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石梓

2025/05/19 12:39


▲台灣大學 20250519 菲律賓石梓,常綠藤本植物


▲台灣大學 20250519 菲律賓石梓


▲台灣大學 20250519 菲律賓石梓,葉表,單葉對生,葉橢圓形,葉端銳、鈍或突尖,葉基楔形,全緣葉或葉端三淺裂


▲台灣大學 20250519 菲律賓石梓,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519 菲律賓石梓,花序,兩性花,總狀花序,懸垂,頂生,花開於枝端,苞片葉狀,紫褐色


▲台灣大學 20250519 菲律賓石梓,花正面,花萼杯狀,先端截狀或邊緣具 4 齒裂,外側常具大型腺體;花冠假面形,上部特別寬大,下部狹;雄蕊 4 枚

主要特徵


馬鞭草科石梓屬常綠藤本植物,高可達 3 公尺,具多數分枝;枝條直立或斜上昇,略有毛茸,紅褐色,葉腋各具棘刺 1 枚。葉為單葉對生,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 3~9 公分,寬 2~4.5 公分,先端短尖突狀,基部狹或楔形,銓緣,但偶而有先端淺 3 裂,薄革質;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無毛茸;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4~6 枚,略細緻;葉柄長 1~3 公分,光滑無毛。花數枚,鮮黃色,開放時徑 1.5~2.3 公分,呈頂生的聚繖花序略呈總狀;花序短,懸垂,光滑無毛;花柄長 0.4~0.6 公分,光滑無毛;葉狀苞生長於花基部,闊卵形,先端銳尖,背面帶紫色,脈紋顯著,長及寬均略為 3 公分;花萼杯狀,先端截狀或邊緣具 4 齒裂,外側常具大型腺體;花冠假面形,上部特別寬大,下部狹;雄蕊 4 枚,不伸出於冠筒外。果實為核果,倒卵形,先端平坦,長約 2 公分。

用途


木材(建築用材,膠合板,紙漿,良好木碳,傢俱,箱子及樂器使用)
果實可食用
藥用(葉子的提取物在外部用作刺激劑,分解劑,並用於治療關節和神經疾病。根汁用作瀉藥和治療疲勞,根提取物在內部用作刺激劑,分解劑,並用於治療關節和神經疾病;果實搗爛,可作為潤喉糖來治咳嗽)

基本資料


注音:菲律賓石梓(ㄗˇ)
學名:Gmelina philippensis Champ.
簡誌:常綠半蔓性灌木,小枝略有毛,葉腋具有棘刺一對。葉對生,薄革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8㎝,寬18~3.4㎝,先端短突尖,基部楔形,全緣,偶有先端作三淺裂者,側脈4~6對。總狀花序頂生,下垂,花冠黃色。核果倒卵形,先端平截,長約2㎝。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菲律賓、印度、泰國。台灣於 1910 年引進栽植,全島各地庭園,校園及公園皆有栽植,為觀賞樹木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亞麻

2025/05/19 12:34


▲中興環保公園 (這片草地已經被改建成球場)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葉表側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葉背側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花正面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花側面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果實


▲台灣大學 20250519 亞麻,莖近基部

主要特徵


台灣約於 1911 年日人引進栽植。

一年生草本,高 30~100 公分;莖直立,基部常為木質,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葉互生,近似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 1.5~3.5 公分,寬 0.06~0.5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膜質,全緣,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脈常有主脈三條,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無托葉。花多數,藍色或少數為白色,開放時徑 0.8~1.2 公分,頂生或與葉對生而形成一有葉的繖房花序;花柄長 0.1~0.3 公分,光滑無毛;萼片橢圓形,長 0.6~0.9 公分,先端銳尖,殘存,邊緣無黑色腺體;花瓣五枚,倒卵形、闊圓形,長 0.8~1.5 公分,寬 0.7~1.3 公分,先端鈍,邊緣有粗鋸齒或不明顯鋸齒;雄蕊五枚,花絲基部合生,退化雄蕊五枚,僅留齒狀痕跡,與雄蕊互生;子房五室;柱頭棍棒狀。蒴果球形,長 0.6~0.7 公分,徑約 0.6 公分,開裂或不開裂;種子 10 枚,扁平,長卵形,呈有光澤的褐色。

用途


纖維作物(紡織夏布、網絲繩索和麻袋)。
油料(印刷墨、潤滑油)
藥用(可平肝、活血、潤燥通便、養血袪風,可治肝風頭痛、跌打損傷、癰腫疔瘡、風熱濕毒、腸燥便秘、皮膚瘙癢、瘡瘍濕疹)。
油畫材料。

基本資料


學名:Linum usitatissim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亚麻<植物志:Linum usitatissimum L.
原產地:不可考。據考察原生小亞細亞或裏海、黑海等地方,印度約 5,000 年前就有栽培的記錄,我國栽培亦甚早;台灣約於 1911 年日人引進栽植為一重要纖維資源作物。

進入閱讀更多...

粉珍珠毬蘭

2025/05/19 12:31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粉珍珠毬蘭


▲台北植物園 20250519 粉珍珠毬蘭,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9 粉珍珠毬蘭,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粉珍珠毬蘭,花序

主要特徵


一種攀援的空氣生根植物,屬於夾竹桃科。原產於歐洲和亞洲國家。花序由多朵星形花組成,呈為繖房花序群。花序乳白色,中心粉紅色,質地像蠟,花香甜美濃烈。

相關小常識


根據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栽培植物可以有栽培變種(英語:cultivated variety,拉丁語: cultivata varietas,縮寫為cv.)

培育方式


土壤條件:泥炭蘚。水分需求:中等

基本資料


學名:Hoya cv. patcharawala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歐洲和亞洲國家。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翼柄第倫桃(厚葉黃花樹)

2025/05/19 12:30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翼柄第倫桃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翼柄第倫桃,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翼柄第倫桃,葉背,葉柄有翼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翼柄第倫桃,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519 翼柄第倫桃,花正面

主要特徵


通常為中型至大型喬木,高度約 6–15 公尺,有時可達 20 公尺,樹冠濃密且提供良好遮蔭。樹皮:紅褐色,質地如紙般薄且易剝落,為其顯著特徵之一。葉片:葉片大且光滑,長約 10–25 公分,寬約 5–12 公分,呈深綠色,葉柄具明顯的翼狀結構,環繞枝條。花朵:花朵大而醒目,直徑約 8–10 公分,花瓣為鮮黃色,中心有大量粉紅至紅色的雄蕊,全年可見開花,主要花期為 6 至 9 月。果實:成熟果實為紅色膠囊狀,裂開後露出包裹在白色蠟質假種皮中的黑色種子,外觀鮮明。聚合蓇葖果,白色的是假種皮,內藏的才是種子。(Australian Native Plants Society 澳洲本土植物協會、NParks | Dillenia alata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

培育方式


栽培建議:喜歡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適合種植於河岸或沼澤地帶。

基本資料


學名:Dillenia al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厚葉黃花樹
原產地:原生於馬來西亞及澳洲,可以在沿海雨林和低地找到。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點頭飄拂草

2025/05/19 12:27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點頭飄拂草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葉片缺如,下部葉鞘鱗片狀,上部葉鞘呈筒狀,頂端斜截形,邊緣膜質,褐色。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點頭飄拂草,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點頭飄拂草,果,小堅果倒卵形,扁雙凸狀

主要特徵


根狀莖極短或無。稈密叢生,堅挺,高 15~85 公分,近於圓柱狀,具縱槽,無毛,平滑,基部具葉鞘。葉片缺如,下部葉鞘鱗片狀,上部葉鞘呈筒狀,頂端斜截形,邊緣膜質,褐色。苞片 1 枚,鱗片狀,卵形,長約 0.2~0.45 公分,頂端具硬短尖;長側枝聚繖花序減退成僅具 1 個小穗;小穗頂生,稍俯垂,卵形、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 0.5~1.5公分,寬 0.2~0.5公分,具 10 朵至多數花;鱗片稍緊密地螺旋狀排列,紙質,寬卵形或近於橢圓形,頂端圓,具短尖,長 0.3~0.5公分,褐色,具鏽色短條紋,背面具多條不明顯的脈;雄蕊 3,花藥線形;花柱長而扁平,基部稍膨大,上部具疏緣毛,柱頭 2,短。小堅果倒卵形,扁雙凸狀,有時一面近於平的,長 0.12~0.15公分,白色,具極短的褐色子房柄,表面有橫的波紋狀隆起,邊緣具疣狀突起。花果期 7~8 月。

基本資料


學名:Fimbristylis nutans (Retz.) Vah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產於廣東、海南島;生長於潮濕處。也分佈於越南、緬甸、錫蘭、印度、加裏曼丹島、澳洲。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大丁黃(疏花衛矛)

2025/05/19 12:14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葉表,葉對生,薄革質,卵形、橢圓形至長倒卵形,長5-12cm,寬2.5 -5c m ,基部楔形,先端尖或尾狀銳尖,細鋸齒緣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9 大丁黃,花序,花(疏而不密)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花瓣5,淡紅色,近圓形。雄蕊5,不具花絲,著生花盤周圍。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丁黃,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 3~4 公尺,枝條綠色,纖細;根皮表面橘黃色,樹皮內部淡黃色;根、莖、枝皮及葉,折之有絲。單葉,對生,具短柄,柄長 0.5~1 公分;葉片長 5~13 公分,寬 2~5 公分,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葉基銳形或楔形,葉尖銳尖或漸尖形,葉緣為淺鋸齒緣或全緣,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側脈 5~6 對,薄革質至革質。花序為聚繖花序,腋出,花軸纖細;每花序具 2~3 朵花,平展;花萼 4~5 裂,先端細鋸齒;花瓣 4~5 片,圓形,紫紅色或帶紅黃色;雄蕊 4~5 枚,著生花盤上;雌蕊著生花盤中央。果實為蒴果,倒錐形,長約 0.8 公分,紅色至深紅色,具 4~5 稜;每室有 1 粒種子,倒卵形,外被血紅色假種皮,種托血紅色,杯狀,具皺褶紋。花期 3~6 月,果期 7~12 月。

基本資料


學名: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 ex Be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疏花衛矛、疏花卫矛<植物志:Euonymus laxiflorus Blume ex Miq.
原產地:越南、中國大陸均有生產,中國大陸生產於南部及西南部的福建、江西、湖南、香港、廣東及沿海島嶼、廣西、貴州、雲南。生長於山上、山腰及路旁密林中。台灣全島中、低海拔 1,2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樹林中,中部的蓮華池、日月潭、谷關,北部的北插天山、拉拉山、烏來等尤多。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澤珍珠菜

2025/05/15 12:51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1897年被製成標本以來,2020年於暖暖運動公園,經歷了123年再次被發現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澤珍珠菜,花序(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體無毛。莖單生或數條簇生,直立,高 10~30 公分,單一或有分枝。基生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長 2.5~6 公分,寬 0.5~2 公分,具有狹翅的柄,開花時存在或早凋;莖葉互生,很少對生,葉片倒卵形、倒披針形或線形,長 1~5 公分,寬 0.2~1.2 公分,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狹,下延,邊緣全緣或微皺呈波狀,兩面均有黑色或帶紅色的小腺點,無柄或近於無柄。總狀花序頂生,初時因花密集而呈闊圓錐形,其後漸伸長,果時長 5~10 公分;苞片線形,長 0.4~0.6 公分;花梗長約微苞片的 2 倍,花序最下方的長達 1.5 公分;花萼長 0.3~0.5 公分,分裂近達基部,裂片披針形,邊緣膜質,背面沿中肋兩側有黑色短腺條;花冠白色,長 0.6~1.2 公分,筒部長 0.3~0.6 公分,裂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圓鈍;雄蕊稍短於花冠,花絲貼生至花冠的中下部,分離部分長約 0.15 公分;花藥近線形,長約 0.15 公分;花粉粒具 3 孔溝,長球形[(25~30) × (17~18.5)微米],表面具網狀紋飾;子房無毛,花柱長約 0.5 公分。蒴果球形,直徑 0.2~3 公分。花期 3~6 月;果期 4~7 月。

相關小常識


1897年4月12日矢野勢吉郎建立的第369號標本,採集地點寫著:Taipeh(台北地區),本號標本可見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及本博物館植物蒐藏庫(澤珍珠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0年3月再度發現於暖暖運動公園。
澤珍珠菜,網路上價格約150元。

用途


藥用(效用:全草:以全草入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內服具有活血、調經之功效。可治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跌打損傷等症。外用可治療蛇咬傷等症。全草入藥。廣西民間用全草搗爛,敷治癰瘡和無名腫毒。外用治無名腫毒,癰瘡癤腫,稻田皮炎,跌打骨折 。)

基本資料


學名:Lysimachia candida Lindl.
簡誌:無描述。
別名:泽珍珠菜<植物志:Lysimachia candida Lindl.
原產地:產於陝西(南部)、河南、山東、長江以南各省區。生於田邊、溪邊及山坡路旁潮濕處,垂直分佈上限可達海拔2100公尺。分佈於越南、緬甸。台灣基隆暖暖低海拔山區(2020年發現於暖暖運動公園)。
保育等級:在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將澤珍珠菜評定為區域滅絕等級(RE),列為台灣已滅絕的物種之一。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佛來明豆

2025/05/15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葉表,沒有豆科植物的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佛來明豆,苞片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序,花從開始枯黃的苞片中長出來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正面,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


▲台北植物園 20250329 佛來明豆,花側面、花上方角度,苞片、旗瓣、側瓣、龍骨瓣(雄蕊雌蕊在其中)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佛來明豆,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2粒

主要特徵


灌木,全株密被細毛。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3 公分,葉片長 6~15 公分,橢圓形或圓卵,葉基圓形或近於心形,葉尖短突尖,葉緣為全緣;托葉線形,著生於葉柄之上端。花序為聚繖花序,每朵花各為一疊摺之圓形大苞片所包藏,全體排列成總狀;花萼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尖;花瓣蝶形,紫色;旗瓣闊倒卵形,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龍骨瓣為小;二體雄蕊。果實為莢果,長橢圓形,內藏種子 2 粒。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1 月。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袪風通路,止咳化痰,補虛,壯筋骨。 治風濕痹痛,腰膝無力,咳嗽,哮喘,高熱不退,感冒,痛經,紅、白痢)

近似物種


草本或灌木。單葉或三出葉,葉背具腺點。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萼鐘形,萼片 5 深裂,最底一片最長。花瓣蝶形。兩體雄蕊, 9+1 。莢果長橢圓形,種子2粒。(簡誌:佛來明豆屬)

單葉;苞片包住花序,宿存:佛來明豆
三出葉;苞片小,早落。
├ 托葉長5-6mm,宿存:線葉佛來明豆
└ 托葉長於7mm,早落。
 ├ 葉柄明顯翼狀:大葉佛來明豆
 └ 葉柄無翼:菲島佛來明豆

基本資料


學名: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R. Br. ex Ait.
簡誌:草本或灌木。單葉或三出葉,葉背具腺點。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萼鐘形,萼片 5 深裂,最底一片最長。花瓣蝶形。兩體雄蕊, 9+1 。莢果長橢圓形,種子2粒。單葉;苞片包住花序,宿存。
別名:球穗千斤拔<植物志:Flemingia strobilifera (L.) W. T. Aiton
原產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爪哇及西印度諸島。台灣中南部台南、高雄平原及山麓乾燥多陽光的開闊地區,也可見於透光的林蔭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水豬母乳(圓葉節節菜)

2025/05/15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圓葉節節菜,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水草植物。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下部伏地生根,常急速繁衍成群落,花期時呈一片紫紅色。挺水葉對生,無柄,葉片圓形、倒卵形或闊矩圓形,基部心臟形或鈍形,先端鈍形或圓形,全緣,帶紫紅色;沉水葉變化多端,由卵形至線形,色彩有翠綠、金黃到紫紅。總狀花序密生成穗狀花序,頂生;花小,粉紅色,約四朵簇生;苞片葉狀,卵形或矩圓形,萼管鐘形,4 齒裂,三角形,短尖;花瓣 4 枚,倒卵形,淡紫紅色,長約為萼管的 2 倍;雄蕊 4 枚,雌蕊 1 枚,花柱短,紫色,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果殼 3~4 枚,宿存萼;種子黃色。花期春天。

北部雙溪及貢寮鄉所產的部分族群,全株翠綠,花朵白色,是比較特殊的地方型。

用途


一般常見的水族箱用草,典型的兩棲性植物,沉水葉的色彩及形態千變萬化,故有『水草魔術師』之稱。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健脾利溼,消腫。治肺熱咳嗽,痢疾,黃疸,小便淋痛;外用治癰癤腫毒)。

中國南部水稻田的主要雜草之一,群眾常用作豬飼料。

基本資料


學名:Rotala rotundifolia (Wall. ex Roxb.) Koehne
簡誌:葉圓形至橢圓狀圓形。
別名:水豬母乳, 水豬母菜, 水底金、繁:圓葉節節菜、簡:圆叶节节菜<植物智:Rotala rotundifolia (Buch.-Ham. ex Roxb.) Koehne>
原產地:中国華南地區極為常見。分佈於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及日本。生於水田或潮濕的地方,台灣全島低地水田或濕地上。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紫金牛(蘭嶼樹杞)

2025/05/15 12:38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葉表,葉單生、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花苞與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花與花序,花數枚,粉紅色或有時為白色,下垂狀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蘭嶼紫金牛,樹幹

主要特徵


直立小灌木;莖光滑。葉革質,略呈肉質,倒卵形,全緣,側脈不明顯。花序近繖形或總狀繖形,腋生,有總柄。萼片圓形,具緣毛。 市面常見之「春不老」與蘭嶼紫金牛的葉在形狀及質地上有明顯的差別,故兩種為不同種之植物。據說「春不老」採自臺灣,可是經過許多人的採集,在野外並沒有採集之記錄,因此推測此種並非原生植物。這種植物與Ardisia squamulosa Presl. 原描述文比對特徵後,應為不同的種類,故「春不老」的學名仍待查證。

基本資料


學名:Ardisia elliptica Thunb.
簡誌:直立小灌木;莖光滑。葉革質,略呈肉質,倒卵形,全緣,側脈不明顯。花序近繖形或總狀繖形,腋生,有總柄。萼片圓形,具緣毛。 市面常見之「春不老」與蘭嶼紫金牛的葉在形狀及質地上有明顯的差別,故兩種為不同種之植物。據說「春不老」採自臺灣,可是經過許多人的採集,在野外並沒有採集之記錄,因此推測此種並非原生植物。這種植物與Ardisia squamulosa Presl. 原描述文比對特徵後,應為不同的種類,故「春不老」的學名仍待查證。
別名:蘭嶼紫金牛, 蘭嶼樹杞
原產地:台灣恒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及蘭嶼、綠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琉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