐色。葉紙質,橢圓形,長5-10 cm,寬2-5 cm,先端銳尖至漸尖;葉柄0.8-1.8 cm長。花白色,單生於長枝上且2-6朵成總狀生於短枝上。果闊橢圓形,長1.1-1.4 cm,紅色。
別名:魏氏胡頹子
原產地:台灣海拔3,000 m以下地區。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華東瘤足蕨

2020/09/05 11:06


▲二子坪 20200905 華東瘤足蕨


▲二子坪 20200905 華東瘤足蕨,葉背

主要特徵


華東瘤足蕨。莖短直立狀,葉叢生莖頂;營養葉柄長約10-25cm,基部略膨大,具氣孔帶;葉片一回羽狀複葉,長32-42cm,寬10-16cm,葉背和葉表同色,基部數對羽片具短柄,中上段羽片-基部單邊下延與葉軸連結;羽片鐮刀形,細齒緣;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並與相鄰的側羽片略相連;孢子葉葉柄長約40cm,葉片長約10cm,線形,邊緣反捲成假孢膜,中下段羽片具柄,上段羽片無柄。

基本資料


學名:Plagiogyria japonica Nakai
簡誌:不具小葉柄,葉背和葉面同色,頂羽片基部有1~2對裂片。
別名:
原產地:分布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北印度,台灣見於中海拔地區。
保育等級:易受害。

進入閱讀更多...

略薄多孔菌(纖薄菱孔菌)

2020/08/29 14:30


▲烏塗溪 20200829 略薄多孔菌

主要特徵


略薄多孔菌,屬多孔菌科一種,是木棲腐生的中小型菇類,該菇類生長於如台灣等地之低中海拔林區,生長期間約是在春夏兩季之間。此種菇類食用價值頗大,可烹煮食用。

外觀主要特徵:
數週生,韌肉質。菌蓋3~6㎝寬,0.1~0.3㎝寬,扇形至近半圓形,初白色,後漸變成淡乳白和乳黃色。光滑無環紋,有時具不明顯放射狀條紋。

著生環境:
木棲腐生。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春到初秋可於平地公園、低海拔山區的枯樹枝、腐木上,發現群生的菇體,單株看來似乎有些單薄,但當是一大片群生時,密密麻麻的卻十分壯觀。

原列多孔菌屬Polyporus,已改列菱孔菌屬Favolus。種小名tenuiculus由拉丁語tenui「薄的、纖細的」加陽性後綴culus所組成。culus(陰性cula、中性culum)「小的、小型的」,置於名詞後形成縮小詞(diminutive)或暱稱,因此本種宜稱為「纖薄菱孔菌、小薄菱孔菌」,應指其菌孔既小且薄的特徵而言。

基本資料


學名:Polyporus tenuiculus(Beauv.)Fr.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