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部 20210712 碗蕨

▲鞍部 20210712 碗蕨,近基部主軸與羽軸
主要特徵
根莖匍匐狀,被長毛;葉柄褐色,長15-40cm;葉片卵狀三角形,長20-45cm,寬15-35cm,三至四回羽狀分裂,草質至紙質,葉軸草桿色,具毛;末回小羽片長7-15mm,寬3-8mm,葉脈上下兩面皆具細毛;孢膜網狀,緊貼裂入處邊緣。
基本資料
學名:Dennstaedtia scabra (Wall.) Moore
簡誌:根莖長,具毛,柄紅栗色,葉三~四回。
別名:密毛碗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盲蛛,包含腳最寬約達30公分以上

▲橫嶺古道 20210702 盲蛛,側面角度與腹部
主要特徵
體長4.5mm,體型寬,體色黑色,頭胸背面密布灰白色斑,眼黑色,眼下緣不具灰白斑,腹部與頭胸部略窄,後緣呈多邊型狀,中央有一條寬大灰白色縱帶,各腳黑色細長,節間及關節處有不明顯的黃褐色斑。本種分布於中海拔山區,極少見的斑型,顏色十分特別,棲息低矮潮濕的草叢環境,同一環境下有三種斑型聚集,可能都是同一個種類,雌雄各異或變異。
盲蛛僅有一對眼,而蜘蛛多半有3至4對,同樣具有視力功能。盲蛛的眼睛無法形成影像,因此牠們依靠第二對步足作為觸角來感測周遭環境。盲蛛進食的方式與蜘蛛不同,不採用體外消化而是直接將獵物咀嚼成碎片後食用。
近似物種
在生物分類的階級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蛛形綱→盲蛛目》,雖然也有八隻腳但不是蜘蛛,蜘蛛身體構造分頭胸、腹兩部分,盲蛛則頭胸部和腹部間無明顯分隔,大部分的盲蛛步腳細長,不吐絲。盲蛛依食性可分為植食性與肉食性兩種,植食性種類步腳細長,上顎及觸鬚無明顯特化,肉食性盲蛛步腳粗短,上顎及觸鬚特化成鋏狀之捕食構造。台灣已知有28種盲蛛。
基本資料
英文名:Harvestman
和名:ザトウムシ(座頭虫)<Harvestman Opiliones>
學名:Opiliones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雞肉絲菇

▲橫嶺古道 20210702 雞肉絲菇,菌褶部分
主要特徵
外型呈現傘狀,中央傘尖突起,傘面灰色,呈輻射狀,白色菌肉。結構結實,像雞肉絲一般。 多半出現於大雨過後的一兩天的草地和灌木附近。
土棲共生的中大型菇類,可供食用並可製藥。蟻巢傘,顧名思義是生長在白蟻巢上的蘑菇,但不是所有白蟻巢上都能生長,只有大白蟻亞科的蟻巢上才能長出蟻巢傘,其中黑翅土白蟻是台灣唯一會栽培雞肉絲菇的白蟻類群,並以其孢子球(裏面含有高氮物質)爲食。黑翅土白蟻會建造菌圃,即真菌花園,培養雞肉絲菇,黑翅土白蟻因無法完全消化植物組織故而需藉由攝入含有雞肉絲菇無性孢子的老舊菌圃協助其消化,同時會不斷於菌圃上層更新雞肉絲菇生長所需的介質並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其得以延續,這種相互給予利益的關係使得兩個不同的物種得以共存。
用途
可食用,為山產中的珍味。在中國早期曾被當作高級的伴手禮。可藥用,作為保健用途。
基本資料
學名:Macrolepiota albuminosa
簡誌:
別名:雷公菇、雞菌,蟻茸、蟻巢傘,雞樅菌、雞樅、雞樅菜、雞腳蘑菇、三壇菇、鬥雞菇、蟻樅
原產地:布於亞洲。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野茼蒿

▲橫嶺古道 20210702 野茼蒿,花與花序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全株被疏長毛,易脫落,上部多分枝。野茼蒿全年都能開花,它的小花數量很多,白色的舌狀花不明顯。長橢圓形的瘦果扁平,和冠毛都是淡咖啡色,數量很多,能夠隨風飄到四方。食用(嫩葉洗淨殺青去澀後,可當救荒野菜)。
高 50~200 公分,莖直立全株被疏長毛,易脫落,上部多分枝。根生葉叢生,倒卵狀匙形,疏鋸齒緣,先端銳尖;莖生葉披針形至線形,長 2~8 公分,寬 1.5~1 公分,基部漸狹,先端銳尖,疏鋸齒緣或全緣,兩面無毛或稀有毛,具毛緣;比較寬的根生葉有柄,互生的莖生葉無柄。
近似物種
「假蓬屬」種檢索表:
葉基或葉柄明顯抱莖。
├ 基生葉於開花時凋萎,葉羽狀分裂,頭花直徑大於1cm。(埃及假蓬)
└ 基生葉開花時仍存在,葉齒緣,頭花直徑小於1cm。(日本假蓬)
葉基部不抱莖。
└ 邊花花冠長度幾乎與花柱及冠毛等長。
└ 邊花花冠長度幾乎與花柱及冠毛等長。
├ 頭花直徑寬2.5-3.5mm,具細小但明顯可見的舌狀花。
│├ 莖被粗毛,葉披針形,鋸齒緣。(加拿大蓬)
│└ 莖不被毛,葉線形,近於全緣。(光莖飛蓬)
└ 頭花直徑寬5-8mm,舌狀花不明顯。
├ 葉線形至長披針形;腋生的側分枝常增長高於主莖頂;頭花排列為總狀圓錐花序(美洲假蓬)
└ 葉倒披針形,腋生側分枝不高於主莖頂,大而長的圓錐花序。(野茼蒿)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アレチノギク(大荒地野菊)<Conyza sumatrensis (Retz.) E.Walker>
注音:野茼蒿(ㄊㄨㄥˊ ㄏㄠ)
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Retz.) Walker
簡誌:一年生草本,植株高50-150 cm,莖密被粗毛,主莖有翼。莖葉長倒披針形。總苞片密被毛。冠毛黃褐色。
別名:野茼蒿、野塘蒿、蘇門白酒草、苏门白酒草<植物智:Erigeron sumatrensis Retz.>
原產地:南美洲。廣布於世界溫暖地區。台灣低至中海拔開闊地極為常見的雜草。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糠柴

▲橫嶺古道 20210702 粗糠柴,果序與蒴果,果實(蒴果)裡面大多會有三個黑色球形種子
主要特徵
小枝、幼葉和花序均被褐色星狀柔毛。葉互生,卵狀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波浪緣,長 6~16公分,寬 2~5 公分,三出脈,背面被赤褐色圓形蜜腺,近葉柄處有 2 腺體;葉背綠白色。總狀花序;花雌雄同株或異株,腋生或頂生,花黃色。蒴果扁球形,徑約 0.7 公分,有 3 縱溝,外被紅褐色粉末狀毛葺;種子黑球形。
常綠中小喬木,高可達 10 公尺,常為散生狀態。
用途
木材黃褐色或淡紅褐色,質地輕軟,可製造各種小型器具。果實表面的深褐色毛茸是一種腺體,有毒,能殺死寄生蟲;可提煉紅色或橙色染料,亦供藥用,有驅蟲作用;誤食有毒部位,導致嘔吐和腹瀉。
基本資料
和名:クスノハガシワ(楠の葉柏)<Mallotus philippensis>
學名:Mallotus philippensis (Lam.) Mull. Arg.
簡誌:小枝、幼葉柄及花序密被緊貼表皮之銹色星狀毛。葉長橢圓形、長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稀卵形 (長寬比大於2),下表面密被鏽色星狀毛及許多紅褐色腺體。
別名:六檢仔、柿糊木、粗糠柴、菲島桐、粗糠柴(植物志:Mallotus philippensis (Lam.) Muell. Arg.)
原產地:中國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和海南。生於海拔300-1 600米山地林中或林緣。分佈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大洋洲熱帶區。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在烏毛蕨上的突背斑紅椿象

▲橫嶺古道 20210702 突背斑紅椿象,背面側
主要特徵
體長15 - 19 mm ,頭部及前胸背板褐色,前翅革質部分有兩枚圓形的大黑斑, 小盾板黑色, 上翅膜質黑褐色,各腳黑色。外觀近似東亞斑紅椿,但本種體型較大,前胸背板側緣不具纖毛,前翅革質第2個斑達革質翅端,膜質黑色區域與革質翅端的黑色斑相連。
本種又稱大星椿象,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成蟲5-10月出現,為常見的種類。
基本資料
學名:Physopelta gutta
別名:大星椿象
原產地:台灣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裂葉日日櫻

▲橫嶺古道 20210702 裂葉日日櫻,花與花序(紅花)
主要特徵
灌木。株高約一、二公尺,常具乳汁,嫩莖草質綠色,老莖褐色,單葉互生,葉卵形、長橢圓形、倒卵形,端部漸尖、銳尖,葉基圓鈍狀,葉全緣,有時有疏齒或刺齒狀,葉長約四至八公分,寬約二至四公分,紙質,葉被毛或無毛,葉面綠色,背面略淡,幼葉背面常泛紫紅色,羽狀脈,葉脈明顯,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葉背隆起,托葉小,早落,具長葉柄,單性花,雌雄同株,常著生於不同花序上,聚繖花序、繖房花序,頂生或自近莖頂之葉腋伸出,花梗長,花萼管形、鐘形,五裂,基部多少連合,覆瓦狀排列,花冠幅形至淺碟形,輻射對稱,花深桃紅、玫瑰紅色,花瓣五枚,卵形、長橢圓形,覆瓦狀排列,離生或基部合生,具腺體,花盤環狀,雄花花蕊十枚,高低二輪,外輪花絲稍合生,內輪花絲合生至中部,成柱狀,雌花較少,較雄花稍大,雌蕊心皮三枚,合生,花柱三枚,基部合生,柱頭二裂,子房無毛,子房上位,子房二至五室,多為三室 ,中軸胎座,每室具胚珠一枚,蒴果,熟時由青綠轉黑褐色,種子有種阜,種皮脆殼質,胚乳肉質,子葉寬且扁,乳汁有毒,勿食。
近似物種
Jatropha integerrima, xx日日櫻幾乎都是從日日櫻選拔育出的園藝品種:
Jatropha integerrima(Jatropha pandulifolia):紅(日日櫻、南洋櫻、琴葉櫻、火漆木、全緣葉珊瑚花)
Jatropha integerrima 'Baby Doll':粉紅
Jatropha integerrima 'Compacta':紅(裂葉日日櫻)
Jatropha integerrima 'Tree Light Pink':粉紅
Jatropha integerrima 'Peregrina':紅
Jatropha integerrima 'Pink':粉紅
Jatropha integerrima 'Pink Princess':粉紅
Jatropha pandurifolia 'Rosea':粉紅
Jatropha integerrima 'Variegata':紅(斑葉日日櫻)
Jatropha integerrima '?':紅(大花日日櫻、大花南洋櫻)
Jatropha curcas × Jatropha integerrima
另外近似的園藝種也將近30種以上。
基本資料
學名:Jatropha integerrima 'Compac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中美洲。園藝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倒掛在葉片上的棕靜螳,綠色型 若蟲
主要特徵
體長 45 - 65 mm,體形狹長,頭小橫向,兩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體背褐色(棕色),前胸背板密布黑色細斑,側緣鑲黃白色邊,翅膀如網縱脈及橫帶發達,各翅窗具藍、紫、黑、灰白、黃褐色分布但具個體差異,前腳脛節內側有黑色 、米黃色、粉紅色相間的斑紋。本種又稱小螳螂、棕色小螳螂、棕汚斑螳、小刀螳螂,成蟲全年可見。
近似物種
本屬有3種,為
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 1784) 棕靜螳 (本種)
Statilia nemoralis (Saussure, 1870) 綠靜螳(綠汚斑螳)
Statilia parva Yang, 1999 小靜螳(小污斑螳)TaiBNET網站敘述:已採得標本,但未正式發表記錄於台灣 。
基本資料
學名: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 1784)
別名:小螳螂、棕色小螳螂、棕汚斑螳、小刀螳螂
原產地: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10702 紫薇

▲橫嶺古道 20210702 紫薇,花
主要特徵
花色鮮豔美麗,花期長,壽命長,樹齡有達200年。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7 公尺;樹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具4稜,略成翅狀。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頂端短尖或鈍形,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無毛或下面沿中脈有微柔毛小脈不明顯;無柄或葉柄很短。
近似物種
九芎與紫薇的區別:
紫薇:近乎葉無柄。花紅、紫色。蒴果長橢圓形,紫薇9-15mm。
九芎:樹皮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光亮平滑。短葉柄。花白色。蒴果長橢圓形,九芎6-8mm。
用途
木材(堅硬、耐腐,可作農具、家具、建築等用材)。藥用(樹皮、葉及花為強瀉劑;根和樹皮煎劑可治咯血、吐血、便血)。
學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紫薇、滿堂紅、怕癢花、怕養花、猴朗達樹、紫荊花、猿滑樹、紅薇花、紫薇(中國植物誌:Lagerstroemia indica L.)
原產地:亞洲。現廣植於熱帶地區。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10620 麥稈菊

▲新生公園 20210620 麥稈菊,花
主要特徵
草本。一年生植物栽培,株高可達120厘米,是優質的花壇和插花、乾花原材料。花期夏初至秋末,莖堅挺,葉細長,頭狀花序,花色有黃、橙、紅、粉紅、桃、白、淡黃等,花色持久,開花期長。舌片具金屬光澤,大型苞片光澤紙質,花朵直徑3-5厘米。
用途
植株高度 40-90 公分不等,可做切花材料、也可做為乾燥花材料,亦能栽植於盆子或花壇以供觀賞。觀賞期可維持2-3個月。
培育方式
繁殖方法:麥桿菊一般用種子繁殖,用排水良好的土壤做為播種床,因其為好光性,故不宜覆土太厚。發芽適溫為20-25℃,生育溫度為10-23℃,發芽所需日數為7-10天。南部地區可於10月中旬種植,從播種至開花約需10-12星期。在台灣山區因全年溫度皆宜,幾乎全年可栽種。
基本資料
學名:Helichrysum bracteatum (Vent.) Andr.
簡誌:無描述。
別名:貝細工、麥稈菊、蠟菊
原產地:原產於澳大利亞。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