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卷柏

2022/08/27 13:40


▲翠山步道 20220827 陽光穿透過上層的喬木,照射到生根卷柏上頭,顯得格外鮮綠


▲菜公坑 20220521 生根卷柏,葉表


▲菜公坑 20220521 生根卷柏,孢子囊穗,四面體形

主要特徵


特徵:側葉向兩側平展,使得葉片看起來像拉鏈或魚骨頭。
植株長20-40cm,匍匐生長,但不貼於地面,以根支體支撐;主軸數回分支,小葉排列情形和分支相同;分支連葉寬5-7mm,小葉兩形,側葉向兩側平展,長歪卵形,長3-5mm,寬1.2-2mm,中葉長卵形,大小約為側葉之1/3,先端直指枝頂,長約1.4mm,寬約0.6mm;孢子葉同形,孢子囊穗四角柱形,長2-5mm。

近似物種


低海拔及中海拔常見卷柏類:全緣卷柏異葉卷柏生根卷柏。中海拔則偶見疏葉卷柏

用途


藥用(傳統常用於殺菌、抗病毒、抗癌以及治療心血管疾病;食用具有毒性。中藥名:石上柏)。

基本資料


和名:オニクラマゴケ<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學名: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簡誌:植株匍匐,但不貼於地面,以根支體(rhizophore)支撐。主軸分支多次,小葉排列情形和分枝同,孢子囊穗四面體形。
別名:石上柏、綠色卷柏、深绿卷柏<中国植物志: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日本、琉球、中南亞各地及臺灣。生長在中低海拔林下腐植質豐富的陰濕處。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中華裏白(中華裡白)

2022/08/27 13:24


▲翠山步道 20210801 形成像是一面牆的中華裏白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具孢子囊群的羽葉葉背(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羽軸上有著有濃密的毛(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Y字型分枝的休眠芽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Y字型分枝的休眠芽背面

主要特徵


分枝有Y字型的特性(遠古蕨類的二叉分枝),葉柄密佈鱗毛,質地堅硬,但易折斷。可用於編織手工藝。

地上生,根莖橫走,被鱗片。葉柄直徑 0.4~0.6 公分;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常僅最基部一對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芽的狀態,羽片長超過 1 公尺,寬 40~50 公分;小羽片無柄,長約 28 公分,寬 2~3.5 公分,靠近葉軸的 3~4 對小羽片較短,長約 7 公分,小羽片靠近羽軸的一對末裂片具撕裂狀邊緣,且覆蓋羽軸;休眠芽和葉的各級主軸具脫落性褐色撕裂狀披針形鱗片,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另亦為星狀毛被覆,休眠芽並具有兩枚二回羽狀深裂、長約 4 公分的苞片。

用途


藥用(治胃痛、衄血、骨折)。

基本資料


學名:Diplopterygium chinensis (Rosenst.) DeVol
簡誌:小羽片無柄,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葉下表面有星毛。小羽片無柄,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葉下表面有星毛。
別名:中華裡白、卷葉芒萁、中华里白<中国植物志:Hicriopteris chinensis (Ros. ) Ching>
原產地:分布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越南及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蔓芒萁

2022/08/27 13:06


▲翠山步道 20220827 在步道邊長出來的蔓芒萁


▲翠山步道 20220827 蔓芒萁,葉表,副枝具有八字鬍的樣子


▲翠山步道 20220827 蔓芒萁,葉背


▲翠山步道 20220827 蔓芒萁,幼葉

主要特徵


蔓芒萁的最末分枝具「副枝」,像是密毛小毛蕨一樣有八字鬍。

近似物種


「芒萁屬」種檢索表:
芒萁不具副枝,葉分叉點有毛,分枝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4-9枚孢子囊組成。
蔓芒萁具副枝,頂芽被覆葉狀苞片,分枝不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7-10枚以上孢子囊組成。
台灣芒萁(大羽芒萁):具副枝,葉分叉點無毛,分枝不等長。頂芽不具葉狀苞片,臺灣見於中海拔森林林下。
註:副枝,像是密毛小毛蕨一樣有八字鬍。

基本資料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 var. tetraphylla (Rosenst.) Nakai
簡誌:蔓生性,葉背偏白,最末分枝具副枝,軸上的休眠芽有2個小形托葉狀苞片。
別名:鐵芒萁<植物智:名稱已修訂,正名為: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
原產地: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南中國,臺灣低海拔森林林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米字長盾椿象

2022/08/27 12:39


▲翠山步道 20220827 米字長盾椿象,靠近身體的腿節為紅色(變異,斑紋發達,第2列多一條黑色的橫斑),交配中,上方側(植物:茄苳


▲翠山步道 20220827 米字長盾椿象,剛出生的一齡若蟲(植物:茄苳

主要特徵


體長16-21mm,前胸背板有3條黑綠色的寬型縱帶,小盾片端部黑色,上有4枚獨立的黑斑,如米字,2條左右相連的橫帶,波狀或斜向,少數個體斑紋分離或消失,各腳腿節基部紅色,為本種主要的特徵

近似物種


本屬1種,數量較端紅狹盾椿象少,一般常見的都是端紅狹盾椿象,體背的斑紋容易混淆,但從各腳基部的紅色就容易分辨了。

基本資料


學名:米字長盾椿象 Scutellera amethystina (Germar, 1839)
別名:
原產地:本種主要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或平地,寄主茄苳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華南鱗蓋蕨

2022/08/27 12:09


▲翠山步道 20220827 生長在樹下,又群聚長在一起的華南鱗蓋蕨


▲翠山步道 20220827 華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華南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裂片基部上側近缺刻處;囊群蓋近腎形,膜質,灰棕色,偶有毛(微距),服貼的短毛,毛較熱帶鱗蓋蕨少

主要特徵


熱帶鱗蓋蕨屬碗蕨科鱗蓋蕨屬,在低海拔地區非常常見,其生長習性為地生,根莖為匍匐狀,葉柄可長達60公分,葉片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分裂,可長達100公分,屬中大型的蕨類,其生性強健,常成群生長於林下空曠處,從正面看,其葉軸及羽軸較為明顯。

中國植物誌:
根狀莖橫走,灰棕色,密被灰棕色透明節狀長茸毛。葉遠生,柄長30-40cm,基部粗2.5-4毫米,棕禾稈色或棕黃色,除基部外無毛,略粗糙,稍有光澤。葉片長50-60cm,中部寬25-30厘米,先端漸尖,卵狀長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6對,互生,柄短(長3毫米),兩側有狹翅,相距8-10cm,幾平展,基部一對略短,長約10cm,基部寬5厘米左右,長三角形,中部的長13-20cm,寬5-8cm,闊披針形,二回羽狀深裂,一回小羽片14-18對,基部等寬,上先出,上側一片和葉軸並行,下側的稍偏斜,長約2.5cm,寬1-1.4cm,闊披針形,漸尖頭,端純,基部較闊,不對稱,上側平截與羽軸並行或複蓋羽軸,下側楔形,無柄;向上漸短,相距1.5cm,羽狀深裂幾達小羽軸;小裂片5-7對,基部上側的長7毫米,寬4-5mm,長圓形,下側的長5mm,寬3mm,近卵形;向上漸短,先端鈍圓,基部下延,多少合生,有狹細缺刻分開,更向上則匯合成為羽狀深裂的短尖頭,有純圓鋸齒。葉脈上面不太明顯,下面稍隆起,側脈纖細,羽狀分枝,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綠色或黃綠色,兩面沿葉脈有剛毛疏生;葉軸、羽軸和葉柄同色,粗糙,略有灰色細毛(羽軸上較多)。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裂片基部上側近缺刻處;囊群蓋近腎形,膜質,灰棕色,偶有毛。

近似物種


兩個特徵相近似的蕨類:
熱帶鱗蓋蕨:葉呈三角卵形,最下一對羽方不會太小葉軸及羽軸兩面均被伏長伸展毛。正或反面的鱗毛是直立的,而且比較多;羽片葉形(基羽片)較長,整體呈現卵狀三角形。孢子囊的孢膜站立,僅以一點與葉肉相連。
華南鱗蓋蕨:葉片呈卵形,最下一對羽片最小。葉軸及羽軸的毛短,呈曲狀或伏狀。看起來裂片形狀也較圓。服貼的短毛,比較少;羽片葉形(基羽片)較短,整體呈現略卵狀橢圓形。孢子囊孢膜與葉肉相連較多。

牟善傑〈碗蕨科鱗蓋蕨屬專論研究〉:「葉軸與羽軸上毛的分布情況在分類也頗為重要,例如粗毛鱗蓋蕨的葉軸上表面通常沒有毛或只有很稀疏的毛,但熱帶鱗蓋蕨則通常有毛,不過毛的多寡有時候也與觀察的位置有關,以熱帶鱗蓋蕨來說,葉軸靠近葉片先端的地方毛較密,靠近葉基的地方通常較稀疏一些,不過這可能與葉片的成熟或老化程度有關,因為鱗蓋蕨屬的葉片是從基部開始成熟的(或老化)。

用途


藥用(用於肝膽濕熱、身面發黃諸症)

基本資料


學名:Microlepia nepalensis (Spreng. ) Fraser-Jenk., Kandel & Pariyar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华南鳞盖蕨<植物智:Microlepia hancei Prantl>
原產地:日本、琉球、印度東北部,中國產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低海拔地區林緣至林內之次生林下空曠處。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烏蕨

2022/08/14 14:33


▲菜公坑 20220814 體型較小的烏蕨。幅寬約25cm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葉表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烏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多年原生草本蕨類植物;根莖短匍匐狀,密生赤褐色鑽狀鱗片。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叢生;葉子呈三到四回的羽狀分裂,最下羽片略短;葉柄長,禾稈色;革質,葉緣有小牙齒或細裂;裂片成楔形,葉脈二叉分支。

近似物種


烏蕨:山間小徑旁常見,葉片較軟、窄
闊片烏蕨: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較硬、寬

用途


藥用(腸炎、痢疾等)。

其他相關


烏蕨為陵齒蕨科烏蕨屬。陵齒蕨科以前稱為鱗始蕨科,「鱗始」的意思是「開始具有鱗片」。蕨類植物在演化過程中,身上的毛漸漸演化成為鱗片,而陵齒蕨科的蕨類,卻是介於由毛演化到鱗片中間,即外形看起來像毛,但實際上卻已經是鱗片。此科的另一個特徵是,它們都具有開口朝外的孢膜。

基本資料


和名:ホラシノブ(洞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Sm.>
學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簡誌:葉披針形至卵圓形,厚肉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略短。
別名:孔雀尾、乌蕨、乌韭<植物智:Odontosoria chinensis J. Sm.>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之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喜馬拉雅山區、印度、菲律賓、東南亞、馬達加斯加。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擬高腳蛛

2022/08/14 14:13


▲菜公坑 20220814 擬高腳蛛,雄。體型瘦長,頭胸寬大於腹部,各腳長,體長約1cm。(植物:團羽鱗蓋蕨


▲菜公坑 20220814 擬高腳蛛,雄,腹背有4枚黑色斑點(植物:團羽鱗蓋蕨

主要特徵


體長約8-9mm,頭胸部寬大,眼式2列,前後各4眼,前列前曲,體色黃褐色,腹部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中線,左右各有2枚小黑斑,腹背後半有一條橫向的白色斑紋,各腳細長,黃褐色多毛,雄蛛體型瘦長,頭胸寬大於腹部,中渦至下緣有一條醒目的縱斑。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棲息葉間或附近建物 ,夜晚活動,數量不多。

近似物種


本種近似日本產Pseudpoda spirembolus 的種類,腹端常有一枚白色橫斑

基本資料


學名:Pseudpoda spirembolus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巴氏鐵線蓮

2022/08/14 12:54


▲菜公坑 20220814 與日本女貞糾結在一起的巴氏鐵線蓮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葉表,三出複葉,具葉柄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葉背,三出複葉,具葉柄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花正面側


▲菜公坑 20220814 巴氏鐵線蓮,花背面側

主要特徵


木質藤本。多年生落葉性灌木,攀援性。三出複葉,具葉柄;小葉具短柄,葉片卵形,葉基闊銳形,葉尖銳尖,中間小葉片長約 5 公分,側生小葉長約 3 公分,上表面疏被毛,下表面密被毛,葉脈亦被毛,小葉 3 裂,中裂片較大,卵形;上部為單葉,長約 4 公分,卵形,葉基圓形或楔形,葉尖漸尖,3 裂,中裂片較大;最上面之葉片小,長約 2 公分,卵形,葉基鈍形,葉尖銳尖。花序為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徑約 2 公分;花萼 4 片,長約 1.5 公分,長橢圓形,基部鈍形,先端銳尖,外面被毛;雄蕊多數;花柱絲狀,被長毛。果實為瘦果,多數,卵形,扁平,密被毛。

用途


藥用(根入藥,能袪風除溼、舒筋活絡、鎮痛,治風濕性關節痛、牙痛、骨哽喉;葉外用治外傷出血)。

基本資料


學名:Clematis parviloba Gard. ex Champ. subsp. bartlettii (Yamam.) Yang & Huang
簡誌:莖光滑。2回3出或2回羽狀複葉,紙質;小葉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有時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3淺裂,鋸齒或粗鋸齒緣,兩面被毛,3出脈。花白色,平展;萼片4;雄蕊光滑。
別名:大牡丹藤、臺灣女萎、大葉山蓼,
原產地:台灣中央山脈高海拔地區草生地,灌叢緣。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接近威脅。

進入閱讀更多...

團羽鱗蓋蕨

2022/08/14 12:42


▲菜公坑 20220814 似乎長得不是很健康,有小群聚習性的團羽鱗蓋蕨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上頭為擬高腳蛛


▲菜公坑 20220814 團羽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葉軸溝明顯,葉面上有針毛。孢子囊袋形,孢膜無毛。

基本資料


和名:コウシュンシダ(恒春羊歯)<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 var. obtusiloba>
學名: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ata
簡誌:孢膜半圓形至杯狀,葉薄草質,羽片邊緣圓鈍,最末裂片孢膜多數。葉二~三回。羽軸和葉軸及小羽片和羽軸斜交。羽片近軸面無毛。孢膜無毛,亞邊緣生,開口朝向小羽片末端,末裂片周緣圓齒。
別名:团羽鳞盖蕨<中国植物志:Microlepia obtusiloba Hay.>
原產地:分布於日本南部、琉球、中國大陸西南部及中南半島。台灣分佈於中北部低海拔山區。本為中海拔地區地生蕨類。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牛軛草

2022/08/14 12:26


▲菜公坑 20220814 生長在草堆裡的牛軛草


▲菜公坑 20220814 牛軛草,花側上方


▲菜公坑 20220814 牛軛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花期 4~9 月。

鴨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約 20~40 公分。葉互生,劍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葉面銅綠色,葉背子紅色。春至夏季開花,花色淡紫,上午開花,午前即謝,花謝花開,日日更新。性強健粗放,耐旱、耐陰,生長密集,葉色異雅,適合庭植、盆栽、地被。聚繖花序排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苞片條形至披針形,花梗細而挺直,長約 0.4 公分;萼片 3,淺舟狀,長卵形,長約 0.3 公分。

用途


藥用(主治小兒驚風,肺熱咳嗽,吐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

基本資料


注音:牛軛(ㄜˋ)草
學名:Murdannia loriformis (Hassk.) R.S. Rao & Kammathy
簡誌:基生葉線形,長8-40 cm,寬約0.7 cm,兩面光滑;莖生葉線形至披針形,長1.3-8 cm,寬0.4-0.8 cm。聚繖花序;苞片卵形。蒴果,每室具2種子。
別名:細竹篙草、牛轭草、水竹草、鸡嘴草<植物智:Murdannia loriformis (Hassk.) R. S. Rao et Kammathy>
原產地:中國大陸、越南、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