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子坪 20240414 瘤足蕨營養葉

▲二子坪 20240414 瘤足蕨營養葉,葉表

▲二子坪 20240414 瘤足蕨營養葉,葉背

▲二子坪 20240414 瘤足蕨孢子葉

▲二子坪 20240414 瘤足蕨,基部
主要特徵
瘤足蕨科蕨類都具有兩型葉。營養葉葉形較寬,孢子葉葉形細長,葉緣反捲成假孢膜。基部多少膨大。莖直立,塊狀;葉柄長12-20cm,基部多少膨大,具瘤狀之氣孔帶;葉一回羽狀深裂,營養葉長35-45cm,寬10-15cm,葉背與葉表同色;裂片平展或鐮形,長5-10cm,下側裂片較長,頂羽片基部有1-2個小裂片;孢子葉長45-75cm,柄長35-45cm,羽片窄線形,葉緣反捲成假孢膜。
基本資料
和名:キジノオシダ(雉の尾羊歯)<Plagiogyria japonica>
學名:Plagiogyria adnata (Blume) Bedd.
簡誌:不具小葉柄,葉背和葉面同色,頂羽片羽裂、漸縮,羽片卵圓形至圓形。
別名:鐮葉瘤足蕨、小瘤足蕨、嶺南瘤足蕨、瘤足蕨<植物智:Plagiogyria adnata (Bl.) Bedd.>
原產地:產於閩、瓊及南洋羣鳥、菲律賓及印度南部。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40414 肉穗野牡丹

▲二子坪 20240414 肉穗野牡丹,葉表

▲二子坪 20240414 肉穗野牡丹,葉背

▲二子坪 20240414 肉穗野牡丹,花側面
主要特徵
植株低矮,莖肉質,多匍匐性,具單生或分枝之枝條,長約三至十五公分,先端常有翼翅,基部則有角稜,單葉對生,葉卵形或卵狀三角形,端部漸尖,基部鈍形,葉緣鋸齒,毛緣,葉長約一、二公分,寬約八至十五公釐,紙質,表面散生剛毛,背面具毛茸,掌狀基出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二次側脈不明顯,無托葉,葉柄長約六至十五公釐,光滑無毛,兩性花,週位花,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常生長於枝條先端,花梗長約三至五公釐,直立狀,苞片葉狀,小苞片二枚,早落,花萼合生筒狀、杯形、倒圓錐形,花萼筒三角狀球形,先端四裂,裂片先端具二角狀毛,毛緣,花冠幅狀,輻射對稱,開展,花粉紅至紫紅色,花瓣四枚,倒卵形、長橢圓形,長十至十五公釐,寬八至十二公釐,先端鈍,突然尖突狀,基部鈍,光滑無毛,雄蕊八枚,同形,等長,長約三公釐,花絲絲狀,離生,基部略膨大,花藥橢圓形至倒卵形,藥隔下方略突出於藥室外,雌蕊心皮四枚,合生,花柱一枚,長四、五公釐,柱頭小,頭狀或平截狀,略膨大,子房球形,具四稜,先端有四枚附屬物,子房下位,子房四室,中軸胎座,蒴果,球形,四稜,由離生花萼筒所包被,長五至七公釐,熟時先端四瓣裂,種子多數,細小,表面有小粒體。
近似物種
肉穗野牡丹屬:
肉穗野牡丹:花萼裂片矩形,具2角狀毛,花瓣短於5mm。葉比花大。
東方肉穗野牡丹:花萼裂片三角形,具5-7角狀毛,花瓣長於7mm。花比葉大或接近。
基本資料
學名:Sarcopyramis napalensis Wall. var. bodinieri Levl.
簡誌:葉卵至披針狀卵形,長2-5 cm,寬1.5-3 cm,齒狀毛緣,齒端具一剛毛,兩面被直毛;葉柄長0.8-2 cm。
別名:楮頭紅、滿江紅、姬野牡丹草、肉穗草、草野牡丹
原產地:中國南部與海南島、菲律賓、台灣。北中部低中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608 台北玉葉金花

▲陽明山 20240608 台北玉葉金花,葉表

▲陽明山 20240608 台北玉葉金花,葉背

▲陽明山 20240608 台北玉葉金花,果實為漿果,側面

▲陽明山 20240608 台北玉葉金花,果實為漿果,上方側,先端截斷狀,成熟時紫黑色

▲陽明山 20240608 台北玉葉金花,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藤狀的莖
主要特徵
藤本狀小灌木,不具乳汁,小枝蔓延,具多數分枝,初時被柔毛,成長後脫落。小枝略有短柔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橢圓形至闊卵形。雌雄同株;花冠漏斗形,雄花中具有雄蕊 5 枚及短短的退化花柱,花期 4~5 月。果實為漿果,橢圓形,成熟時紫黑色。
1939年日人正宗嚴敬將台灣北部葉狀萼片缺如的玉葉金花種類發表為 1 新種,台北玉葉金花(Mussaenda taihokuensis Masam.)。台北玉葉金花為蔓性灌木,小枝略有短柔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橢圓形至闊卵形,長 5~12 公分,寬 2~5 公分,先端漸尖,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鈍至銳,托葉成對,撕裂狀。聚撒花序預生,單性花,雌雄同株;花冠漏斗形,雄花中具有雄蕊 5 枚及短短的退化花柱,雌花中具有細長的二叉狀花柱,但沒有雄蕊;玉葉金花屬花序中邊生花的花萼裂片中的一枚特別大型花瓣狀萼片,常缺如。果實為漿果,橢圓形,長 0.8~1 公分,寬 0.6~0.75 公分,先端截斷狀,成熟時紫黑色;種子多數,甚小。
用途
藥用(根、莖:消熱解暑,涼血解毒:根:清熱利濕,固肺滋腎,和血解毒。治肺熱咳嗽,腰骨酸痛,腎炎,瘧疾發熱;莖、葉:解表清暑,活血化瘀,利水止腫。治感冒,中暑,咳嗽,咽喉炎,胃腸炎,泄瀉,痢疾,腎火水腫,溼熱小便不利,瘡瘍膿腫,跌打毒蛇咬傷)。
培育
種子繁殖。屬陽性植物,全日照、半日照均理想。
基本資料
和名:ムッサエンダ・タイホクエンシス<Mussaenda taihokuensis>
學名:Mussaenda taihokuensis Mas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玉叶金花<植物智:Mussaenda parviflora Miq.(原:Mussaenda taihokuensis Masam.)>
原產地:台灣固有種。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灣 20220123 日本女貞,上頭有花苞到果實的型態

▲龍洞岬 20200919 日本女貞,葉序(葉背),葉對生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日本女貞,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日本女貞,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日本女貞,花序

▲龍洞岬灣 20220123 日本女貞,花散發出淡淡的木質香味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日本女貞,核果-橢圓形(漸熟型)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喬木。株高可長到 3 公尺高,小枝上生有細柔毛,然後轉為光滑;枝條纖細而質硬。葉對生,革質,光滑,闊卵形至橢圓形,2.5~6 公分長,葉脈不明顯;葉柄長 0.4~0.8 公分,新葉鵝黃色,老葉呈綠色。開花期 5~8 月,花冠鐘形。結果期 8~10 月,果實為核果。
花小,白色,微帶香味,開放時徑 0.2~0.4 公分,呈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序具 12 輪分枝;花序長 8~15 公分,光滑無毛;花柄長約 0.1~0.15 公分,光滑無毛;花萼鐘形,淺 4 裂;裂片先端近於圓形;花冠鐘形,長 0.5~0.6 公分,長 0.5~0.6 公分,深 4 裂,光滑無毛;裂片圓形,擴展,長0.15~0.2 公分,先端鈍而反捲,光滑無毛;雄蕊 2 枚,挺出於花外;花絲細長,光滑無毛;花藥卵圓形,2 室;子房 2 室,卵形,每室自頂側懸垂胚珠 2 枚;柱頭 2 裂。果實為核果,卵形至橢圓形。因長年枝繁茂、葉青綠,常見做為綠籬,也因此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曾說:此木凌冬青翠,有貞守之操,故以貞女狀之。樹皮、葉、果實毒性強。有休眠性。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イボタ(沖縄疣取)<Ligustrum liukiuense>
學名:Ligustrum liukiuense Koidz.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被短柔毛。葉厚革質,光滑,長3-8 cm,先端漸尖至銳尖,葉脈不明顯;葉柄長0.4-0.8 cm。花序具12輪分枝。花冠筒長2-5mm。
別名:厚葉女貞、鈍頭女貞、女貞木、琉球女貞、日本女贞<植物志:Ligustrum japonicum Thunb.>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中海拔森林邊緣或開闊地上。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粗莖麝香百合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粗莖麝香百合
主要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花形好像樂器中的「嗩吶」,所以鄉下的人又稱為「古吹花」(台語發音)。株高 30~100 公分;鱗莖球形或扁球形,黃色或淡黃色,味苦;莖直立,稍粗,無毛。葉互生,無柄,葉片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6~18 公分,寬 0.5~1.5 公分,先端尖形或漸尖形,全緣。花頂生,單花或多花,白色,芳香,長漏斗形,橫向開放,頂端 6 裂,裂瓣狹卵形或廣披針形,略反翹;雄蕊 6 枚;子房棍棒狀,長約 3 公分,柱頭 3 痕裂。果實為蒴果,直立,長橢圓狀柱形,長 5~7 公分,6 鈍稜形;熟時室裂,種子多數,扁平,周圍具薄翅。花期春、夏間。果期夏、秋間。鐵砲百合開花時整朵花全為一塵不染的白色,更能顯現出高貴的氣質,全株花朵數有開十幾朵的紀錄。
近似物種
近似百合科的植物:
台灣百合:莖光滑機戶全株有紅褐色素。葉寬細狹,一般不及一公分寬。花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麝香百合(鐵炮百合):莖光滑,無紅褐色素(綠色)。葉寬短胖,達2-3公分或更寬。花稍上舉,純白。
糙莖麝香百合:莖粗糙,有紅褐色素(尤其基部)。葉寬一般1-2公分寬。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資料參考:自然攝影中心植物觀察)
用途
藥用(鱗莖:治燒傷,腫痛及粉刺;花瓣(油浸):治濕疹)。
基本資料
英文名:Longflower Lily, Easter Lily
學名:Lilium longiflorum Thunb. var. scabrum Masam.(有同名異物)
簡誌:葉長14-25 cm,寬10-25 mm。花柄長2.5-6 cm。蒴果長3-6 cm。
別名:糙莖麝香百合、
原產地:台灣東部及北部海邊。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表側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背側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花序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花正面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樹枝
主要特徵
小喬木。花期 5月至9月;果期 10月至翌年1月。雌雄花同株異花。食用(嫩莖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光滑。葉互生呈 2 縱列,葉片稍厚革質,平滑,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尖頭或鈍頭,先端突尖,基部漸狹形,全緣。雌雄花同株異花,簇生,微小;淡黃綠色。雄花具長梗,花被 6 枚,卵形, 2 列;雌花梗短,花被圓筒形,6 裂,子房 7 室;花柱圓筒狀倒卵形,先端 7 裂。蒴果扁平,花柱宿存;果實膨大醒目,外側有凹稜,像小南瓜,樣子與其說像饅頭,不如說像包子;種子成熟時呈紅色。
用途
藥用(葉治僂麻質斯,神經痛,袪痰;根治濕疹,風濕關節炎,蛀骨,四肢無力)。蝴蝶食草(葉子:台灣琉璃小灰蝶、台灣單蛺蝶、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ラミカンコノキ<Glochidion rubrum Blume>
學名:Glochidion rubrum Blume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幼時略被毛。葉倒卵形、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光滑,長3-8 cm,寬1.5-4.5 cm,先端鈍,基部銳尖,偶略歪。果扁球形,光滑。
別名:饅頭果、細葉饅頭果、光葉饅頭果、台闽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rubrum Bl.>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福建、印度、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腋生花序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 15~40 公分,莖直立或斜上。穗狀花序頭生或腋生。果實黑褐色,被網狀紋。花果期 5~11 月。爵床的名稱始於神農本草經(約於秦漢時期)。
一年生草本,高 15~40 公分,莖直立或斜上,方形或 4~6 稜,綠色,被灰白色毛,多分株,基部節曲折,稍膨大。葉對生,柄長 0.5~1 公分,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廣披針形,基部楔形或鈍圓形,先端尖,全緣,葉面深綠色,葉背淡綠色或爾呈淡紫色,兩面被疏短毛或幾無毛。穗狀花序頭生或腋生,長 1~3 公分。萼 5 枚,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外圍具苞片 2 枚,中肋及邊緣生剛毛。花果期 5~11 月。
果實為蒴果,線形,先端短尖,全體呈壓扁狀,淺棕色,被白色柔毛;內含種子 4 枚,卵圓形而微扁,徑約 0.1 公分,黑褐色,被網狀紋。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活血止痛。治感冒發熱,痢疾,黃疸,跌打)。記錄於《神農本草經》
基本資料
和名:キツネノマゴ(狐の孫)<Justicia procumbens L.>
學名:Justicia procumbens L.
簡誌:草本,被刺毛。葉長橢圓狀橢圓形,卵或圓形,長1.3-4.5 cm,先端銳尖,基部銳尖或圓,上表面具橫列針狀鐘乳體。花粉紅色或淡藍紫色。
別名:台灣鱗花草, 鼠尾紅, 鼠尾黃、爵床<植物智:現 Justicia procumbens Linnaeus、未採用 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L.) Nees>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澳洲、菲律賓、琉球、日本。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全株光滑。臺灣牛皮消之副花冠杯狀,故也有杯冠藤之稱。通常攀附其它喬木或灌木生活,因其羊角狀蓇葖果在冬季成熟裂開後,帶絲狀種芒之種子常隨風散布,因此相同地點常有許多族群分布。
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全株光滑。葉對生,長橢圓形至橢圓形質,長 2.5~7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銳或鈍,基部鈍或圓,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側脈約 4 對,葉腋處常見托葉狀小葉。總狀聚繖花序腋生,萼外面無毛,花冠 5 深裂,淡綠帶紅褐色,裂片長橢圓形,長約 0.5 公分,副花冠杯狀,較蕊柱為短或殆與之同高,花粉塊闊球形。蓇葖果披針形,成對或單一,長約 7 公分,表面帶有皺摺;種子扁平瓜子狀,有膜翅,尖端部位有約 4 公分長的白色纖毛。
用途
食草植物(黑脈樺斑蝶、青斑蝶、淡小紋青斑蝶幼蟲的食草)。藥用(根:咳嗽。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頭昏眼花)。
基本資料
學名:Cynanchum formosanum (Maxim.) Hemsl. ex Forbes & Hemsl.
簡誌:纏繞灌木。葉紙質或革質,長橢圓或橢圓形,長3-8 cm,先端銳尖,葉腋處常見托葉狀小葉。聚繖花序具花數朵,具長1-1.6 cm之總狀。花冠淡綠帶紅褐色。
別名:臺灣牛皮消, 臺灣白薇、台湾杯冠藤<植物志:Cynanchum formosanum (Maxim.) Hemsl.>
原產地:分布臺灣、琉球及中國大陸華南。臺灣全島低海拔山麓灌叢中及草生地上。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葉鞘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圓錐花序,雌雄同株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近基部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 3 公尺,花期 5~9 月。
象草的莖稈扁平,直立,葉片大,長達 60 公分,葉舌由纖毛構成,葉鞘光滑。象草花朵頂生,圓錐花序,雌雄同株,花序長約 15 公分,為黃褐色,花莖長,花被每一小穗有 2 朵小花,雄蕊 3 枚,花藥頂端有毛。是一種常見的野生植物。象草的採種子、扦插、分株方式繁殖。象草的花序摸起來的感覺很好,有柔軟舒適感。
用途
花材。牧草。食用(嫩莖嫩筍,可以採食烹調。稱為『牧草心』)。
基本資料
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簡誌:多年生;稈直立,高達3 m。圓錐花序長約15 cm。小穗長約5 mm。
別名:紫狼尾草<植物智: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原產地:非洲。台灣中部及南部平野向陽地;生長在平地至中海拔 1,500 公尺山區之河床、耕地、路旁、荒廢地。歸化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葉表,摸起來有粗糙的感覺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隱花果,果序
主要特徵
落葉性或半落葉性小喬木,高可達七公尺,全體被有短毛;葉互生,廣菱形、長倒卵形、倒卵形或披針形,紙質,長 8~25 公分,全緣或波狀緣,托葉紅棕色;隱花果腋出,單立或成對著生,徑約 1.5~2 公分,表面有毛,成熟時紫紅色。
在台灣全島平地的野外,牛奶榕是最常見的樹種之一,因其果實內含白色乳汁故有「牛奶榕」之名,又形似牛之乳房而有「牛乳房」之稱,
近似物種
榕屬特徵對照:
雀榕:葉光滑。隱花果徑長於1cm。
牛奶榕:葉先端鈍、銳尖、漸尖。葉被絨毛。
九丁榕:小枝被細短毛。側脈8-11對。
大冇榕(稜果榕):具淡黃色乳汁,隱花果表面有稜。有果實剖面照片。
水同木:果常帶有白斑,熟時橙紅色。有果實剖面照片。
用途
造紙。藥用(活血祛瘀、消腫解毒等)。
果可食亦可入藥又被稱為「天仙果」,故俗名極多。
基本資料
學名: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簡誌: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紙質,被絨毛,形狀變化大,先端銳尖或尾尖,3出脈,側脈5-10對。雌雄異株;雄花多數。隱花果寬1.5-2.5 cm,黃紅或橘紅。以前曾記錄本省有假枇杷(Ficus erecta var. erecta ),該種的葉光滑。本文對於該種是否存在台灣甚感懷疑,故暫刪除之。
別名:牛奶榕, 天仙果、天仙果(植物志: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原產地:馬來西亞、印度、越南、中國大陸(兩廣、湖南、江西、福建及浙江)及臺灣。臺灣全島海拔 1.800 公尺以下之山野村落附近均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