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葉表,葉對生,薄革質,卵形、橢圓形至長倒卵形,長5-12cm,寬2.5 -5c m ,基部楔形,先端尖或尾狀銳尖,細鋸齒緣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9 大丁黃,花序,花(疏而不密)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花瓣5,淡紅色,近圓形。雄蕊5,不具花絲,著生花盤周圍。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 3~4 公尺,枝條綠色,纖細;根皮表面橘黃色,樹皮內部淡黃色;根、莖、枝皮及葉,折之有絲。單葉,對生,具短柄,柄長 0.5~1 公分;葉片長 5~13 公分,寬 2~5 公分,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葉基銳形或楔形,葉尖銳尖或漸尖形,葉緣為淺鋸齒緣或全緣,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側脈 5~6 對,薄革質至革質。花序為聚繖花序,腋出,花軸纖細;每花序具 2~3 朵花,平展;花萼 4~5 裂,先端細鋸齒;花瓣 4~5 片,圓形,紫紅色或帶紅黃色;雄蕊 4~5 枚,著生花盤上;雌蕊著生花盤中央。果實為蒴果,倒錐形,長約 0.8 公分,紅色至深紅色,具 4~5 稜;每室有 1 粒種子,倒卵形,外被血紅色假種皮,種托血紅色,杯狀,具皺褶紋。花期 3~6 月,果期 7~12 月。
基本資料
學名: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 ex Be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疏花衛矛、疏花卫矛<植物志:Euonymus laxiflorus Blume ex Miq.>
原產地:越南、中國大陸均有生產,中國大陸生產於南部及西南部的福建、江西、湖南、香港、廣東及沿海島嶼、廣西、貴州、雲南。生長於山上、山腰及路旁密林中。台灣全島中、低海拔 1,2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樹林中,中部的蓮華池、日月潭、谷關,北部的北插天山、拉拉山、烏來等尤多。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1897年被製成標本以來,2020年於暖暖運動公園,經歷了123年再次被發現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花序(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體無毛。莖單生或數條簇生,直立,高 10~30 公分,單一或有分枝。基生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長 2.5~6 公分,寬 0.5~2 公分,具有狹翅的柄,開花時存在或早凋;莖葉互生,很少對生,葉片倒卵形、倒披針形或線形,長 1~5 公分,寬 0.2~1.2 公分,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狹,下延,邊緣全緣或微皺呈波狀,兩面均有黑色或帶紅色的小腺點,無柄或近於無柄。總狀花序頂生,初時因花密集而呈闊圓錐形,其後漸伸長,果時長 5~10 公分;苞片線形,長 0.4~0.6 公分;花梗長約微苞片的 2 倍,花序最下方的長達 1.5 公分;花萼長 0.3~0.5 公分,分裂近達基部,裂片披針形,邊緣膜質,背面沿中肋兩側有黑色短腺條;花冠白色,長 0.6~1.2 公分,筒部長 0.3~0.6 公分,裂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圓鈍;雄蕊稍短於花冠,花絲貼生至花冠的中下部,分離部分長約 0.15 公分;花藥近線形,長約 0.15 公分;花粉粒具 3 孔溝,長球形[(25~30) × (17~18.5)微米],表面具網狀紋飾;子房無毛,花柱長約 0.5 公分。蒴果球形,直徑 0.2~3 公分。花期 3~6 月;果期 4~7 月。
相關小常識
1897年4月12日矢野勢吉郎建立的第369號標本,採集地點寫著:Taipeh(台北地區),本號標本可見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及本博物館植物蒐藏庫(澤珍珠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0年3月再度發現於暖暖運動公園。
澤珍珠菜,網路上價格約150元。
用途
藥用(效用:全草:以全草入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內服具有活血、調經之功效。可治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跌打損傷等症。外用可治療蛇咬傷等症。全草入藥。廣西民間用全草搗爛,敷治癰瘡和無名腫毒。外用治無名腫毒,癰瘡癤腫,稻田皮炎,跌打骨折 。)
基本資料
學名:Lysimachia candida Lindl.
簡誌:無描述。
別名:泽珍珠菜<植物志:Lysimachia candida Lindl.>
原產地:產於陝西(南部)、河南、山東、長江以南各省區。生於田邊、溪邊及山坡路旁潮濕處,垂直分佈上限可達海拔2100公尺。分佈於越南、緬甸。台灣基隆暖暖低海拔山區(2020年發現於暖暖運動公園)。
保育等級:在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將澤珍珠菜評定為區域滅絕等級(RE),列為台灣已滅絕的物種之一。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葉表,沒有豆科植物的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苞片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序,花從開始枯黃的苞片中長出來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正面,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側面、花上方角度,苞片、旗瓣、側瓣、龍骨瓣(雄蕊雌蕊在其中)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佛來明豆,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2粒
主要特徵
灌木,全株密被細毛。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3 公分,葉片長 6~15 公分,橢圓形或圓卵,葉基圓形或近於心形,葉尖短突尖,葉緣為全緣;托葉線形,著生於葉柄之上端。花序為聚繖花序,每朵花各為一疊摺之圓形大苞片所包藏,全體排列成總狀;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花瓣蝶形,紫色;旗瓣闊倒卵形,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龍骨瓣為小;二體雄蕊。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 2 粒。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1 月。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袪風通路,止咳化痰,補虛,壯筋骨。 治風濕痹痛,腰膝無力,咳嗽,哮喘,高熱不退,感冒,痛經,紅、白痢)
近似物種
草本或灌木。單葉或三出葉,葉背具腺點。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萼鐘形,萼片 5 深裂,最底一片最長。花瓣蝶形。兩體雄蕊, 9+1 。莢果長橢圓形,種子2粒。(簡誌:佛來明豆屬)
單葉;苞片包住花序,宿存:佛來明豆
三出葉;苞片小,早落。
├ 托葉長5-6mm,宿存:線葉佛來明豆
└ 托葉長於7mm,早落。
├ 葉柄明顯翼狀:大葉佛來明豆
└ 葉柄無翼:菲島佛來明豆
基本資料
學名: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R. Br. ex Ait.
簡誌:草本或灌木。單葉或三出葉,葉背具腺點。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萼鐘形,萼片 5 深裂,最底一片最長。花瓣蝶形。兩體雄蕊, 9+1 。莢果長橢圓形,種子2粒。單葉;苞片包住花序,宿存。
別名:球穗千斤拔<植物志: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W. T. Aiton>
原產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爪哇及西印度諸島。台灣中南部台南、高雄平原及山麓乾燥多陽光的開闊地區,也可見於透光的林蔭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水草植物。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下部伏地生根,常急速繁衍成群落,花期時呈一片紫紅色。挺水葉對生,無柄,葉片圓形、倒卵形或闊矩圓形,基部心臟形或鈍形,先端鈍形或圓形,全緣,帶紫紅色;沉水葉變化多端,由卵形至線形,色彩有翠綠、金黃到紫紅。總狀花序密生成穗狀花序,頂生;花小,粉紅色,約四朵簇生;苞片葉狀,卵形或矩圓形,萼管鐘形,4 齒裂,三角形,短尖;花瓣 4 枚,倒卵形,淡紫紅色,長約為萼管的 2 倍;雄蕊 4 枚,雌蕊 1 枚,花柱短,紫色,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果殼 3~4 枚,宿存萼;種子黃色。花期春天。
北部雙溪及貢寮鄉所產的部分族群,全株翠綠,花朵白色,是比較特殊的地方型。
用途
一般常見的水族箱用草,典型的兩棲性植物,沉水葉的色彩及形態千變萬化,故有『水草魔術師』之稱。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健脾利溼,消腫。治肺熱咳嗽,痢疾,黃疸,小便淋痛;外用治癰癤腫毒)。
中國南部水稻田的主要雜草之一,群眾常用作豬飼料。
基本資料
學名:Rotala rotundifolia (Wall. ex Roxb.) Koehne
簡誌:葉圓形至橢圓狀圓形。
別名:水豬母乳, 水豬母菜, 水底金、繁:圓葉節節菜、簡:圆叶节节菜<植物智:Rotala rotundifolia (Buch.-Ham. ex Roxb.) Koehne>
原產地:中国華南地區極為常見。分佈於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及日本。生於水田或潮濕的地方,台灣全島低地水田或濕地上。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葉表,葉單生、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花苞與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花與花序,花數枚,粉紅色或有時為白色,下垂狀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樹幹
主要特徵
直立小灌木;莖光滑。葉革質,略呈肉質,倒卵形,全緣,側脈不明顯。花序近繖形或總狀繖形,腋生,有總柄。萼片圓形,具緣毛。 市面常見之「春不老」與蘭嶼紫金牛的葉在形狀及質地上有明顯的差別,故兩種為不同種之植物。據說「春不老」採自臺灣,可是經過許多人的採集,在野外並沒有採集之記錄,因此推測此種並非原生植物。這種植物與Ardisia squamulosa Presl. 原描述文比對特徵後,應為不同的種類,故「春不老」的學名仍待查證。
基本資料
學名:Ardisia elliptica Thunb.
簡誌:直立小灌木;莖光滑。葉革質,略呈肉質,倒卵形,全緣,側脈不明顯。花序近繖形或總狀繖形,腋生,有總柄。萼片圓形,具緣毛。 市面常見之「春不老」與蘭嶼紫金牛的葉在形狀及質地上有明顯的差別,故兩種為不同種之植物。據說「春不老」採自臺灣,可是經過許多人的採集,在野外並沒有採集之記錄,因此推測此種並非原生植物。這種植物與Ardisia squamulosa Presl. 原描述文比對特徵後,應為不同的種類,故「春不老」的學名仍待查證。
別名:蘭嶼紫金牛, 蘭嶼樹杞
原產地:台灣恒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及蘭嶼、綠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琉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武竹

▲新北投銀光巷 20180526 花與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武竹,花序與花,花瓣較寬多後翻

▲新北投銀光巷 果
主要特徵
花期:春末~秋季。果期:夏季~秋季。近中午時分有較濃郁的類似奶油花香。
武竹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為一耐陰性甚強之觀葉植物。植株叢生狀,塊根與莖叢生,莖半木質化,地下有橢圓形根莖,分枝多,小枝呈十字對生,具刺,細長莖之由根際叢生,柔軟彎曲而成下垂狀,高 0.5~1 公尺。真葉退化,由莖上小枝發育成葉狀,稱為假葉,假葉 1~2 枚或 3~5 枚簇生,輪狀互生,葉形為扁平線狀,黃綠色有光澤,呈下垂狀或蔓狀。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數朵簇生,呈淡紅色至白色,具香氣,花瓣 6 枚,雄蕊 6 枚,花藥黃色,花柱頭狀 。漿果球形,初為綠色後轉為鮮紅色,徑約 0.6 公分。
近似物種
天門冬屬常見近似的兩種植物:
天門冬:莖上有明顯的稜,一枝花梗只會開一朵花結一個果。花瓣較細長,花瓣 6,雄蕊 6,雌蕊 1枚。
武竹:莖較圓,一個花梗上會開許多朵花結許多果。花瓣較寬多後翻,花瓣 6,雄蕊 6,花柱頭狀(中間凸起)。
基本資料
和名:スギノハカズラ<>
學名:Asparagus densiflorus (Kunth) Jessop
簡誌:無描述。
別名:狐尾武竹,密葉武竹、垂葉武竹
原產地:南非。臺灣以園藝栽培為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花,花黃綠色,花被厚肉質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果實,果實由成熟心皮聚合成卵圓形或扁球形的為聚生漿果,果實卵圓形或扁球形,果皮具多數刺棘狀尖突,熟時黃綠色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葉長橢圓形或倒長卵形,葉面濃綠,油亮光滑。花黃綠色,花被厚肉質。四季可開花。果實卵圓形或扁球形,果皮具多數刺棘狀尖突,熟時黃綠色,可食用。性喜陽光充足、溫暖、排水良好環境。
相關小常識
果實是獻給日本人天皇的極品,比美東南亞榴槤水果王,日人稱為果皇,吃法有如釋迦,邊吃邊吐籽,製成冰淇淋別有一番風味。
山刺番荔枝又名羅李亮果,是臺南市六甲鄉常見且特有的一種水果,綠色的果皮外貌像淺綠的荔枝,果實有濃郁的香味,果肉具乳酪質,內涵豐富果膠和纖維質。將山刺果的果實和牛奶、糖一起攪拌後製成山刺果冰淇淋,吃起來香甜、順口滑溜。
用途
山刺番荔枝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台灣南部栽種,早年做為行道樹用途。
基本資料
學名:Annona montana Macf.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西印度群島,熱帶美洲。台灣於 1917 年由菲律賓引進栽培。台灣中、南部零星栽培。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花(型態 1)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花(型態 2)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灌木。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花多數,中型,白色,聚繖花序,先端 4 裂(少數 5 裂),花藥伸出在外。果實為核果,球形。惟台灣的植株很少結果。
高可達 5 公尺,樹皮淡褐色,具多數分枝;小枝條直立或斜上昇,圓柱形,光滑無毛。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 8~14 公分,寬 4~6 公分,先端鈍,基部鈍形,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每邊 5~7 條,細脈略不明顯;葉柄 1~1.5 公分,粗壯,光滑無毛;托葉基部合生,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多數,中型,白色,開放時徑 1.2~2 公分,組合成一徑 10~15 公分的頂生的聚繖花序,花序長 4~8 公分;花柄短,長 0.2~0.3 公分;花萼小,長 0.25 公分,先端 4 裂;裂片披針形,長 0.15~0.2 公分,具柔毛;花冠高盆形,冠筒長筒狀,長 1.5~2 公分,先端 4 裂(少數 5 裂);裂片長橢圓,長約 0..5~0.8 公分,先端鈍;雄蕊 4 枚,花絲短,花藥伸出在外。
用途
具香味,極具觀賞價值,多栽植於庭園、公園及校園內,以供觀賞,較少用於盆栽。
基本資料
學名:Ixora parviflora Vah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花
主要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6公尺;老枝淡紅褐色,具明顯的長橢圓形皮孔,髓部淡褐色。羽狀複葉有小葉2-3對,有時僅1對或多達5對,側生小葉片卵圓形、狹橢圓形至倒矩圓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2-7厘米,頂端尖、漸尖至尾尖,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有時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數個圓形時心形,兩側不對稱,最下一對小葉有時具長0.5公分的柄,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長約2公分的柄,初時小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葉後有臭氣;托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葉後有臭氣;托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葉後有臭氣;托葉帶狹葉帶成狹葉帶藍色的突起。花與葉同出,圓錐形聚繖花序頂生,長5-11厘米,寬4-14厘米,具總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開展,有時被稀疏短柔毛,隨即光滑無毛;花小而密;萼筒杯狀,長約1毫米,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稍短於萼筒;花冠蕾時帶粉紅色,開後白色或淡黃色,筒短,裂片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與花冠裂片等長,開展,花絲基部稍肥大,花藥黃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頭3裂。果實紅色,極少藍紫黑色,卵圓形或近圓形,直徑3-5毫米;分核2-3枚,卵圓形至橢圓形,長2.5-3.5毫米,略有皺紋。花期一般4-5月,果熟期9-10月。
基本資料
學名:Sambucus williamsii
簡誌:無描述。
別名:接骨木<植物志: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原產地:中國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區以及亞洲東北。生於海拔540-1600公尺。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雞爪樹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雞爪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雞爪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雞爪樹,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雞爪樹,果(未熟)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雞爪樹,小果近球形,徑 0.4~0.5 公分,被短柔毛,熟時紅色
主要特徵
高可達 5 公尺;樹皮老呈栓皮狀,灰色,深縱裂。枝常有白色突起的皮孔,小枝較細,被微柔毛。葉薄革質,橢圓狀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 6~10 公分,寬 2~3.5 公分,先端略鈍或短漸尖,基部略鈍而稍偏斜,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側脈 8~10 對,纖細,上面不明顯,葉柄長 0.2~0.3 公分,微被柔毛。花淡黃色,1~2 與葉對生;花梗長 1.2~2 公分,被平伏的疏柔毛,萼片卵狀三角形,長約 0.2 公分,外被疏柔毛,外輪花瓣萼片狀但較長,內輪花瓣長於外輪花瓣約 1~2 倍,外被柔毛,內面無毛,心皮卵狀長圓形,被柔毛,胚珠 1。小果近球形,徑 0.4~0.5 公分,被短柔毛,熟時紅色,子房柄長 0.5 公分,被短柔毛。花期:全年。果期 6 月至翌年春季。
基本資料
學名:Polyalthia suberosa (Roxb.) Thwaites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廣東、海南、廣西。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也有分布。生於丘陵山地或低海拔山地疏林中。栽植為園藝觀賞花木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