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李

2023/02/12 15:05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花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麥李,花序

主要特徵


灌木,高0.5-1.5米,稀達2米。小枝灰棕色或棕褐色,無毛或嫩枝被短柔毛。冬芽卵形,無毛或被短柔毛。葉片長圓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長2.5-6cm,寬1-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最寬處在中部,邊有細鈍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或在中脈上有疏柔毛,側脈4-5對;葉柄長1.5-3毫米,無毛或上面被疏柔毛;托葉線形,長約5毫米。花單生或2朵簇生,花葉同開或近同開;花梗長6-8毫米,幾無毛;萼筒鐘狀,長寬近相等,無毛,萼片三角狀橢圓形,先端急尖,邊有鋸齒;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雄蕊30枚;花柱稍比雄蕊長,無毛或基部有疏柔毛。核果紅色或紫紅色,近球形,直徑1-1.3cm。花期3-4月,果期5-8月。2n=16。

近似物種


白花重瓣麥李Cerasus glandulosa f. albo-plena
粉花麥李Cerasus glandulosa f. rosea
粉花重瓣麥李Cerasus glandulosa f. sinensis

台灣栽培以白花重瓣麥李 Cerasus glandulosa f. albo-plena為主。開花期冬至春季。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用途


藥用(治津枯腸燥,食積氣滯,付脹便秘,水腫,腳氣,小便淋痛)。

基本資料


學名:Cerasus glandulos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中國華中、華南各省。生於山坡、溝邊或灌叢中,也有庭園栽培,海拔800-2300米。日本有分佈。

進入閱讀更多...

火燄木

2023/02/12 14:29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火燄木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火燄木,掉落的花側面,背後為竹柏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火燄木,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火燄木,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株高 12~20 公尺,樹幹直立,灰白色,上部枝條多。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對生,上下層呈十字交叉,長約 50 公分,時有三出複葉,全緣,先端尖,葉脈凹狀極明顯,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花自枝條端結蕾,花苞萼片向內彎曲聚生,呈圓形,小花自圓形的花苞外圍逐漸綻開,花頂生在樹冠層的頂端,徑約 10 公分,遠遠看似樹頂著火一般,花似燃燒中的熊熊火燄,色豔如火,極為悅目美觀。花謝後隨即結果,蒴果為長橢圓狀被針形,果皮赤褐色,內有種子,可用於播種,種子有翅。春季或秋季開花;花會在晚上開放,並發出「臭狐」般的難聞氣味。

用途


食草(青擬蛺蝶)。藥用(根:收斂,健胃,止瀉。治胃病,胃痛,下痢;花:治胃潰瘍)

基本資料


學名: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
簡誌:無描述。
別名:火焰木
原產地:原產熱帶非洲西部地區。歸化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美麗刺桐(火炬刺桐)

2023/02/12 13:03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葉,到了冬天葉子幾乎掉光,剩下這一小撮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總狀花序,頂生。花序下採蜜的為綠繡眼(和名:メジロ)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樹幹上面佈滿瘤狀黑刺

主要特徵


落葉大喬木。株高9~15m,樹幹上面佈滿瘤狀黑刺;枝條上有銳刺。葉的描述:三出複葉,葉表濃綠色有光澤,羽狀脈6~8對;小葉廣卵形或卵狀菱形,葉柄有短絨毛,基部帶有一對腺體。花序及花被的描述:花頂生,總狀花序,朱紅色的蝶形花,花萼分裂為看似辣椒的條狀花朵。盛開於落葉之後,凋落時會轉成紫紅色。果實及種子描述:莢果呈念珠形,長10~12cm;莢果成熟後變成黑褐色,裂開後露出紅褐色種子。

冬天葉子幾乎完全掉光。

參考自植物園:美麗刺桐<Erythrina speciosa Andrews

近似物種


不少植物園志工解說與網頁仍然以火炬刺桐<Erythrina caffra Thunb.>來命名,別名:南非刺桐、金剛刺桐。

Wikipedia 維基百科中近似植物
南非刺桐:<Erythrina caffra
非洲刺桐:<Erythrina acanthocarpa> acanthocarpa 拉丁語意思為:棘果
南非象牙紅:<Erythrina lysistemon> lysistemon 拉丁語意思為:裂解

美麗刺桐<Erythrina speciosa>speciosa 拉丁語意思為:美麗的
以上感謝古訓銘老師與周正隆先生的指證與說明,資料參考自台灣豆科植物圖鑑。

用途


可作傢俱。嫩葉可食。樹皮可治風溼性關節炎。葉可驅蟲及止吐。

培育方式


性喜高溫,耐風、耐鹽、抗潮,喜陽光。 土質要求不嚴,需水量少,否則根易爛。

基本資料


學名:Erythrina speciosa Andrews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象牙花(香港)、雞冠刺桐
原產地:巴西, 巴拉圭, 阿根廷。性喜高溫,耐風、耐鹽、抗潮,喜陽光。 土質要求不嚴,需水量少,否則根易爛。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細葉百合竹

2023/02/12 12:35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細葉百合竹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細葉百合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細葉百合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細葉百合竹,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細葉百合竹,果

主要特徵


多年生常綠灌木植物,地下莖木質化,莖可達三公尺餘,斜昇,有明顯葉痕,單葉,叢生狀,成旋疊式簇生,葉劍形,葉端漸尖,基部鞘狀,全緣葉,葉片長,除近先端處外,葉脈中肋顯明,葉濃綠色,無葉柄,兩性花,圓錐花序,花序長,生於枝頭,苞片暗紅,花多而密生,花被狹鐘形,花被筒長狀,基部合生,花被片六枚,平展狀,綠白色,雄蕊六枚,從花被筒基部生出,花絲絲狀,花藥二室,縱裂,雌蕊心皮三枚,合生,花柱細長,一枚,柱頭頭狀、乳頭狀、三裂,子房無柄,子房上位,子房三室,中軸胎座,每室具一胚珠,漿果,熟果橙黃色。

近似物種


常見之龍血樹(虎斑木)屬Dracaena reflexa(百合竹)系列品種有約10種。

細葉百合竹(Dracaena reflexa 'Anita')雖有稱之「番仔林投」者,但原生種番仔林投的學名Dracaena angustifolia,兩者學名不同,且花不盡相同,番仔林投的苞片偏綠白,而細葉百合竹苞片暗紅,兩者係不同品種,可能是園藝引進時,一時無妥適名字,援用近似的番仔林投為名,中文名常約定成俗,或許稱番仔林投亦無不可,另Dracaena reflexa var. angustifolia近似細葉百合竹,或許是細葉百合竹的異名。

基本資料


學名:Dracaena reflexa 'Ani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園藝栽培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富士櫻(三色櫻)

2023/02/12 12:33


▲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212 在大樓旁生長地很茂盛的台灣富士櫻,今年與寒緋櫻開花差不多時間


▲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212 台灣富士櫻,花序


▲台北植物園附近 20230212 台灣富士櫻,樹幹,樹皮淺灰色,老莖常呈片狀剝落。

主要特徵


台灣的富士櫻(暫訂:台灣富士櫻)的花期在2月下旬至3月,比緋寒櫻稍晚一些,花為單瓣5枚,先落葉再開花,花朵叢生或呈繖形花序排列,腋生。

落葉性喬木。單葉,互生,倒卵狀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紙質,基部圓形,先端具有尾尖,有鋸齒緣。托葉撕裂狀,早落。葉柄綠色,光滑無毛,具有溝槽,頂端有一對突出的腺體。中肋於表面凹下,背面隆起,側脈每邊約8至10條,於背面隆起。兩性花,叢生或呈繖形花序排列,腋生,花萼鐘形,黃綠色或褐綠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花萼筒與子房合生或離生。雄蕊多數,著生於花萼筒口處,花絲線形。雌蕊心皮1枚,胚珠2枚,側生,下垂狀,花柱細長,頂生,柱頭盾形,邊緣胎座或中軸胎座。樹皮淺灰色,老莖常呈片狀剝落。

台灣的富士櫻是台灣原生種山櫻花緋寒櫻(台灣山櫻)與日本豆櫻(マメザクラ)的嫁接雜交品種。

日本豆櫻(マメザクラ)為関東・中部・近畿附近的日本原生種櫻花,尤其富士山周邊與箱根附近尤勝,所以也叫做富士櫻(フジザクラ)或箱根櫻(ハコネザクラ)。由於樹型無法長得高大,且花小之特徵所以被稱做豆櫻,也容易培育出變種的品種,為多數栽培種的母種。wikipedia:マメザクラ

備註:在這裡訂為台灣富士櫻,怕名詞上與日本的富士櫻容易混淆了。

基本資料


和名:
學名:Cerasus kanzakura<日本豆櫻 x 台灣山櫻:Cerasus incisa x campanul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三色櫻、富士櫻、寒櫻
原產地:為台灣山櫻與日本山櫻之雜交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紅花月桃

2023/02/12 12:19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紅花月桃,花序與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紅花月桃,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紅花月桃,近基部的柄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有膨大的根莖,像薑一般,所以也叫「紅薑花」。葉子外形跟月桃很像,全株叢生狀,不同的地方在於月桃的花苞是黃綠色,而紅花月桃頂生穗狀花苞呈現艷紅色,酷似一支烈焰熊熊的火炬,濃綠色披針形的葉子配上頂生穗狀的艷紅色花苞,極具美感及觀賞價值。

用途


紅色花苞是切花常用的上等花材之一,每枝花苞約能維持15天左右。

基本資料


學名:Alpinia purpurata (Vieill.) Sch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紅花月桃、紅薑花
原產地:原產於印度、摩奴加島、新喀里多尼亞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地湧金蓮

2023/01/29 12:03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佛教植物區內,看起來沒有精神的地湧金蓮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地湧金蓮,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地湧金蓮,葉背,葉大型,長橢圓形,葉柄下部增大成一抱莖的葉鞘。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地湧金蓮,花序

主要特徵


多年生具根莖、叢生草本,多次結實;假莖矮小,高不及 0.6 公尺,基部不膨大;真莖在開花前短小。葉大型,長橢圓形,葉柄下部增大成一抱莖的葉鞘。花序直立,直接生於假莖上,密集如球穗狀;苞片淡黃色或黃色,乾膜質,宿存,每一苞片內有花 2 列,下部苞片內的花為兩性花或雌花,上部苞片內的花為雄花;合生花被片先端具 5(3+2) 齒,離生花被片先端微凹,凹陷處有短尖頭;雄蕊 5 枚;子房 3 室,胚珠多數。漿果三稜狀卵形,被極密硬毛。種子較大,扁球形,腹面有大而明顯的種臍。

用途


假莖作豬飼料;藥用:花可入藥,有收斂止血作用,治白帶、紅崩及大腸下血;莖汁用於解酒醉及草烏中毒。佛教寺院五樹六花的代表花卉之一。

基本資料


學名:Musella lasiocarpa (Fr.) C. Y. Wu ex H. W. Li.
簡誌:無描述。
別名:地母金蓮、千瓣蓮花、地涌金莲<植物智:Musella lasiocarpa (Franchet) C. Y. Wu ex H. W. Li
原產地:中國雲南省中部至西部,多生於海拔 1,500~2,500 公尺的山間坡地或栽於庭園內。臺灣於 1996 年引進種植。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蒲桃

2023/01/29 12:00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蒲桃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蒲桃,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蒲桃,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蒲桃,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30129 蒲桃,樹幹

主要特徵


屬常綠小喬木,分枝錯綜形成圓錐形或短卵形樹冠。葉薄、革質、全緣,長橢圓狀披針形,表面暗綠色,光澤,背面淡綠色或黃綠色。嫩葉淺紫紅色。花於一至四月開放,花期甚長,2~6枚花簇生於小枝頂端,形成聚繖花序,雄蕊呈細絲放射的粉撲狀,具芳香,花瓣淡黃綠色或帶綠白色。果實於五月下旬開始成熟,球形,卵形或扁球形,每果重約 14~26 公克,外皮淡黃白色,略帶紅暈或杏黃色,水分少,味甘帶玫瑰香氣,肉薄中空,種子 1~3 粒。

用途


食用(果皮可吃,也可製為飲料)。藥用(果皮:暖胃健脾,補廢止咳,破血消腫。治胃寒呃逆,脾虛泄瀉,久痢,廢墟寒嗽,癭瘤;種子:健脾,止瀉。治脾虛泄瀉,久痢,糖尿病。葉:涼血解毒。治泄瀉,痢疾,外傷出血;根皮、果實:涼血收斂。治泄瀉,痢疾,外傷出血)。

基本資料


英文名:Rose Apple
學名:Syzygium jambas (L.) Alston
簡誌:無描述。
別名:香果、鳳鼓、蒲桃(中国植物志:Syzygium jambos (L.) Alston)
原產地:中國華西及東印度,引進栽培為果樹及園林樹。台灣生於河邊、河谷溼地及栽培,野地山麓常可看見自行繁衍的族群,中、南部及東部較常見栽種。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瘤足蕨

2023/01/23 13:48


▲二子坪 20230123 生長在中海拔地區林下遮蔭處的瘤足蕨


▲二子坪 20230123 瘤足蕨,葉表,一回羽狀深裂,下方的裂片較長(近基部)


▲二子坪 20230123 瘤足蕨,葉背


▲二子坪 20230123 瘤足蕨,葉柄


▲二子坪 20230123 瘤足蕨,基部附近,根莖有瘤狀氣孔帶

主要特徵


瘤足蕨科蕨類都具有兩型葉。營養葉葉形較寬,孢子葉葉形細長,葉緣反捲成假孢膜。基部多少膨大。莖直立,塊狀;葉柄長12-20cm,基部多少膨大,具瘤狀之氣孔帶;葉一回羽狀深裂,營養葉長35-45cm,寬10-15cm,葉背與葉表同色;裂片平展或鐮形,長5-10cm,下側裂片較長,頂羽片基部有1-2個小裂片;孢子葉長45-75cm,柄長35-45cm,羽片窄線形,葉緣反捲成假孢膜。

基本資料


和名:キジノオシダ(雉の尾羊歯)<Plagiogyria japonica>
學名:Plagiogyria adnata (Blume) Bedd.
簡誌:不具小葉柄,葉背和葉面同色,頂羽片羽裂、漸縮,羽片卵圓形至圓形。
別名:鐮葉瘤足蕨、小瘤足蕨、嶺南瘤足蕨、瘤足蕨<植物智:Plagiogyria adnata (Bl.) Bedd.>
原產地:產於閩、瓊及南洋羣鳥、菲律賓及印度南部。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異葉卷柏

2023/01/23 13:05


▲二子坪 20230123 疫情下的異葉卷柏,似乎長得特別茂盛,羽葉末端長出孢子囊穗


▲二子坪 20230123 異葉卷柏,葉表


▲二子坪 20230123 異葉卷柏,葉背


▲二子坪 20230123 異葉卷柏,孢子囊穗(日本稱無性芽/殖芽)

主要特徵


下半部不分支,上半部至少三回分支。(側枝之間會互相重疊或枝幹迴旋狀),孢子囊穗四面體形。
在日本的異葉卷柏特徵中還有葉背緣有白膜狀,並有刺狀的凸尖(日本:背葉の縁に白膜があり、先は芒状に尖る。)

近似物種


低海拔及中海拔常見卷柏類:全緣卷柏異葉卷柏生根卷柏。中海拔則偶見疏葉卷柏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ヌカタヒバ(犬片檜葉)<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
學名: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
簡誌:主莖直立,約55cm高,主軸上的小葉貼伏莖上,四列小葉不並排,孢子囊穗四面體形。
別名:江南卷柏、江南卷柏<中国植物志: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
原產地:分布中國大陸、日本(石垣、西表島など)、菲律賓,臺灣全省低海拔山區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