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裏白(中華裡白)

2022/08/27 13:24


▲翠山步道 20210801 形成像是一面牆的中華裏白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具孢子囊群的羽葉葉背(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羽軸上有著有濃密的毛(微距)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Y字型分枝的休眠芽


▲翠山步道 20220827 中華裏白,Y字型分枝的休眠芽背面

主要特徵


分枝有Y字型的特性(遠古蕨類的二叉分枝),葉柄密佈鱗毛,質地堅硬,但易折斷。可用於編織手工藝。

地上生,根莖橫走,被鱗片。葉柄直徑 0.4~0.6 公分;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常僅最基部一對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芽的狀態,羽片長超過 1 公尺,寬 40~50 公分;小羽片無柄,長約 28 公分,寬 2~3.5 公分,靠近葉軸的 3~4 對小羽片較短,長約 7 公分,小羽片靠近羽軸的一對末裂片具撕裂狀邊緣,且覆蓋羽軸;休眠芽和葉的各級主軸具脫落性褐色撕裂狀披針形鱗片,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另亦為星狀毛被覆,休眠芽並具有兩枚二回羽狀深裂、長約 4 公分的苞片。

用途


藥用(治胃痛、衄血、骨折)。

基本資料


學名:Diplopterygium chinensis (Rosenst.) DeVol
簡誌:小羽片無柄,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葉下表面有星毛。小羽片無柄,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葉下表面有星毛。
別名:中華裡白、卷葉芒萁、中华里白<中国植物志:Hicriopteris chinensis (Ros. ) Ching>
原產地:分布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越南及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蔓芒萁

2022/08/27 13:06


▲翠山步道 20220827 在步道邊長出來的蔓芒萁


▲翠山步道 20220827 蔓芒萁,葉表,副枝具有八字鬍的樣子


▲翠山步道 20220827 蔓芒萁,葉背


▲翠山步道 20220827 蔓芒萁,幼葉

主要特徵


蔓芒萁的最末分枝具「副枝」,像是密毛小毛蕨一樣有八字鬍。

近似物種


「芒萁屬」種檢索表:
芒萁不具副枝,葉分叉點有毛,分枝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4-9枚孢子囊組成。
蔓芒萁具副枝,頂芽被覆葉狀苞片,分枝不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7-10枚以上孢子囊組成。
台灣芒萁(大羽芒萁):具副枝,葉分叉點無毛,分枝不等長。頂芽不具葉狀苞片,臺灣見於中海拔森林林下。
註:副枝,像是密毛小毛蕨一樣有八字鬍。

基本資料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 var. tetraphylla (Rosenst.) Nakai
簡誌:蔓生性,葉背偏白,最末分枝具副枝,軸上的休眠芽有2個小形托葉狀苞片。
別名:鐵芒萁<植物智:名稱已修訂,正名為: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
原產地: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南中國,臺灣低海拔森林林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裏白(裡白)

2022/05/21 15:24


▲菜公坑 20220521 黑暗中不具毛的裏白(裡白)


▲菜公坑 20220521 裏白(裡白),葉表


▲菜公坑 20220521 裏白(裡白),葉背,羽軸和小羽軸上都沒毛。

主要特徵


地上生,根莖橫走,被鱗片。葉柄綠色,光滑無毛,長 30~100 公分;葉為三回羽狀深裂,常僅最基部一對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芽的狀態,羽片長 60 ~100 公分;小羽片無柄,葉背白綠色,長 10~20 公分,寬 8~25 公分;休眠芽具兩枚二回羽狀深裂的托葉狀苞片,並為深褐色撕裂狀披針形鱗片所被覆;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均光滑無毛;小羽片基部的末裂片可見一至數個指狀突起。孢子囊群圓形,長在末裂片的側脈上。

近似物種


裏白(裡白)與中華裡白相比較:裡白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均光滑無毛;中華裡白各級主軸與葉背具毛。

用途


藥用(枝葉:行氣,止血,接骨。治胃痛,衄血,骨折)。

基本資料


和名:ウラジロ(裏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 (Houtt.) Nakai>
學名:Diplopterygium glaucum (Houtt.) Nakai
簡誌:小羽片無柄,基部小羽片很短,托葉狀苞片二回深裂,羽軸和小羽軸上都沒毛。
別名:裏白、大蕨萁、大裏白、里白<中国植物志:Hicriopteris glauca (Thunb. ) Ching>
原產地:分布中國、日本、琉球、菲律賓,臺灣廣見於中低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芒萁

2020/09/19 14:59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生長在頁岩上向陽面的整片芒萁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芒萁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發達,游離脈,不具孢膜,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中脈兩側,在每個葉片的頂端有長著「休眠芽」,以後可萌生出新的葉軸與羽片,使葉片具有橫向無限生長的能力,葉柄長 20~100 公分,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每一個二叉分枝的長度大致相同,羽片背面綠白色。

一般的蕨類喜歡長在陰濕的環境,芒萁屬的蕨類卻喜歡在開闊的向陽地,生長快速與茂密的枝葉,對水土保持可以達到一定的功用。藥用(枝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散瘀止血。治痔瘡,血崩,鼻衄,小兒高熱,跌打損傷,癰腫,風濕搔癢,毒蛇咬傷,燙、火傷,外傷出血)。手工編織(水果籃或鍋刷,近年以進口越南的芒萁編織手工藝居多,台灣已經少見生產)。

近似物種


「芒萁屬」種檢索表:
芒萁不具副枝,葉分叉點有毛,分枝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4-9枚孢子囊組成。
蔓芒萁具副枝,頂芽被覆葉狀苞片,分枝不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7-10枚以上孢子囊組成。
台灣芒萁(大羽芒萁):具副枝,葉分叉點無毛,分枝不等長。頂芽不具葉狀苞片,臺灣見於中海拔森林林下。

基本資料


英文名:False Staghorn Fern
和名:コシダ(小羊歯)<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 Underw.>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有同物異名)
簡誌:最末分叉基部、葉軸、羽軸、小羽軸上有紅褐色毛,分支等長,不具副枝(反折的分枝 reflexed accessory branches),托葉狀苞片1cm長,基部分裂。
別名:毛萁, 烏萁, 小裹白, 雞毛蕨, 芒萁, 鐵芒萁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和日本等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台灣分布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野。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