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腎蕨

2022/06/19 12:07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長葉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地上生,莖短直立狀,並向外伸出長匍匐莖;葉叢生短莖上,下垂,長 50~100 公分以上,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呈長披針形,長 0.8~18 公分,寬約 2 公分,基部楔形,不具耳狀突起,羽片基部與葉軸不重疊,葉表邊緣有泌水孔;葉脈游離,羽片側脈 1~2 次分叉,未達葉緣;孢子囊群位在前側小脈頂端,孢膜圓腎形。

近似物種


腎蕨:岩生或地生。羽片基部覆蓋羽軸。孢膜腎形。乾旱時其匍匐莖上會長塊莖。
長葉腎蕨:岩生。孢膜圓腎形。
毛葉腎蕨:著生或地生。羽片僅貼近葉軸,近葉軸有耳狀突出葉。葉上或葉背有鱗毛(不一定)。孢膜腎形。

用途


食用(東部原住民部落達魯瑪克經常食用的野菜)。羽片長,不具葉耳,下垂。地上生,莖短直立狀,並向外伸出長匍匐莖;葉叢生短莖上,下垂,一回羽狀複葉。嫩葉可食。

基本資料


和名:ホウビカンジュ(鳳尾貫衆)<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學名: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簡誌:羽片長,不具葉耳,植株長30~60cm,下垂。
別名:雙齒腎蕨、长叶肾蕨(植物智:Nephrolepis biserrata (Sw.) Schott )
原產地:泛熱帶分布,在臺灣見於全省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沙皮蕨

2022/06/19 12:01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陰暗的樹下,長著不可思議的沙皮蕨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沙皮蕨,營養葉單葉可達40cm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沙皮蕨,孢子葉較營養葉小許多,葉背上有許多孢子囊群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沙皮蕨,孢子葉葉表(微距),似乎除了葉背(遠軸面),葉表(近軸面)似乎也有孢子囊群的生長


▲富陽生態公園 20220619 沙皮蕨,孢子葉葉背(微距),長滿了孢子囊群,正準備著下一代的繁殖

主要特徵


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兩型(孢子葉細長,營養葉較大),營養葉柄長15-40cm,褐色,基部被鱗片,葉片三角形至卵形,長20-35cm,寬15-25cm,單葉三裂至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最初沿小脈生長,成熟後密布葉片背面。地上生,根莖近乎直立或橫臥,強韌,被硬質鱗片及毛,鱗片披針形,褐色。

關連人物


由香港一位醫生也是植物學家的 Harland 氏所發現。

基本資料


英文名:Decurrent Hemigramma
和名:ハルランシダ(はるらん羊歯)<Tectaria harlandii (Hook.) C.M.Kuo>
學名:Hemigramma decurrens (Hook.) Copel.(同物異名不少)
簡誌:根莖直立,營養葉50cm高,頂羽片25cm長,8cm寬,孢子葉較細長。網狀脈,羽軸網眼具游離小脈。
別名:擬叉蕨、下延沙蕨、沙皮蕨<中国植物志:Hemigramma decurrens (Hook.) Cop.>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日本琉球和越南及台灣。台灣見於南北兩端及中部南投縣魚池鄉的低海拔森林林下空曠處或林緣半遮蔭處之土坡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圓葉鑽地風

2022/05/21 16:26


▲菜公坑 20220521 圓葉鑽地風,兩性花花序


▲菜公坑 20220521 圓葉鑽地風,兩性花,雄蕊 10 枚,子房下位,5 室,柱頭頭狀,具 5 縱裂。

主要特徵


花期 6~9 月。果期 9~12 月。

木質藤本或藤狀灌木;小枝褐色,密被緊貼、褐色短柔毛。葉紙質,闊卵形,長6.5-11cm,寬4.5-8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微反捲,全緣或有稀疏小齒,上面深綠色,無毛或僅中脈、側脈被稀疏短柔毛,下面灰白色,沿脈被淡褐色短柔毛,尤以中脈和側脈以及脈腋間的毛更密,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可見多數密集的顆粒狀腺體;中脈在上面微凹或僅基部凹入,下面凸起,側脈7-9對,微彎或下部稍直,下面凸起,具1-2條與側脈近等粗的二級分枝,小脈網狀,下面微凸;葉柄長2.5-7cm,被毛,上面具凹槽。傘房狀聚繖花序頂生,序軸、分枝及花梗密被緊貼、褐色短柔毛;不育花萼片單生,長圓形或披針形,長2-4cm,寬9-25mm,兩端鈍或略尖,結果時黃色;孕性花未見。蒴果黑褐色,倒圓錐形,全長5-7mm,寬2.5-3mm;宿存萼齒三角形,長約1mm,先端尖,宿存花柱極短,柱頭頭狀,長約0.5mm;種子褐色,連翅輪廓紡錘形,稍扁,長2.5-3mm,寬0.5-0.7mm,先端的翅長約1mm,較寬。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用途


根及莖:有袪風除濕,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之效。治風濕骨痛,風濕腳氣痛,四肢關節痠痛,筋骨風痛,瘀血凝滯,瘡毒紅腫,絲蟲病。鑽地風名出植物名實圖考,云俚醫以治筋骨,行腳氣。(邱年永-原藥-3)

基本資料


學名:Schizophragma integrifolium Oliv. var. fauriei (Hayata) Hayata
簡誌:屬特徵- 落葉性灌木,藉氣根攀緣。葉對生,具長柄,齒緣至全緣。花序頂生,整體呈繖房狀,每一花序分枝由聚繖花序排列成總狀,花序整體為圓錐狀。不孕性花僅具一花瓣狀淡黃白色萼片;花4-5數;雄蕊10。蒴果10稜,倒圓錐狀。 種特徵- 葉闊卵或卵圓形,長達11 cm,寬達8 cm,基部鈍圓至淺心形,近全緣至疏細鋸齒緣,上表面初生細柔毛,漸無毛,下表面略具軟毛;葉柄長4 cm以上。
別名:圆叶钻地风<植物智:Schizophragma fauriei Hayata>
原產地:特產台灣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島田氏澤蘭

2022/05/21 15:36


▲菜公坑 20210501 島田氏澤蘭


▲菜公坑 20210501 島田氏澤蘭,花苞,頭花具5朵小花


▲菜公坑 20210501 島田氏澤蘭,花

近似物種


兩者頭花皆為 5:
島田氏澤蘭:植株較強壯,故呈直立植株較多,且花及莖與柄皆呈白綠中帶紅色。葉柄近無柄或短柄。葉背具有圓珠狀的腺點。島田氏總苞片較寬,先端圓。
田代氏澤蘭:莖大部分呈半蔓性,花呈白微紅。葉背無腺點存在。田代氏總苞片較狹,先端鈍。

基本資料


學名:Eupatorium shimadai Kitamura
簡誌:莖高15-70 cm。葉卵披針形,鋸齒緣,先端銳尖或漸尖,葉基鈍形。本種與腺葉澤蘭與田代氏澤蘭相似,差別在於本種頭花具5朵小花,葉近乎無柄,下表面被腺點。
別名:毛果澤蘭
原產地:台灣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普來氏月桃

2022/05/21 15:26


▲菜公坑 20210501 普來氏月桃,剛進入花期


▲菜公坑 20210501 普來氏月桃,花序(漸熟)


▲菜公坑 20220521 普來氏月桃,花

主要特徵


中型月桃。邊緣具緣毛,先端鈍。小苞片生於花梗上方,三角狀卵形,短於3 mm,有時缺。具短柄且稍鬆散的總狀花序。蒴果近球形,被毛,僅具3條微幅線狀縱稜。花期:三月。

基本資料


學名:Alpinia pricei Hayata
簡誌:植株高約1 m。葉邊緣及下表面中肋全部被毛,常於上表面疏被毛或上表面中肋上疏被毛(恆春半島)。總狀花序,密被毛,每朵花具短梗;小苞片生於花梗上方,三角狀卵形,短於3 mm,有時缺。果疏鬆排列,蒴果狀,球形,紅色。
別名:短穗山姜(中国植物志:Alpinia pricei Hayata)
原產地:台灣全島分布。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裏白(裡白)

2022/05/21 15:24


▲菜公坑 20220521 黑暗中不具毛的裏白(裡白)


▲菜公坑 20220521 裏白(裡白),葉表


▲菜公坑 20220521 裏白(裡白),葉背,羽軸和小羽軸上都沒毛。

主要特徵


地上生,根莖橫走,被鱗片。葉柄綠色,光滑無毛,長 30~100 公分;葉為三回羽狀深裂,常僅最基部一對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芽的狀態,羽片長 60 ~100 公分;小羽片無柄,葉背白綠色,長 10~20 公分,寬 8~25 公分;休眠芽具兩枚二回羽狀深裂的托葉狀苞片,並為深褐色撕裂狀披針形鱗片所被覆;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均光滑無毛;小羽片基部的末裂片可見一至數個指狀突起。孢子囊群圓形,長在末裂片的側脈上。

近似物種


裏白(裡白)與中華裡白相比較:裡白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均光滑無毛;中華裡白各級主軸與葉背具毛。

用途


藥用(枝葉:行氣,止血,接骨。治胃痛,衄血,骨折)。

基本資料


和名:ウラジロ(裏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 (Houtt.) Nakai>
學名:Diplopterygium glaucum (Houtt.) Nakai
簡誌:小羽片無柄,基部小羽片很短,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小羽軸上都沒毛。
別名:裏白、大蕨萁、大裏白、里白<中国植物志:Hicriopteris glauca (Thunb. ) Ching>
原產地:分布中國、日本、琉球、菲律賓,臺灣廣見於中低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小花鼠刺

2022/05/21 15:05


▲菜公坑 20220521 小花鼠刺,花期


▲菜公坑 20220521 小花鼠刺,花期,花序


▲菜公坑 20220521 小花鼠刺,花期,花

主要特徵


花果期5-6月。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5 公尺,全株平滑。葉膜質,單葉互生,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葉身 8~12 公分長,具尾尖,葉柄有時紫色,鋸齒稀疏至密變化,中肋在葉表凹陷,而葉背則凸出。表面深綠色,背面蒼白色,葉下弧形羽狀脈,順葉緣向上延伸極長,並有特殊而細緻的橫脈。總狀花序,腋出,花白色,成串開出,密生,花梗基部有尖形苞片,花期 2~11 月。葉緣的鋸齒會刺傷動物,使動物不敢靠近,具保護植株本身安全的作用。它一個同屬兄弟(鼠剌)尖銳的鋸齒更硬,像棘刺都是屬於保護的裝置。

近似物種


鼠刺屬台灣有2種,鼠刺小花鼠刺
兩者幼株,葉緣均具銳尖鋸齒,故得鼠「刺」之名。這種帶刺的鋸齒也成為分辨鼠刺與小花鼠刺的主要依據。一般說來,小花鼠刺在成株後,葉緣的鋸齒就會消失或成鈍鋸齒狀,而鼠刺則仍維持其粗齒牙緣。

基本資料


學名:Itea parviflora Hemsl.
簡誌:灌木。葉披針形至長橢圓披針形,長達12 cm,寬達3.5 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花序腋生,長達5 cm,有時具細柔毛。果長約4.5 mm,徑約1.5 mm。
別名:小花鼠刺<植物智:Itea parviflora Hemsley>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林中。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風藤

2022/05/21 14:46


▲菜公坑 20220521 風藤


▲菜公坑 20220521 風藤,花(垂柱狀的肉穗花序)

主要特徵


木質藤本。常爬升在闊葉樹幹上,僅僅繞在樹幹的四周,並逐漸往上爬升。年老的風藤其枝葉即使已經攀到樹幹頂,還會往大的分支繼續伸展,生命力甚強。

胡椒科,木質藤本,莖匍匐,有毛或光滑。葉平面式互生,全緣,紙質,葉身卵圓形,心形,披針形變化,長 5~10 公分,寬 1~8 公分,葉面深綠、黃綠、淡綠,依環境而異,葉下綠白色,五出掌狀脈,葉下及葉柄常具微毛。雌雄花序均直立,花小,單性異株,無花被,但有一枚黃色質形小苞片,雄花具雄蕊三枚,雌花具雌蕊一枚,內有子房一室,稠密排成下垂柱狀的肉穗花序,長 3~8 公分。花期 4~5 月。果為肉質小漿果,圓球形,成熟呈黃色或紅色。

近似物種


風藤類似的植物還有薄葉風藤

用途


治風濕,跌打。具有袪濕通絡行氣,除寒建胃的功效,治療腰足背痛、關節不靈活、風寒、筋骨痛、神經痛及婦女病等。

基本資料


英文名:Kadsura Pepper,Pepper
和名:フウトウカズラ(風藤葛)<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學名: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簡誌:莖匍匐,有毛或光滑。葉紙質,卵至長橢圓形,長4-15 cm,寬1-8 cm,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圓形、或對稱或歪斜之鈍至銳形,5出脈,下表面光滑或有毛。雌雄花序均直立。
別名:著藤、大風藤、风藤(植物智: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中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細梗絡石

2022/05/21 14:35


▲菜公坑 20220521 岩石的縫隙間長出的細梗絡石


▲菜公坑 20220521 細梗絡石,花,花冠筒口光滑無毛

主要特徵


攀緣灌木。

細梗絡石為夾竹桃科絡石屬藤科植物,枝光滑,或幼枝略被淡褐色細毛。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 3~9 公分,先端銳尖或鈍,光滑。聚繖花序,頂生或腋出。花冠白色,上緣 5 裂,各裂片做迴旋狀排列,具芳香,花冠筒口光滑。從三月底,枝條上開始抽出螺旋形的花苞,接下來約有二星期的盛花期。若想欣賞它熱鬧的繁花盛景,就不能錯過四月中旬的繽紛花季。蓇葖果細長,成熟時開裂,散生出具白色種髮的扁平線形種子。細梗絡石與絡石的主要差別在葉片有毛有毛否,細梗絡石的葉片光滑。

近似物種


台灣有4種絡石:絡石細梗絡石(花比絡石小)為低海拔;台灣絡石(中海拔)、蘭嶼絡石(蘭嶼)。

基本資料


和名:テイカカズラ(定家葛)<Trachelospermum asiaticum (Siebold et Zucc.) Nakai>
學名:Trachelospermum gracilipes Hook. f.
簡誌:枝光滑,或幼枝略被淡褐色細毛。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7-9.4 cm,先端銳尖或鈍,光滑。花冠筒口光滑。
別名:細梗白花藤、細梗絡石、亚洲络石<植物智:Trachelospermum asiaticum (Siebold & Zuccarini) Nakai>
原產地:印度、泰國、日本、朝鮮,中國產華南、西南至長江流域、北達甘肅。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灌叢,林緣或近海岸地帶。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珍珠蓮

2022/05/21 14:20


▲菜公坑 20220521 珍珠蓮


▲菜公坑 20220521 桑科榕屬的珍珠蓮,果序。與榕樹一樣具有果為無花果。

主要特徵


桑科榕屬常綠攀援藤本植物,長可達 15 公尺,枝暗紅褐色。葉革質或厚紙質,互生,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3 出脈,側脈 6~11 對,長 8~12 公分,寬 3.5~4.5 公分;葉柄長 1~2 公分,紫紅色。全年均為花期,花黃白色,雌雄異株,隱頭花序,隱花果被毛疏密情形不一,寬約 1~1.5 公分,柄短,熟時暗棕色花托(隱頭花序)單生或成對著生葉腋。果為無花果,近無梗,長約 1.5 公分,直徑 1 公分,熟時果色由綠至暗紅棕色。長於中高海拔之森林中。

用途


人造棉或造紙。網絲蛺蝶食草。藥用(全株:消腫止痛,止血。治睪丸偏墜,跌打損傷,內痔便血;根、莖:袪風濕,消腫,止痛,殺蟲。治風溼觀結痛,乳腺炎)。

基本資料


和名:ツルイチジク<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Sm. var. nipponica (Franch. et Sav.) Corner>
學名: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Sm. var. nipponica (Franch. & Sav.) Corner
簡誌:攀緣藤本。葉革質,披針狀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3出脈,側脈6-11對。雌雄異株。隱花果被毛疏密情形不一,寬約1-1.5 cm,柄短,熟時暗棕色。中高海拔之森林中。前人根據隱花果上毛之疏密情形,而有 var. japonica 及var. henryi 的區分。根據目前之標本證據,認為上述情形係屬於連續性變異,因此合併處理。
別名:匍茎榕<植物智: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
原產地:大陸陝西、江蘇、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台灣中高海拔之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