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蕨步道 20201213 粗裂地錢
▲魚蕨步道 20201213 粗裂地錢,杯狀體
主要特徵
葉狀體淡綠色或鮮綠色,邊緣具紫紅色,連續叉狀分枝,寬3-9毫米,長0.5-1.2厘米,邊全緣,有時波曲。表皮細胞1-2層,薄壁。氣孔直徑50-95微米,3-7個細胞環繞,筒形,高4-6個細胞。橫切面的基礎細胞厚,中部20-30個細胞厚,向兩側漸薄,常無腔隙,老的葉狀體腹面常紫紅色。腹鱗片大,4列,卵形或近似圓形,油胞分散;附器紫紅色或橘紅色,有時透明,卵形,基部心形,先端銳或鈍,或1-3個細胞長尖,全緣或具不規則鈍齒。
雌雄異株。雌托生於葉狀體先端,稀側生,托柄長1-3厘米,具2-3條假根槽,基部鱗片大,紫色或透明;蒴托大,直徑3-8毫米,5-10個裂瓣,裂瓣寬片狀,先端截齊形或具微凹,展開時與基部同寬或寬於基部。雄器托生於葉狀體先端;托柄較短,長0.5-1.5厘米,具2條假根槽;鱗毛少,線披針形,透明,生於托柄基部的較大;雄器托5-10裂瓣,圓盤形淺裂,邊緣紫色或透明,全緣或有缺刻。孢子褐色,直徑19-21微米。芽杯大,邊緣具粗裂瓣,高9-18細胞,有1-3個細胞毛尖,基部1-2個細胞寬,外面有1-2細胞構成的瘤。
地錢的營養繁殖主要是無性芽(gemmae),胞芽生於葉狀體背面中肋上的綠色杯狀體(cupule)中。
基本資料
學名:Marchantia paleacea
別名:
原產地:台灣生於林下石壁或土地上。分布於中國、日本、喜馬拉雅地區、印度、歐洲、北美洲也有。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01111 山芙蓉,花
▲魚蕨步道 20201111 山芙蓉,正在形成瘦果中(齊熟)
主要特徵
花期在8至10月,果期在11至12月,花開放時徑為9至15公分,初為白色,午後變為稍帶粉紅色,下午變為粉紅色。
近似物種
山芙蓉:葉形呈廣三角心形。葉背、花萼、葉柄為長毛。葉子末端較鈍。花剛開的時候是由白色漸變為粉紅色。
木芙蓉:葉形呈五角狀心形外,甚至有重瓣變種出現。葉背、花萼、葉柄為剛毛。葉子末端較尖銳。花剛開的時候是由粉紅色漸變為深紅色。
用途
木材(木屐)。食用(花瓣)。藥用(根部)。
基本資料
學名:Hibiscus taiwanensis S. Y. Hu
簡誌:灌木,枝、葉柄被硬直毛。葉紙質,近圓形,3-7裂,裂片扁三角形,全緣或圓齒緣;葉柄長10-17 cm,被長直毛。花白色,變淡紅色;附萼片被長直毛;萼片被絨毛狀星狀毛。
別名:狗頭芙蓉、臺灣山芙蓉、台湾芙蓉<植物智:Hibiscus taiwanensis S. Y. Hu>
原產地:台灣全省平野至海拔1,200公尺以下山區都是它的分布範圍。蘭嶼也可見其蹤跡。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01213 茶
▲魚蕨步道 20201213 茶,花
主要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白色、光滑,高可達 3 公尺,為便利茶葉採摘,多矮化至 1 公尺左右。葉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鋸齒,平滑無毛,有時被有短毛,長 5~10 公分。花白色,秋間腋生,通常有芳香,徑 2.5~3 公分,花梗長 0.5~1 公分,萼外面殆平滑無毛;花瓣通常5枚,圓形,花絲近離生。
用途
茶以發酵程度分為:不發酵茶(綠茶)、半發酵茶(青茶、烏龍茶)以及全發酵茶(紅茶)。
台灣四大茶系:阿里山茶系(嘉義梅山鄉山區為中心,以青心烏龍為代表)、凍頂茶系(原產地在台灣南投縣的鹿谷鄉,主要以青心烏龍為原料製成的半發酵茶為代表)、梨山茶系(梨山地區附近生產烏龍茶之梨山茶為代表)、北部山區茶系(以臺北文山地區的文山包種茶為代表)。
基本資料
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簡誌:無描述。
別名:烏龍茶、茶、茶樹
原產地: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01213 走燈苔
主要特徵
屬於提燈苔科(Mniaceae)的匍匐型苔類,淡綠至青綠色。葉卵圓形,乾燥時葉皺縮; 葉緣常有細齒。中肋一條達葉尖。葉細胞方形。葉緣細胞分化,呈狹長形。常見於環境濕度高的公園或花圃的土面上。
植物體黃綠色;主莖匍匐、側枝傾立(有時直立);乾燥時葉片皺縮;假根發達,紅褐色,生於葉腋,抓土力強!
基本資料
學名:Plagiomnium sp.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01213 著生在樹上的山蘇花
這裡的山蘇花規模,似乎比前幾年來的小,山蘇花之下一起混生的大黑柄鐵角蕨應該為二回以上,也小至二回,這裡光線越來越充足後,似乎非蕨類植物的生長與速度也比蕨類的拓展能力也會快許多。
主要特徵
與台灣山蘇花類似,海拔約在600-1100公尺。
用途
山地同胞取其芽搗碎敷創傷,而且捲曲嫩葉可炒、煮食,亦可以煮稀飯和做泡菜。
近似物種
判別參考方法:
孢子囊群達葉緣→山蘇花(中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有稜→南洋山蘇花(中低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無稜→臺灣山蘇花(低海拔)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タニワタリ(大谷渡)<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
學名: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
簡誌:植株叢生成巢狀,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長,長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名:大鳞巢蕨、山苏花<中国植物志:Neottopteris antiqua (Makino) Masamune>
原產地:台灣廣泛分布於全島中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數量中等偏多。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單花牻牛兒苗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單花牻牛兒苗,單生花
主要特徵
草本。莖直立,被疏柔毛;節上具2拖葉。葉圓腎形,3-5略深裂。花單生,粉紅色;花梗長2.5-3.5cm。開花期在六月中旬至八月上旬。果實在七月下旬至九月下旬間成熟。
關連人物
關於早田 文藏(中名或學名以紀念早田/Hayata)。
基本資料
注音:單花牻(ㄇㄤˊ)牛兒苗
學名:Geranium hayatanum Ohwi
簡誌:莖直立,被疏柔毛;節上具2托葉。葉圓腎形,3-5略深裂。花單生;花梗長2.5-3.5 cm。
別名:早田氏香葉草、單花香葉草、單花牻牛兒苗
原產地:台灣中央山脈高海拔地區。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神秘果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神秘果,果實(未熟)
主要特徵
神秘果每年有 2 次明顯的花果期,即 2~3 月開花,4~5 月果子成熟,4~5 月第二次開花,至 6~7 月果子成熟。
用途
食用(紅色果實拔除蒂頭後,即可整顆食用)。食用神秘果的果肉後,再來吃富含水果酸的水果,如檸檬、蘋果、番茄、鳳梨、芒果、百香果等,水果味覺會轉化至可口香甜。欲中斷變味效果,飲溫熱水即可使味覺回復。
基本資料
學名:Synsepalum dulcific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神秘果,變味果、蜜拉聖果
原產地:熱帶西非,迦納、剛果一帶。台灣北、中、南都有園藝園區專業栽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厚葉盤花木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厚葉盤花木,十分奇特形狀的花
主要特徵
在溫室栽培的情況下全年都會開花結果。加上花序軸,整個植株可以高達40-45公分,花像一個鑲著皺邊的淺盤,在台灣園藝界把它的商品名稱取為「黑魔盤」。
有地下莖,草本肉質,高約 20~40 公分。葉隨莖的生長,逐漸往上近輪生,紙質,長 10~20 公分,寬 5~8 公分,葉尖銳尖,葉基微內凹,正面翠綠,蠟質,背面淡綠色,葉脈明顯,柄長 10~15 公分,葉柄基部常帶紫紅色澤。花生於主莖的葉簇間,柄長 10 公分以上,上部發育成盤狀花檯,或扭曲的片狀花柱,盤狀花檯上密布雌花,扭曲狀花柱長出紅色小花。
近似物種
琉桑屬或叫臭桑屬(Dorstenia)的植物全世界約有170種,從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北、印度,到熱帶美洲的低地都有分佈,其中許多種的根莖肥厚,甚至某些種類被歸類到多肉植物。它們的耐寒性差,降霜區域必須以盆栽方式在溫室栽培,誤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個屬的植物植株與葉型多變,但共同的特徵就是有著像盤子一樣的花序。
基本資料
學名:Dorstenia elata Hook(台中科博館)
簡誌:無描述。
別名:厚葉盤花木、黑魔盤、巴伊亞琉桑、巴伊亞臭桑
原產地: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北、印度,到熱帶美洲的低地都有分佈。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太陽秋海棠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太陽秋海棠,花序
主要特徵
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全株匍匐狀,密被毛,莖短,帶肉質,多汁,單葉互生,葉斜圓形、斜心形,形如瓜葉,端部鈍,基部心形,不等側,葉全緣至疏齒狀,葉墨綠色,脈處具黃白至草綠色斑紋,葉兩面具毛,如泡狀突起,地毯狀,掌狀脈,次脈羽狀,具托葉,膜質,葉柄長,偏紅棕色,單性花,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聚繖花序,花序腋生,花軸直立或斜伸,叉狀分枝,具苞片,雄花花被鐘形至幅形,開展狀,略整齊,花粉紅至白色,通常白色雄花花被片約二至四枚,離生,排成二輪,外輪被片半圓形、狹卵形、橢圓形,內輪被片較小,雄蕊多數,花絲離生或基部合生,花藥黃色,雌花花被與雄花相似,被片約二至八枚,二輪,內輪者較小,離生或基部合生,雌蕊一枚,雌蕊心皮三枚,合生,花柱三歧,柱頭二至五裂,子房下位,子房一至四室,二至四室者是中軸胎座,一室者是側膜胎座,蒴果,三角稜狀,具三翅,種子多數,細小,淡褐色,光滑。
基本資料
英文名:Sun Changing Begonia、Rhizomatous Begonia
學名:Begonia soli-mutata L. B. Sm. & Wassh.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索利穆塔塔秋海棠、索利秋海棠、索莉慕特秋海棠、地毯秋海棠、巴西變色秋海棠
原產地:原產於巴西東部與北部,多園藝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二歧鹿角蕨
▲典藏植物園 20201205 二歧鹿角蕨,葉背的孢子囊群
主要特徵
鹿角蕨為附生性氣生植物,可附生於樹幹、岩石、蛇木板、蛇木柱生長。葉有兩型,其一為不稔性假葉,即基生不育葉(營養葉),呈圓形或扇形,原為綠色,成熟時轉為乾褐色,能包覆基部之附著物;另一為有稔性的正常能育葉(孢子葉),葉背能生長孢子囊群,懸垂性,形似鹿角。
近似物種
台灣較常見的鹿角蕨類植物有三:一為掌葉鹿角蕨(P. bifurcatum),別名二歧鹿角蕨。一為印度鹿角蕨(P. wallichii),別名沃爾切鹿角蕨。一為長葉鹿角蕨(P. willinckii),又稱爪哇鹿角蕨、重裂鹿角蕨或銀葉鹿角蕨。
基本資料
學名:Platycerium bifurcatum (Cav.) C. Chr.
簡誌:
別名:掌葉鹿角蕨
原產地: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沿海地區的亞熱帶森林中,以及新幾內亞島、小巽他群島及爪哇等地。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