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

2025/04/17 12:22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花側面(雌蕊的花柱與柱頭、野牡丹具有兩種不同型的雄蕊,外輪雄蕊較長x5,紫紅色,內輪雄蕊較短x5,鮮黃色)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野牡丹,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 0.5~1.5 公尺,略作四方莖,嫩枝、葉片與萼筒密生倒伏狀粗毛;葉對生,5-7 出脈。桃紅五花瓣,碩大而明顯,最最特別在雄蕊,10 根分兩型,長短各一半,花絲具關節,上段成彎勾,是為一特色。果實為蒴果,用種子繁殖。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牡丹花的授粉方式是—振動授粉(特殊的授粉方式)。提供授粉與食用兩類型花粉。
黃色花藥(雄蕊花粉):食型花藥(在內側 x5)
紫色花藥(雄蕊花粉):授粉花藥(在外側 x5)
雌蕊為中心黃色(像叉子部分)
柱頭:中間像吸管的部分

近似物種


野牡丹(美洲野牡丹屬或綿毛木屬)外觀差異:
野牡丹屬(野牡丹)的雄蕊花藥部份是黃色與粉紅色系為主
美洲野牡丹屬(銀絨野牡丹、巴西野牡丹):雄蕊花藥與花瓣顏色相同,以紫色系為主。

用途


藥用(根、葉可消積滯、收斂止血,治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痢疾便血等症;葉搗爛外敷或用乾粉,作外傷止血藥)。

基本資料


英文名:Common Melastoma
和名:ノボタン(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學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簡誌:葉卵形、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圓或略呈心形。
別名:金牡丹。埔筆仔。王不留行。山石榴、Kahbatuka(泰雅)、Katuru(排灣)、野牡丹、大金香炉、猪古稔、豹牙兰<中国植物志: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innaeus>
原產地: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錫蘭饅頭果

2025/04/17 12:22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果實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果實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7 錫蘭饅頭果,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中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小枝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柄長 0.5~0.8 公分;葉片長 5~15 公分,寬 4~8 公分,長橢圓形至卵形,葉基鈍形,稍呈歪斜,葉尖銳形或鈍形,葉緣全緣,上表面光滑具光澤,下表面帶灰色。單色花,花序為繖形花序,腋生,具花梗;雄花花萼 6 片,成二輪,覆瓦狀排列;雄蕊 5~6 枚,花絲合生,花藥線形;雌花花萼 6 片;子房 5~8 室,光滑無毛。果實為蒴果,扁平球形,光滑,徑 0.7~0.8 公分,成熟時呈黑褐色;種子紅色。花期 7~9 月。

用途


蝴蝶食草(錫蘭饅頭果的葉子是台灣琉璃小灰蝶及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藥用(根皮:治咳嗽,肝炎)。食用(嫩莖葉)。

基本資料


和名:カキバカンコノキ(柿葉かんこの木)<Glochidion zeylanicum>
學名:Glochidion zeylanicum (Gaertn.) A. Juss.
簡誌:中喬木;小枝光滑。葉長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5-15 cm,寬3-8 cm,先端圓或鈍,基部心形,略心形或圓形,略歪,下表面灰綠色。果光滑。
別名:大紅心, 香港饅頭果, 錫蘭饅頭果、香港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zeylanicum (Gaerthn.) A. Juss.>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南中國、台灣、琉球、日本。台灣北中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菱葉柿

2025/04/15 12:47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花正面,徑 0.2~0.4 公分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菱葉柿,花側面,徑 0.2~0.4 公分

主要特徵


灌木,高可達 2~5 公尺,具有多數分枝;樹皮黑褐色,有光澤;小枝細長,粗厚,有刺,幼枝條長具柔毛,後則光滑無毛。葉卵狀菱形或倒卵形,長 4~6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漸狹,薄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顏色較淡;初表面沿葉脈處有毛冗,後則脫落呈光滑無毛,背面多少具毛茸;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 4~5 對,延伸至葉緣;葉柄長 0.1~0.15 公分,光滑無毛。花單生,雌雄異株,小形,白色,開放時徑 0.2~0.4 公分,腋生;花柄短,長 0.1~0.2 公分,有毛茸;花萼筒狀,先端有裂片 4 枚;裂片短圓形,長約 0.1 公分,外面有毛茸;花冠鐘形,較花萼為長,先端 4 裂;雄蕊 10 枚以上,花絲短,花藥先端銳尖;子房卵形或球形。果實球形或卵球形,徑 2~2.5 公分,被有薄茸毛,成熟時紅色,具蠟質及光澤;花萼花後殘存增大,裂片革質,長 0.2~0.25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具直脈多條。

基本資料


學名:Diospyros rhombifolia Hemsl.
簡誌:落葉小喬木;小枝被疏柔毛。葉紙質,菱形,卵狀菱形或倒卵狀菱形,長5-11 cm,先端漸尖或尾狀,側脈6或7對;葉柄長4-6 mm。
別名:老鸦柿<植物志:Diospyros rhombifolia Hemsl.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生於山坡灌叢或山谷溝畔林中及台灣中部之水里及東卯山一帶森林中。台灣中部之水里及東卯山一帶森林中約 500~1,000 公尺處,叢林內。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鉤藤(臺灣鉤藤)

2025/04/15 12:43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鉤藤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鉤藤,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鉤藤,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鉤藤,葉腋具鉤刺,因此稱為鉤藤,鉤藤鉤刺的乾燥帶鉤莖枝,為中藥材的一部分。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鉤藤,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台灣鉤藤,木質蔓性藤本,莖

主要特徵


台灣鉤藤因全株被毛,故又稱毛鉤藤。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9 -16cm,基部圓形或略心形,兩面被褐色粗毛;托葉裂片卵形。花綠白色。果熟時暗褐色至褐紅色。

臺灣鉤藤為茜草科鉤藤屬蔓性藤本植物;枝條方形,覆有軟毛。葉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 10~13 公分,寬 4~6 公分,尖端銳形,基部圓形或略心形,兩面被褐色粗毛;葉柄長 0.5 公分;托葉大卵形,兩裂。花為球形頭狀花序,有花梗,腋生,苞片 5 個,密覆軟毛,宿存;花冠筒漏斗狀,綠白色,長 1~1.3 公分,覆有軟毛;喉部無毛,裂片 5 或 4;雄蕊在花冠的喉部,花絲很短;花柱長約 1.8~2 公分,柱頭頭狀;子房密覆軟毛,紡錘狀,兩瓣開裂。蒴果,熟時暗褐色至褐紅色;種子很多,細小,有翅。臺灣鉤藤葉腋具鉤刺,因此稱為鉤藤。

用途


藥用(帶鉤莖枝: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頭痛眩暈,小兒癲癇,姙娠子癇,高血壓症;根:治風溼關結痛,腰腿痛)

其他相關


【彙考】綱目‧李時珍約曰:「其刺曲如釣鈎,故名。或作弔,從簡耳。」。歷代諸家本草均作「釣藤」記載。『毛釣藤』是常用名。

基本資料


學名:Uncaria hirsuta Haviland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钩藤<植物志:Uncaria hirsuta Havil.
原產地:台灣、中國。臺灣分佈中央山脈以西,主要產台近郊如新店、烏來、三峽(插角)及中部台中、蓮華池、霧社、嘉義、高雄、台東等地,低至中海拔森林。其垂直海拔分佈於 1,000 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數量有限。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蟛蜞菊(黃花蜜菜)

2025/04/15 12:43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蟛蜞菊,花正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匍匐地上蔓延,上部直立,全株粗糙,微被短毛,長 20~60 公分,節處常生不定根著地。葉對生,線狀長橢圓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 2.5~7 公分,寬 0.6~1.2 公分,先端尖或微鈍,兩面被粗毛,全緣或鈍鋸齒緣。頭狀花序,腋生,單一,花梗長 3~15 公分,頭狀花黃色,徑 2~3 公分,為舌狀花和管狀花聚成;總苞半球形,長 0.3~0.8 公分,苞片 5 枚,略等長,長橢圓形;舌狀花,長橢圓形,鈍頭,先端 2~3 裂,雌性;管狀花位於中央,先端 5 淺裂,兩性。果為瘦果,倒卵形,具 3 稜,截頭,長約 0.35 公分。花期春至秋天。本植物台灣民間習稱黃花蜜菜,為青草茶重要原料。

用途


養殖魚類(在台南,有養蝦場用曬乾的黃花蜜菜混和乳酸菌成為養殖白蝦和虱目魚的飼料,令飼養出來的海鮮保持低鈉、低鐵但高蛋白)
西藥用(含有蟛蜞菊內酯、去甲基蟛蜞菊內酯等,為抑制雄激素以對抗前列腺癌之主要有效成分,還有抗炎、止血、治療肺炎、肝硬化等功用)。
中藥用(全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治白喉,頓咳,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

基本資料


學名: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
簡誌:莖匍匐狀,分枝斜升。葉紙質,線形至披針形,2-10 ´ 0.6-2 cm,全緣或為疏生齒緣,疏被粗毛。頭花單一、腋生,總梗長6-12 cm;頭花直徑約2 cm。
別名:蟛蜞菊<植物志: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
原產地:廣布於熱帶至暖帶;中國大陸、印度、印尼、中南半島、日本、琉球及菲律賓。台灣全境及澎湖、綠島,分佈於低海拔之溼地及田畦,亦見於海濱附近。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綬草

2025/04/15 12:37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綬草。花梗也是花莖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綬草,葉表,葉子呈蓮座狀生長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綬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綬草,花序與花(上)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綬草,花序與花(下)

主要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小型地生蘭,具簇生肉質根,地下根莖細長或粗大,圓柱狀;莖甚短,高 15~35 公分,冬季落葉,春季發芽。葉線狀披針形,無柄,約 5 片,簇生,線形,肉質,長 4~10 公分,寬 0.5~0.8 公分。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花莖無毛,具多數小花呈螺旋排列,長5至15公分;花紅色、粉紅色或白色;中萼片與花瓣靠成帽狀,側萼片基部囊狀;唇瓣不裂或 3 裂,邊緣波狀緣;萼片 5 枚,上萼 3 枚,先端粉紅;唇瓣白色;雄蕊 1 枚,花藥白色;花粉塊 2,略具柄,具粘盤。蒴果被毛,長橢圓形。花期 2~5 月,果期 3~6 月。綬草因花旋轉著生花軸上,如青龍盤纏柱上,根如參狀,故有盤龍參之別稱;又因盛花期在清明節,因此又有清明草的別名。

1.綬草因遭過度採集,野外綬草族群正逐漸消失中。
2.綬草為台灣原生蘭,喜愛向陽面草地環境,常見花色為粉紅色,也有白花品系。
3.綬草的內生真菌絲核菌屬(Rhizoctonia)屬於半知菌的共生真菌,能促進綬草的種子萌發,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因為像其他蘭科植物的種子一樣,綬草種子中所含的營養不足以使其順利發芽,共生真菌為其提供養料。

用途


藥用(根:滋陰益氣,涼血解毒,澀精。治病後氣血兩虛,少氣無力,氣虛白帶,遺精,失眠,燥咳,瘡腫,吐血,血熱頭痛,腦膜炎,腎臟炎,咽喉腫痛,纏腰火丹,肺痨咯血,消渴,小兒暑熱症;外用治毒蛇傷)。

基本資料


和名:ナンコクネジバナ(南国捩花)<Spiranthes sinensis var. sinensis>
學名:Spiranthes sinensis (Per.) Ames
簡誌:屬特徵- 地生,具簇生肉質根。莖短,具基生葉。葉狹,線形,無柄。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具多數小花呈螺旋排列。花紅色、粉紅色或白色;中萼片與花瓣靠成帽狀,側萼片基部囊狀;唇瓣不裂或3裂,邊緣波狀緣;花粉塊2,略具柄,具粘盤。 種特徵- 地生草本。根甚粗,圓柱狀;莖甚短。葉約5片,簇生,線形,肉質。花莖無毛;穗狀花序,具密集之小花,呈螺旋狀著生。花粉紅色,稀全白,半張。
別名:清明草、青龍纏柱、绶草<植物志: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
原產地:西伯利亞、日本、中國大陸、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至澳洲、紐西蘭。台灣分布於海拔1000 m以下之草地、路旁潮濕山壁、湖沼濕地。平原、山坡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頭花香苦草

2025/04/15 12:36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果實為瘦果,萼宿存,圓球形;種子為小堅果。果期 9~12 月。


▲台北植物園 20241201 頭花香苦草,瘦果

主要特徵


1~2 年生木質狀草本,莖基部木質化,呈極明顯的四方形。葉披針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 5~10 公分,寬 2~5 公分,基部楔形,先端銳尖,兩面被短毛,背面具腺點,葉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長 1~4 公分。花序為聚繖花序,呈頭狀排列,頂生或腋生,總梗長 5~10 公分,被細毛;苞片披針形,上表面光滑,下表面被細毛;花無梗或具短梗;花萼鐘形至筒形,基部與邊緣被細毛,5 齒裂,齒裂片約等長,扁針狀;花冠長 0.05~0.1 公分,白色,筒形,唇裂狀,上部被細毛,上唇闊卵形,微凹,上唇 3 裂,中裂片大;雄蕊 4 枚,2 長 2 短,挺出;花絲光滑;花藥 2 室;柱頭 2 裂。果實為瘦果,種子圓球形,熟黑。頭花香苦草因其開白色的花,莖髓部疏鬆或中空,故又有白冇骨消之名。

用途


藥用(莫名其妙的的奇癢難耐的皮膚癤疽,將葉擣碎熱敷,藥到病除,十分神奇。全草:袪濕,消滯,消腫,解熱,止血。治感冒,肺疾,中暑,氣喘,淋病;莖、葉:搗敷癰腫。治肝炎;外用治濕疹,瘡癤)

基本資料


學名:Hyptis rhomboides Mart. & Gal.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冇骨消
原產地:熱帶美洲。現已廣布世界熱帶地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呂宋莢迷(呂宋莢蒾)

2025/04/15 12:33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呂宋莢迷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呂宋莢迷,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呂宋莢迷,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呂宋莢迷,花序

主要特徵


株高可達三公尺,枝幹對生,樹皮灰色,有細灰點,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萌枝被黃褐色絨毛,一、二年生小枝被疏簇狀短毛,芽被黃褐色簇狀毛,單葉對生,生殖枝上之葉卵形,營養枝上之葉長橢圓形、橢圓形、橢圓狀卵形、卵狀披針形、矩圓形、近菱形,葉端漸尖、銳尖,葉基楔形至近圓形,葉緣深波狀疏鋸齒,有緣毛,萌枝其葉緣具疏齒,葉長四至十一公分,紙質或厚紙質,葉面黃綠色,具無柄之透明微小腺點,近光滑,僅中脈被叉狀毛,葉背疏被簇狀、叉狀、星狀毛,脈上毛較密,萌枝上之葉葉面散生簇狀毛,葉背之毛較密,羽狀脈,側脈五至九對,葉脈於表面凹陷,於葉背明顯凸起,無托葉,葉柄長三至十五公釐,被黃褐色簇狀毛,兩性花,聚繖花序,複繖形式,直徑約三至五公分,頂生,常生於具一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或頂生小枝上,第一級輻射枝約五條,纖細,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花序梗被柔毛,總花梗極短或近無,苞片與小苞片早落,花萼卵圓形,長約一公釐,與子房合生,宿存,被黃褐色簇狀毛,五齒裂,萼齒卵狀披針形,花冠幅形,開展,直徑四、五公釐,外被簇狀短毛,蕾時圓球形,花白色,五裂,裂片卵形,比冠筒長,雄蕊五枚,著生於花冠筒,與花冠裂片互生,雄蕊短於花冠或稍長些,花藥寬橢圓形,雌蕊心皮三枚,合生,柱頭不明顯三裂,子房半下位,子房一室,中軸胎座,核果,球形,長五、六公釐,肉質,熟時紅色,種子(核)一枚,卵形、寬卵圓形,甚扁平,長四、五公釐,直徑三、四公釐,先端尖,基部截形,具二條淺腹溝與三條極淺背溝。

用途


誘鳥植物(果實)。藥用(莖葉:袪風除濕,活血。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培育


呂宋莢即使在乾旱處亦可生長良好,因此常在低地山區之空曠處形成很大族群,開花時,滿樹白花,是很好蜜源植物。結果時,滿樹紅果,煞是壯觀。

基本資料


注音:呂宋莢蒾(ㄇ一ˊ)
英文名:Luzon Viburnum、Philippine Viburnum
學名:Viburnum luzonicum Rolfe(有同物異名)
簡誌:灌木,一年生枝葉、花序、萼筒均被黃褐色星狀毛。葉硬紙質,卵形,橢圓狀卵形,長3~9㎝,先端銳至漸尖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深波狀鋸齒緣,青面有毛或近於光滑,背面被星狀毛;無托葉。複聚繖花序殆生於具一對葉片的側生短枝
上,總花梗極短,第一級輻射枝5條,萼筒卵圓形,花冠白色,輻形,外被星狀短毛,裂片卵形。核果卵圓形,熟時紅色。
別名:台中莢蒾、台灣莢蒾、淨花莢蒾、紅子莢蒾、紅子仔,菲律賓紅子仔、圓甘杞、瑪瑙果、細葉大柴樹、福州莢蒾、羅蓋葉、派古魯(泰雅)、撲羅呵或魯(泰雅)、吕宋荚蒾(植物分类学报:Viburnum luzonicum Rolfe)
原產地:中國南部、台灣、菲律賓、中南半島。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林緣或灌叢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福木

2025/04/15 12:32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蘭嶼福木,雌株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蘭嶼福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蘭嶼福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蘭嶼福木,雌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蘭嶼福木,雌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蘭嶼福木,樹幹

主要特徵


小喬木,高達 15 m。葉厚革質,長 7.5-12 cm,寬 4-6.3 cm,先端鈍至圓,或具短凸尖,側脈不明顯;葉柄光滑。漿果橢圓至球形,長 2-3 cm。雌雄異株。

近似物種


簡誌 GARCINIA 福木屬
葉柄有假葉舌,被毛;花 5數:菲島福木
└ 葉柄無假葉舌,光滑,花 4數
 ├ 葉倒卵或倒卵狀披針形,下表面側脈明顯;圓錐花序頂生:福木
 └ 葉橢圓至卵形,下表面側脈不明顯;花單生於葉腋:蘭嶼福木

基本資料


學名:Garcinia linii C. E. Chang(APG分類系統:金絲桃科 / HYPERICACEAE)
簡誌:小喬木,高達 15 m。葉厚革質,長 7.5-12 cm,寬 4-6.3 cm,先端鈍至圓,或具短凸尖,側脈不明顯;葉柄光滑。漿果橢圓至球形,長 2-3 cm。
別名:兰屿福木<植物志:Garcinia linii C. E. Chang
原產地:特有種。蘭嶼與綠島。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穗花斑葉蘭

2025/04/15 12:22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穗花斑葉蘭,株高20 -50cm,不開花前,外觀像油點草,常被誤認。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穗花斑葉蘭,葉表,葉片6-8枚,狹長橢圓形,長10 -20c m ,具柄。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穗花斑葉蘭,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穗花斑葉蘭,花序與花,放大後的花羣,完全是蘭花花型。

主要特徵


地生蘭,莖長 30~60 公分。葉具柄,柄長 4~8 公分;葉片長 7~20 公分,寬 2~6 公分,長橢圓形至狹長卵形,葉基楔形,葉尖銳尖,上下表面均灰綠色,具 5~7 條脈,具短葉鞘。花序為穗狀花序,長 6~15 公分,花密集,花序軸長 20~30 公分,被毛;苞片長 0.4~0.5 公分,綠色;花萼長 0.3~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卵形,先端鈍或銳尖;花瓣長約 0.3 公分,倒披針形,白色,先端鈍,基部狹窄,唇瓣長約 0.25 公分,寬約 0.15 公分,卵形,基部囊狀,內具腺毛,先端反捲;蕊柱長約 0.2 公分。果實為蒴果。花期自 4 月至 5 月。

用途


藥用(全草:祛風除濕,養血舒筋,潤肺止咳,止血,咳嗽痰喘,跌打損傷。)

基本資料


學名:Goodyera procera (Ker-Gawl.) Hook. f.
簡誌:地生。莖15-30 cm高。葉約8片,長橢圓形至狹長卵形,漸銳頭。花莖有毛。穗狀花序,著生許多白綠色小花。
別名:高宝兰<植物志:Cionisaccus procera (Ker Gawl.) M. C. Pace
原產地:分布中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印度、中南半島及日本:尼泊爾、錫金、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產於低海拔的潮濕地。生於海拔250~1550公尺的林下。分布於全台低海拔山區之溪谷陰溼石壁上或陰涼樹林內的潮濕地帶。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