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蕨步道 20210417 淺刻地錢,大部分為雌托、雄托少數

▲魚蕨步道 20210417 淺刻地錢,根部
主要特徵
苔蘚植物。廣泛分佈於全球,植物群喜生長於潮濕崖面或土壁上,灰綠色,葉狀體長三至五公分,寬四至五公釐,二叉狀分歧,背面中央有黑線條,腹鱗片紅紫色,四列,半月形,附屬物橢圓形,先端尖長,緣有細長齒,杯狀體外面平滑,杯緣近全緣,單性,雌雄異株,雌器床成握拳狀,四至七深裂,裂片指狀,相接,下曲,柄短,苞膜袋狀,具孢子體一枚,孢蒴球形,內有孢子及彈絲,成熟後,頂端作不規則開裂,孢子褐白色,細小,表面呈細小網狀。雄器床四至六淺裂,圓盤狀。
基本資料
和名:トサノゼニゴケ<Marchantia emarginata>
學名:Marchantia emarginata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10417 瓦氏鳳尾蕨

▲魚蕨步道 20210417 瓦氏鳳尾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可以看見孢子囊群沿葉緣上的線形假孢膜裡生長,羽軸旁的葉脈有網眼
主要特徵
末端漸尖而後圓鈍,邊緣具淺鋸齒;葉脈網狀,僅具一排網眼,位在小羽軸兩側裂片凹入處附近,網眼中無游離小脈;假孢膜線形,位於裂片邊緣。
在台灣有幾種大型的鳳尾蕨中以瓦氏鳳尾蕨植株最為高大,株高常超過2米以上。只有本種葉片圓形,掌狀複葉。
用途
藥用(治痢疾,驚風,外傷出血)。
關連人物
關於瓦氏:納薩尼爾·瓦立池(Nathaniel Wallich)
基本資料
和名:ナチシダ(那智羊歯)<Pteris wallichiana>
學名:Pteris wallichiana Ag.
簡誌:葉三等分(tripartite),且在不同平面上,網狀脈,植株極大,僅具一排網眼。
別名:三叉鳳尾蕨、西南凤尾蕨、开三叉凤尾蕨<西南凤尾蕨:Pteris wallichiana>
原產地:台灣,中國,菲律賓,中南半島,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台灣全境中海拔山區,偶亦見於北部低海拔地區,地生,生長在林緣或空曠的潮溼環境,如溪畔或谷地。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維管束植物的繁殖,下分為兩種:
孢子繁殖(蕨類)、種子繁殖(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其中種子繁殖又下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兩種:
├ 裸子植物:不開花、種子裸露無果實。
└ 被子植物:開花、種子外具果實: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生殖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比人類的十月懷胎更為漫長,以松樹為例,通常從受粉到受精須經一年左右,很難想像從珠孔到藏卵器這麼短的一段距離居然需要耗費一整年的時間才能抵達,而從受精到種子發育成熟又需一年,因此在松樹的枝條上常可以看見三代同堂的毬果。
裸子植物的授粉滴
在生殖季節,雌毬上的胚珠會由珠被內的組織 (珠心) 向外分泌黏液,通過頂端的開孔 (珠孔) 形成水珠狀的授粉滴來捕捉花粉。授粉滴極為微小,大約僅有0.5 mm左右,肉眼勉強可見,主要成分是水以及少量醣類或胺基酸,當沒有花粉黏附或黏附的是別種植物的花粉時,珠心會持續分泌讓授粉滴得以維持一段時間,一旦有同種植物的花粉黏附,則珠心就停止分泌,此時授粉滴會因水分逐漸蒸發而將花粉吸入珠孔之內並開始萌發形成花粉管。
裸子植物的「胚珠」是裸露地著生在大孢子葉上,此大孢子葉稱為「珠鱗」,珠鱗下方具有「苞鱗」,為一種包住珠鱗的退化大孢子葉。
多數珠鱗和苞鱗形成的毬狀物稱為「珠毬」。
珠鱗在授粉時會打開,讓花粉進入,然後隨即在受精及成熟過程中互相疊合以保護內部的胚珠。
當胚珠發育成種子階段時,珠鱗和苞鱗會木質化,此時的珠鱗稱之為「種鱗」,多數種鱗和苞鱗形成的毬狀物稱為「種毬」。
通常裸子植物都會發育翅狀構造的「具翅種子」,當種毬開展時以便藉由風力來散播。
相關植物:側柏、台灣二葉松
被子植物的果實種類
└ 單果、聚花果、聚合果。
單果類:
一朵花中的一個子房發育而來。
單果類共有兩種:肉果、乾果(裂果、不裂果)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七葉一枝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高 30~100 公分。莖直立。葉 5-10 片輪生於莖頂,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 7~l7 公分,寬 2.5~5 公分。花梗從莖頂抽出,通常比葉長,頂生一花,萼片 4~6,葉狀,綠色,長 3~7 公分;花被片細線形,黃色或黃綠色,寬 0.l~0.15 公分,長為萼片的 l/3 至近等長;雄蕊 8~12 ,花藥長 1.2~2 公分。蒴果球形。
觀賞與判斷重點:
1.不管幾葉,都叫做七葉一枝花。
2.第二層「綠色輪生萼片」是花萼。萼片葉化:一枝花的花瓣,或無或有(3-12片)-呈線形或絲狀,隱藏在花萼底下。花心,可見子房,圓錐形,頂端具一盤狀花柱基;外圍多枚雄蕊環繞。
3.植物學上稱為「花被片tepal」(即花萼和花瓣區分並不明顯,如樟樹、百合等)。
4.花期約在 3~7 月,果期約在 8~l0 月。

▲二子坪 20190328 七葉一枝花的花萼部位說明
用途
藥用(中藥稱:重樓。主治流行性乙型腦炎,胃痛,闌尾炎,淋巴結結核,扁桃體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毒蟲咬傷,瘡瘍腫毒)。
基本資料
英文名:One flower with sevenleaves, Leafy Paris,Chinese Paris Rhizome
和名:シチヨウイッシカ(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學名:Paris polyphylla Sm.(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七葉蓮、重樓(中藥名:根部)、七叶一枝花<植物智:Paris polyphylla Smith>
原產地:中國廣東、廣西、江西、福建、陜西、四川。生於山坡林下蔭處或溝谷邊的草叢陰濕處。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亞粗毛鱗蓋蕨

▲二子坪 20210411 亞粗毛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植株高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3毫米,密被果色長針狀毛。葉遠生,葉柄長30-50厘米,基部粗3毫米,褐禾桿色,下面圓,被短褐色毛,上面有淺溝,幾光滑;葉片長圓披針形,長35厘米,寬20厘米,先端漸尖,二回羽狀;羽片約18對,基部對生,上部互生,相距5厘米,斜展,有柄(長5毫米),披針形,向基部漸闊,長12-20厘米,基部寬3.5-4.5厘米,向上漸變狹,先端長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下側廣楔形至圓形;小羽片12-13對,接近,有短柄(長1毫米) ,開展,近長圓形,長2-2.2厘米,寬約1.1厘米,基部下側一片較長,先端略為鈍頭,少有急尖,基部不對稱,上側平截,與羽軸並行,下側楔形,下部幾片的邊緣作羽狀深裂;裂片倒卵形至長圓形,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先端圓,全緣,少有一二淺缺刻。葉脈纖細,下面明顯,上面僅可見,在裂片為羽狀,細脈二又分枝或向上為單一。葉草質,乾後綠色;上下兩面沿葉脈有針狀長毛疏生,脈間光滑,葉軸及羽軸下面密被淡棕色短毛,上面有淺溝,幾光滑。孢子囊群小,每小裂片上1-3枚,頂生脈端;囊群蓋腎圓形,棕色,幾光滑。(植物智)
基本資料
和名:ウスバイシカグマ(薄羽石加熊)<Microlepia substrigosa>
學名:Microlepia substrigosa Tagawa
簡誌:三回羽狀複葉至四回羽狀裂葉,羽片遠軸面脈明顯突起。最末裂片鋸齒緣。孢膜具毛,亞邊緣生。
別名:亚粗毛鳞盖蕨<植物智:Microlepia substrigosa Tagawa>
原產地:中國產江西、日本南部屋久島也有。台灣生密林陰處,海拔600米。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台灣崖爬藤

▲二子坪 20210411 台灣崖爬藤,花苞
主要特徵
草質藤本。花期 5~7 月,花多數,小形,單性,黃綠色或淡黃色。果實為漿果,乾時呈黑色。果期 7~9 月。
近似植物
台灣崖爬藤與外型接近的絞股藍,幼葉時期很容易弄混,有個分辨方法,台灣崖爬藤的葉基部較為暗紅色和絞股藍葉基部為綠色。
用途
藥用(全草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舒筋活絡,袪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
基本資料
學名:Tetrastigma umbellatum (Hemsl.) Nakai
簡誌:小葉3-5,近無柄,紙質,橢圓形,圓齒緣。花序繖形。
別名:臺灣崖爬藤、无毛崖爬藤<植物智:Tetrastigma obtectum var. glabrum (Levl.& Vant.) Gagnep.>
原產地:北中部低中海拔地區。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長在枯樹幹上的略薄菱孔菌

▲二子坪 20210411 略薄菱孔菌,菌褶面
主要特徵
韌肉質,無柄或偶見短柄基,扇形至近半圓形,似白色的薯片,先白後乳黃,光滑無環紋,菌孔角形至長形,有時迷宮狀。
基本資料
學名:Favolus tenuiculus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風輪菜

▲二子坪 20210411 風輪菜,花序與葉表
近似植物
容易混亂的相近兩種植物:
光風輪:花萼筒毛稀而短。葉表面無毛。
風輪菜:花萼筒密被毛。葉被短柔毛,莖直立或斜升有節。
用途
藥用(風清熱,活血止血,解毒消腫。治感冒,中暑,肝炎,腸炎,疔瘡腫毒,毒蛇咬傷)。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クルマバナ(沖縄車花)<Clinopodium chinense subsp. chinense>
學名: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Kuntze
簡誌:多年生草本;葉片長2-4 cm,寬1.5-3 cm,基部楔形至圓形,兩面被長曲柔毛,上面較密,下面疏,葉柄長5-10 mm。花序半球形;萼齒先端刺尖;花冠紫紅色。
別名:工藤氏塔花、小本夏枯草、風輪菜、风轮菜<植物智: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tze.>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全台灣中低海拔荒地及路旁。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長筒猿金花蟲,上方側

▲二子坪 20210411 長筒猿金花蟲,側面
主要特徵
長筒型,翅鞘兩側平行,體色呈綠色或藍色金屬光澤;觸角黑色,但第一到第四節紅褐色。體長:6.5-7.8 mm。 成蟲以紅楠葉片為食,主要發生於春季。
基本資料
學名:Chalcolema cylindrica (Chujo, 1938)
別名: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10411 波帶白鉤蛾
主要特徵
中小型,翅面灰白色,前翅橫帶具淺灰色波狀紋,外線下緣有不連續的影狀斑,亞端線不連續,端線於各脈間有灰色的斑點,後翅斑紋近似前翅但外緣中央有明顯的尖突。本屬僅一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停棲時平貼外觀像尺蛾科,一般白天出現,常見於低矮草叢葉面棲息,幼蟲寄主物薔薇科的墨點櫻桃。
基本資料
學名:Zusidava serratilinea (Wileman, 1917) [特有]
別名:
原產地:台灣。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