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

2025/05/15 12:33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武竹


▲新北投銀光巷 20180526 花與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武竹,花序與花,花瓣較寬多後翻


▲新北投銀光巷 果

主要特徵


花期:春末~秋季。果期:夏季~秋季。近中午時分有較濃郁的類似奶油花香。

武竹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為一耐陰性甚強之觀葉植物。植株叢生狀,塊根與莖叢生,莖半木質化,地下有橢圓形根莖,分枝多,小枝呈十字對生,具刺,細長莖之由根際叢生,柔軟彎曲而成下垂狀,高 0.5~1 公尺。真葉退化,由莖上小枝發育成葉狀,稱為假葉,假葉 1~2 枚或 3~5 枚簇生,輪狀互生,葉形為扁平線狀,黃綠色有光澤,呈下垂狀或蔓狀。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數朵簇生,呈淡紅色至白色,具香氣,花瓣 6 枚,雄蕊 6 枚,花藥黃色,花柱頭狀 。漿果球形,初為綠色後轉為鮮紅色,徑約 0.6 公分。

近似物種


天門冬屬常見近似的兩種植物:
天門冬:莖上有明顯的稜,一枝花梗只會開一朵花結一個果。花瓣較細長,花瓣 6,雄蕊 6,雌蕊 1枚。
武竹:莖較圓,一個花梗上會開許多朵花結許多果。花瓣較寬多後翻,花瓣 6,雄蕊 6,花柱頭狀(中間凸起)。

基本資料


和名:スギノハカズラ<>
學名:Asparagus densiflorus (Kunth) Jessop
簡誌:無描述。
別名:狐尾武竹,密葉武竹、垂葉武竹
原產地:南非。臺灣以園藝栽培為主,

進入閱讀更多...

山刺番荔枝

2025/05/15 12:33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花,花黃綠色,花被厚肉質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山刺番荔枝,果實,果實由成熟心皮聚合成卵圓形或扁球形的為聚生漿果,果實卵圓形或扁球形,果皮具多數刺棘狀尖突,熟時黃綠色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葉長橢圓形或倒長卵形,葉面濃綠,油亮光滑。花黃綠色,花被厚肉質。四季可開花。果實卵圓形或扁球形,果皮具多數刺棘狀尖突,熟時黃綠色,可食用。性喜陽光充足、溫暖、排水良好環境。

相關小常識


果實是獻給日本人天皇的極品,比美東南亞榴槤水果王,日人稱為果皇,吃法有如釋迦,邊吃邊吐籽,製成冰淇淋別有一番風味。

山刺番荔枝又名羅李亮果,是臺南市六甲鄉常見且特有的一種水果,綠色的果皮外貌像淺綠的荔枝,果實有濃郁的香味,果肉具乳酪質,內涵豐富果膠和纖維質。將山刺果的果實和牛奶、糖一起攪拌後製成山刺果冰淇淋,吃起來香甜、順口滑溜。

用途


山刺番荔枝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台灣南部栽種,早年做為行道樹用途。

基本資料


學名:Annona montana Macf.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西印度群島,熱帶美洲。台灣於 1917 年由菲律賓引進栽培。台灣中、南部零星栽培。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白仙丹花(白花仙丹)

2025/05/15 12:26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花(型態 1)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白仙丹花,花(型態 2)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灌木。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花多數,中型,白色,聚繖花序,先端 4 裂(少數 5 裂),花藥伸出在外。果實為核果,球形。惟台灣的植株很少結果。

高可達 5 公尺,樹皮淡褐色,具多數分枝;小枝條直立或斜上昇,圓柱形,光滑無毛。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 8~14 公分,寬 4~6 公分,先端鈍,基部鈍形,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每邊 5~7 條,細脈略不明顯;葉柄 1~1.5 公分,粗壯,光滑無毛;托葉基部合生,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多數,中型,白色,開放時徑 1.2~2 公分,組合成一徑 10~15 公分的頂生的聚繖花序,花序長 4~8 公分;花柄短,長 0.2~0.3 公分;花萼小,長 0.25 公分,先端 4 裂;裂片披針形,長 0.15~0.2 公分,具柔毛;花冠高盆形,冠筒長筒狀,長 1.5~2 公分,先端 4 裂(少數 5 裂);裂片長橢圓,長約 0..5~0.8 公分,先端鈍;雄蕊 4 枚,花絲短,花藥伸出在外。

用途


具香味,極具觀賞價值,多栽植於庭園、公園及校園內,以供觀賞,較少用於盆栽。

基本資料


學名:Ixora parviflora Vahl.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接骨木

2025/05/15 12:19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接骨木,花

主要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6公尺;老枝淡紅褐色,具明顯的長橢圓形皮孔,髓部淡褐色。羽狀複葉有小葉2-3對,有時僅1對或多達5對,側生小葉片卵圓形、狹橢圓形至倒矩圓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2-7厘米,頂端尖、漸尖至尾尖,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有時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數個圓形時心形,兩側不對稱,最下一對小葉有時具長0.5公分的柄,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具長約2公分的柄,初時小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葉後有臭氣;托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葉後有臭氣;托葉上面及中脈被稀疏短柔毛,後光滑無毛,葉搓葉後有臭氣;托葉帶狹葉帶成狹葉帶藍色的突起。花與葉同出,圓錐形聚繖花序頂生,長5-11厘米,寬4-14厘米,具總花梗,花序分枝多成直角開展,有時被稀疏短柔毛,隨即光滑無毛;花小而密;萼筒杯狀,長約1毫米,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稍短於萼筒;花冠蕾時帶粉紅色,開後白色或淡黃色,筒短,裂片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與花冠裂片等長,開展,花絲基部稍肥大,花藥黃色;子房3室,花柱短,柱頭3裂。果實紅色,極少藍紫黑色,卵圓形或近圓形,直徑3-5毫米;分核2-3枚,卵圓形至橢圓形,長2.5-3.5毫米,略有皺紋。花期一般4-5月,果熟期9-10月。

基本資料


學名:Sambucus williamsii
簡誌:無描述。
別名:接骨木<植物志: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原產地:中國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區以及亞洲東北。生於海拔540-1600公尺。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雞爪樹

2025/05/15 12:11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雞爪樹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雞爪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雞爪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雞爪樹,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雞爪樹,果(未熟)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雞爪樹,小果近球形,徑 0.4~0.5 公分,被短柔毛,熟時紅色

主要特徵


高可達 5 公尺;樹皮老呈栓皮狀,灰色,深縱裂。枝常有白色突起的皮孔,小枝較細,被微柔毛。葉薄革質,橢圓狀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 6~10 公分,寬 2~3.5 公分,先端略鈍或短漸尖,基部略鈍而稍偏斜,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側脈 8~10 對,纖細,上面不明顯,葉柄長 0.2~0.3 公分,微被柔毛。花淡黃色,1~2 與葉對生;花梗長 1.2~2 公分,被平伏的疏柔毛,萼片卵狀三角形,長約 0.2 公分,外被疏柔毛,外輪花瓣萼片狀但較長,內輪花瓣長於外輪花瓣約 1~2 倍,外被柔毛,內面無毛,心皮卵狀長圓形,被柔毛,胚珠 1。小果近球形,徑 0.4~0.5 公分,被短柔毛,熟時紅色,子房柄長 0.5 公分,被短柔毛。花期:全年。果期 6 月至翌年春季。

基本資料


學名:Polyalthia suberosa (Roxb.) Thwaites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廣東、海南、廣西。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也有分布。生於丘陵山地或低海拔山地疏林中。栽植為園藝觀賞花木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溲疏

2025/05/15 12:11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蘭嶼溲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蘭嶼溲疏,葉表,葉對生,間隔甚密。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蘭嶼溲疏,葉背灰綠,被毛(星狀毛);側脈不達邊。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蘭嶼溲疏,聚繖花序與花,花多而密集。雄蕊10;柱頭5裂。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果實,上頭有星狀毛

主要特徵


灌木。小枝與葉密生。新枝密被星狀毛。葉革質,對生,卵形,基部圓,先端銳尖;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密被茸毛,鈍鋸齒緣。葉脈明顯,側脈不達邊。聚繖花序頂生,萼筒與子房癒合,5裂;花瓣5,白色。雄蕊10。蘭嶼低山灌叢中可見。

相關小常識


Deutzia hayatai Nakai為1921年中井猛之近發表產於蘭嶼的溲疏屬植物,後續學者多將其處理為大葉溲疏(D. pulchra Vidal)之異名或其下之變種。在重新比對蘭嶼產溲疏與台灣本島產大葉溲疏形態後,我們發現兩者在花序、葉形及葉背星狀毛等特徵上確有差異。林業研究季刊 2019.09 頁253-259 蘭嶼溲疏分類地位的再評估

近似物種


簡誌 DEUTZIA 溲疏屬: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稀常綠,常被星狀毛。葉對生,具短柄,鋸齒緣。花白或粉紅,單朵腋生或成頂生或腋生聚繖或圓錐狀花序;萼筒與子房癒合,5裂;花瓣5;雄蕊10,稀更多;子房下位;花柱宿存。蒴果3-5裂。

葉下表面被輻射立體伸展的星狀毛;花粉紅色:心基葉溲疏
└ 葉下表面被扁平的鱗片狀星狀毛;花白色。
 ├ 葉革質:大葉溲疏
 ├ 葉與花均密生:蘭嶼溲疏
 └ 葉膜質至紙質:台灣溲疏

相關小常識


蘭嶼溲疏<Deutzia hayatae Nakai 1921年>,中井猛之進(1882年11月9日—1952年),日本植物學家,曾任東京大學教授、小石川植物園園長、國立科學博物館館長。至今有23個以中井猛之進(Nakai)命名的生物分類。

基本資料


注音:蘭嶼溲(ㄙㄡ)疏
學名:Deutzia hayatae Naka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主要產於台灣蘭嶼低山灌叢中。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大戟(大甲草)

2025/05/15 12:04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大甲草,可能是最主要的產地是大甲溪流域一帶,俗稱「大甲草」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表(型態一)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背(型態一)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表(型態二)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葉背(型態二)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花的構造(雄花、雌花、子房、苞片、蜜腺)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灣大戟,花序,葉狀苞片兩層,大小不同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台灣大戟,果實為蒴果球狀(未熟)

主要特徵


有毒植物。
半灌木狀多年生草本,基部分生成叢生狀,折傷則流出白色乳汁,直立,分枝呈繖形狀,集中於莖頂,被短絨毛。葉互生或輪生,無柄,線狀披針形,全緣,狹長而尖,很像夾竹桃的葉子,葉折之,可見白色乳汁流出。複繖形花序,腋出或頂生,總苞片鐘形,腺體 4 枚,苞葉淡黃色或帶紫黃色。

近似物種


台灣大戟:生長在中部平野,葉較狹長,先端銳尖。
霞山大戟:與台灣大戟類似,莖披柔毛。
岩大戟:生於北部礁岩地形上,葉較短,先端鈍、圓或微凹。

用途


藥用(全草或根:解毒消炎。治舌傷,風濕,疥癬,跌打。大甲草為著名的蛇傷藥。將全草搗碎;或煎服或直接敷蓋傷口,均有奇效(特別是雨傘節、百步蛇及龜殼花等蛇類);亦有人用以外敷治療帶狀皰疹。疥癬、無名腫毒、疔瘡、癰疽、皰疹,全草搗碎煎服或敷蓋傷口)。

基本資料


學名:Euphorbia formosana Hayata
注音:台灣大戟(ㄐ一ˇ)
簡誌:莖直立,光滑或近葉柄處被短毛;托葉無。葉線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
別名:大甲草、大狼毒<植物志:Euphorbia jolkinii Boiss.
原產地:韓國、日本、琉球及台灣。台灣西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鷹爪花

2025/05/15 12:04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常綠攀緣性灌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鷹爪花,花。花單生葉腋;花瓣兩輪6-8瓣,初開時綠色,隨後轉黃色。雄蕊多數,心皮10-25枚。花瓣彎曲如鷹爪,故名。是先民常用的髮飾-香花。綠花時沒有什麼香味,轉為黃花時就具有香味。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鷹爪花,側面,但花色似乎沒有轉黃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鷹爪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515 鷹爪花,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蔓性灌木,小枝綠色,老莖灰白色,常有刺。單葉互生,革質,沒有托葉,葉柄長 0.5~1 公分,葉長 12~16 公分,寬 4~6 公分,葉面綠色,富有光澤,闊披針形或是長橢圓形,葉端銳,葉基楔形,全緣波狀,葉背淺綠色,羽狀側脈 8~10 對,葉柄粗短、深綠色,葉兩面都平滑。花單生或叢立,腋出,1 朵花有心皮 10~25 枚,卵形或是倒卵形,花冠徑 2~4 公分,花被 3 輪,共 6 瓣,綠花時沒有什麼香味,轉為黃花時就具有香味;雄蕊綠色,雌蕊黃色。聚合果,熟黃,徑約 2 公分,長約 4 公分。

近似物種


常見的水果-釋迦,就屬番荔枝科。可做香水的鷹爪花及香水樹亦是番荔枝科。

用途


蝴蝶幼蟲食草(葉是青斑鳳蝶和綠斑鳳蝶幼蟲的食草)
藥用(根:殺蟲。治瘧疾;果實:清熱解毒。治瘰癧)
可做香水

培育方式


春季適合繁殖期;繁殖可用播、種壓條法或扦插法,但大部分是以播種為主。目前野生鷹爪花雖不常見,藥用或觀賞栽培者仍多。

基本資料


學名:Artabotrys hexapetalus (L. f.) Bhandari
簡誌:無描述。
別名:五爪蘭、鹰爪花<植物志:Artabotrys hexapetalus (L. f.) Bhandari
原產地:產於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多見於栽培,少數為野生。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國也有栽培或野生。台灣多為栽培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鸚鵡鳳梨

2025/05/06 12:55


▲台北植物園 20250506 鸚鵡鳳梨


▲台北植物園 20250506 鸚鵡鳳梨,花序

主要特徵


根部纖細,莖端縮,線形葉互生放射狀排列呈蓮座形。品種繁多,葉片長短差q異大,一般葉長20-30公分、葉寬約2-4公分。葉薄革質,葉面光亮柔韌。扁平的穗狀花序自葉心抽出,紅色的部位是苞片,可以持續數十天不凋。從苞片中開出黃色管狀的花,花朵壽命短。開花後的植株會日漸衰弱枯死,此時基部會萌生新芽生長。

近似物種


適合半日照環境栽培,烈日下葉片容易曬傷,陽台與庭院蔭蔽處或室內窗邊都很適合栽培。鳳梨科植物葉片心部可以吸水,因此澆水除了澆入盆土之外,也可以澆入葉心。平時常在葉片噴水可以促進生長。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農民使用乙烯於成株催花約需100天,利用這種技術可以讓鸚鵡鳳梨全年都有商品上市。一般居家栽培,不必催花也能很容易在冬春季自然開花。

基本資料


學名:Vriesea cvs.
簡誌:無描述。
別名:鶯歌鳳梨
原產地:園藝雜交種,原生種分布巴西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庭梅

2025/05/06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庭梅,花期的葉子較稀疏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庭梅,果期葉子似乎比較茂盛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庭梅,葉表,花期的葉子較尖細居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06 庭梅,葉表,果期的葉子較接近倒卵形居多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庭梅,葉背,花期的葉子較尖細居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506 庭梅,葉背,果期的葉子較接近倒卵形居多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庭梅,花(一般為5瓣,這是重瓣品種),花期的葉子較稀疏


▲台北植物園 20250506 庭梅,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 0.5~1.5 公尺。小枝灰色,嫩枝綠色,無毛或微被柔毛。冬芽卵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葉片倒卵狀橢圓形,長 2.5~4.5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短漸尖或圓鈍,基部楔形至闊楔形,葉邊有圓鈍稀急尖重鋸齒,齒端有小腺體,上面深綠色,幾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稀疏柔毛或僅脈上微被柔毛;葉柄長 0.2~0.4 公分,被稀疏短柔毛;托葉線形,長 0.5~0.6 公分,邊有腺齒。單生或 2 朵,花葉同開;花梗長 0.8~1.0 公分,被稀疏短柔毛;萼筒陀螺狀,長寬近相等,約 0.25~0.3 公分,幾無毛或基部有短柔毛,萼片長卵圓形或三角卵形,長 0.4~0.5 公分,比萼筒稍長,先端急尖,邊有腺齒;花瓣粉紅色,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 25~30 枚;花柱比雄蕊長,基部有稀疏柔毛。核果橢圓形或近球形,縱徑 0.8 公分,橫徑 0.4~0.5 公分;核表面光滑。花期 1~2 月,果期 3~5 月。

基本資料


學名:Prunus pogonostyla Maxim.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柱郁李<植物志:Cerasus pogonostyla (Maxim.) T. T. Yu & C. L. Li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及台灣。台灣見於北部低海拔山地灌叢,最高可達 800 公尺處。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