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蜘蛛

2021/08/01 14:29


▲翠山步道 20210801 人面蜘蛛,腹部面


▲翠山步道 20210801 人面蜘蛛,側面

基本資料


雌蛛體長30-50mm,雄蛛5-10mm,雌蛛頭胸背板金黃或灰白色具擬人面斑紋,腹背黑色,中央有2條黃色的縱帶,兩側有灰白色不連接的斑紋,成蛛有3型,除常見的斑型外尚有紅色型、黑色型等變異個體,雄蛛體型很小,體色橙紅色,頭胸部寬於腹部,觸肢端部膨大,腹部瘦長,各腳纖細,紅色,跗節黑色,雄蛛屬於徘徊性的蜘蛛常出現在雌蛛的網上尋找機會與雌蛛交配,雌蛛產卵於地面,孵化的幼蛛爬到低矮的孤婆芋葉面結簡單的網棲息,各齡期幼蛛斑紋不同但都有擬人面的特徵。

由於頭胸背板像人面,台灣稱牠為人面蜘蛛,織圓型的網,斜向或水平垂直,網型與人面蜘蛛的體長都是台灣最大的。雄蜘蛛較為細小,橙色,大約只有雌蜘蛛的五分之一。

本科舊分類於長腳蛛科,TaiBNET網站已正式更改為稱絡新婦科,本種中國稱斑絡新婦。

近似物種


本科有2屬3種,另2種為裂腹蛛 Herennia ornatissima 和橫帶人面蜘蛛 Nephila clavata 。

基本資料


學名:Nephila pilipes (Fabricius, 1793)
別名:
原產地:台灣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分布於日本、中國、臺灣、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等地。

進入閱讀更多...

水金京

2021/08/01 13:48


▲翠山步道 20210801 水金京,果期


▲翠山步道 20210801 水金京,果序


▲虎山步道 20180602 樹幹 一般會旋轉式生長

主要特徵


樹幹:一般會旋轉式生長,成樹樹幹上大多會有樹洞。葉背及花梗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直立,花淺黃白色。花期 4~7 月。果實為蒴果,球形,外為殘存之花萼所包被。果期 7~8 月。

株高可到二至十五公尺,枝條密被毛,小枝圓柱形,被鏽色硬毛,木材淡黃色,單葉對生,葉寬橢圓形、長橢圓形、橢圓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卵形,端部銳尖、短銳尖狀漸尖、突漸尖,基部漸尖、楔形或短尖,全緣葉,葉長七至二十六公分,寬四至十四公分,葉紙質,葉表面散生短硬毛、疏被直柔毛或近無毛,稍粗糙,在脈上有鏽色短柔毛,葉背面密被灰褐色柔毛,葉面灰綠,羽狀脈,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八至十二對,彎拱向上,近邊緣處消失或與小橫脈連結,托葉著生於葉柄間,托葉圓形,寬約小枝的二倍,基部寬,上部擴大呈圓形,反折,宿存,有硬毛或近無毛,葉柄長五至三十五公釐,密被鏽色短硬毛,聚繖花序,排列呈圓錐狀,頂生。

近似物種


近似的水錦樹屬:
水錦樹:葉背及花梗密被毛。
水金京:葉背及花梗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直立,花淺黃白色。
呂宋水錦樹:葉背及花梗無毛或近無毛。托葉橢圓形,常反捲,花白色。

基本資料


英文名:Formosan Wendlandia
和名:アカミズキ<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學名: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簡誌:枝條疏微毛。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長6-19 cm ,兩面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長2-5 mm。花有柄,淺黃白色。
別名:水金京、水錦木、水魂仔、水金定、毛水錦樹、假雞納樹、紅木、豬血木、雙耳蛇、黃麖芽、特牙馬力(排灣)、水金京<植物智: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原產地:台灣、琉球、中國。全島低海拔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海金沙

2021/08/01 13:26


▲翠山步道 20210801 海金沙


▲翠山步道 20210801 海金沙,具孢子囊群的孢子葉葉表側


▲翠山步道 20210801 海金沙,具孢子囊群的孢子葉葉背側

主要特徵


海金沙一片片像葉片的部分是它的羽片,像莖的部分是葉軸,露在地表上的部分是一個完整的葉片。當海金沙漸漸成熟時,葉片才變成具有藤蔓性而開始攀緣,它的羽片具有短柄,長僅約0.3至0.5公分,前端具有一個被覆淺棕色毛的休眠芽,通常在主軸折斷或受傷時就會甦醒,取代主軸繼續生長。食用(製茶)。

多年生攀援常綠草本蕨類,長 1~4 公尺;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呈乾草色,有白色微毛。葉軸可無限生長,休眠芽在羽軸頂端,游離脈,羽軸和脈上有毛,小羽片長,羽片基部無關節;葉為 1~2 回羽狀複葉,紙質,邊緣有鋸齒或不規則分裂;不育羽片三角形,小葉闊線形;孢子囊生於能育羽片的背面,在二回小葉的齒或裂片頂端成穗狀排列,孢子囊蓋鱗片狀,卵形。

用途


藥用(主治熱淋尿熱,尿道結石、感染,血尿,腎炎水腫,溼熱黃疸,咽喉腫痛,飛蛇、燙傷,丹毒,感冒,牙痛,肝炎,脾濕脹滿,帶狀疱疹)。

基本資料


和名:カニクサ<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學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簡誌:葉軸可不斷延伸,具休眠芽,游離脈,羽軸和脈上有毛,小羽片長,羽片基部無關節。
別名:鼎炊藤、玎璫髦、鬚鬚藥、鐵絲草、鐵線藤、鐵線草、羅網藤、吐絲草、鳳尾草、海金沙<中國植物誌: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原產地:分布印度、澳洲、菲律賓、中國、日本、韓國。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烏毛蕨

2021/08/01 13:11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毛蕨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毛蕨,位於頂羽片位置的幼芽

主要特徵


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柄長 30~60 公分,堅硬,上有縱溝,溝兩側有瘤狀氣囊體疏生,幼時柄有鱗片,上有小耳片;葉片可達 150 公分,闊披針形,革質,表面光滑。線狀披針形,基部圓或楔形,全緣,葉脈游離,單一或一次分歧,小脈平形射出。

近似物種


烏毛蕨科物種共分2屬:烏毛蕨屬與狗脊屬。
孢膜囊群沿羽軸生長,長線形,具囊群蓋,開口朝向羽軸。孢子期秋、冬間較多。

用途


食用(嫩葉)。藥用(子宮出血)。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リュウシダ(飛竜羊歯)<Blechnum orientale L.>
學名:Blechnum orientale L.
簡誌:短直立莖,叢生,成熟葉在外圍,上段朝外下彎。植株大型,1m以上,羽片基部不相連,下羽片急縮,幾乎無柄。孢子囊群沿羽軸生長。
別名:擬烏毛蕨(擬烏木蕨屬:Blechnopsis orientalis(L.) C.Presl)、乌毛蕨<植物智:Blechnopsis orientalis C. Presl>、龙船蕨、冠羽乌毛蕨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及西南部,熱帶亞洲、澳洲、中南半島及太平洋群島,台灣。台灣分布在低海拔 200~1,000 公尺地區,地生,生長在林下空曠處或林緣;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脊唇蠟蟬

2021/08/01 12:52


▲翠山步道 20210801 脊唇蠟蟬(Tonga westwoodi 威氏的可能性較高)


▲翠山步道 20210801 脊唇蠟蟬,看見它們的時候,我向左靠,它們就轉向樹枝的左邊的背面側,我向右靠,它們就轉向樹枝的右邊的背面側,也不跳走,似乎在保護什麼東西

主要特徵


體長 14 -15 mm,體色綠色,頭部尖細上翹,端部黑色,停棲時翅型呈弧線, 兩端尖狹,翅面具黃色的小斑點。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外觀像豆莢,若蟲腹端有束狀的蠟絲,成蟲 4 - 9 月出現,常停棲於樹幹或葉下保護色良好,遇到騷擾會以彈 跳的方式飛離,彈跳的高度達身長的130-140倍,普遍分布台灣但南部較少見。

近似物種


尖頭脊唇蠟蟬屬在台灣記錄有兩種:
Tonga westwoodi (Signoret, 1862) 威氏尖頭脊唇蠟蟬
Tonga formosana Matsumura, 1913 臺灣尖頭脊唇蠟蟬
根據文獻記載,差異在臺灣尖頭脊唇蠟蟬其頭部較短且更往上翹。
資料提供:林佑昇

基本資料


學名:Tonga westwoodi (Signoret ,1862)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附記:Gnezdilov (2007) 依據外生殖器的形態將 Tonga 這個屬移至脊唇蠟蟬科(Nogodinidae) 底下,故不宜再以別名「綠瓢蠟蟬」作為本種之中文俗名。(修訂:林佑昇)

進入閱讀更多...

腎蕨

2021/08/01 12:33


▲翠山步道 20210801 腎蕨


▲翠山步道 20210801 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翠山步道 20210801 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小,根下有塊莖呈球形,肉質。菜叢生,直 立,柄長 6~12 公分,密生赤褐色毛狀鱗片。葉片長 25~65 公分,羽 狀複葉,光滑無毛,羽片多數,無柄,呈覆瓦狀排列,微具鈍鋸齒。腎蕨株高約一尺,葉羽狀深切裂,密生而稍皺,色濃綠,根鐵絲狀,耐蔭性極廣,適合盆裁作為室內擺飾,也是插花的材料。腎蕨繁殖可用孢子播種或分株,自生能力強,若栽培成株幾株,栽植地適合生長,來年之後周遭自可長出無數株。

近似物種


腎蕨:岩生或地生。羽片基部覆蓋羽軸。孢膜腎形。乾旱時其匍匐莖上會長塊莖。
長葉腎蕨:岩生。孢膜圓腎形。
毛葉腎蕨:著生或地生。羽片僅貼近葉軸,近葉軸有耳狀突出葉。葉上或葉背有鱗毛(不一定)。孢膜腎形。

基本資料


和名:タマシダ(玉羊歯)<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C.Presl>
學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
簡誌:羽片短,基部上側明顯耳狀突起,羽片密生,緊貼於葉軸,並覆於葉軸上。
別名:球蕨、玉羊齒、鐵雞蛋、腎鱗蕨、圓羊齒、鳳凰蛋、雉雞蛋、夜明吐珠、山豬仔卵核、山豬腎子、肾蕨(中國植物誌)
原產地:熱帶亞洲、非洲。臺灣常見於全省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地錦(爬牆虎)

2021/08/01 12:24


▲翠山步道 20210801 地錦


▲翠山步道 20210801 地錦,葉表

主要特徵


多年生落葉蔓性藤本植物。莖卷鬚粗短而多分叉,末端變成吸盤狀,因此能緊緊地攀爬在石頭上,牆壁上或樹幹上。葉具長柄,多型性,自心形的單葉以至於三出複葉,粗鋸齒緣;聚繖花序腋出,花小型,花數多,黃綠色,兩性,花瓣 5 枚,漿果成熟時藍色。嫩莖葉紫紅色,但是嫩葉往往與以後長的葉子大不相同(前者為單葉,後者為三出複葉)。果期 7~9 月。

用途


食用(莖汁液可吸食,在冬季休其莖流出之白色黏液,經過熬煮後可做為糖的替代品)。藥用(治金刃損傷,撲跌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血結,一切血瘀血滯之病)。

基本資料


學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old & Zucc.) Planch.
簡誌:高大攀緣灌木,常附著於岩壁,牆或樹上。葉闊卵形,3裂 (裂片粗鋸齒),不裂或淺裂,下表面脈上略被毛。
別名:千歲櫐、蔦、常春藤、爬牆虎
原產地:泛中國東北及東南大部分地區,臺灣、日本、琉球、韓國亦有分布。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白肉榕(島榕)

2021/08/01 12:02


▲翠山步道 20210801 白肉榕,果期


▲翠山步道 20210801 白肉榕,葉背的葉序

主要特徵


常綠中喬木。葉二列狀排列,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高 4~10 公尺,枝條淡黃色至黃棕色。隱頭花序,腋生,單生或對生,無花序梗。

葉二列狀排列,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 10~20 公分,寬 4~8 公分,先端銳尖或呈短尾狀,基部鈍或圓鈍,但左右不對稱,全緣,具柄;表面呈有光澤綠色,粗糙,背面顏色較淡,三出脈或基生的三出脈,側脈 8~12 對,常能延伸至葉片的邊緣;葉柄長 1~2 公分,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

用途


食用(嫩葉、隱花果)。藥用(根、葉治下痢;葉外用於癰瘡腫毒)。

基本資料


和名:ハマイヌビワ(浜犬枇杷)<Ficus virgata Reinw. ex Blume>
學名:Ficus virgata Reinw. ex Blume
簡誌:灌木或喬木。葉卵狀橢圓或長卵形,先端漸尖或具短尾,基部歪斜。雌雄異株。隱花果寬0.8-1 cm,熟時紅褐色。陰暗處的葉形呈長橢圓披針形,甚長。
別名:白肉榕、岛榕<植物智:Ficus virgata Reinw. ex Bl.>
原產地:琉球、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馬魯古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也有分佈。台灣全省中、低海拔地區及蘭嶼、綠島。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羅氏鹽膚木

2021/08/01 12:00


▲翠山步道 20210801 羅氏鹽膚木,幼株


▲翠山步道 20210801 羅氏鹽膚木,葉表

主要特徵


落葉性小喬木,小枝,葉背及花序均被毛,皮孔顯著,紅色。葉為一回羽狀複葉,有小葉 8~17 枚,小葉呈卵狀橢圓形,鈍鋸齒緣互生。山鹽青為喜好陽光的陽性樹種,在道路兩旁及崩塌地區最為常見,它的木材可供作薪材使用。雄雌異株,開黃白色的小花,小花以圓錐花序生於枝頂。扁球形的核果成熟時為橙紅色,外部被毛。核果具有鹹味,可以供作鹽的代用品。

近似植物


食用(果實含有乳脂狀之物質,可代食鹽食用。嫩葉可當救荒野菜)。根:消炎解毒,活血散瘀,收斂止血。治咽喉炎,咳血,胃痛,治瘡出血;葉、根皮:外用治毒蛇咬傷,漆瘡,濕疹;樹皮治瘧疾;莖:治糖尿病;果:治咳嗽痰多,盜汗。

基本資料


和名:ヌルデ(白膠木)<Rhus chinensis Mill>
學名:Rhus chinensis Mill. var. roxburghiana (DC.) Rehder
簡誌:落葉性小喬木,小枝有絨毛。奇數羽狀複葉;小葉9-17,側小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10-15 cm,寬3-4 cm,先端銳尖或鈍,鋸齒緣。雌雄異株,花序頂生。果扁球狀,徑5-6 mm。
別名:山埔鹽、山鹽青、臺灣鹽麩子、滨盐肤木、盐霜白<Rhus chinensis Mill. var. roxburghii (DC.) Rehd. in Journ. Arn. Arb.>
原產地:台灣低至中海拔向陽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密花苧麻(木苧麻)

2021/08/01 01:21


▲翠山步道 20210801 密花苧麻,雌株


▲翠山步道 20210801 密花苧麻,雌花花序

主要特徵


雌雄同株,雌雄異株都有可能存在。

常綠小灌木。全株生有細毛,多分枝。葉對生,有柄,長披針形,銳尖頭,兩面有毛粗糙,厚紙質,細鋸齒緣,明顯三出脈。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

用途


製紙及繩索。葉汁(防霧劑)。
藥用(木苧麻是著名的感冒藥,俗稱水柳頭。性味:根:甘、濇、平。效用:根及莖:袪風止癢,消腫,利水,調經。治風濕,黃疸,月經不調,皮膚瘙癢,瘡傷,手腳痠痛,感冒,風痛,頭風痛)。

基本資料


學名:Boehmeria densiflora Hook. & Arn.
簡誌:灌木至小喬木,高達4 m。葉對生,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24 cm,寬1-6.4 cm,細鋸齒緣。花密生,呈穗狀。普遍生於中、低海拔地區。
別名:木苧麻, 密花苧麻, 水柳頭
原產地:中國華南至日本、琉球、小笠原、菲律賓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