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蓋鳳尾蕨

2018/09/22 12:44


▲新店和美山 20180922

主要特徵


莖短直立狀或斜上生長,密被淡褐色細長鱗片。葉叢生,密被與莖相同之鱗片;葉片長橢圓形,一回羽狀複葉,最寬處在上段;羽片長線形,基部心形,無柄,末端尖,頂羽片顯著,與側羽片同形,下段羽片逐漸縮短,營養羽片之邊緣鋸齒狀,多少朝下反捲;羽片側脈單一或分叉,不具假脈。孢子囊群長線形,位於羽片兩側邊緣,為由葉緣反捲之假孢膜保護。

用途


研究報告顯示,鱗蓋鳳尾蕨對於泥土中被污染的砷(As)有吸收與去除作用。
藥用(全草:袪風除濕,清熱解毒。治流行感冒,痢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基本資料


和名:モエジマシダ<Pteris vittata>
學名:Pteris vittata L.
簡誌:頂羽片單一,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基部心形,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形,下羽片漸縮成耳狀。
別名:蜈蚣草、蜈蚣蕨、蜈蚣草(中國植物誌:Pteris vittata L.)
原產地:亞洲及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台灣全島低海拔開發地區常見。常見生長在產業道路邊或住家附近的石砌牆垣或磚牆上。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藍雪花

2018/09/22 09:47


▲新店和美山 20180922

主要特徵


花於枝端呈穗狀花序,花萼筒狀,外面有腺體,5 稜;花冠高碟狀,淺藍或白色,筒部細長,口部開展,5 裂;雄蕊 5 枚,子房一室。夏及冬季開花。膜質蒴果,內藏種子。

基本資料


學名:Plumbago auriculata L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藍花丹、蓝花丹(中國植物誌:Plumbago auriculata Lam. )、花繡球(北京草橋)。藍茉莉。
原產地:南非。園藝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紫嬌花

2018/09/22 09:30


▲新店和美山 20180922 花

主要特徵


株高約 30~50 公分且生長迅速,擁有「蔥、蒜」般的外表以及類似「韭菜」的氣味,因此又稱為「野蒜」。是多年生球根花卉,葉片為狹長線形,具有圓柱形的小鱗莖,成株為叢生狀。花莖自葉叢中抽出,頂端著生 8~20 朵淡紫色小花;其抽長的花莖上能開出如夢似幻的紫色花朵群。果實特徵為三角型蒴果,內含扁平狀的黑色種子。花期長,於溫暖環境幾乎全年均可開花;但需注意耐寒性稍弱,需在 10℃ 以上的氣候,若遇冬季低溫時地上部易枯黃,待溫度上升時開始長葉。 栽培繁殖:紫嬌花喜好高溫環境,非常適合平地種植,近年來常見於公園花壇。繁殖可用播種、分株或鱗莖種植。用分株或鱗莖種植,全年均可施行,成活率極高,只要掘取帶有鱗莖的幼株或成株另植即可。栽培土質不拘,通常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生育最佳。栽培需全日照、半日照,蔭蔽處開花不良。土壤需經常保持濕度,尤其夏季需水量較大。花謝後立即剪除花莖,可維持美觀,並可促進再開花。性喜高溫,生育適溫 24~30℃。

用途


食用(花朵常用於沙拉及餐點中作為香草與裝飾)。藥用(其搗碎的葉片據說可用來治療偏頭痛)。
除了運用於花壇及盆栽等觀賞用途外,由於花朵及葉片具特殊香氣,故在歐美常運用於香草花園。

基本資料


學名:Tulbaghia violacea Harvey
簡誌:無描述。
別名:非洲小百合、紫瓣花、野蒜
原產地:原產於南非開普敦,另有一說來自於地中海沿岸。台灣全島普遍作為園藝觀賞栽培用,偶見山野馴化自生。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馬齒牡丹

2018/09/20 09:40


▲台北市中正區 20180920 花(紫)

基本資料


宿根性,植株低矮,株高十至十五公分,全株肉質,莖近圓柱形,枝柔軟,匍匐四散,生長成墊狀,全株光滑,淡綠、綠色,葉常腋生腋芽二枝,近基部者較粗大,單葉,葉不規則互生或近對生,常密集生於枝端,簇生狀,較下之葉分開,葉長橢圓形、橢圓形、卵圓形、長倒卵形、湯匙形,葉端鈍狀,基部圓鈍或楔形漸狹,全緣葉,葉長約十至四十公釐,寬約八至二十五公釐,葉肉質,肥厚細小,形似馬齒,厚革質,葉綠色或葉緣泛紅褐色,有栽培出斑葉品種,羽狀脈,葉脈中肋較清晰,側脈不明顯,托葉退化為毛狀或無,葉柄極短、近無葉柄或無葉柄,兩性花,整齊花,花單生或數枚簇生,頂生或腋生,花常五、六枚生於枝端或近枝端的葉腋,清晨開花,午後閉合,總苞八、九枚,葉狀,輪生。

近似物種


多園藝栽培種或雜交品種。花開時間大多是有太陽的時候。為松葉牡丹及馬齒莧的雜交種。到了下午時,花朵就會閉合起來,故又稱半日花。品系花種繁多。

有些資料將 馬齒牡丹(Portulaca umbraticola) 鑑識為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園藝栽培的大花種,以及馬齒牡丹(Portulaca umbraticola) 的一些別名常與 松葉牡丹(Portulaca grandiflora)混稱。

基本資料


英文名:Wingpod Purslane, Portulaca umbraticola
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 var. granatus Bailey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豬母乳仔花, 豬母乳, 豬母菜, 半日花, 長命菜
原產地:起源於印度,後傳播到世界各地,西喜馬拉雅山、俄國、南希臘一帶地方亦認為是其原產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南洋山蘇花

2018/09/20 09:33


▲台北植物園 20180428

近似物種


判別參考方法:
孢子囊群達葉緣→山蘇花(中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有稜→南洋山蘇花(中低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無稜→臺灣山蘇花(低海拔)

用途


食用(原住民)。藥用(清熱解毒、創傷)。

基本資料


和名:リュウキュウトリノスシダ<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
學名: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
簡誌:外形似山蘇花,但其中肋遠軸面具隆起之脊,且具極短之柄,此外,孢膜長約為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名:南洋巢蕨, 南洋山蘇花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南嶺蕘花

2018/09/15 09:57


▲中研院院區 20180915

主要特徵


半常綠小灌木,高約 1~2 公尺,全株光滑無毛,根粗壯,淡黃色,內皮白色。莖直立,多分枝,幼枝紅褐色,被柔毛,漸變無色,根皮和莖皮富含綿狀纖維,不易折斷。單葉對生,幾無柄,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 2~6 公分,寬約 1 公分,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 5~10 對,極纖細,乾時褐色。花黃至黃綠色,數朵組成頂生短總狀花序,總花梗長 0.5~1 公分,花梗極短;花萼管狀,長約 1 公分;花絲甚短;花盤鱗片 4,通常兩兩合生;子房橢圓形,頂部被疏柔毛,柱頭近球形,花柱極短。核果漿質,呈卵形,長約 0.6 公分,熟時紅色。花、果期以夏、秋季為主。

其他相關


據聞:古之賊仔,腰間常繫一條由蕘花莖皮所作成之腰帶,萬一事跡敗露,被打成傷,可以拿來 (嚼食) 救急,故有是稱。

基本資料


注音:南嶺蕘(ㄖㄠˊ)花
學名:Wikstroemia indica (L.) C. A. Mey
簡誌:小枝暗褐色,被柔毛,漸變無色。葉倒卵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鈍圓,側脈5-10對。花黃綠色。
別名:蒲崙、賊仔褲帶、了哥王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水茄苳(穗花棋盤腳)

2018/09/15 09:52


▲中研院院區 20180915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枝下垂。葉長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尖至圓,先端短漸尖,長達 22~35 公分,寬達 7~14 公分。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 20~80 公分;花瓣長橢圓形,淡綠或淡玫瑰色。果卵形長橢圓狀,長達 5~7 公分,具不明顯四稜。

用途


木材(質軟而輕、易腐朽)。防風林。藥用(樹皮含豐富單寧。根:清熱。治熱病發熱;葉:袪濕止癢。治皮膚搔癢,水痘;果實:止咳平喘,止瀉。治咳嗽,哮喘,腹瀉;種子:清熱利濕,退癀,止痛。治目赤腫痛,黃膽,腹痛,疝氣。)。

基本資料


和名:サガリバナ<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
學名:Barringtonia racemosa (L.) Blume ex DC.
簡誌:小喬木,枝下垂。葉長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尖至圓,先端短漸尖,長達35 cm,寬達14 cm。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80 cm;花瓣長橢圓形,淡綠或淡玫瑰色。果卵形長橢圓狀,長達7 cm,具不明顯四稜。
別名:穗花棋盤腳、玉蕊<中国植物志: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
原產地:亞洲熱帶、非洲、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上、台灣。台灣分布南部及北部海岸。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銀葉樹

2018/09/15 09:50


▲中研院院區 20180915 果

主要特徵


為常綠中喬木,成年樹的根基有明顯板根。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革質油亮,正面綠色、下表面密被銀色鱗片狀或星狀毛茸,掌脈或羽脈;葉柄通常兩端膨大;托葉小,早落。雌雄同株,成多分枝的圓錐花序;花萼癒合;花單性無花瓣,雄花鐘形,萼 4~5 裂,雄花 4~20 枚花葯,雄蕊的花絲合生成細長筒狀。花期在 4~5 月間。堅果,果實扁橢圓形,腹縫線上有龍骨狀的突起,內具纖維質含大量空氣,木質化而質輕,可藉海水漂送傳播各處,故稱海漂植物。果期在 6~10 月間。

近似物種


銀葉樹欖仁樹、大葉山欖、海檬果白水木海桐黃槿,同為海岸林植物。

用途


本種為熱帶海岸紅樹林的樹種之一。原生於海岸邊,種子多能漂浮在水面上,可藉由水流來傳播,海岸林植物的構造具有保水及抗鹽等功能。

基本資料


學名:Heritiera littoralis Dryand.
簡誌:屬特徵- 喬木,具板根。單葉,革質,下表面密被銀色鱗片狀或星狀毛茸,掌脈或羽脈;葉柄通常兩端膨大;托葉小,早落。花單性,同株,成多分枝的圓錐花序;花萼癒合;花瓣缺;雄花4-20枚花葯。堅果,具脊或翼。 種特徵- 葉幼嫩時紅色,長橢圓、倒卵狀長橢圓至披針狀長橢圓形,長達36 cm,寬達12 cm。果具光澤,扁橢圓狀。
別名:大白葉仔
原產地:台灣、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斯里蘭卡、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地以及非洲東部、大洋洲等。台灣南部、東部及蘭嶼、綠島等海岸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過溝菜蕨(過貓)

2018/09/15 09:42


▲南港中研院區 20180915 病變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外被有黑褐色鱗片,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葉柄叢生,葉片形狀隨生長過程而有明顯變異,幼時為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寬大,之後隨成熟度轉變為二至三回與羽狀複葉,常讓人誤以為不同的種類,葉片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子囊線形,沿小葉脈兩側或單側生長,單一或成對出現。

用途


食用(取其嫩芽。山產店俗稱:過貓)。藥用(利尿、散結、固胃、健脾。治胃病、心胸鬱悶、發育不良。全草煎服,解熱去鬱結,並為婦人產後藥)。

基本資料


和名:クワレシダ(食われ羊歯)<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學名: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w.
簡誌:植株叢生,具短直立莖。幼葉一回羽狀複葉,成葉可達三回羽狀裂葉。最末裂片之側脈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形。孢膜長形,沿小脈兩側或單側生長。
別名:山鳳尾, 山貓, 過溝菜蕨, 過貓, 實用雙囊蕨, 蕨萁, 蕨貓, 菜蕨
原產地:亞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南部、沖繩、菲律賓、馬來西亞、婆羅洲、斯里蘭卡及南洋各地,台灣低海拔溝渠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焊菜(細葉碎米薺)

2018/09/08 13:06


▲新北投銀光巷 20180908 果莢(果實為長角果,成熟的果實黃色)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自基部處多分枝,被粗毛,被毛往植物體上部漸稀。葉呈羽狀分裂,基生葉不簇生,羽狀複葉,側生羽片 3~6 對,羽片長 0.2~1 公分,全緣。

近似物種


除了焊菜之外,還有日本焊菜。

用途


繁殖期在春天與秋天。蔊菜能在乾燥的社區公園堤壁上、清澈的河溝中,都可發現它沉浸在水中生長。其葉片可當野菜食用。蔊菜的果實為長角果,成熟的果實黃色,如果輕輕碰一下,兩邊的果皮會由下往上卷,常會將種子與果皮一起彈出去。
食用。藥用。

基本資料


學名:Cardamine flexuosa With.(同種異名不少)
簡誌:多年生草本。莖自基部處多分枝,被粗毛,被毛往植物體上部漸稀。基生葉不簇生,羽狀複葉,側生羽片3-6對,羽片長2-10 mm,全緣。
別名:碎米薺、小葉碎米薺、細葉碎米薺、彎曲碎米薺、小葉苦菜、弯曲碎米荠、碎米荠、蔊菜<中国植物志:Cardamine flexuosa With.>
原產地:泛熱帶至溫帶地區。台灣全省平野常見雜草。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