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紅刺楤)

2020/11/01 12:41


▲三貂嶺 20201101 食茱萸


▲三貂嶺 20201101 食茱萸,莖部

主要特徵


食茱萸為芸香科花椒屬落葉大喬木,老樹幹有短硬瘤刺,幼枝密被銳尖刺,具中空髓部食茱萸在十月至次年二月有季節性落葉現象,而在一和二月間即發生抽芽展葉,葉柄及心部常呈紅色。

全株有刺又有香蔥味故名:紅刺蔥;其嫩葉片具有強烈的香氣,可用來作膳食上特殊的菜餚。。枝幹上亦長滿瘤刺,鳥兒甚至不敢棲息,又叫:鳥不踏。

葉有小葉 11~27 片或稍多;小葉整齊對生,狹長披針形或位於葉軸基部的近卵形,長 7~18 公分,寬 2~6 公分,頂部漸狹長尖,基部圓,對稱或一側稍偏斜,葉緣有明顯裂齒,油點多,肉眼可見,葉背灰綠色或有灰白色粉霜,中脈在葉面凹陷,側脈每邊 11~16 條。花序頂生,多花,幾無花梗;萼片及花瓣均 5 片;花瓣淡黃白色,長約 0.25 公分;雄花的雄蕊 5 枚;退化雌蕊極短,2~3 淺裂;雌花有心皮 3 個,稀 4 個。果梗長 0.1~0.3 公分;分果瓣淡紅褐色,幹後淡灰或棕灰色,頂端無芒尖,徑約 0.45 公分,油點多,幹後凹陷;種子徑約 0.4 公分。

近似物種


台灣有三種俗稱的刺樬(不是刺蔥屬),可能是因為樹幹上都有刺。
鵲不踏/刺楤:葉上無刺,葉背有刺。小葉柄短,葉柄、葉軸被毛。
裡白楤木/白刺楤:葉子兩面光滑,葉背泛白。
食茱萸/紅刺楤:葉上無刺,葉背有刺。

用途


食茱萸自古以來即為入藥植物,李時珍本草綱目言:茱萸吳地者入藥,故名吳茱萸,其葉柄及心部常呈紅色。

藥用(樹皮:袪風通絡,活血散瘀。治跌打損傷,風溼痹痛,蛇腫,外傷出血;果實:燥濕,殺蟲,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飲,泄瀉,冷痢,濕痹,帶下,齒痛;葉:解毒,止血。治毒蛇咬傷,外傷出血;根:袪風除溼,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風濕痹痛,腹痛腹瀉,小便不利,外傷出血,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白的根切片煮排骨治脊膜炎)。

基本資料


注音:食茱萸(ㄩˊ)
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old & Zucc.
簡誌:中或大喬木;枝疏生直刺。小葉7-15對,下表面光滑或被毛,披針形,長9-14 cm,基部圓至心形,略歪。本種包括小葉下表面被毛之變種。
別名:食朱萸、紅刺楤、刺江某、紅刺蔥、越椒、鳥不踏、椿叶花椒、食茱萸、刺椒、满天星、樗叶花椒、鼓钉树<植物智: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d. et. Zucc.>
原產地:中國常見於海拔500-1 500米山地雜木林中或山茶屬及櫟屬植物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中。台灣全島低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三貂嶺 20201101 食茱萸,葉序


▲三貂嶺 20201101 食茱萸,葉表


▲三貂嶺 20201101 食茱萸,葉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