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葉蘋

2024/12/01 12:43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槐葉蘋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槐葉蘋,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槐葉蘋,葉表(近攝),葉表細毛像鬚根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槐葉蘋,葉背與根部,其中一片沉水的葉子變成根狀,細裂成線狀,被細毛,形如鬚根,起著根的作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槐葉蘋,根部(近攝)

主要特徵


槐葉蘋為槐葉蘋科(Salviniaceae)槐葉蘋屬(Salvinia)小型漂浮水生蕨類。莖細長而橫走,被褐色節狀毛。三葉輪生,上面二葉漂浮水面,形如槐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 0.8~1.4 公分,寬 0.5~0.8公分,頂端鈍圓,基部圓形或稍呈心形,全緣;葉柄長 0.1公分或近無柄。葉脈斜出,在主脈兩側有小脈 15~20 對,每條小脈上面有 5~8 束白色剛毛;葉草質,上面深綠色,下面密被棕色茸毛。下面一葉懸垂水中,細裂成線狀,被細毛,形如鬚根,起著根的作用。孢子果 4~8 個簇生於沈水葉的基部,表面疏生成束的短毛,小孢子果表面淡黃色,大孢子果表面淡棕色。過去在全臺灣低海拔水域偶而可見,目前水域環境多遭污染或開發利用,已成為稀有植物。屬嚴重瀕臨絕滅(Critically Endangered)植物。

近似物種


槐葉蘋是以無性生殖的方式快速增生,所以當環境適合時,不容易看到孢子囊果的存在,只有在每年進入低溫期,葉片開始乾枯後才容易見到簇生在葉片基部的孢子囊果。

近似槐葉蘋的蕨類,台灣共有三種:槐葉蘋 葉表細毛像鬚根,(本地)、人厭槐葉蘋 葉表細毛像打蛋器(歸化)、僧帽葉槐葉蘋(外來)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疔瘡癰種,腮腺炎,牙痛,癰疔,痔瘡,跌打損傷,燒、燙傷)

基本資料


和名:山椒藻(サンショウモ)
學名:Salvinia natans (L.) All.
簡誌:無描述。
別名:蜈蚣萍、槐叶蘋<植物志:Salvinia natans (L.) All.
原產地:廣布長江流域和華北、東北以及遠到新疆的水田中,溝塘和靜水溪河內。日本、越南和印度及歐洲均有分佈。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

過溝菜蕨(過貓)

2024/12/01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二至三回與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葉片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過溝菜蕨,近基部葉柄,外被有黑褐色鱗片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外被有黑褐色鱗片,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葉柄叢生,葉片形狀隨生長過程而有明顯變異,幼時為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寬大,之後隨成熟度轉變為二至三回與羽狀複葉,常讓人誤以為不同的種類,葉片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子囊線形,沿小葉脈兩側或單側生長,單一或成對出現。

用途


食用(取其嫩芽。山產店俗稱:過貓)。藥用(利尿、散結、固胃、健脾。治胃病、心胸鬱悶、發育不良。全草煎服,解熱去鬱結,並為婦人產後藥)。

基本資料


和名:クワレシダ(食われ羊歯)<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學名: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簡誌: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幼葉一回羽狀複葉,成葉可達三回羽狀裂葉。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膜長形,沿小脈兩側或單側生長。
別名:山鳳尾, 山貓, 過溝菜蕨, 過貓, 實用雙囊蕨, 蕨萁, 蕨貓, 菜蕨
原產地:亞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南部、沖繩、菲律賓、馬來西亞、婆羅洲、斯里蘭卡及南洋各地,台灣低海拔溝渠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刺蕊草

2024/12/01 12:40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台灣刺蕊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台灣刺蕊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台灣刺蕊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台灣刺蕊草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至亞灌木,可達約150公分。莖近圓柱形,幼莖及枝具4稜及4槽,初被短毛,後變無毛。單葉,對生,卵形至寬卵形;基部楔形,先端銳尖;中部以下全緣,以上具不規則缺刻緣。葉表面疏被微毛,背面被腺點,脈上被微毛。葉長約4至10公分,寬約1至5公分;具有長柄,可達約4.5公分。

兩性花,穗狀輪繖花序,腋生或頂生,無梗或近無梗,花萼筒狀,長約0.4公分,先端5齒裂,裂片披針形,外被短柔毛,花冠白色,筒狀,長約0.3至0.6公分;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雄蕊4枚,稍2強,花絲淡紫色,中下部被毛,花藥球形,1室,雌蕊花柱白色,基生,先端2叉;子房深4裂,果實:小堅果,近球形,平滑。花果期:花期冬季;果期春季。

近似物種


屬學名為Pogostemon,希臘文「pogou」意為「鬚」,而「stemon」為「雄蕊」,本屬植物的特徵是雄蕊花絲上具有鬚毛,中文稱之為「刺蕊」草屬,台灣有3種,除本種外,還有耳葉刺蕊草及水虎尾。台灣刺蕊草為台灣特有種植物,生長在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為多年生草本至亞灌木,株高可達約150公分。

基本資料


學名:Pogostemon formosanus Oliv.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尖尾鳳、節節紅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大安水蓑衣

2024/12/01 12:38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大安水蓑衣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大安水蓑衣,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大安水蓑衣,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大安水蓑衣,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大安水蓑衣,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莖直立四方形,高約 90~110 公分,節間披密毛,光滑,莖節生密毛,多分枝,有腺點,老莖中空木質化,紅褐色。葉紙質,披針形, 7~10 公分長、2~3 公分寬,葉尖鈍形,葉基漸銳形,葉緣近全緣,葉脈基紅褐,粗短密毛白色,兩面具粗短毛。花無柄,叢生在葉腋,花期為 9~2月。苞片分離,卵形或披針形,0.15 公分長,0.4~0.6 公分寬,無密硬毛。花萼 0.15 公分長, 5 裂,裂片線形。花冠約 2.5 公分長,瓣緣唇形上唇直立,1.5 公分長,下唇髯毛狀,尖端 3 淺裂,中唇長橢圓型,3 公分長,1 公分寬,無毛。花柱絲狀,光滑。胚珠圓柱形,2.5 公分長,1 公分寬,光滑。蒴果條形,長於宿萼,長約 1.6 公分。種子 16~24 粒,細小,扁圓,淡褐色,浸水後伸出白色密絨毛。

近似物種


簡誌水蓑衣屬:
草本,生長於水中或濕地上。葉基漸狹至柄基部。花無梗,簇生或排成穗狀於葉腋;苞片橢圓或披針形;小苞片小或無;萼5裂;花冠2唇形,上唇直立;雄蕊4,2強,有時2枚退化;子房每室具4或更多胚珠。蒴果長橢圓狀線形。

葉寬於1.8 cm,葉兩面密被白色剛毛:大安水蓑衣
└ 葉窄於1.7 cm,兩面光滑或略被短柔毛或刺毛。
 └ 葉短於1.7 cm;花序穗狀:小獅子草
  ├ 葉長於2.5 cm;花序簇生:水蓑衣
  └ 葉表面略被刺毛:柳葉水蓑衣

大安型 大安水蓑衣 與 清水型 大安水蓑衣 分辨方式。
1.葉片:大安型葉的顏色淺黃綠,葉片狹而旋轉;清水型的葉色翠綠,葉片長而平直。2.葉面細毛:大安型短而密;清水型長而疏。3.莖的外觀:大安型直挺;清水型伏莖蔓生。4.開花期:大安型8-10月;清水型11-1月。5.結果期:大安型10-12月;清水型不結仔(僅能以扦插方式來繁延)。

基本資料


學名:Hygrophila pogonocalyx Hayata
簡誌:植株高達50 cm。葉披針至橢圓形,長6-12 cm,寬2-4 cm,兩面密被白色剛毛。花淡紫色,簇生葉腋。
別名:毛萼水蓑衣、竄心蛇、魚骨草、九節花、墨菜、大安水蓑衣<中国植物志:Hygrophila pogonocalyx Hayata>
原產地:大安水簑衣目前僅發現於台中縣大安、清水及龍井等臨海鄉鎮,生長於田圳、河溝及池沼邊緣。為臺灣瀕臨絕種之珍稀植物,亟待加以保護。

進入閱讀更多...

箭羽竹芋

2024/12/01 12:34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箭羽竹芋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箭羽竹芋,葉背

主要特徵


肖竹芋屬多年生常綠草本觀葉植物。株高可達100cm,葉片斜立,形狀像箭羽,故名。頭狀花序,小苞片膜質;萼片近相等;花冠管與萼片硬革質,蒴果開裂為3瓣,種子三角形。

培育


喜溫暖、濕潤和半蔭蔽的環境。由於此植物耐陰,甚適合家庭房內裝飾美化、綠化之用。可在較明亮的房間內長期擺放觀賞,在光線較暗的房間內放置4-6週,對其生長也無太大的影響,所以可以長期在較暗的房間內擺放,亦能生長良好。

基本資料


學名:Calathea insignis Petersen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豹紋紫背竹芋
原產地:產地巴西等地方。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旖斑蝶

2024/12/01 12:26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旖斑蝶,似乎已經凍死了(植物為假酸漿)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旖斑蝶,側面局部(植物為假酸漿)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旖斑蝶,從上方拍攝(植物為假酸漿)

主要特徵


展翅 75 - 85 mm,翅膀表面黑褐色具淡青色條狀斑紋,前翅近基部有一條細長的青色斑中斷成兩部分 ,上較細長,下較粗短,翅腹面為褐色具長短不一的斑紋,外觀近似淡小紋青斑蝶但本種後翅腹面的白色斑點較長且密集,淡小紋青斑蝶白色斑點較圓且疏。本屬一種,本種又稱旖(ㄧˇ)斑蝶,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幼蟲體表黑褐色密布白色斑點,胸背及腹端各有一對長棘刺,基部紅色,端部黑色,幼蟲寄主蘿藦科的鷗蔓、布朗藤等植物,蛹,綠色,胸部第 3、4 腹節間具黑色圓斑排列,第 1腹節背方及第 4、9腹節側面各有一對黑斑,成蟲冬季有向南遷徙集體渡冬的習性,飛行快速,常見集體訪花吸蜜。

基本資料


學名:Ideopsis similis (Linnaeus, 1758)
別名:淡雲蝶、琉球青斑蝶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洋紫荊

2024/12/01 12:05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花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洋紫荊,樹枝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葉革質,有時心形,長 11~14(有時達 18 ) 公分,裂片鈍形或有時銳形。繖房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毛;花瓣倒披針形,淡紅色,長 4~5 公分,瓣柄有白色條紋;有藥雄蕊 3~4;子房具長柄,莢果線形,長 13~30 公分,寬 2~3 公分。

近似物種


開花淡粉紅色後變白色者稱粉白羊紫荊。
洋紫荊 11、12月開花,果期約在1-2月,果實較羊蹄甲長,葉長>葉寬=洋紫荊
艷紫荊不結果,為羊蹄甲洋紫荊的自然雜交種,羊蹄甲是春天開花,雄蕊數3枚。

基本資料


學名:Bauhinia purpurea L.
簡誌:小喬木,枝條無毛。葉寬卵形至圓形,通常寬大於長,徑6-12 cm,脈9-13,兩面無毛,先端二裂1/3至1/2;裂片通常向中肋彎折,先端圓形至銳形。花瓣窄披針形,粉紅色轉白色或淺紫色。莢果長20-25 cm。
別名:洋紫荊、紫花羊蹄甲、羊蹄甲、玲甲花<中国植物志:Bauhinia purpurea L.>
原產地:台灣全島平地普遍栽培逸出。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花野牽牛

2024/11/24 12:58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葉表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花側面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花正面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紅花野牽牛,蒴果球形,種子被有黑灰色細毛。

主要特徵


紅花野牽牛為旋花科,牽牛屬一年生纏繞性草質藤本植物,莖纖細,富纏繞性,呈平臥狀,光滑或疏被毛。單葉互生,具葉柄,葉廣卵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葉尖漸尖形,葉緣全緣,長 3~8 公分,寬 2~7 公分,紙質。兩面光滑或略有短細毛茸。聚繖花序,花朵腋出,由1至數朵花組成;花萼革質,花梗較葉為長;花冠漏斗狀,光滑,粉紅色或紅紫色,花冠長約 1.5~2 公分;雌雄同株,萼片卵形,雄蕊 5 枚,花絲極不等長,基部有毛,子房無毛;夏、秋季開花。蒴果球形,種子被有黑灰色細毛。紅花野牽牛全草有小毒,種子毒性較強。幼兒或家畜誤食,有四肢無力、頭昏、食慾不振等症狀。

用途


藥用(種子:利尿瀉下,化痰消腫,殺蟲攻積)。蝴蝶幼蟲食草(琉球紫蛺蝶幼蟲)。蜜源植物(竹紅弄蝶、銀紋淡黃蝶)

基本資料


學名:Ipomoea trilob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三裂叶薯<植物志:Ipomoea triloba L.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山野及荒地皆有分布,各離島上也十分常見。本種原產於熱帶美洲,現已成為熱帶地區的雜草。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金午時花

2024/11/24 12:46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金午時花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金午時花,葉表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金午時花,葉背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金午時花,蒴果盤狀扁圓形,裂為 8~10 分果瓣,頂端具 2 芒刺,每瓣有種子 1 粒。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金午時花,蒴果 2 芒刺

主要特徵


小灌木。藥用(活血排膿、流行感冒)。葉子有甜味。「金午時花」取其名義,「金」為黃,「午時花」代表正午時分開花之意。每逢夏、秋兩季,是這類植物開花的旺季,或許它們的開花與太陽光的強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小灌木狀之多年生草本,高10~100 公分,多分枝,小枝密生星狀軟毛。葉互生,葉柄長 1~3 公分,上部葉幾無柄,托葉刺毛狀;葉片薄紙質,長圓狀披針形、菱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長 2-5 公分、寬 1~2 公分,基部鈍形或鈍圓形,先端短尖或圓形,鋸齒緣,上面被短星狀毛,被面灰白色,被星狀柔毛。花單生葉腋,花梗纖細,長 1~2.5 工分,中部以上有節;萼綠色,5 裂,外被星狀毛;花瓣 5 枚,黃色,廣倒卵形,基部連合,先端鈍或微凹;雄蕊多數,花絲合成管狀,具稀疏乳頭狀突起,心皮 8~10 枚,圍繞於中軸成環狀,長約 0.25 公分,凹包藏於萼內。蒴果盤狀扁圓形,直徑 0.6~0.7 公分,包藏在宿萼內,熟後心皮各與中軸分離,裂為 8~10 分果瓣,頂端具 2 芒刺,每瓣有種子 1 粒。

菱葉金午時花、東方金午時花一起併入金午時花。

近似物種


細葉金午時花:雙芒刺,分果片6-7,老葉葉型較細
榿葉金午時花:雙芒刺,分果片6-8,葉型較圓
單芒金午時花:單芒刺,分果片10-12,葉型很像
金午時花(菱葉、東方):雙芒,分果片8-9,葉型很像
刺金午時花:雙芒,分果片5,葉型像鋸子

用途


藥用(全株:清熱利濕,活血排膿。治流行感冒,乳蛾,痢疾,泄瀉,黃疸,痔血,吐血,癰疸疔瘡;根: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解毒排膿,消炎生肌,益氣止痛之效。治感冒,哮喘,瀉痢,黃疸,瘡癰氣虛,難潰或潰後排膿不清,新肌不生)

基本資料


和名:キンゴジカ(金午時花)<Sida rhombifolia L. subsp. rhombifolia>
學名:Sida rhombifolia L.
簡誌:直立亞灌木,被星狀毛。葉菱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 cm,寬0.5-2 cm,兩面被星狀毛。萼被星狀毛。成熟心皮8-10,上端具2突尖或2芒刺。
別名:白背黃花棯、金午時花、白背黄花稔<植物智:Sida rhombifolia L.>
原產地:全球熱帶地區。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特生中心)。歸化種(恆春半島歸化植物圖鑑)。

進入閱讀更多...

變葉木

2024/11/24 12:36


▲大埔農場紗帽山 變葉木


▲大埔農場紗帽山 變葉木,葉表


▲大埔農場紗帽山 變葉木,葉背


▲大埔農場紗帽山 變葉木,花序


▲大埔農場紗帽山 變葉木,花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樹高:30〜100cm。開花期:6月~8月。葉色:紅、黄、黒、緑等斑紋。雌雄同株、雌雄異花、両性花。藥用(搗敷梅毒潰瘍等)。人畜誤食汁液,會腹痛、腹瀉等症狀。

近似物種


變葉木清朝末年由英國領事及傳教士引進台灣。常綠灌木,株高可達 3~4 公尺高,全株具白色乳汁,有毒;葉互生,葉形多變,從線形,橢圓形,倒卵形,倒披針形,戟形都有,且葉子可能旋捲,也有子母葉型,葉具多種不同顏色,紅、紫、綠、黃、橙皆有,也因為如此,故本種極富觀賞價值,園藝品種極多,栽植容易。

基本資料


和名:クロトン<Codiaeum variegatum>
學名:Codiaeum variegatum Blume
簡誌:無描述。
別名:變葉木(種子植物名稱),灑金榕(廣州),變色葉、變異葉、彩葉木、錦葉木、撒金榕
原產地:原產澳洲、印度、馬來西亞、爪哇、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台灣最早於 1872 年由西方傳教士引入種植。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