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溝旁長出的台灣圓腺蕨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台灣圓腺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密佈黃色腺點(微距)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台灣圓腺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小毛蕨脈型(微距)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台灣圓腺蕨,幼株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台灣圓腺蕨,近基部的葉柄,鱗毛片狀密被褐色毛
主要特徵
地生,莖短,直立,葉叢生,葉形橢圓至橢圓狀被針形,長可達八十公分,寬約十五至二十五公分,基部被鱗片,二回羽狀深裂,中段羽片長約八至十五公分,寬約一、二公分,羽軸兩側各具一 行三角形弧脈,下方數對羽片突縮短為耳狀,裂片側脈五至八對,單一,不分叉,相鄰兩裂片基部約二、三對側脈相連結,形成小毛蕨脈型,葉背面具圓形腺體,黃色,葉軸及葉柄密被褐色毛,葉柄長約二十公分,孢子囊群圓形,生在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型。
近似物種
外形上非常相似的三種蕨類:
台灣圓腺蕨:葉片基部羽片漸縮成耳狀。末裂片先端圓鈍。具小毛蕨脈型。
稀毛蕨:葉片基部羽片漸縮成三角形狀。末裂片先端截形。具小毛蕨脈型。
假毛蕨:葉片基部羽片漸縮成蝴蝶狀。末裂片先端尖。無小毛蕨脈型。
基本資料
和名:コバザケシダ(小葉裂羊歯)<Sphaerostephanos taiwanensis>
學名:Sphaerostephanos taiwanensis (C. Chr.) Holtt.
簡誌:叢生,葉長,可達100cm,下羽片驟縮成鱗片狀,柄短,具小毛蕨脈形,連脈1~3條。
別名:台灣毛蕨、台湾毛蕨(植物智:Cyclosorus taiwanensis (C. Chr.) H. Ito)
原產地:台灣、福建、廣東、江西、雲南南部。生低山密林下或溪邊,海拔約達300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步道旁的椅子上方的水黃皮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葉序之葉表側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葉序之葉背側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花序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樹幹
主要特徵
半落葉性喬木。野生之水黃皮大多沿著河流或溪谷生長,其果實具漂浮性,可藉水流傳播,因此又稱『水流豆』、『野豆』。莢果長橢圓形略呈扁平刀狀,成熟後不開裂,掛在樹上猶如黃色的清代銅帑(ㄊㄤˇ),所以又稱為『掛錢樹』;因葉似「黃皮」而稱「水黃皮」。
半落葉性喬木,單幹,直立,樹冠傘形,深根性,樹皮灰褐色,上常有瘤狀小突起,株高 6~12 公尺。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革質,小葉對生,有柄長橢圓形或卵形。花腋生,總狀花序,蝶形,淡紫色;中秋節前後開花。莢果木質,長橢圓形,略呈刀狀,扁平。種子扁球形,黑色,富含油脂。種子和根部毒性較強,誤食會頭暈嘔吐,所以可以用來催吐。屬於蝶形花科喬木,葉面光亮潔淨,葉茂盛,往往重壓枝條,使下垂生長,花簇生紫紅色,春、秋季開花,莢果似豆,種子提煉之油脂可治皮膚病。抗風、耐鹽性特強,為台灣特有之優良海岸樹種。
用途
藥用(種子提煉的油,可以外用治療皮膚病。治汗斑,疥癬,膿瘡,風濕關節痛)。
基本資料
學名:Pongamia pinnata (L.) Pierre
簡誌:屬特徵- 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葉枕顯著。總狀花序。花萼杯狀,5齒裂,最底一片稍長。花瓣蝶形。雄蕊10,單體雄蕊。莢果木質化,長橢圓形,扁平,不開裂。 種特徵- 半落葉性喬木,無毛。小葉5-7,卵形,長6-10 cm,寬2.5-4.5 cm,些微歪斜,先端鈍形。旗瓣淺粉紅色,脈黃色;翼瓣淡粉紅色,龍骨瓣近白色。莢果長約6 cm,寬2.5-3 cm。
別名:九重吹、水流豆、掛錢樹、水黄皮、水流豆、野豆<中国植物志:Pongamia pinnata>
原產地:印度、馬來西亞、華南、琉球和澳洲、台灣、 蘭嶼海岸。台灣北部及南部海邊岩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地膽草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地膽草,葉表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地膽草,葉背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地膽草,花(特寫),頭狀花序,白色,有大形苞片 3 片襯托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地膽草,走莖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株高 30~ 100 公分,上端花序分枝,二分叉狀,全株密生白色剛毛。單葉,互生,有柄,上位葉排列較稀疏,為披針形,先端鈍或尖,基部狹,邊緣有鋸齒;下位葉長橢圓狀倒卵形;葉長 10~ 22 公分,寬 3~7 公分,表面粗糙,葉被有絨毛,葉緣有微鋸齒或近於全緣。夏、秋間開花,頭狀花序,徑0.5~0.6 公分,白色,呈總狀排列,外圍有葉狀苞片襯托;總苞片長約 0.7 公分,有大形苞片 3 片襯托,苞片 1~1.5 公分,闊卵形,綠色,先端銳,銳鋸齒緣;筒狀花花冠長 0.4~0.5 公分,4 深裂;花謝後總苞變為褐色。果實為瘦果,長約 0.3 公分,被短毛,冠毛由 4~5 枚剛毛所組成。花期 5~10 月。
用途
藥用(草根和草頭:涼血,清熱,利水,解毒。治鼻衄,黃疸,淋病,腳氣,水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涼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傷,亦能止血,治腸風下血)。
基本資料
學名:Elephantopus mollis Kunth
簡誌:植株高40-120 cm,全株被毛。葉橢圓形,葉基抱莖。花冠白色。瘦果被毛,冠毛為5根不等長的剛毛。
別名:毛蓮菜, 白燈豎朽, 地膽草、地胆草、地胆头、磨地胆、鹿耳草(中国植物志:Elephantopus scaber L.)
原產地:美洲熱帶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台灣梭羅木果期

▲新店和美山 20190727 台灣梭羅木的果實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高 15~20 公尺,枝條及葉片均被星狀毛,有臭味。單葉,互生,羽狀脈,平滑,全緣;托葉早落,葉倒卵狀長橢圓形,長達 10 公分,寬達 4 公分,楔至圓基,先端銳至漸尖;葉柄兩端略膨大,長達 3.2 公分。圓錐狀繖房花序,頂生,密生星狀毛;萼鐘狀或漏斗狀,不規則 4~6 裂,外被放射狀毛;花瓣 5,爪狀,白色,長約 1 公分,中部兩側有耳狀物;雄蕊 15;假雄蕊 5;子房 5 室。蒴果,倒卵形,木質,長 2~3 公分,5 裂,胞間開裂,棕色,柄長約 2 公分。每年清明節前後為其花季,放射狀的潔白花朵會轉為黃色,並散發出特殊清香。褐色木質蒴果,成熟後開裂,種子有翅可以遠飛。
用途
台灣梭羅木的壽命很長、樹冠很大。盛花期在清明節前後。落葉喬木。枝密被星狀毛。單葉互生,倒卵狀長橢圓形。花聚繖狀,組成頂生繖房狀。木材(可製器具、刀鞘等)。
基本資料
英文名:Taiwan Reevesia
學名:Reevesia formosana Sprague
簡誌:屬特徵- 落葉喬木。單葉,全緣;托葉早落。花聚繖狀,組成頂生繖房狀;萼鐘狀或漏斗狀,不規則4-6裂;花瓣5,爪狀,中部兩側有耳狀物;雄蕊15;假雄蕊5;子房5室。蒴果,木質,5裂。 種特徵- 枝密被星狀毛。葉倒卵狀長橢圓形,長達10 cm,寬達4 cm,楔至圓基,先端銳至漸尖;葉柄兩端略膨大,長達3.2 cm。花序密生星狀毛;花瓣白色,長約1 cm。果棕色,柄長達2 cm。
別名:臺灣梭羅木、臺灣梭羅樹、白樹、梭羅樹、朝鮮桐、銃床楠
原產地:台灣生長於台中、埔里、屏東、恆春等海拔 100~700 公尺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地區。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21010 長在民家附近水泥牆旁的青苧麻

▲三貂嶺 20221010 青苧麻,葉表

▲三貂嶺 20221010 青苧麻,葉背

▲三貂嶺 20221010 青苧麻,花序
主要特徵
青苧麻為直立或攀緣灌木;直立灌木,莖與葉柄密被短伏毛。葉互生,葉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4~18 公分,寬 2~13 公分,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圓形,表面粗糙,背面綠色,疏被短伏毛,偶或有薄層白色絨毛,鈍鋸齒或齒牙緣,托葉基部合生,早落,裂片披針形,長約 1.2 公分;葉柄長 2~15 公分。圓錐花序長可達 12 公分。瘦果扁圓形,被毛。青苧麻為苧麻的變種,與苧麻極為相似,僅葉背之顏色與被毛有所差別,為苧麻之野生種。
近似物種
台灣苧麻:葉對生。葉上表面近光滑,下表面不具白色毛茸。
青苧麻:葉互生。葉下表面有不明顯至極明顯的白色毛茸。
青苧麻與苧麻的區別:
莖和葉柄被貼伏或近貼伏的短糙毛;葉幼時密被柔毛,老時毛變稀疏,無雪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
青苧麻葉子互生。青苧麻是栽培種,為苧麻的野生變種。
用途
花單性,雌雄同株。花期8-10月。可用為苧麻之代用品及其品種改良之原始材料。
基本資料
注音:青苧(ㄓㄨˋ)麻
學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var. tenacissima (Gaudich.) Miq.
簡誌:直立或攀緣灌木。莖密生絨毛及粗毛。葉互生,形狀、大小、被覆物及葉緣鋸齒的變異大,下表面有不明顯至極明顯的白色毛茸,闊卵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18 cm,寬2-13 cm,先端漸尖至尾狀,鈍齒狀鋸齒至齒緣,基部楔形,寬楔形至近於截形;托葉基部癒合,早落性。普遍生於低至中海拔路邊及林緣。
別名:山苧麻, 青苧麻
原產地:泛布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韓國、日本、菲律賓及東南亞、越南、老撾等地。台灣全境平野至中海拔之山谷坡地、溪旁、河岸兩旁開闊地自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21010 雨天樹蔭下的廣葉鋸齒雙蓋蕨

▲三貂嶺 20221010 廣葉鋸齒雙蓋蕨,葉表

▲三貂嶺 20221010 廣葉鋸齒雙蓋蕨,葉表側,主軸、羽軸具溝,溝相連(微距)

▲三貂嶺 20221010 廣葉鋸齒雙蓋蕨,葉背側(微距)

▲三貂嶺 20221010 廣葉鋸齒雙蓋蕨,近基部與葉柄有溝
主要特徵
根莖橫走或短而直立,具淡褐色線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 30~70 公分,基部被鱗片;葉片三角狀卵形,長 50~90 公分,寬 30~70 公分,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羽片具短柄,長 15~45 公分,寬 5~10 公分,羽軸有溝,與葉軸上的溝相通;小羽片淺裂至中裂,葉脈游離,側脈羽狀分叉;孢膜線形,位在裂片側脈上,最基部之側脈常可見成對出現的靠背雙蓋形。幼葉和過溝菜蕨一樣可供食用。
近似物種
看起來類似的蕨類:
台灣樹蕨:植株本身較硬,主軸的溝不明顯且有鱗毛,老株有樹裙形成。
廣葉鋸齒雙蓋蕨:植株本身較硬,主軸的溝明顯但無鱗毛。
用途
食用(嫩葉可食)。藥用(葉汁塗布,治皮膚病)。
成株與幼株的型態差異頗大。幼株羽片部分十分脆弱易折斷,也常見被蟲吃到剩下較粗的葉脈,觀察時要小心。
食草植物(帶錨紋蛾幼蟲食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ロハノコギリシダ(広葉鋸羊歯)<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
學名: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
簡誌:葉至少為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以一點著生於羽軸上,小羽片至多由葉緣裂入至葉緣及小羽軸間的 1/2,孢子囊群較靠近裂片中軸或小羽軸,裂片側脈以二叉為主,偶有單一不分叉者,小羽片 18x4 cm。
別名:烏來蕨。膨大雙蓋蕨。烏來雙蓋蕨。毛柄短肠蕨(中國植物誌:Allantodia dilatata)
原產地:日本、中國大陸、印尼及台灣。台灣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21010 韭菜(細葉韭菜),果期

▲三貂嶺 20221010 韭菜(細葉韭菜),蒴果倒心狀三稜形,裡頭種子為中藥材
主要特徵
果實為蒴果,倒心狀三稜形,綠色,長 0.4~0.5 公分;種子黑色,扁平,類半卵圓形,邊緣具稜。花果期 7~10 月。
相關小常識
聽一些農夫說,這是本土種韭菜,味道比一般韭菜濃郁,而且收成量不大,一般都是不灑農藥,自家吃在開花前的韭菜葉。為了取得種子,就會讓韭菜開花結果;但當花開後,聽說韭菜就變得比較不好吃了。細葉韭菜比起一般常見韭菜(寬葉)水分含量足,香味濃郁,老饕們會更加喜歡這種韭菜。
在台灣的韭菜分寬葉韭菜和細葉韭菜(本土種),細葉韭菜先收納到這裡。韭菜吃莖葉的稱為「葉韭菜」,吃花的叫「花韭菜」,將韭菜蔭蔽起來,使其莖葉黃嫩軟化稱「韭黃」,俗稱「白韭菜」。
用途
韭菜裡面的胡蘿蔔素較多,僅次於胡蘿蔔,比大蒜多。藥用(根:溫中,行氣,散瘀。治胸痺,食積腹脹,衄血,消渴,痢疾,跌打損傷;種子:補肝腎,暖腰膝,壯陽固精。治陽萎夢遺,小便頻數,遺尿,腰膝酸軟,淋濁)。壯陽等效果目前無科學證據支持。
藥用:韭菜子:用於腎虛陽痿,遺精尿頻,或白帶過多;肝腎不足,腰膝酸軟,冷痛。
韭菜株體含極多的葉紅素、蛋白質、脂肪及維他A、B、C,同時含有揮發性油,在藥用上有去瘀生新,消腫散瘀之效,除內服外亦可外敷,如跌打瘀傷,皮膚呈瘀黑。可將新鮮韭菜搗爛,敷在患部, 1 日換 3 次,並多食用韭菜,具有「裏應外合」之效。韭菜味辛性溫,可殺菌驅蟲,清除清除腸胃積滯,促進消化。另由寒氣引發的呃逆,飲用韭菜汁,呃逆即可停止。炒食韭菜必須趁熱吃,才能風味鮮美,莖葉含多量纖維質,對於便秘有食療功效。吃過韭菜口腔若留有異味,可吃些鹹梅,即能消除口腔異味。
基本資料
和名:ニラ(韮、韭)<Allium tuberosum>
學名:Allium odor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韭菜花、韭黃、起陽草
原產地:起源於西伯利亞-蒙古-華北大草原。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21010 雨天中的粗毛日本雞屎樹

▲三貂嶺 20221010 粗毛日本雞屎樹,花序,花內面上半部被毛

▲三貂嶺 20221010 粗毛日本雞屎樹,果實,橢圓形(未熟,熟果紫黑色)
主要特徵
灌木,枝條及小枝條披短絨毛。葉革質,窄長橢圓形或窄橢圓型,10-15公分長,3-5公分寬,基部楔型,尖端長漸尖,上部於中肋處略披絨毛,下部密披短柔毛;二級脈5或6對,小葉脈網格狀,具肋間;托葉窄三角形,約0.2公分長,披毛,老時脫落;葉柄密披絨毛,0.1-0.13公分長。花序為腋生,花序柄0.3-0.5公分長,花無柄;花萼鐘形,0.4-0.5公分長,外側披絨毛,裂片5枚,約0.05公分長、花冠高腳托盤狀,約0.12公分長,花冠筒除內側基部外皆披短柔毛,外側上方1/3披短絨毛,裂瓣5枚,約0.3公分長;雄蕊5枚,吳炳,花藥長橢圓形,約0.2公分長,接合處披短柔毛;花柱絲線狀,約1公分長,柱頭5分枝。核果球狀,直徑約0.6公分,光滑無毛;種子5枚。
基本資料
學名:Lasianthus japonicus var. satsumensis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21010 長在民家路邊的蒜香藤,靠近時有一股接近蒜的香味(明明就不像)

▲三貂嶺 20221010 蒜香藤,葉表

▲三貂嶺 20221010 蒜香藤,葉背

▲三貂嶺 20221010 蒜香藤,葉序

▲三貂嶺 20221010 蒜香藤,花序

▲三貂嶺 20221010 蒜香藤,花內部,聚集了許多螞蟻
主要特徵
木質藤本。栽培時需設立棚架,使其攀緣圍籬、牆垣生長。蔓莖枝條的長度,可達數公尺以上,莖的表皮光滑,幼莖呈綠色,老莖呈褐色。
蒜香藤因屬蔓性植物,栽培時需設立棚架,使其攀緣圍籬、牆垣生長。蔓莖枝條的長度,可達數公尺以上,莖的表皮光滑,幼莖呈綠色,老莖呈褐色。葉為三出複葉,對生,由 3 枚小葉組成,小葉長 6~10 公分,寬 2~5 公分,橢圓形,先端尖。花為聚繖狀花序、腋生;每當花朵盛開時,密集的花朵成串;一般而言老株開花比新株開花多而密集,且花及葉都帶有蒜香味。
基本資料
學名:Bignonia chamberlaynii Sims
簡誌:無描述。
別名:張氏紫薇、紫鈴藤
原產地:印度、哥倫比亞、阿根廷等地。台灣全島普遍栽植。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21010 在枯木上長出來的粗硬春孔菌

▲三貂嶺 20221010 在枯木上長出來的粗硬春孔菌,菌褶部分多孔
主要特徵
一年生,木質,菌蓋平伏至半圓形,經常多個相互癒合,單一菌蓋2-6.5cm寬,初乳白色,然後逐漸被覆紅~紅褐色的角質層。
菌孔角形~迷宮狀,乳白~淡黃褐色,1-2個/mm。菌管淺黃色,長可達2mm。生長期間約是在春夏兩季之間。
基本資料
學名:Earliella scabros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低海拔山區枯木上常見。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