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萊豆

2025/02/24 12:50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小萊豆,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期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葉表,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小萊豆,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小萊豆,豆莢,莢果扁平,呈彎月形,成熟時果莢堅硬革質,種子 2-4粒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小萊豆,乾枯的豆莢,似乎裡頭有些沒有完整種子

主要特徵


小萊豆一年生,根系發達。莖細而脆。葉小而薄,早熟。大萊豆爲一年生或多年生,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種子大。萊豆也可依種子顏色的不同區分為白仁、花仁、大花仁三種。萊豆葉綠色,三出複葉,有長葉柄,小葉呈心臟形。花由葉柄與莖間抽出,柄長,花由末端成串開黃白色花。花後結莢果,莢果扁平,呈彎月形,成熟時果莢堅硬革質,種子 2-4粒,有球形、橢圓形、腎形,種皮顏色有白、黃、褐色或有花斑。

近似物種


小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雖早已被栽培市場淘汰,但因其對環境適應力很強,生育期間幾無病蟲害發生,成為在原住民部落常見栽培之豆類蔬菜。
大萊豆(Phaseolus limensis Macf.):大萊豆爲一年生或多年生,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種子大。

用途


食用(萊豆豆莢纖維多,是少數不吃豆莢的豆類蔬菜,冬春季為盛產期。蛋白質及脂肪是豆類之冠,常吃能供給大量的熱量)
藥用(根、莖:補血,活血,消腫。治血虛,胸腹疼痛,跌打腫痛,水腫;種子:補血,消腫。食療上能除濕、消水腫、調整胃腸消化。由腎臟機能障礙而引起之腳氣、水腫,可煮食萊豆作輔助治療。萊豆雖然有利腸整胃作用,但食後易飽脹悶痛的人,卻不宜多吃)

培育方式


種植時需搭設支柱,可採交叉棚架、水平棚架或隧道棚架。產期在 11~5 月,盛產於 1~3 月。

基本資料


學名:Phaseolus lunatus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皇帝豆、棉豆<植物志:Phaseolus lunatus L.
原產地:中南美洲。現廣植於熱帶及溫帶地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南越馬兜鈴

2025/02/24 12:42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南越馬兜鈴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南越馬兜鈴,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309 南越馬兜鈴,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南越馬兜鈴,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南越馬兜鈴,花側面

主要特徵


該新種目前僅在越南南部發現,與越南北部的 Aristolochia faviogonzalezii 和中國的 A. moupinensis 最為相似,但可以通過以下特徵與後兩者相區分:花頂生,腋生,單生,花序梗長 1.3–1.5 cm,苞片卵形,3–4 × 2–3 mm,三肢片狀,黃色內裂狀,黃色內裂,3–4 × 2–3 mm,三肢片狀,黃色內有大,斑點。 3 裂的絞股藍和 3 裂的肢等形態特徵使該新種屬於 A. 亞屬。

基本資料


學名:Aristolochia bidoupensis sp.(NSO:Aristolochia bidoupensis sp. nov. from southern Vietn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越南南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針房藤(琉球崖角藤)

2025/02/24 12:38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針房藤,攀爬在樹幹上的粗壯木質藤蔓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針房藤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針房藤,葉表,葉革質,長橢圓形或斜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鈍,全緣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針房藤,走莖

主要特徵


攀爬在樹幹上的粗壯木質藤蔓。葉革質,長橢圓形或斜長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5-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全緣;側脈8或9對,近平行,上升,花序梗長6-9公分;佛焰苞捲曲,長8厘米,寬2厘米;肉穗花序短於佛焰苞,無柄,長6厘米,粗1厘米,花藥卵形,漸尖;雌蕊六角形,長5毫米。

基本資料


學名:Rhaphidophora liukiuensis Hatusima<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TBD:Rhaphidophora liukiuensis Hatsus.
簡誌:無描述。
別名:琉球崖角藤
原產地:台灣生長於蘭嶼森林中。分布於琉球、菲律賓。台灣僅產蘭嶼一地,估計其分布區侷限,植株數不超過1,000株。
保育等級:易危 (VU, Vulnerable) D2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山桂花

2025/02/24 12:36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蘭嶼山桂花,株高通長約150cm上下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蘭嶼山桂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蘭嶼山桂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蘭嶼山桂花,花序,三月是盛花期。花多而密集。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蘭嶼山桂花,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直立灌木;莖及幼莖光滑。葉紙質或近革質,倒卵至橢圓形,先端圓、鈍至漸尖,兩面光滑,具縱長網脈與側脈平行。花冠筒狀與裂片近等長。

基本資料


學名:Maesa lanyuensis Yang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僅生長於蘭嶼森林邊緣。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寬葉金粟蘭

2025/02/24 12:31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寬葉金粟蘭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寬葉金粟蘭,葉序,葉4片輪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121 寬葉金粟蘭,葉常兩兩對生於枝端,近輪生,間距約0.5-1.2cm。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寬葉金粟蘭,花序,穗狀花序頂生,花無花瓣


▲台北植物園 20250121 寬葉金粟蘭,花為兩性花,花絲(白色)基部合生,先端漸尖。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寬葉金粟蘭,花的構造中,旁邊的為雄蕊x4,中間的為花柱與雌蕊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寬葉金粟蘭,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寬葉金粟蘭,果實

主要特徵


學者在錐麓古道發現另一種外形跟台灣及己很像的新物種-名曰寬葉金粟蘭。

寬葉金粟蘭外型與台灣及己近似。差異在於本種葉子呈十字對生現象,同時出現第3對對生葉子的機率高。每對葉子間距明顯,間距約0.5-1.2cm。

近似物種


台灣及己:葉4-6片輪生;雄蕊花絲先端鈍圓(重點)。
寬葉金粟蘭:葉十字對生,對葉間距明顯,並且常有第3對葉子出現;雄蕊花絲先端銳尖(重點)。

用途


藥用:(全草:活血袪瘀,解毒消腫。治經閉,瘀血腫痛,風濕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基本資料


學名:Chloranthus oldhamii Solms
簡誌:葉常兩對對生於枝端,闊卵狀近菱形,光滑。花序2或3分枝;花白色;苞片卵形。核果梨形或倒卵形。
別名:台灣金粟蘭<植物志:Chloranthus oldhamii Solms
原產地:台灣海拔400-1000m常綠闊葉林內。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帝皇烏藍

2025/02/24 12:11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帝皇烏藍,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帝皇烏藍,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帝皇烏藍,瘦果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三回羽狀深裂,十字對生,頭狀花序可長至 2.5 公尺高。其觀賞性粉紅色至紫色的花朵吸引蝴蝶和蜜蜂。

葉子柔軟而有味道,莖呈淺綠色,帶紫色,多汁。夜幕降臨,葉片折疊起來,頂芽閉合,植物實際上進入了睡眠狀態。花朵可單生,也可聚集成鬆散的簇狀,生長在輔助花序上的單根莖上。

用途


藥用(原產於墨西哥,傳入東南亞後盛行,是當地著名的藥用植物,富含鈣質和維生素A。開桃紅或黃色花,可製作多種菜餚,例如佐以馬來餞,非常清香, 是馬來西亞馬來人的特色美食,也可治療高血壓、壞血病等疾病)

基本資料


學名:Cosmos caudatus Kunth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尾秋英<植物志:Cosmos caudatus Kunth
原產地:原產於拉丁美洲(從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到墨西哥東北部的塔毛利帕斯州)和西印度群島,但在亞洲、非洲和澳洲的熱帶地區也歸化。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相關學者

2025/02/24 11:59

陵齒蕨屬 / 鱗始蕨屬的發現


一位英國的植物學家同時也是蕨類學家 James Edward Smith,以英國的外科醫生 Lindsay 為名並命名了一個蕨類的屬 Lindsaea 鱗始蕨屬以紀念他的發現。

鱗始蕨科或陵齒蕨科(Lindsaeaceae)的「鱗始」,是「開始具有鱗片」的意思。蕨類植物在演化過程中,身上的毛漸漸演化成為鱗片,而鱗始蕨科的蕨類,是介於由毛演化到鱗片中間(窄鱗片),即外形看起來像毛,但實際上卻已經是鱗片。陵齒蕨科的另一個特徵是,是它們都具有開口朝外的孢膜。

進入閱讀更多...

小花咸豐草

2025/02/20 12:44


▲澎湖 20250218 小花咸豐草


▲澎湖 20250218 小花咸豐草,葉表


▲澎湖 20250218 小花咸豐草,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方形多分枝,高約30至100公分,單葉對生有柄,卵狀葉尖銳形,葉緣粗鋸齒緣,羽狀全裂。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白色舌狀花5至8朵,黑褐色瘦果,上部具2至3條有逆刺冠毛。

與大花種的主要差異為花瓣大小,且小花種為一年生,大花種為多年生;整體植株亦較小。

基本資料


學名:Bidens pilosa var. minor(Blume) Sherff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花鬼针草<植物志:Bidens parviflora Willd.
原產地:原產美洲,目前廣泛分布於世界中低海拔各地,臺灣因低海拔地區生存領域多被大花咸豐草佔據,目前中海拔地區發現機會較高。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PENG, Ching-I & CHUNG, Kuo-Fang; LI, Hui-Lin,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 4: 869. 1998. (Fl. Taiwan 2nd edit.)

進入閱讀更多...

賽芻豆

2025/02/20 12:17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葉表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豆莢


▲澎湖 20250218 賽芻豆,種子成熟開裂後,外殼會成螺旋狀捲曲。橢圓形的種子,黑褐色

主要特徵


多年生雙子葉蔓生。株高(到莖頂)80~90 公分。莖沿地面匍匐生長,有時會沿著其它植物攀緣生長。花莖和果莖很脆,易折。三出複葉,葉上披滿短絨毛,小葉闊卵形或菱形,有深缺刻。腋生總狀花序。雌雄同株,花冠蝶形。花冠大約三公分大小,暗紅的顏色像是枯萎一樣,每八到十朵左右成總狀花序排列。花的構造分成四層,第一層是兩片暗紅色大花瓣,第二層是一根捲曲的花瓣,第三層是一片小小的唇形綠色花瓣,第四層是合生成鐘形的花萼,四層組織疊合構成一朵像蝴蝶般的花。花期每年 9~12 月。豐原地區整年開花結果。莢果十分細長,直線形,多毛。每一根莢果有種子 7~15 粒,最多可達 20 粒,成熟開裂後,外殼會成螺旋狀捲曲。橢圓形的種子,黑褐色。

基本資料


注音:賽芻(ㄔㄨˊ)豆
學名: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s (DC.) Urban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紫花大翼豆<植物志: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
原產地:北美、澳洲、太平洋諸島、墨西哥和巴西等地。1960年代由澳洲引進台灣作為飼料或牧草,後來逸出野外成為歸化植物。台灣全島各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菸草

2025/02/20 12:12


▲澎湖 20250218 菸草,從巷弄內的牆角長出來


▲澎湖 20250218 菸草,葉表


▲澎湖 20250218 菸草,花序


▲澎湖 20250218 菸草,花


▲澎湖 20250218 菸草,果實

主要特徵


菸草為茄科菸草屬,一年生草本,莖高 90~200 公分;全體生有腺毛。葉互生,葉片長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 15~50 公分,寬 8~25 公分,採下曝乾,稱為菸葉。秋季開花。為頂生圓錐花序;花萼圓筒狀,花冠漏斗狀。淡紅色。蒴果卵形或長圓形。種子多數、褐色,圓形,徑約 0.05 公分。菸葉主要用途為吸菸用,含有尼古丁,可製捲菸及菸絲等,有害健康。供藥用,有消炎、止痛之效,粉末及浸液當驅蟲劑,殺蟲劑,為天然農藥。中、南、東部平地栽培,原住民部落也常栽植。菸草全株有毒,葉毒性最強,其次是莖、根、花,種子最弱。人畜誤食引起急性中毒。有出血性胃腸炎、嘔吐、腹痛、腹瀉、瞳孔放大、循環及呼吸系統功能障礙,肋膜及腹膜出血、呼吸麻痹等,嚴重時死亡。

用途


菸草葉作為吸菸用(將發黃之老葉,曬乾後儲存。使用時將葉子切碎,放置於竹子製成之煙斗上或用月桃葉捲成煙捲吸食)。藥用(效用:全草、葉:行氣止痛,麻醉,發汗,鎮靜,催吐,解毒,殺蟲。治食滯飽脹,氣結疼痛,骨折疼痛,偏頭痛,瘧疾,癰蛆,疔瘡,腫毒,頭癬,白癬,禿瘡,蛇犬咬傷。煙油垢:治蛇傷,蜈蚣咬傷。有消炎、止痛之效,粉末及浸液當驅蟲劑,殺蟲劑,為天然農藥。)

基本資料


學名:Nicotiana tabacum Lin.
簡誌:無描述。
別名:烟草<植物志:Nicotiana tabacum L.
原產地:南美洲熱帶地方。臺灣各地有計畫性栽培。台灣四大菸葉產區:台中菸區、花蓮菸區、嘉義菸區、屏東菸區,屏東菸區是台灣最大的菸葉產區,而屏東菸業產區又以美濃所佔有的面積最大。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