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蕨步道 20201213 著生在樹上的山蘇花
海拔約在600-1100公尺,這裡的山蘇花規模,似乎比前幾年來的小,山蘇花之下一起混生的大黑柄鐵角蕨應該為二回以上,也小至二回,這裡光線越來越充足後,似乎非蕨類植物的生長與速度也比蕨類的拓展能力也會快許多。
山地同胞取其芽搗碎敷創傷,而且捲曲嫩葉可炒、煮食,亦可以煮稀飯和做泡菜。
判別參考方法:
孢子囊群達葉緣→山蘇花(中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有稜→南洋山蘇花(中低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無稜→臺灣山蘇花(低海拔)
和名:オオタニワタリ(大谷渡)<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
學名: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
簡誌:植株叢生成巢狀,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長,長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名:大鳞巢蕨、山苏花<中国植物志:Neottopteris antiqua (Makino) Masamune>
原產地:台灣廣泛分布於全島中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數量中等偏多。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00905 萊氏鐵角蕨,幼株
外型相近似的鐵角蕨:
萊氏鐵角蕨:無頂羽片。
革葉鐵角蕨:具顯著頂羽片。
學名:Asplenium wrightii Eaton ex Hook.
簡誌:植株叢生,葉紙質,一回羽狀複葉,葉長30~50cm,基羽片最長,羽片向上漸縮,頂羽片小,側羽片狹長, 7~15cm長,1~2.5cm寬。
別名:臺灣鐵角蕨、狹翅鐵角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烏塗溪 20200822 台灣山蘇花

▲烏塗溪 20200822 台灣山蘇花,葉背的孢子囊群未滿一半,葉脊(葉柄)較圓
據說孢子囊的長度長於一半為山蘇花。葉柄剖面為橢圓形為台灣種;葉柄中間有尖凸為南洋種。
判別參考方法:
孢子囊群達葉緣→山蘇花(中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有稜→南洋山蘇花(中低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無稜→臺灣山蘇花(低海拔)
食用(原住民)。藥用(清熱解毒、創傷)。
和名:シマオオタニワタリ(縞大谷渡 Asplenium nidus L.)
學名:Asplenium nidus L.
簡誌:植株叢生成巢狀,葉革質,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短,短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名:鳥巢蕨, 臺灣山蘇, 台灣巢蕨, 巢蕨、山苏花、台湾山苏花(中國植物誌:Neottopteris nidus (L.) J. Sm.)
原產地:非洲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澳洲、亞洲熱帶區、東南亞。綠島、蘭嶼、台灣境內 2,500 公尺以下。台灣廣見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為主,偶岩生,數量非常多。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越嶺古道 20200128 大黑柄鐵角蕨,右上為台灣山蘇(葉脊為圓形)
大型著生或岩生性蕨類,葉子長可達1米左右,低至中海拔山區可見。
和名:オオトキワシダ(大常盤羊歯)<Asplenium laserpitiifolium>
學名:Asplenium cuneatum Lam.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無不定芽,葉大型,長50~100cm,至少二回羽狀複葉,葉柄紫褐色或深褐色,葉柄基部鱗片金黃色。
別名:假大羽鐵角蕨,黃鱗鐵角蕨、大羽铁角蕨、新大羽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neolaserpitiifolium>
原產地:越南、泰國、緬甸、印度、馬來群島、日本(小笠原群島)以及中國南海、雲南、均有分佈。台灣分布低至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越嶺古道 20200128 南海鐵角蕨
和名:マキノシダ(牧野羊歯)<Asplenium loriceum>
學名:Asplenium formosae Christ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單葉至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型、等大,游離脈, 具明顯之柄,葉全緣。
別名:南海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formosae Christ》
原產地:中國產廣東、海南、越南及日本(沖繩)。台灣產於烏來。生密林下陰處或溪邊,海拔500-2300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越嶺古道 20200128 尖葉鐵角蕨,葉柄應該超過20cm
原生種。
和名:コウザキシダ(こうざき羊歯)<Asplenium ritoense>
學名:Asplenium ritoense Hayata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葉柄長5~20cm,基部密佈鱗片,二至四回羽狀裂葉,末裂片約0.3cm長,0.1cm寬,僅具一孢子囊群。
別名:骨碎补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ritoense Hayata》
原產地:中國產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日本及朝鮮南部也有分佈。
進入閱讀更多...

▲越嶺古道 20200128 大蓬萊鐵角蕨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長菱形至鐮形,有柄,基部兩側多少不對稱。成熟葉片常見不定芽。
學名:Asplenium cuneatiforme Christ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河谷 20191221 湍生鐵角蕨,生長在有水流,且陰暗潮濕的岩石旁
下側葉脈與上側相比,約少2條。羽片上緣及前端為單鋸齒,脈末端指向鋸齒。葉柄基部暗紫褐色。
注音:湍(ㄊㄨㄢ)生鐵角蕨
和名:ナンゴクホウビシダ(南国鳳尾羊歯)<Asplenium cataractarum Rosenst.>
學名:Asplenium cataractarum Rosenst (簡誌:單邊鐵角蕨)
簡誌:植株具長走莖,葉草質,基部至尖端約1~2cm,羽片主脈不明顯,多為向上之側脈,側脈分叉多, 且分叉處約在中肋至葉緣之中間。葉柄暗紫褐色,發亮,羽片狹長、斜尖, 羽片上緣為單鋸齒,脈末端突成齒狀,末端朝向葉尖,孢子囊群短。
別名:湍生鐵角蕨、單邊鐵角蕨、瀑布鐵角蕨(特生中心)
原產地:除了中國以外,廣佈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緬甸、印度、斯里蘭卡及馬達加斯加等地。台灣中海拔潮濕岩壁或林下溪澗的環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190914 薄葉孔雀鐵角蕨
生長在林下遮蔭潮濕處之土坡或岩石,常見於溪溝旁。
和名:ウスバクジャク(薄葉孔雀)<Hymenasplenium cheilosorum (Kunze ex Mett.) Tagawa>
學名:Asplenium cheilosorum Kunze ex Mett.
簡誌:植株具長走莖,葉薄,孢子囊群位於羽片上側邊緣的鋸齒,呈指狀突起。
別名:邊孢鐵角蕨、齒果鐵角蕨(信義地方知識)齿果铁角蕨(中國植物誌:Asplenium cheilosorum Kunze ex Mett.)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台灣全島中海拔山區,常見生長在林下溪溝旁、遮蔭潮濕處之土坡或岩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新潟 白根グレープガーデン 20181202
學名:Asplenium nidus 'Plicat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眼鏡蛇山蘇、響尾蛇山蘇、皺葉羊齒、皺葉鳥巢蕨
原產地:園藝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