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草

2021/02/20 12:45


▲永春陂 20210220 通泉草


▲永春陂 20210220 通泉草,花

主要特徵


通泉草屬玄參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成株高約 10~25 公分,全株無毛或具有少許毛茸,莖從基部分枝,莖略呈匍匐狀,有些匍匐,有些直立。根生葉叢生狀,莖生葉對生;葉互生或對生,葉倒卵形或匙形,長 2~6 公分,寬 1~4 公分,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鈍形,不規則粗鋸齒緣。總狀花序,頂生,常具 1~2 片葉時即開花,花莖長比葉莖長,下部花梗較長,漸上漸短。花萼短鐘形, 5 裂,果期略增大;花冠紫色或淺藍紫色。

潮溼之地常常意味著泉水水源在附近,因此可能是「通泉」命名的由來。

近似物種


佛氏通泉草通泉草區別
1.花色:佛氏通泉草花冠顏色較深,通泉草下唇顏色很較淡,通常是白色,或淡紫。
2.花型:佛氏通泉草較通泉草大上一倍以上。花長1cm以上。
3.花萼(宿存花萼)裂開的深度:通泉草深裂至2/3處,而佛氏花萼僅裂至1/2處。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消食健胃,解毒消炎。治婦女經閉,高血壓,腫癤疔瘡,肝炎)。

基本資料


英文名:Asian Mazus, Tokiwahaze, Divided-by-the Brook
和名:トキワハゼ<Mazus pumilus (Burm.f.) Steenis>
學名:Mazus pumilus (Burm. f.) Steenis
簡誌: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生葉早落;莖生葉大多叢生於莖下半部,倒卵形,長2-6 cm,葉緣小牙齒狀至鈍鋸齒狀,兩面被毛或變無毛,葉柄0.5-3 cm長。花序3-20朵花。
別名:六角定經草、定經草、白仔草,六角金英、白子菜(台灣),石淋草、通泉草<中国植物志:Mazus japonicus (Thunb.) O. Kuntze>
原產地: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鬼苦苣菜

2021/02/20 12:27


▲永春坡 20210215 鬼苦苣菜


▲永春坡 20210220 鬼苦苣菜,花的上方側

近似物種


近似的苦苣菜屬:
苦滇菜:花苞上有較疏的長刺、葉全緣或疏鋸齒
苦苣菜:花苞有短刺上面有較明顯黑點、葉淺裂至深裂
鬼苦苣菜:花苞稀有腺毛、葉具有尖刺

基本資料


注音:鬼苦苣(ㄐㄩˋ)菜
和名:オニノゲシ(鬼野芥子)<Sonchus asper (L.) Hill>
學名:Sonchus asper (L.) Hill
簡誌:粗壯的草本,高20-180 cm,無毛,莖除節外中空。莖生葉倒卵形、倒披針形或琴狀羽裂,裂片三角形,葉緣具銳齒。頭花排列為鬆散的圓錐狀或繖房狀;總苞無毛或具疏毛。瘦果倒披針形,扁平,每面具3縱稜。
別名:
原產地:原產歐洲,廣泛歸化於世界各地。臺灣見於中、高海拔之林道、公路旁、農場、果園等開闊地。

進入閱讀更多...

一枝香

2021/02/15 14:44


▲永春陂 20210215 一枝香


▲永春陂 20210215 一枝香,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0-100公分。花期全年。雜草,常見於山坡曠野、荒地、田邊、路旁。

近似物種


相近似的植物:
一枝香:苞片兩層,外層類副萼,較短,內層披針形。
小花斑鳩菊:總苞較短,苞片多層,呈覆瓦狀排列。(南部居多)

用途


藥用(疏風散熱,拔毒消腫,安神鎮靜,消積化滯之功效,治感冒發熱、神經衰弱、失眠、痢疾、跌打扭傷、蛇傷、乳腺炎、瘡癤腫毒等症)。

基本資料


和名:ムラサキムカシヨモギ(紫昔蓬)(Vernonia cinerea (L.) Less. var. cinerea)
學名:Vernonia cinerea (L.) Less.(有同名異物)
簡誌:莖高20-100 cm。葉形多變:倒卵形、卵形、菱形、窄匙形、披針形或長橢圓形,3.5-6.5(-10) ?e 1.5-3 cm,葉向上漸變小變細,葉柄長1-2.5 cm,有時有翼,兩面被細毛。頭花長約7-8 mm,繖房狀的圓錐排列;總苞鐘狀;頭花約有20朵小花,紫紅色。瘦果長1.5-2 mm。
別名:傷寒草(中藥)、大號一枝香、夜香牛(中国植物志:Vernonia cinerea (L.) Less.)
原產地:印度至中南半島、日本、印度尼西亞、非洲也有。台灣廣泛分佈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鼠麴草

2021/02/15 14:32


▲永春陂 20210215 鼠麴草


▲永春陂 20210215 鼠麴草,葉背

主要特徵


花期三至八月。鼠麴草的嫩葉是清明節時製作糕點的原料之一故又稱清明草。
長橢圓形的小瘦果扁平,帶有白色的冠毛,數量很多,風一吹起,就能隨風四處飄散,尋找合適的地點繁殖。

用途


食用(草仔粿的材料)。藥用(止咳平喘,袪風利溼,降血壓,化痰。治咳嗽痰多,氣喘,感冒風寒,筋骨痛,癰瘍,帶下)。

基本資料


注音:鼠麴(ㄑㄩˊ)草
和名:セイタカハハコグサ(背高母子草)<Gnaphalium luteoalbum L.>
英文名:Cudweed
學名:Gnaphalium luteoalbum L. subsp. affine (D. Don) Koster(有同物異名)
簡誌:二年生草本。莖葉薄,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突尖,兩面及莖密被白色綿毛。莖上部繖房狀分枝,頭花多數,具短梗或無梗,總苞片亮黃色。花期三至八月。
別名:清明草、厝角草、鼠曲草、黃花麴草、米麴、鼠麴、鼠耳、佛耳草、黃蒿、母子草、黃花艾、毛耳朵、無心草、水蟻草、金錢草、Putton(泰雅);Zyakarukaru(排灣)、丝棉草(中国植物志:Gnaphalium luteoalbum L.)。
原產地:臺灣、中國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中南半島及印度、非洲、歐洲、亞洲中部及東南部、大洋洲及美洲北部都有分布。台灣分佈於海濱至海拔2,000 m之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圓葉山梗菜

2021/02/15 13:34


▲象山 20210215 圓葉山梗菜


▲象山 20210215 圓葉山梗菜,花

主要特徵


莖直立或平臥,略三角形,單葉互生,葉卵形,葉端漸尖或微尖,基部截狀或微心形,淺鋸齒葉緣,羽狀脈,葉面綠色,多少疏被毛,無托葉,短葉柄,兩性花,花單出、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腋生,花萼五裂,宿存,花冠兩側對稱,花冠筒背面深裂至近基部,二唇形,上唇二深裂,下唇三裂,花淡紫、淡黃、白色,雄蕊五枚,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合生,與花冠分離,花藥黑色,合生成一歪斜藥筒,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一枚,柱頭二、三裂,子房下位,子房二室,中軸胎座,蒴果,卵狀,具稜,具毛,果實較普拉特草小上一號,果梗長,種子細小,多數,褐色。

基本資料


和名:マルバミゾカクシ(丸葉溝隠)<Lobelia zeylanica L.>
學名:Lobelia zeylanica L.
簡誌:莖直立或平臥,略成三角形。葉卵形。花2唇形,白至淡黃色。蒴果。
別名:卵叶半边莲<植物志:Lobelia zeylanica L.>
原產地:中南半島、斯里蘭卡、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中國,生於海拔1500 (2000) 米以下的水田邊或山谷溝邊等陰濕處。台灣分布於低至中高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骨瓣莕菜(水蓮菜)

2021/02/15 12:40


▲永春坡 20210215 龍骨瓣莕菜


▲永春坡 20210215 龍骨瓣莕菜,花

主要特徵


沼澤生浮水草本,長 10~30 公分。莖細長,節上生根。葉常數枚簇生節上,膜質,心形,長 1~6 公分,寬 1~4(5)公分,葉脈掌狀,不明顯,葉柄纖細,長 4~10 公分。花 2~10 朵簇生節上,5 數;花梗纖細,不等長,長 2~6 公分;苞片離生,三角形,頂端急尖,長 0.5~1.0 公分;花萼裂片狹矩圓形,長 0.4~0.5 公分,先端尖;花冠開展,白色,稀淡黃色,鐘狀,長 0.7~0.8 公分,冠筒約與花萼裂片等長,裂片甚短,頂端微缺,邊緣流蘇狀或被疏毛;雄蕊無花絲,花藥三角形,長約 0.1 公分;蜜腺 5 枚,撕裂狀,著生於子房的基部附近;子房卵形,花柱很短。蒴果球形,直徑約 0.3 公分;種子 6~10 粒,寬約 0.1 公分,表面有不規則的短刺。花果期 8~9 月。

相關小常識


1975年由美濃客家農民鍾華振將無心將野蓮(野生水蓮菜)復育,每天採拔到市場去賣。2000年代左右,野蓮從美濃在地粄條店正式傳到到外地,以大火快炒的烹調方式,不少海產攤、快炒店都廣為流傳。(一株野菜的逆襲 — 從瀕臨絕種 到拯救一個庄

用途


食用(其細長嫩莖可食用,為台灣高雄美濃地區主要農作名產之一);也就是菜市場常見的水蓮菜。

基本資料


注音:龍骨瓣莕(ㄒㄧㄥ ˋ)菜
學名:Nymphoides hydrophylla (Lour.) Kuntze
簡誌:無描述。
別名:水蓮菜、水蓮、刺种荇菜<植物智:Nymphoides hydrophylla (Loureiro) Kuntze>
原產地:中國南部、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琉球。台灣目前僅分布於台灣南部少數地區,數量稀少 。

進入閱讀更多...

大黑柄鐵角蕨(假大羽鐵角蕨)

2021/02/15 12:14


▲象山 20210215 大黑柄鐵角蕨


▲象山 20210215 大黑柄鐵角蕨,葉表

主要特徵


大型著生或岩生性蕨類,葉子長可達1米左右,低至中海拔山區可見。

莖短直立狀,被黑色鱗片,葉叢生;葉柄長20-25cm,黑褐色,基部具黑色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0-90cm,寬15-45cm,革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葉軸亮黑褐色;小羽片長2-5cm,寬1-2cm;末裂片不具中脈,脈二叉分支;孢膜線形,長在葉脈之一側。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トキワシダ(大常盤羊歯)<Asplenium laserpitiifolium>
學名:Asplenium cuneatum Lam.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無不定芽,葉大型,長50~100cm,至少二回羽狀複葉,葉柄紫褐色或深褐色,葉柄基部鱗片金黃色。
別名:假大羽鐵角蕨,黃鱗鐵角蕨、大羽铁角蕨、新大羽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neolaserpitiifolium>
原產地:越南、泰國、緬甸、印度、馬來群島、日本(小笠原群島)以及中國南海、雲南、均有分佈。台灣分布低至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泥胡菜

2021/02/15 12:07


▲永春坡 20210215 泥胡菜


▲永春坡 20210215 泥胡菜,花側面

主要特徵


泥胡菜屬特徵:二年生草本,葉羽裂,全株無刺。頭花筒狀,繖房狀排列;總苞卵形,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外側有有龍骨狀突起;小花管狀,兩性可稔,花冠筒細長,紫紅色。瘦果多稜形。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活血袪瘀,消腫鎮痛,止血生肌。治頸淋巴腺炎,肝炎,肺結核,尿道炎,癰瘡腫毒;外用治外傷出血,乳癰,骨折)。

基本資料


學名:Hemistepta lyrata (Bunge) Bunge
簡誌:莖高40-100 cm。葉廣倒披針形,羽狀深裂,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被白絨毛。頭花多數,具長總梗。瘦果深褐色。外層冠毛短,宿存;內層冠毛為羽毛狀剛毛,易脫落。
別名:泥胡菜、野苦麻、喜林風毛菊
原產地:分佈於海濱至海拔800 m之開闊、荒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水苦賈(水苦蕒)

2021/02/15 12:01


▲永春坡 20210215 水苦蕒


▲永春坡 20210215 水苦蕒,花序

主要特徵


參科婆婆納屬植物約有10種植物。常與毛蟲婆婆納共生。喜生潮濕水田及河邊。

基本資料


注音:水苦蕒(ㄇㄞˇ)
學名:Veronica undulata Wall.
簡誌:草本,略肉質;莖直立,圓柱狀。葉無柄或上半部的抱莖,全緣或不明顯鋸齒緣。總狀花序疏生多朵花;花序軸及花梗略被腺毛;苞片闊線形,不長於花梗;花萼4深裂,裂片長橢圓形;花冠粉紅色、淡藍色或藍紫色。蒴果近球形,約與宿存萼等長。
別名:水苦賈
原產地: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分佈,生長於水溝邊、沼澤地或水田中。在溪流中偶可見其沉水生長。

進入閱讀更多...

印度黃芩(耳挖草)

2021/02/07 14:54


▲菜公坑 20210207 印度黃芩


▲菜公坑 20210207 印度黃芩,花苞

主要特徵


花果期 2~6 月。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均可見,花色隨高度而變深。俗稱耳挖草。

基本資料


學名:Scutellaria indica L.
簡誌:葉片寬卵形,長15-40 mm,寬10-35 mm,基部鈍形至心形,先端鈍形,鈍齒緣,兩面密被毛;葉柄長1-2 cm。花冠紫色。
別名:立浪草, 印度黃芩, 耳挖草、韩信草(中國植物誌:Scutellaria ind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陝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生於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疏林下,路旁空地及草地上。朝鮮,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地也有。台灣北部中低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