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在蓮花池旁的木芙蓉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木芙蓉,花背面,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木芙蓉,花背面,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木芙蓉,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木芙蓉,花正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木芙蓉,花背面的花萼
主要特徵
蒴果近似球形,徑 2~2.5 公分,有剛毛及氈毛,5 瓣裂;種子腎形,褐色,基部叢生毛茸。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小枝、葉柄、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狀毛與直毛相混的細綿毛。葉寬卵形至圓卵形或心形,直徑10-15厘米,常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具鈍圓鋸齒,上面疏被星狀細毛和點,下面密被星狀細絨毛;主脈7-11條;葉柄長5-20厘米;托葉披針形,長5-8毫米,常早落。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約5-8厘米,近端具節;小苞片8,線形,長10-16毫米,寬約2毫米,密被星狀綿毛,基部合生;萼鐘形,長2.5-3厘米,裂片5,卵形,漸尖頭;花初開時白色或淡紅色,後變深紅色,直徑約8厘米,花瓣近圓形,直徑4-5厘米,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長2.5-3厘米,無毛;花柱枝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徑約2.5厘米,被淡黃色剛毛和綿毛,果爿5;種子腎形,背面被長柔毛。花期8-10月。
近似物種
山芙蓉:葉形呈廣三角心形。葉背、花萼、葉柄為長毛。葉子末端較鈍。花剛開的時候是由白色漸變為粉紅色。
木芙蓉:葉形呈五角狀心形外,甚至有重瓣變種出現。葉背、花萼、葉柄為剛毛。葉子末端較尖銳。花剛開的時候是由粉紅色漸變為深紅色。
用途
在庭院中較常見則是木芙蓉,尤其是重瓣的栽培品種。食用(花可食用。沙拉、炒食或油炸)。木材(木材色白質輕軟,主幹粗大者可供製木屐)。藥用(清肺、涼血、散熱和解毒)。
基本資料
英文名:Cottonrose Hibiscus
和名:フヨウ(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
注音:木芙蓉(ㄈㄨˊ ㄖㄨㄥˊ)
學名:Hibiscus mutabilis L.
簡誌:小喬木,枝、葉柄及花梗均被星狀毛及短柔毛。葉紙質,圓形,常5裂,裂片長三角形,先端長漸尖,圓齒緣,上下表面均被星狀毛,上面毛疏。花瓣粉紅色,漸變紅色;花梗長6-8 cm;附萼片8-9。
別名:拒霜花, 芙蓉, 霜降花、木芙蓉、芙蓉花、酒醉芙蓉(中国植物志:Hibiscus mutabilis Linn.)
原產地:中國南部、台灣全島低海拔灌叢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不太起眼的羅山腹水草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花序(已經有花,漸熟)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羅山腹水草。多年生草本。莖攀緣或匍伏,多分枝。葉互生,單一,二型性,鋸齒緣,光滑,莖下部葉片倒披針狀橢圓形,長7-10公分,寬2-2.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漸狹,莖上部或分枝葉片卵形,長2-5公分,寬1-3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柄短,長1-2公厘,光滑。花序頂生,總狀,長5-12公分,光滑;花深紫色,近無柄,具苞片。小花梗長約1公厘。苞片披針形,長約3公厘,寬約1公厘。花萼5深裂,綠色,裂片狹菱形,漸尖,淺鋸齒緣,光滑,長約3公厘,寬約1公厘。花冠4裂,管狀鐘形,深紫色;花冠筒長約2.5公厘,內面近開口處毛絨狀,外面光滑;上裂片略為彎曲,卵狀圓形,長約2.5公厘,寬約2公厘;其餘裂片披針形,長2.5公厘,寬1.5公厘,反捲。雄蕊2枚,略為外露,著生於花冠上裂片旁,長約3公厘;基部具毛,花藥背側著生,長約1公厘,縱裂,黃色。子房卵形,長約1公厘,寬1.5公厘;花柱長約2公厘;柱頭點狀。蒴果卵形,長3-4公厘,寬2-3公厘,離生成4瓣。種子多數,卵狀橢球形,長約0.5公厘,寬約0.4公厘,具網紋。
基本資料
學名:Veronicastrum loshanense T.-T. Chen & F.-S. Chou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21218 掛在樹幹上生長的薄葉風藤

▲魚蕨步道 20221218 薄葉風藤,幼葉葉表,具毛

▲魚蕨步道 20221218 薄葉風藤,幼葉葉背,具毛

▲魚蕨步道 20221218 薄葉風藤,走莖(似乎幼莖、幼葉才有毛)
主要特徵
果實為核果,倒卵形,徑約 0.2 公分。結果期 4~7 月。
多年生常綠草質藤本,莖匍匐狀,幼枝密被銹褐色刺毛。葉卵狀長橢圓形,長 3.5~8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鈍至漸尖,基部心形,被粗毛,毛上曲鉤狀,5~7 行脈,最上一對葉脈自離基部 1~2 公分處分出,葉柄長 0.5~2.5 公分,被粗毛。花雌雄異株;雄花序長 5~13 公分,花序梗較葉柄略長或等長;苞片圓形,盾狀,徑約 0.1 公分;雄蕊 2;雌花序長 4~4.5 公分;子房略球形,柱頭 4 枚。果倒卵形,徑約 0.2 公分。薄葉風藤和風藤最易區別處在花序,薄葉風藤為垂掛的穗狀花序,而風藤為直立的穗狀花序。
近似物種
與風藤類似的植物還有薄葉風藤。
用途
全株入藥,有頗好的止痛療效,亦能健胃、祛痰。
基本資料
學名:Piper sintenense Hatusima
簡誌:莖匍匐,雙叉分枝,有毛。葉薄紙質,卵狀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歪斜,心、圓或鈍形,5出脈,兩面有毛。雌雄花序均下垂。
別名:薄葉風藤,小葉爬崖香,皺葉風藤、小叶爬崖香<植物智:Piper sintenense Hatusima>
原產地:中國華西、華南及臺灣。台灣全島中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21218 生長在枯木上的伏石蕨

▲魚蕨步道 20221218 伏石蕨,孢子葉,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魚蕨步道 20221218 伏石蕨,孢子葉,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似乎被某種近透明物體包覆著
主要特徵
多年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孢子葉為線狀,厚革質;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伏石蕨最愛生長在潮濕地帶的大樹樹幹上,因此也叫做抱樹蕨。在樹幹或岩石上常見到,有營養葉及孢子葉之分(兩型葉),營養葉較圓,趴伏在樹幹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孢子葉較細長直立,以利孢子的散佈。在缺水時,營養葉會掉落只留下根莖,待環境好轉時又可以長出新葉來。
基本資料
和名:マメヅタ(豆蔦)<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Presl>
學名: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簡誌:葉厚肉質,二形,營養葉卵圓形,1~2 cm長,1~1.5 cm寬,柄短,孢子葉細長, 6 cm長,0.2~0.5 cm寬,孢子囊位於中肋兩側各一排連續。經常被發現生長在陰濕的樹上,又稱抱樹蕨。
别名:抱樹蓮、抱樹蕨、飛蓮草、伏石蕨<中国植物志: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琉球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21218 冷清草,雌株

▲魚蕨步道 20221218 冷清草,雌花序(有多數密集的花;密被短毛)
主要特徵
亞灌木,分枝多,常呈群聚狀。花序通常雌雄異株;雄花為稀疏的聚散花序。二子坪看到雄花會吐煙,應該是散播花粉的動作。冷清草-低海拔山區常見的樓梯草屬。上表面密被毛,以手觸摸會有毛茸茸的感覺。資料顯示冷清草大小會因為水分的多寡,可能影響到植株生長的大小。
草本。花序通常雌雄異株;雄花為稀疏的聚散花序,長達 4.5 公分;花序梗長 0.3~3.6 公分,與花序分枝有密或疏的短毛;苞片條狀披針形,長 0.25~0.4 公分。雄花腋出:花被片 4,橢圓形,長約 0.15 公分,基部合生,3 個較大,頂部有角狀突起,2 個較小,無突起,雄蕊 4,退化雌蕊鑽形,長約 0.03 公分。雌花序近無梗或有梗,直徑 0.2~0.8(~1.4) 公分,有多數密集的花;花序梗長 0.1~0.4 公分,密被短毛;苞片條形,長約 0.1 公分,有疏毛。雌花:花被片 4,狹長圓形,長約 0.05 公分,其中 2~3 個較大,船形,外面頂部有短或長的角狀突起,其餘的較小,平,無突起;子房上位,頭狀聚繖花序,無柄或近於無柄;退化雄蕊極小。
近似物種
「樓梯草屬」近十幾種,以下為最常見:
闊葉樓梯草:三者中葉子最寬,雄花無柄。
赤車使者:葉形較冷清草寬,花序有柄。
冷清草:三者中葉子最窄,花無柄。上表面密被毛。
樓梯草屬以下約有15種:絨莖樓梯草、裂葉樓梯草、白背樓梯草、微頭花樓梯草、柔毛樓梯草、微粗毛樓梯草、食用樓梯草、近革葉樓梯草、銳齒樓梯草、多溝樓梯草、冷清草、台灣樓梯草、糙梗樓梯草、闊葉樓梯草、溪澗樓梯草等。以具退化葉、雌花序僅1朵花、雌花序具多朵花、莖漸變無毛或光滑、莖基直徑大於5mm,植物體高於30cm、葉光滑或近於具毛、葉尖全緣或鋸齒等特徵做分類。
用途
藥用(全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傷,外傷出血,癰疽腫痛)。
基本資料
英文名:Large lineolate Elatostema
學名:Elatostema lineolatum Wight var. majus Wedd.
簡誌:亞灌木。莖圓柱形,披粗毛。葉無柄或近於無柄,紙質,上表面被密毛,下表面沿脈被貼伏毛,窄橢圓形、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銳鋸齒緣,先端漸尖;托葉脫落性。花序無柄或近於無柄。瘦果具8稜。產於全島中低海拔地區。
別名:蔣草、心草、狭叶楼梯草<中国植物志:Elatostema lineolatum Wight var. majus Wedd.>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中國大陸(雲南、廣東、湖北等省)及台灣。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 200~1,800 公尺地區之陰濕林下均有,尤以近山谷凹溝或瀑布之旁較多。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灣 20221119 岩石縫中生長的南美蟛蜞菊

▲龍洞岬灣 20221119 南美蟛蜞菊,葉表

▲龍洞岬灣 20221119 南美蟛蜞菊,葉背

▲龍洞岬灣 20221119 南美蟛蜞菊,花

▲龍洞岬灣 20221119 南美蟛蜞菊,匍匐狀蔓性莖,能節節生長,被剛毛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匍匐狀蔓性莖,能節節生長,被剛毛。葉對生,厚紙質,粗糙具剛毛,卵形或廣卵形,三淺裂,鋸齒緣,有光澤。花由舌狀花和管狀花組成,單一頂生,花梗長,黃色。採插枝法繁殖。
近似物種
蟛蜞菊屬在台灣有三種:
雙花蟛蜞菊(夏天的海邊常見開花)、蟛蜞菊(單花蟛蜞菊)與南美蟛蜞菊
用途
蜜源植物(小型的蝶類及蜂類)。
基本資料
學名: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
簡誌:莖匍匐而後斜升。葉稍呈肉質,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銳尖,葉基楔形,葉上半常三裂,裂片銳尖,葉脈明顯下陷,葉柄短於5 mm。頭花單一,直徑2-3.5 cm,具長總梗。
別名:三裂葉蟛蜞菊、美洲蟛蜞菊、維多利亞菊、穿地龍、地錦花、黃花蜜菜
原產地:北美洲(怪怪ㄉ)。常見栽培為道路旁或邊坡及覆蓋安全島的植栽。偶有逸出。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灣 20221119 岩石縫中長出的濱海傅氏鳳尾蕨

▲龍洞岬灣 20221119 濱海傅氏鳳尾蕨,葉表側

▲龍洞岬灣 20221119 濱海傅氏鳳尾蕨,葉背側

▲龍洞岬灣 20221119 濱海傅氏鳳尾蕨,近葉基部

▲龍洞岬灣 20221119 濱海傅氏鳳尾蕨,近基部葉柄
近似物種
傅氏鳳尾蕨-因生長環境不同,植株形態變化甚大。有些學者將基部羽片下側具2對與側羽片同形的一種列為 傅氏鳳尾蕨 葉片草質<Pteris faurie var. faurie>,另一種則另稱 海岸鳳尾蕨葉片較厚的革質<Pteris minor (Hieron.) Y.S.Chao>
基本資料
學名:Pteris minor (Hieron.) Y.S.Chao <海岸鳳尾蕨 2021>
Pteris fauriei Hieron. var. minor Hieron.<濱海傅氏鳳尾蕨>
簡誌:無描述。
別名:海岸鳳尾蕨、小傅氏鳳尾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灣 20221119 長在岩石縫裡的雷公根

▲龍洞岬灣 20221119 雷公根,葉表

▲龍洞岬灣 20221119 雷公根,葉背

▲龍洞岬灣 20221119 雷公根,節上長根
主要特徵
屬於匍匐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長 10~70 公分,如鐵線狀,匍匐地面,常呈紫紅色,全株具有微毛,節間長,在節上長根生葉及花序,並有 2 枚鱗片狀退化葉,葉常呈叢生此鱗片腋下。單葉,互生,叢生節上,具葉柄,柄長 4~10 公分,被細毛。花期 3~9 月。
用途
藥用(全草:消炎解毒,涼血生津,清熱利濕。治傳染性肝炎,麻疹,感冒,扁桃腺發炎,咽喉炎,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結石,解斷腸草、砒霜、蕈中毒)。
近年醫美產品上,雷公根多使用積雪草的名稱,主要的化學成分為五環三萜皂苷(triterpenoids),包括積雪草苷(asiaticoside)、羥基積雪草苷(madecassoside)等。
近似物種
看起來很類似的植物:
旋花科:馬蹄金
繖形花科:毛天胡荽、銅錢草、雷公根、乞食碗
唇形科:金錢薄荷
桔梗科:普刺特草
近似物種
和名:ツボクサ(壺草)<Centella asiatica (L.) Urb.>
學名:Centella asiatica (L.) Urb.
簡誌:屬特徵- 多年生匍匐性草本,節上生根,無托葉。單葉,長柄,膜質。繖形花序單一或簇生,總花苞2-3苞片。花白色或玫瑰色,萼齒退化。分果片果稜明顯,無翅,腹面膨大,被毛。 種特徵- 莖枝幼時被棉毛。葉圓腎形,膜質至紙質,鈍鋸齒緣,徑2.5-5 cm,無毛,葉柄被毛。繖形花序3-5朵花。分果片約長3 mm。
別名:積雪草、地棠草, 蚋仔草, 蚶殼仔草, 雷公根, 积雪草<中國植物誌: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
原產地: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全島中低海拔空曠地,草生地及灌叢。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灣 20221119 與林投生長在一起的海檬果,具毒性

▲龍洞岬灣 20221119 海檬果,葉序

▲龍洞岬灣 20221119 海檬果,葉表

▲龍洞岬灣 20221119 海檬果,葉背

▲龍洞岬灣 20221119 海檬果,花的正側面(花期要過了)花中心淡紅而有毛,具芳香;雄蕊 5 枚,著生花冠筒內,花絲無或甚短。

▲龍洞岬灣 20221119 海檬果,花的背側面,花下方離花遠一點的地方為花萼。雄蕊與雌蕊在花冠筒裡面(花冠瓣到花萼),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美麗的樹形及白色花朵也是良好景觀樹。葉有柄,叢生枝端,倒披針形或倒卵形,全緣;聚繖花序頂生,花冠長漏斗形,先端 5 裂,白色,冠喉部呈淡紅色而有毛;雄蕊 5 枚,心皮 2 枚;橢圓狀球形果,其大如雞卵,先端尖,外果皮富含纖維質。海檬果分布廣泛,全株含有毒性,尤以果實、果仁毒性最強,誤食會中毒,嚴重者致死。花果期春、夏季。
近似物種
銀葉樹與欖仁樹、大葉山欖、海檬果、白水木、海桐、黃槿,同為海岸林植物。
用途
藥用(白血病)。木材。橢圓狀球形果,其大如雞卵,先端尖,外果皮富含纖維質。海檬果分布廣泛,全株含有毒性,尤以果實、果仁毒性最強,誤食會中毒,嚴重者致死。
基本資料
學名:Cerbera manghas L.
簡誌:葉革質,倒卵狀披針形,長10-30 cm,寬2.3-7.5 cm,光滑,側脈12-17對,於葉緣連成緣脈;葉柄長1-6 cm。果長約5 cm,寬3.5 cm。
別名:海杧果,海檨仔, 海檬果, 馬鐸, 山檨仔、海杧果<植物智:Cerbera manghas L.>
原產地:印度、緬甸、馬來、菲律賓、琉球及中國廣東。台灣產於北部、東部、恆春半島及蘭嶼海岸。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灣 20221119 長在海岸邊,岩石間的苦林盤

▲龍洞岬灣 20221119 苦林盤,葉序

▲龍洞岬灣 20221119 苦林盤,葉表

▲龍洞岬灣 20221119 苦林盤,葉背,葉子十字對生

▲龍洞岬灣 20221119 苦林盤,花,,在花的旁邊可以觀察到葉子是十字對生的方式

▲龍洞岬灣 20221119 苦林盤,果序與果實

▲龍洞岬灣 20221119 苦林盤,果實
主要特徵
小灌木。全株平滑,高達 2~3 公尺,樹冠呈傘形,蟠居地面,下部枝椏常伏臥地上並觸土生根。苦林盤蔓莖狀伸長密生,除了老的枝以外,全株都覆著柔毛。葉子是十字對生的,革質或肉質,橢圓形、狹卵形或卵形,全緣,長 6~8 公分,寬 2 公分。開花期間秋、冬季,花 3~7 朵成聚繖花序,腋生或是頂生,花筒白色,具有芳香,萼鐘的形狀,萼片 5,有紅暈,非常長的花絲紅紫色,伸出花筒的外面,成片開放的時候很漂亮。種子為扁長倒卵形核果。
揉葉子或摸葉背時,會有一股獨特的樹葉清香(日本稱其為臭味,所以稱為臭木)。
用途
藥用(根、葉:清熱解毒,散瘀除濕,舒筋活絡。治跌打,血瘀腫痛,內傷吐血,外傷出血,濕疹,瘡疥,濕疹癢,風濕骨痛,腰腿痛,瘧疾。)。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ボタクサギ(水蝋臭木)<Clerodendrum inerme (L.) Gaertn.>
學名:Clerodendrum inerme (L.) Gaertn.
簡誌:援狀灌木,小枝被毛。葉革質,卵形或橢圓形,3-8 cm長,1.5-4 cm寬,兩端銳至鈍。 聚繖花序通常具3朵花。花萼淺齒狀;花白色, 花冠筒約2 cm長;花絲紫紅色。果倒卵形至近球形。
別名:苦藍盤、白花苦林盤、苦郎树<植物智:Volkameria inermis L.>
原產地:中國沿海、印度、東南亞至大洋洲北部也有分佈。台灣則常見於沿海低地及潮溝、堤防邊,耐鹽及耐濕性極高,適合海岸土砂扦止、綠籬及觀賞之用。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