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部 20200229 大武宿柱薹
基本資料
學名:Carex transalpine Hayata
簡誌:根莖短。稈側生,高20-60 cm,橫截面三角形。葉基生,寬3-12 mm。花序總狀;葉狀總苞具鞘;頂端雄小穗線形,長3-10 cm;側生小穗雌性或先端具少數雄花,寬線形,長2-4 cm;雌鱗片卵形,長2.5-3 mm,頂端不具芒;柱頭3。果囊長2.5-4 mm,被毛,梭形;瘦果長約2 mm,橢圓形,頂端僧帽形,橫截面三角形。根莖短。稈側生,高20-60 cm,橫截面三角形。葉基生,寬3-12 mm。花序總狀;葉狀總苞具鞘;頂端雄小穗線形,長3-10 cm;側生小穗雌性或先端具少數雄花,寬線形,長2-4 cm;雌鱗片卵形,長2.5-3 mm,頂端不具芒;柱頭3。果囊長2.5-4 mm,被毛,梭形;瘦果長約2 mm,橢圓形,頂端僧帽形,橫截面三角形。
別名:阿里山宿柱薹、長穗薹草
原產地:特有種,全省中低海拔潮濕森林下。全省中低海拔潮濕森林下。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鞍部 20200229 假柃木的葉表與花,雄蕊:5
主要特徵
葉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廣橢圓形,長1~1.5㎝,寬0.5~1㎝,緣具牙齒狀鋸齒,革質兩面平滑無毛,背面殘存淡色小灌木。小枝及葉芽略被毛茸。葉短毛,葉柄長1~2㎜。花2~3朵簇生葉腋;雄花具雄蕊5枚;雌花子房略球形,花柱先端3裂。(福山植物園)
近似物種
米碎柃木:花期 10-12月,果期 4-6月,雄蕊數 12-15
假柃木:花期 2-4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5-6
凹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16-20
薄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10-12月,雄蕊數 6-8
基本資料
學名:Eurya crenatifolia (Yamam.) Kobuski
簡誌:小枝密被柔毛;葉芽被柔毛。葉薄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 1-2 cm,先端鈍或圓,下表面微被毛至光滑。花光滑;花梗光滑;雄蕊 5。
別名:假柃木, 賽柃木
原產地:東、北及中部中海拔山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鞍部 20200229 繁縷的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小草本;莖纖弱,圓柱形,有縱棱,一側有短柔毛,余全無毛,平鋪地面,叉狀分枝;葉卵形,小對生,先端銳尖,質脆易碎;春夏開白色小花,聚傘花序,位於枝頂端或葉腋;花梗纖細;花萼5;花瓣5,深二裂;花柱三枚。花期6-7月,果期7-8月。
近似物種
「繁縷屬」種檢索表:
A.葉有柄,至少莖基部之葉明顯有柄。
B.花柱5,葉無毛。-----★鵝兒腸
B.花柱3,葉具緣毛。
C.萼片被毛,雄蕊3-5。-----★繁縷
C.萼片無毛,雄蕊10。
D.花絲離生。-----★賽繁縷
D.花絲基部癒合。-----★網脈繁縷
A.葉無柄。
B.植物體具星狀毛。-----★疏花繁縷
B.植物體無毛或具腺毛。
C.葉無毛,線形。-----★天蓬草
C.葉具緣毛,卵形。-----★小花繁縷
用途
食用(日本漬菜)。藥用。
基本資料
和名:繁縷 (コハコベ)
注音:繁縷(ㄌㄩˇ)
學名:Stellaria media (L.) Vill.
簡誌:一至二年生草本。莖被毛。葉卵至圓形,具緣毛,兩面光滑,基部鈍至圓形,有柄。萼片外表被毛;花瓣長2-3.5 mm;雄蕊3-5,花絲離生;花柱3。
別名:鵝腸菜、繁缕<植物智:Stellaria media (L.) Villars>
原產地:分布於世界各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3,900米的地區。全省平野常見雜草。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00220 羽苔屬

▲二子坪 20200220 羽苔屬
主要特徵
羽苔科(Thuidiaceae)有19屬,臺灣目前記錄有14屬42種,土生、石生、樹生或生於腐木,平地到中海拔皆有其蹤跡。植物體中型至大型,黃綠色至青綠色。主莖匍匐,分枝平展 、傾立,規則或不規則1-3回羽狀分枝,莖上常有鱗毛。葉片大多細小、密集,乾燥時緊貼著莖。葉卵形至披針形,對稱,基部常有縱褶,具有一條明顯中肋。常見的有羽苔屬、小羽苔屬及羊角苔。
基本資料
學名:Thuidium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00220 耳葉苔屬
主要特徵
耳葉苔屬物種植物體為莖葉體,多革質或柔薄,紫黑色或暗綠色,有時略具光澤。莖不規則分枝,或不規則疏羽狀分枝,長可達10厘米以上。葉 3列,側葉覆瓦狀蔽前式排列,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葉尖圓鈍或少數種類具銳尖而向腹面捲曲;腹瓣呈盔狀或囊狀,多與莖平行生長。腹葉多圓形,上部淺裂,或全緣。葉細胞圓卵形,薄壁,或具三角體及胞壁中部球狀加厚,少數種類分化有橙黃色油胞。雌雄同株或異株。本屬分11亞屬約7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9亞屬已發現70餘種,主要見於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區。多在潮濕林內附生於樹幹或岩面,甚至懸掛枝梢或附生葉面。最早的耳葉苔屬植物的化石,發現於蘇聯波羅的海的第三紀琥珀結晶中。
基本資料
學名:Frullaniaceae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紅河谷 20200128 棕葉蘆的葉序
主要特徵
草本。一年有兩次花果期,春夏或秋季。早期用來編製成掃把的四種植物之一,另有 taraw(散穗高粱)、五節芒及細葉金石午花。將棕葉蘆的花序曬乾並去掉花穗部分後,即可編製成掃把使用。作籬笆或造紙,葉可裹粽,花序用作掃帚。栽培作綠化觀賞用。
多年生,叢生草本。稈高2-3米,直立粗壯,具白色髓部,不分枝。葉鞘無毛;葉舌長1-2毫米,質硬,截平;葉片披針形,長20-50厘米,寬3-8厘米,具橫脈,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具柄。圓錐花序大型,柔軟,長達50厘米,分枝多,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主枝長達30厘米;小穗長1.5-1.8毫米,小穗柄長約2毫米,具關節;穎片無脈,長為小穗的1/4;第一花僅具外稃,約等長於小穗;第二外稃卵形,厚紙質,背部圓,具3脈,頂端具小尖頭;邊緣被柔毛;內稃膜質,較短小;花藥長約1毫米,褐色。穎果長圓形,長約0.5毫米。一年有兩次花果期,春夏或秋季。染色體2n=24(Larsen 1963,Tateoka 1963)。
基本資料
學名:Thysanolaena latifolia (Roxb. ex Hornem.) Honda
簡誌:屬種特徵- 多年生高大草本;稈直立,高達8 m;地下莖木質化,被鱗片。葉片狹披針形,脈間有明顯橫脈,基部驟縮呈具短柄;葉舌近革質,平截,具光澤,高約1 mm。圓錐花序,大,長達50 cm。小穗具花2朵。
別名:竹仔芒(小林部落大武壠族)、粽叶芦(中国植物志:Thysanolaena maxima)
原產地: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島有分佈。北美引種。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生長於林緣、斷崖及山坡。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河谷 20200128 蘆薈的花序
主要特徵
草本,也屬於多肉植物之一。觀賞兼藥用。全世界約有三百多種品種。約三年開一次花,但是花開完後,就是生命終點了。古詩中曾說道:「十年靜置一枝發,淡黃映窗翠枝芽。淺薄月季頻出鏡,純情蘆薈慎開花。」;表示蘆薈在春節期間開花是少見,也有人說是有福氣的好兆頭。
有短莖;葉根生,常綠,肉質,肥厚多汁,含粘滑汁液,劍狀,具白斑,邊緣疏生有刺,葉片長漸尖,長達 15~40 公分,厚有約 1.5 公分,草綠色;夏秋開花,總狀花序從葉腋中抽出,高達 60~90 公分,其中花序長達 20 公分,上有疏離排列的橙紅色小花。蒴果,種子多數,不同的品種之間的形狀差異較大。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或半陰的環境。其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佳。可單植、列植、叢植。
基本資料
和名:アロエベラ<Aloe vera>
學名:Aloe vera (L.) Webb. var. chinese Haw.
簡誌:無描述。
別名:芦荟<植物智:Aloe vera>
原產地:非洲、地中海沿岸。栽培種。
花語:潔身自愛,不受干擾
進入閱讀更多...

▲越嶺古道 20200128 小葉複葉耳蕨,長在古道的路邊

▲小葉複葉耳蕨、細葉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的頂羽片比較照片
主要特徵
葉片革質。葉片呈五角形。葉片頂端逐漸縮短。葉軸及羽軸都有溝且溝與溝相通。近基部莖上有黑褐色之窄披針形鱗片。
地生,植株中型,長走莖,密被黑褐色鱗片,三至四回羽狀裂葉,葉五角形,上先型,先端漸尖,羽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芒刺,革質,葉脈游離,脈上密佈鱗片,裂片銳鋸齒,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葉背細脈頂端,孢膜腎形,全緣,著生於小脈上。
近似物種
常見複葉耳蕨屬近似的三種:
細葉複葉耳蕨:根莖匍匐狀。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片頂端之羽片突然縮短,具有明顯細長之頂羽片
小葉複葉耳蕨:短斜生莖,葉叢生。二回至三回羽狀複葉。葉片頂端之羽片逐漸縮短,頂羽片較不明顯。
斜方複葉耳蕨:根莖匍匐狀,葉遠生。二回羽狀複葉。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
基本資料
學名: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
簡誌:葉革質,長40~50cm,三至四回羽狀裂葉,羽片卵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芒刺。脈上密佈鱗片,裂片銳鋸齒,孢膜腎形,全緣。
別名:美观复叶耳蕨<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美观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speciosa (D. Don) Ching>
原產地:中國產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以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越嶺古道 20200128 大蓬萊鐵角蕨
主要特徵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長菱形至鐮形,有柄,基部兩側多少不對稱。成熟葉片常見不定芽。
莖短而直立,被黑褐色鱗片,葉叢生;葉柄長8-25cm,表面綠色,背面紫褐色;葉片披針形,長15-40cm,寬約7-10cm,革質,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長菱形至鐮形,長5-7cm,寬1.5-3cm,有柄,基部兩側多少不對稱;孢膜線形,長在羽片或末裂片側脈之一側。
近似物種
種形體極近於匙形鐵角蕨A. spathulinum J. Sm., 但葉片較狹,羽片分裂較少,小羽片為圓頭或截頭,僅有幾個粗圓齒,故易區別。
基本資料
學名:Asplenium cuneatiforme Christ
簡誌:無描述。
別名:乌来铁角蕨<植物智:Asplenium cuneatiforme Christ>
原產地:特產台灣烏來。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河谷 20200111 糙莖菝葜的葉表,中央三脈基部合生且離基。葉表顏色宛如印象派的濃烈色彩(不一定會有)。
主要特徵
攀援灌木。莖長達8米以上,與枝條均密生疣狀突起,有時具疏刺。花期12月至翌年1月,果期7-9月,花序為繖形花序。枝密被疣,被銳刺。葉紙質,橢圓或長橢圓形,中央三脈基部合生且離基;葉柄鞘約為葉柄長1/3。
葉紙質或厚革質,寬橢圓形,長6-15厘米,寬4-10厘米,基部圓;葉柄長1-1.5厘米,窄鞘長為葉柄1/2-2/5,常有捲須,脫落點位於上部。圓錐花序長3-6厘米,著生點上方有1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具3-7繖形花序,繖形花序具多花,花序梗基部有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1.2毫米,內花被片寬為外花被片1/3;雌花小於雄花,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徑5-6毫米,卵圓形,成熟時紫黑色。漿果直徑約 0.5 公分。
近似物種
同屬的假菝葜<根據自然攝影中心>:
假菝葜(Smilax bracteata var. bracteata):葉脈離基三出脈,葉鞘長度不到葉柄的一半。
糙莖菝葜(Smilax bracteata var. verruculosa):葉鞘長度不到葉柄的一半;莖明顯具刺,莖表密佈疣,摸起來粗粗的。
基本資料
注音:糙莖菝葜(ㄅㄚˊ ㄑㄧㄚ)
學名:Smilax bracteata C. Presl var. verruculosa (Merr.) T. Koyama(特生中心)
Smilax bracteata var. verruculosa(Smilax odoratissima)(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簡誌:無描述。
別名:糙莖菝葜、疣枝菝葜<中國植物誌:Smilax aspericaulis Wall. ex A. DC.>
原產地:生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也分佈於越南、緬甸、錫金和印度。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