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裸子植物,台灣二葉松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二葉松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二葉松,雄花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台灣二葉松,樹幹
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常綠大喬木,樹皮褐色或紅褐色,縱向深溝裂,且為雲片狀剝落。
針狀葉子,二針一束,長8~12公分。
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穗狀,腋生,卵狀長橢圓形至圓柱形,花粉有2翅,雌花側生或略頂生。
毬果第二年才成熟,長6~7公分,鱗背稍肥厚,菱狀四方形,橫脊明顯,鱗臍常有短突起,種子有翅。
相關小常識
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比人類的十月懷胎更為漫長,以松樹為例,通常從受粉到受精須經一年左右,很難想像從珠孔到藏卵器這麼短的一段距離居然需要耗費一整年的時間才能抵達,而從受精到種子發育成熟又需一年,因此在松樹的枝條上常可以看見三代同堂的毬果。
基本資料
學名: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台湾松<植物志: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原產地:中國南部。台灣分布全島200~3300公尺之向陽坡面,為台灣分布最廣、生態幅度最大的松科植物。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閱讀中海拔的生物寶藏:杉林溪賞樹圖鑑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烏皮九芎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烏皮九芎,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烏皮九芎,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烏皮九芎,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烏皮九芎,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烏皮九芎,花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烏皮九芎,樹幹,烏皮九芎為臺灣特有種,由於其樹形頗似九芎,但樹皮灰黑色與九芎之紅褐色,光滑樹皮有別
主要特徵
落葉小喬木。全株幼嫩部份密被星狀毛茸。單葉互生,具葉柄。花期 3~4 月,果期 5~6 月。烏皮九芎為臺灣特有種,由於其樹形頗似九芎,但樹皮灰黑色與九芎之紅褐色,光滑樹皮有別,乃有烏皮九芎之稱。
全株幼嫩部份密被星狀毛茸。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1~2 公分,葉片長 4~6 公分,寬 2~3 公分,菱狀長橢圓形,葉基楔形,葉尖漸尖形,葉緣全緣至淺鋸齒緣,老葉僅中肋有毛,側脈 5~6 對。花序為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 4~6 朵;花梗長 2~3 公分以上,基部具小苞片 1 枚;花萼鐘形,萼緣具 5 齒裂,齒裂片三角形;花冠長約 1.2 公分,寬約 0.4 公分,白色,深 5 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銳形;雄蕊 10 枚,花絲下部被毛,基部與冠筒合生,花藥線形;子房 4 室,胚珠多數。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 0.8 公分,先端具短喙,表面常具皺紋,成熟實懸垂滿樹,極為壯觀。
用途
藥用(根、葉:治痰多)。先民作為轆轤樑柱用。
其他
野茉莉科也叫安息香科,全世界約有11-12屬約150-170種。在台灣約有六種,假赤楊屬1種,安息香(野茉莉)屬5種。
基本資料
學名:Styrax formosana Matsum.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葉菱狀長橢圓形,4-6 cm長,銳尖或短漸尖頭,幼時密披淡褐色星狀毛,成熟時上表面漸光滑,下表面疏生星狀毛茸。花冠約1.5 cm長。
別名:烏皮九芎、奮起湖野茉莉、台湾安息香<植物智:Styrax formosanus Matsum.>
原產地:台灣北部及中部山麓地帶頗為常見。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602 厚皮香

▲陽明山 20240602 厚皮香,葉表

▲陽明山 20240602 厚皮香,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厚皮香,花苞,萼片 5 枚

▲陽明山 20240602 厚皮香,花側面,花瓣5 枚;雄蕊多數

▲陽明山 20240602 厚皮香,花背面

▲228紀念公園 20180415 果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葉叢生枝端,葉柄紅色,葉革質,倒卵形,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長 4~7 公分,寬 1.5~2.5 公分,側脈不明顯。花單獨腋生,向下開,具芳香味;萼片 5 枚;花瓣5 枚;雄蕊多數。果實球形,徑 1~1.5 公分。成熟後開裂,種子 3~-4 粒,紅色。
用途
藥用(葉:清熱解毒,消癰腫。治腫瘡癰毒,乳癰,消化不良;搗敷治癰瘍,乳腺炎。花:止癢痛,揉爛擦癬)。
基本資料
學名: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 Arn.) Sprague
簡誌:小枝略具紅色。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4-7 cm,全緣,先端鈍或圓,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兩面側脈不明顯。
別名:紅柴(台灣),紅淡、紅樹、木槲,珠木樹(廣東)、白花果(昆明)
原產地:臺灣、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尾葉山茶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尾葉山茶,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尾葉山茶,花苞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尾葉山茶,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多在 5 公尺以下,樹枝細長,幼時有毛茸,老時則為紫色或暗紫色,小枝直立或斜上昇,細長,有柔毛。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 6~12 公分,寬 1.5~3.5 公分,先端長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革質,葉緣有細鋸齒,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散生柔毛;葉柄長 0.4~0.5 公分,有柔毛。花單生或二枚叢生,生長於枝條先端葉腋,白色,開放時徑約 2 公分;花柄長 3~4 公分,粗壯;小苞片 3~5 枚,殘存;花萼杯形,寬卵形或半圓形,外面密生柔毛,殘存;花瓣 5 枚,圓形或卵圓形,長 1~1.5 公分,寬 0.8~1 公分,先端鈍,邊緣有細毛;雄蕊多數,花絲分離部份密生毛茸,雌蕊除柱頭外,密生白色長柔毛或絨毛。蒴果橢圓形或球形,徑 1~1.5 公分,先端銳尖,內有種子 1~2 枚;種子球形,帶褐色色澤。花期 10 月至隔年 3 月。
基本資料
學名:Camellia caudata Wall.
簡誌:無描述。
別名:长尾毛蕊茶<植物志:Camellia caudata Wall.>
原產地:印度、越南、緬甸、不丹、中國南部及台灣。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長筒莢蒾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長筒莢蒾,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長筒莢蒾,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長筒莢蒾,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長筒莢蒾,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長筒莢蒾,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長筒莢蒾,果序與果實,核果實熟時橘紅色轉黑色,卵狀或球形,0.55~0.7 公分,無毛

▲台北植物園 20250124 長筒莢蒾,樹枝
主要特徵
灌木;小枝被短毛。葉卵圓形,側脈3-4對;葉柄長5-10mm。花白色,果紅色。盛花期2月間;果期4月。
常綠灌木,枝條暗赤褐色,具有多數分枝;葉柄,花序具有微細的星狀毛。葉橢圓形或倒卵狀橢長 3~10 公分,寬 2~5 公分,先端圓或鈍,基部鈍形或銳,革質,葉緣鈍鋸齒,表面無毛茸,帶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側脈 3~4 對,葉柄長 0.5~1 公分。花白色,長 1~1.5 公分,多生於前年生的枝條上,呈頂生的聚繖花序,花序小,長 2~4 公分,花萼長 0.1~0.2 公分,中部以上裂成 5 片,裂片略呈披針形,花冠長約 1 公分,裂片自 1/3~1/4 處裂開。果實橢圓形,長 0.4~0.5 公分,成熟時鮮紅色。台東莢蒾近似琉球莢蒾,常被誤以為同種,但前者葉紙質,先端銳尖,鋸齒緣,花序及花萼密被星狀毛;後者葉厚紙質,先端鈍圓,圓齒緣,花序及花萼稀被星狀毛,可資區別。
基本資料
注音:長筒莢蒾(ㄐㄧㄚˊ ㄇㄧˊ)
學名:Viburnum suspensum Lindl.
簡誌:無描述。
別名:琉球莢蒾
原產地:原產於琉球及庵美大島(中琉球群島)。本種台灣不產。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羅漢松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羅漢松,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羅漢松,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因果實呈青藍色被有白粉,其下有紅色肉質肥大的果托,形似羅漢佛披袈裟而得名。小枝多。單葉,螺旋排列;葉長 8~12 公分,寬 0.8~1.2 公分,線形或狹披針形,葉基銳形,邊緣略反捲,正反葉面都平滑,革質,葉脈僅中肋明顯,葉色正面濃綠,背面呈綠色,無葉柄,無葉托。單性花,雌雄異株;春季開黃綠色小花,花小顏色不明顯,雄花長約 3 公分,圓柱形,3~5 朵簇生,腋出,花藥 2 室;雌花單生,腋出。種子徑約 1 公分,球形,綠色種托膨大,橢圓形,大於種子,呈紅色。採播種或插枝法繁殖。
基本資料
學名: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Sweet
簡誌:無描述。
別名:罗汉松<植物志: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Sweet>
原產地:中國大陸西南各省、日本及琉球。台灣於 1868 年由華南引入,1898 年由日本引入,1906 年由日人田代安定氏從鹿兒島引入。在台灣廣泛種植作為園藝植栽用,為重要的觀賞樹木,極為常見。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側柏為「裸子植物」花期,雌雄同株,小孢子葉則是雄毬花,大孢子葉長的是雌毬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側柏,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側柏,葉表。葉全為鱗片狀,長 0.1~0.3 公分,交互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側柏,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側柏,雌毬果(雌花)正面,三對珠孔,珠孔裡會分泌透明的「授粉滴」,一旦有同種植物的花粉黏附,則珠心就停止分泌。授粉滴大約僅有0.5 mm左右,主要成分是水以及少量醣類或胺基酸

▲台北植物園 20250307 側柏,雌毬果(雌花)側面。雌毯果的各鱗片內側有裸露的胚珠,胚珠內含有卵。 受精後的胚珠即發育為裸露的毬果(種子),因此裸子植物是沒有果實的(果皮、果肉)。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側柏,毬果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株高 20 公尺,胸徑 1 公尺,樹皮淺灰色,條裂成薄片;枝條開展,小枝扁平,排列成複葉狀。葉全為鱗片狀,長 0.1~0.3 公分,交互對生。雌雄同株,球花生於枝頂;雄球花有 6 對交互對生的雄蕊,花藥 2~4;雌球花有 4 對交互對生的珠鱗,僅中間兩對珠鱗各有胚珠 1~2 枚。毬果當年成熟,熟時開裂,卵球形,徑 1.5~2 公分;種鱗 4 對,木質,近扁平,背部上方有一彎曲的鉤狀尖頭,中部種鱗各有 1~2 粒種子;種子長卵形,長約 0.4 公分,子葉 2,發芽時出土。花期 4~5 月,當年 10 月毬果成熟。
側柏為「裸子植物」所以不會開花,但會結毬果,毬果可分為雄毬果和雌毬果,長在同一株側柏上,稱作「雌雄同株」,生於面枝條頂端,為「頂生」。 毬果期為3~4月。 雌球果受精結成果實,果實卵圓形,呈藍綠色,表面覆有白粉,成熟後木質化,呈紅褐色。
雌雄同株,球花生於枝頂;雄球花有 6 對交互對生的雄蕊,花藥 2~4;雌球花有 4 對交互對生的珠鱗,僅中間兩對珠鱗各有胚珠 1~2 枚。
近似物種
黃金側柏:葉子的先端較鈍向略內凹
側柏 :葉子的先端較尖略向外
相關小常識
裸子植物的「胚珠」是裸露地著生在大孢子葉上,此大孢子葉稱為「珠鱗」,珠鱗下方具有「苞鱗」,為一種包住珠鱗的退化大孢子葉。
多數珠鱗和苞鱗形成的毬狀物稱為「珠毬」。
珠鱗在授粉時會打開,讓花粉進入,然後隨即在受精及成熟過程中互相疊合以保護內部的胚珠。
當胚珠發育成種子階段時,珠鱗和苞鱗會木質化,此時的珠鱗稱之為「種鱗」,多數種鱗和苞鱗形成的毬狀物稱為「種毬」。
通常裸子植物都會發育翅狀構造的「具翅種子」,當種毬開展時以便藉由風力來散播。
裸子植物的授粉滴
在生殖季節,雌毬上的胚珠會由珠被內的組織 (珠心) 向外分泌黏液,通過頂端的開孔 (珠孔) 形成水珠狀的授粉滴來捕捉花粉。授粉滴極為微小,大約僅有0.5 mm左右,肉眼勉強可見,主要成分是水以及少量醣類或胺基酸,當沒有花粉黏附或黏附的是別種植物的花粉時,珠心會持續分泌讓授粉滴得以維持一段時間,一旦有同種植物的花粉黏附,則珠心就停止分泌,此時授粉滴會因水分逐漸蒸發而將花粉吸入珠孔之內並開始萌發形成花粉管。
基本資料
學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簡誌:無描述。
別名:侧柏<植物志: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原產地:中國大陸北部。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彎喙薹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彎喙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彎喙薹,花序,未成熟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彎喙薹,花序
主要特徵
根莖短,木質,堅硬,具匍匐莖。稈高30-40cm,纖細,三棱形,被疏柔毛,基部具褐色,分裂成纖維狀的老葉鞘。葉短於稈,寬3-5毫米,平張,邊緣反捲,灰綠色,兩面被疏柔毛,先端漸尖。苞片短葉狀,被毛,具長鞘。小穗2-3個,彼此遠離,頂生1個雄性,棍棒狀,長1.5-2.5cm;小穗柄被疏柔毛,長4-9毫米;側生1-2個雌性,長圓形或短圓柱形,長2-2.5cm,寬1-1.4cm,花密生;小穗柄被疏柔毛。雌花鱗片卵狀披針形,頂端具短芒尖。長5-6毫米,黃白色,背面中脈綠色。果囊長於鱗片,倒卵形,三稜形,長7-8mm(連喙),微呈鐮刀彎曲,褐綠色,被短柔毛,具多條脈,上部急縮成長喙,喙圓筒形,長3毫米,喙頂端深裂成2長齒。小堅果緊包於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長3-4mm,黃色,成熟時黑色,中部棱邊縹縮,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彎曲,頂端具短喙,彎曲;花柱基部稍膨大,柱頭3個。花果期3-4月。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20-30公分,花期:春季。
基本資料
注音:彎喙(ㄏㄨㄟˋ)薹(ㄊㄞˊ)
學名:Carex laticeps C.B.Clarke ex Franch.
簡誌:無描述。
別名:弯喙薹草<植物志:Carex laticeps C. B. Clarke ex Franch.>
原產地:分布在朝鮮、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湖南、福建、江蘇、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的地區,台灣一般生於路旁、山坡林下和水溝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瀕危(EN, Endangered)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蜘蛛抱蛋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蜘蛛抱蛋,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蜘蛛抱蛋,花,著生於葉基間,花被八枚,反捲,球形子房著生在花被中央,整朵花的型態就像八腳蜘蛛在抱蛋的模樣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蜘蛛抱蛋,近基部
主要特徵
蜘蛛抱蛋為百合科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無明顯的莖部,以根莖的型態匍匐蔓延,生長於土壤表層。葉自根部抽出,直立向上生長,具長葉柄,大型披針形葉片,長 20~50 公分,寬 6~11公分,葉綠色,因品種不同,葉面會帶不同的黃、白色斑條或斑點。花著生於葉基間,花被八枚,反捲,球形子房著生在花被中央,整朵花的型態就像八腳蜘蛛在抱蛋的模樣,因此有了「蜘蛛抱蛋」這個奇異的名稱。花後結綠色漿果。
用途
藥用(根莖:活血通絡,瀉熱利尿。治跌打,風濕筋骨痛,經閉腹痛,頭痛,泄瀉。)
基本資料
學名:Aspidistra elatior Blume
簡誌:無描述。
別名:蜘蛛抱蛋<植物志:Aspidistra elatior Blume>
原產地:蜘蛛抱蛋在台灣屬栽培種,台灣也有霧社蜘蛛抱蛋、大武蜘蛛抱蛋、銳葉 蜘蛛抱蛋等原生種分佈於全島山野地區。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阿里山十大功勞,果期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花序與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阿里山十大功勞,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03 阿里山十大功勞,果序與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保育等級:易受害。側小葉有時略鐮形,無柄,頂小葉略較大,整正,有柄。總狀花序數至 10 枝簇生,金黃色。漿果橢圓形,長約 0.9 公分,暗紫色。花期 8~11 月,果期 11 月至翌年 5 月。
常綠灌木,高 1~2 公尺,莖灰白色,有細縱裂。一回奇數羽狀複葉,葉長約 40 公分;小葉 15~29 枚,披針形,大小富變化,長 8~10 公分,寬 1.4~2 公分,先端刺狀漸尖,基略心狀圓形,葉緣每邊具 3~8 刺狀齒牙,側小葉有時略鐮形,無柄,頂小葉略較大,整正,有柄。
用途
十大功勞之所以有藥用功效,主要是因含有植物生物鹼小蘗鹼(berberine),具有抗發炎、抗微生物活性及抗腫瘤等效果,具有醫療開發之價值。
基本資料
學名:Mahonia oiwakensis Hayata
簡誌:小灌木。葉長約 40 cm;小葉3-14對,卵形至披針形,基部圓形,末端小葉披針形。
別名:
原產地:台灣產於海拔1,500至3,500公尺山區。中央山脈中高海拔山區。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