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公園 20250301 匙葉風鈴草

▲新生公園 20250301 匙葉風鈴草,葉表

▲新生公園 20250301 匙葉風鈴草,葉背

▲新生公園 20250301 匙葉風鈴草,花
主要特徵
葉片:葉片呈橢圓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細齒,質地柔軟,通常為綠色。
高度:植株通常較矮,約15-30公分高,適合地被植物。
莖:莖部有毛,通常呈直立狀。
花形:花朵鐘形,通常為紫色、藍色或白色,具有五個花瓣。
花序: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朵在夏季盛開,吸引昆蟲授粉。
培育方式
可通過種子繁殖,也可以通過分株進行繁殖。
土壤:喜歡排水良好的土壤,適合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
耐寒性:具一定的耐寒性,適合在較冷的氣候中生長。
基本資料
學名:Campanula cochleariifoli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在南歐阿爾卑斯山脈和喀爾巴阡山脈的高山地區。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50301 風鈴草

▲新生公園 20250301 風鈴草,花苞

▲新生公園 20250301 風鈴草,花正面

▲新生公園 20250301 風鈴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一年聲或越年生草本。株高 50~100 公分,莖上部分枝,全株被毛。根生葉具長柄,莖上頁幾無柄,葉片卵形,卵狀矩圓形至廣披針形,長 3~7 公分,寬 1.5~4 公分,基部鈍形或廣楔形,先端微鈍或尖形,不規則低鋸齒緣,兩面被毛;莖上葉變為鋸齒形愈小。花通常 1~3 朵生枝端,下垂;花萼短盆形,5 細疏裂,狹披針形;花冠長鐘形,有白色、淡紫色及桃紅色,頂端 5 淺裂,平展;雄蕊 5 枚;子房下位,花柱 3 裂。蒴果壺形,熟時 3 裂。花期 5~7 月。果期 8~10 月。有白色、淡紫色及桃紅色。
培育方式
一枝莖的花朵將要開盡時,就要將這枝莖剪除,可以刺激再度開花,但是新長出的花會較少。觀賞期長,要讓後續開放的花朵,也有碩大的花朵與鮮豔的花色,施肥是必要的,可以1~2周施一次液體肥料補足養分。
用途
全草:辛、溫。效用:根:有益肺養心,利尿清熱之效。治虛熱,感冒,頭痛,咽喉痛,肺熱咳嗽。
基本資料
學名:Campanula medi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彩鈴花
原產地:在地中海地區,如意大利和西班牙,西亞。常見於草地、林緣和開放的環境中,通常生長在石灰岩土壤上。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花語:一生只愛你一個 這種花象徵著忠貞和永遠的等待,特別適合送給愛人或挚友。包含「感謝」和「忠誠」,常用於各種慶典,特別是婚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50301 蘭嶼海桐

▲典藏植物園 20250301 蘭嶼海桐,葉表,葉革質,叢生枝端,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楔形

▲典藏植物園 20250301 蘭嶼海桐,花序

▲典藏植物園 20250301 蘭嶼海桐,樹幹
主要特徵
蘭嶼海桐為海桐科海桐屬常綠灌木,高可達 3~5 公尺,枝椏橫伸多分枝,小枝纖細,樹姿優美。葉革質,叢生枝端,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楔形,背面灰白色,長 8~12 公分,寬 2.5~4.5 公分;葉柄長可達 2 公分。圓錐花序頂生,疏花,花序可達10餘公分;萼片5,長橢圓形;花瓣5,覆瓦狀排列,狹倒披針 形;雄蕊 5 枚。蒴果近於球形,徑約 2 公分,二片開裂。種子多數,歪形,長約 0.4 公分,熟時紅色,是臺灣地區所產海桐屬的植物中果實屬於最大的。
近似物種
蘭嶼海桐:葉片較大且葉尖圓鈍。果實直徑超過3公分,熟時分裂成2瓣。
台灣海桐:葉片光亮且尖銳。果實約1.5公分,熟時分成3瓣。
基本資料
學名:Pittosporum moluccanum Miq.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產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LI, HUI-LIN and HUANG, TSENG-CHIENG,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 3: 66. 1993. (Fl. Taiwan 2nd edit.)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50301 耬斗菜

▲新生公園 20250301 耬斗菜,葉表

▲新生公園 20250301 耬斗菜,葉背

▲新生公園 20250301 耬斗菜,花正面(粉黃)

▲新生公園 20250301 耬斗菜,花側面(粉黃)

▲新生公園 202101120 夢幻草,花的構造(花萼、花瓣、花距)
主要特徵
多年草本。夢幻草主要的花期約在4-6月。當花季來臨時,上部的莖會分岔,並形成花苞朝下開花,品種不同也有向上開花的品種。
近似物種
日本產的原生種夢幻草花萼較圓些;而西洋產的夢幻草花萼較尖些。一般流通的為日本種與西洋種混種而產生的園藝種。
兩種原生種(非台灣)的夢幻草(オダマキの育て方):
日本種夢幻草,產於日本與朝鮮半島北部:ミヤマオダマキ(深山苧環:Aquilegia flabellata var. pumila)
西洋種夢幻草,產於歐洲與北非:セイヨウオダマキ(西洋苧環:Aquilegia vulgaris),西洋品系中多數流通於園藝種的為本種與美國種的混種居多。
基本資料
注音:耬(ㄌㄡˊ)斗菜
和名:オダマキ(苧環)<Aquilegia>
學名:Aguilegia vulgars
簡誌:無描述。
別名:樓斗菜、漏斗花、耬斗菜、獅子草、聖母的手套
原產地:北半球各地,歐洲、日本。主要的品系有兩種:西洋耬斗菜、日本耬斗菜。園藝種。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50301 龍頭花

▲新生公園 20250301 龍頭花,葉表

▲新生公園 20250301 龍頭花,花正面

▲新生公園 20250301 龍頭花,花側面
主要特徵
溝酸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作為一年生植物使用。本屬原種有150種,利用原產美洲的數個原種雜交育成園藝品種。株高15~90cm。莖略具匍匐性的四散生長,橢圓形或卵形對生葉,長3~6cm、寬2~4cm,有疏鋸齒。花朵開於枝端與葉腋,脣形花冠5裂,花色白、粉、黃、橘、紅等單色品種或具有斑點的複色品種,花徑4~6cm。開花期春或秋季。
培育方式
全日照或半日照溫暖環境,夏季高溫生長不良。使用富含有機質與保水力的壤土或培養土種植。不耐旱,介質略乾或觀察葉片萎軟即需澆水。開花期每兩週施用一次速效性開花肥。花朵凋謝後必須摘除,以免殘花引發灰黴病。繁殖採用播種法。
基本資料
英文名:Mimulus、Monkey Flowers、Musk Flowers
和名:ミムラス、モンキーフラワー
學名:Mimulus × hybridus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園藝雜交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花語:華美與尊貴,這反映了其絢爛的外表和高貴的氣質。其鮮紅色彩象徵著幸福與吉祥,常用於慶祝重要時刻。
進入閱讀更多...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漢葒魚腥草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漢葒魚腥草,葉表

▲新生公園 20250301 漢葒魚腥草,花正面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 30~60 公分,被毛。單葉,對生,具長葉柄,柄長 2~10 公分;葉片 3 深裂成三出複葉狀,長 2~6 公分,寬 3~7.5 公分,五角形,裂片尖形,被毛。花雙出,粉紅色或紫紅色,2 枚一叢,徑 0.5~1.2 公分,花梗及小花梗都有毛茸,小花梗較短,長 0.5~0.6 公分;苞片對生且小;花萼外面有毛茸,萼片為倒卵形或卵形,長 0.4~0.5 公分,寬 0.2~0.3 公分,先端銳尖;花瓣 5 枚,為圓形或卵圓形,長 0.6~0.7 公分,寬 0.25~0.35 公分,先端鈍或圓;具蜜腺,與花瓣互生;雄蕊 10 枚,排成 2 輪;心皮離生於莖上,每一先端止於一細長的花絲;子房 5 室,每室有 2 胚珠。果實為蒴果,具長喙嘴狀突起;喙長 0.7~1.8 公分,寬 0.1~1.5 公分;5 裂,裂片呈螺旋狀捲曲。花期 3~5 月。
基本資料
注音:漢葒(ㄏㄨㄥ ˊ)魚腥草
學名:Geranium robertian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汉荭鱼腥草<植物志:Geranium robertianum L.>
原產地:分布於朝鮮、日本、地中海、中亞、西伯利亞、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西南、華東、華中等地,台灣生長於海拔900米至3,200米的地區,常生於山地林下、溝坡、岩壁和路旁。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咖啡樹

▲新店小粗坑 20210530 咖啡樹,花與花序(漸熟)

▲大埔農場 20250216 咖啡樹,果實與種子,將果實的果肉與果肉分離後,一顆果實裡面會得到兩瓣種子,上頭有種皮與膠質

▲A.PAO designSTUDIO 20250226 咖啡豆去除種皮,經過水洗或是日曬的製程,經過挑選進入烘焙的咖啡豆,最終會成為我們飲用的咖啡豆,一般有分兩種咖啡豆,味道與香氣較溫順的水洗豆(豆子中間沒有明顯白線),以及味道與香氣反差較濃郁的日曬豆(豆子中間會有白線),照片的咖啡豆為四進咖啡 陳先生所提供。
主要特徵
咖啡的種植首次發現於非洲衣索比亞,最早的可信證據出現於15世紀葉門的蘇菲主義,咖啡樹有許多種類多樣性與系品種。咖啡普遍分為兩種:備受推崇的小果咖啡(阿拉比卡)及顆粒較粗和酸味較低而苦味較濃的中果咖啡(羅布斯塔)。
用途
咖啡是人類社會流行範圍最為廣泛的飲料之一,也是重要經濟作物,其為全球期貨貿易額度第二高(最高為石油)。飲用(果實含有膠質,採收後送入脫肉機,脫去果皮果肉,再發酵脫除膠質,僅存種子稱咖啡豆。再用脫殼機脫除種子果殼,並經磨光機磨去銀膜,並磨光豆面,再焙炒研末,既成精製咖啡)。
基本資料
學名:Coffea arab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南亞、東亞和太平洋諸島等。外來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紅背桂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紅背桂,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紅背桂,葉背,紫紅色或鮮紅色,邊緣具疏細鋸齒。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紅背桂,花序與果序腋生於葉基部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紅背桂,雌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紅背桂,果實側面,果實為蒴果,3 裂
主要特徵
常綠小灌木,株高可達 2 公尺,樹皮光滑、灰白色。葉對生,紙質,長橢圓,先端長漸尖,4~8 公分,寬 1~2.5 公分,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或鮮紅色,邊緣具疏細鋸齒。花單性雌雄異株,腋生或頂生總狀花序,雄花序長 1~2 公分,雌花序由 3~5 朵花組成,子房球形,花柱 3,花細小如桂花。果實為蒴果, 3 裂,徑長約 1 公分,先端截形。
用途
藥用(全株:通經活絡,止痛。治麻疹,痄腮,乳蛾,辛腎絞痛,腰肌勞損)
基本資料
學名: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簡誌:無描述。
別名:红背桂<植物志: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原產地:越南及亞洲東南部各國。中國廣西龍州有野生。臺灣引進普遍栽植為園藝綠美化植栽。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橘柑,不如說是「橘柑」橘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橘柑,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橘柑,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橘柑,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橘柑,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橘柑,花側面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具刺,刺長約0.3cm。單身複葉,互生;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具腺點及特殊香氣;近全緣或不明顯淺鋸齒;葉柄略具翼。花兩性,具香味,數朵簇生或聚繖花序,腋生;花冠白色。柑果球形,先端具1小凸尖,徑 2.5-3.5cm,熟時橙色。果期:秋後轉黃。
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植物,主要分布在日本,常被稱為大和橘或日本橘。它的特徵包括厚實的葉片和抵抗寒冷的能力。
用途
除了當作果汁外,啤酒中也會使用包括葡萄柚在內的多種柑橘類水果。
基本資料
和名:橘(タチバナ)<WIKI:Citrus tachibana>
學名:Citrus tachibana <台北植物園:Citrus x tachibana>
簡誌:無描述。
別名:大和橘(ヤマトタチバナ)、立花橘<植物志:Citrus tachibana (Makino) Tanaka>
原產地:台灣中南部低海拔山區之濶葉樹林中,日本南部、琉球等。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葉表,葉基心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茶匙黃,花正面,唇瓣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紫紅色細線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茶匙黃,花側面,花距短,長約 0.2 公分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果實為蒴果,種子圓形,約0.1公分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枝,被粗毛或短柔毛。單葉,根生,具葉柄,柄長 2~6 公分;葉片長 1.5~4 公分,寬 1~3 公分,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葉基心形,向下延伸至葉柄,葉尖鈍形至微尖形,葉緣為鈍鋸齒緣;托葉離生,披針形至線形,長 0.6~1.2 公分。花徑 0.6~1.2 公分,淡紫紅色;花萼長 0.5~1 公分,寬 0.1~0.3 公分,漸尖至銳形,具毛緣;附屬物短,圓形;花瓣長 0.6~0.8 公分,光滑;唇瓣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紫紅色細線;花距短,長約 0.2 公分,鈍形。果實為蒴果,長約 0.6 公分,橢圓形,鈍頭;種子長約 0.1 公分,闊倒卵形。花期 3~8 月。
近似物種
近似的菫菜屬,較容易的分辨方法:
台灣菫菜:葉子圓形。
台北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像草莓形狀。
小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長長的葉子。
如意草: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葉柄平順。
紫花菫菜:花距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托葉具剪裂狀緣毛。
茶匙黃:葉子心形,花距短圓。
短毛菫菜:花距長過花梗。
基本資料
學名:Viola diffusa Ging.
簡誌:地上莖高達 38 cm,密生蓮座狀葉。葉近圓形至卵形或橢圓形,先端近銳尖至圓或鈍,基部楔形至淺心形,圓齒緣,兩面被直毛或近光滑;葉柄長1-7cm;托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齒緣或具緣毛,離生。花灰紫色至近白色;萼片披針形,具流蘇狀緣毛;花瓣倒卵形。果橢圓形。
別名:
原產地:喜馬拉雅山、中國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日本、琉球、菲律賓、新幾內亞及台灣,台灣產於低海拔地區。台灣多生長於平地至中海拔約 1,800 公尺處,生長於開闊原野及路旁,較常見。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