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牛膝

2020/11/21 12:43


▲加九寮溪 20201121 柳葉牛膝


▲加九寮溪 20201121 柳葉牛膝,果序

草本。它的莖節都有明顯的膨脹,看起來就像是牛的膝關節,所以叫做牛膝。進入結果階段時,花苞則會平伏花梗,果實會沾黏在人的衣物或動物在食用果實後,將其種子帶至其他地方。

食用(嫩莖葉,炒食或煮蛋花湯)。藥用(全草:其功能為祛瘀止痛,強筋骨,利關節,活血通經,補肝腎,解痙,利尿,降壓,興奮子宮。主治風濕痺腫,腰腿疼痛,跌打損傷,齒齦腫痛,淋疾,經閉,經痛,高血壓)。

「牛膝屬」種檢索表:
退化雄蕊,且附生絨毛,葉緣是否平整
│├ 台灣牛膝(有)
│└ 印度牛膝(無)
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
│└ 柳葉牛膝
葉長橢圓形,倒卵形或圓形。
├ 葉先端銳尖或鈍,具短突尖,退化雄蕊頂端具長緣毛。
│└ 土牛膝
└ 葉先端漸尖,退化雄蕊頂端無緣毛。
 ├ 牛膝(較多)
 └ 日本牛膝(較少)

學名:Achyranthes longifolia (Makino) Makino
簡誌:莖近方形,疏被毛。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兩端漸尖,疏被毛。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台灣全島低海拔之森林內。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洋紫荊

2020/11/21 12:05


▲紅河谷 20201121 洋紫荊


▲紅河谷 20201121 洋紫荊,花白色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葉革質,有時心形,長 11~14(有時達 18 ) 公分,裂片鈍形或有時銳形。繖房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毛;花瓣倒披針形,淡紅色,長 4~5 公分,瓣柄有白色條紋;有藥雄蕊 3~4;子房具長柄,莢果線形,長 13~30 公分,寬 2~3 公分。

近似物種


開花淡粉紅色後變白色者稱粉白羊紫荊。
洋紫荊 11、12月開花,果期約在1-2月,果實較羊蹄甲長,葉長>葉寬=洋紫荊
艷紫荊不結果,為羊蹄甲洋紫荊的自然雜交種,羊蹄甲是春天開花,雄蕊數3枚。

學名:Bauhinia purpurea L.
簡誌:小喬木,枝條無毛。葉寬卵形至圓形,通常寬大於長,徑6-12 cm,脈9-13,兩面無毛,先端二裂1/3至1/2;裂片通常向中肋彎折,先端圓形至銳形。花瓣窄披針形,粉紅色轉白色或淺紫色。莢果長20-25 cm。
別名:洋紫荊、紫花羊蹄甲、羊蹄甲、玲甲花<中国植物志:Bauhinia purpurea L.>
原產地:台灣全島平地普遍栽培逸出。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毛脈三葉五加

2020/11/15 14:06


▲菜公坑 20201115 毛脈三葉五加


▲菜公坑 20201115 毛脈三葉五加,果實與果序

攀緣灌木。莖蔓性灌木,木質藤本,莖伸長,長 5~9 公尺,全株具有鉤刺。葉三出複葉,小葉 3 枚,但有時亦有小葉 5 枚者,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卵形,,先端銳尖,基部鈍或圓,有時為楔形,側脈 5~7 對,葉脈上表面密被硬毛,葉剛毛狀重細鋸齒緣。

食用(新芽嫩葉可直接炒食或煮湯,嫩枝枒經炒揉烘焙後製成茶)。

學名: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 (L.) S. Y. Hu var. setosus (H. L. Li) H. Ohashi
簡誌:毛脈三葉五加與三葉五加之區別為葉脈上表面密被硬毛,葉剛毛狀重細鋸齒緣。
別名:刚毛白簕(植物智:Eleutherococcus setosus (H. L. Li) Y. R. Ling)
原產地:全島高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奧氏虎皮楠

2020/11/15 13:52


▲菜公坑 20201115 奧氏虎皮楠


▲菜公坑 20201115 奧氏虎皮楠,果實(未熟)

喬木。常綠小喬木,高可達 7 公尺,徑 15~20 公分。奧氏虎皮楠雖為常綠樹,當翌春新葉開放之初,老葉全部凋零,呈新舊交替現象,故被稱為交讓木。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為腋生或近似頂生的總狀或少數圓錐花序。果實為核果,橢圓形或長球形。種子表面有小疣狀突起,灰黑色。

關於植物命名以 俄氏 / 奧德漢(奧氏)(Richard Oldham,1837-1864)

學名: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Blume subsp. oldhamii (Hemsl.) T. C. Huang
簡誌:葉簇生,葉緣略反捲,下表面粉白。雜性或雌雄異株。果表面有小疣狀突起。
別名:五蕊虎皮楠
原產地:中國大陸、高棉、越南、朝鮮、日本。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濕潤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馬藍

2020/11/15 12:47


▲大屯山 20201115 馬藍


▲大屯山 20201115 馬藍,花序

主要特徵


草本,多年生一次性結實,莖直立或基部外傾。。花期 11 月。

稍木質化,高約 1 公尺,通常成對分枝,幼嫩部分和花序均被鏽色、鱗片狀毛,葉柔軟,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 10~20(~25) 公分,寬 4~9 公分,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稍粗的鋸齒,兩面無毛,乾時黑色;側脈每邊約 8 條,兩面均凸起;葉柄長 1.5~2 公分。穗狀花序直立,長 10~30 公分;苞片對生,長 1.5~2.5 公分。蒴果長 2~2.2 公分,無毛;種子卵形,長 0.35 公分。

近似物種


馬藍屬近似的植物:
馬藍:葉面近革質較光滑,葉子也較寬,無毛。
台灣馬藍:葉面無光澤近紙質葉子較尖,葉及花萼有毛。
蘭崁馬藍:葉闊卵或闊橢圓形。

除了菊科的馬蘭與爵床科馬藍是不同植物。另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關於藍染。藍草的種類-山藍,其中說明藍草種類有二:山藍,名別:山菁、大菁、馬藍、茶藍、琉球藍(原產於印度阿薩姆地區);與馬藍,名別:山藍(台灣野生種)為不同植物,對照學名之後,似乎就與網路上流傳的資料有矛盾了,值得再釐清才是。

用途


藥用(傳染性肝炎等)。染料(十六世紀晚期,由荷蘭人大量引進,藍染染色用,使用根莖部位)。馬藍為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0-100公分,下部木質化,上部分枝,有明顯節,節處膨大,節間有稜。

基本資料


學名:Strobilanthes cusia (Ness) Kuntze
簡誌:半灌木;幼枝被褐色短柔毛。葉膜質,倒卵、橢圓或卵形,長7-20 cm,寬3-8 cm,基部漸狹,幼時下表面脈上被褐色短柔毛。花無梗,對生而排成穗狀,淡紫色。
別名:山藍、藍草、染布青(莖為藍染的材料), 板藍根(藥用)
原產地:台灣、中國,廣泛分佈於南亞、東南亞至東亞溫暖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明橘

2020/11/15 12:35


▲菜公坑 20201115 大明橘,果期


▲菜公坑 20201115 大明橘,果序(熟果)

喬木。木材。染料(葉含鞣質)。藥用(用根煎水服,可治膀胱結石;葉可敷外傷)。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全體多枝,小枝光滑、粗壯。葉叢生枝端,革質,長橢圓披針形或倒披針形。低海拔山區稜線上常容易發現。

和名:タイミンタチバナ(大明橘)<Myrsine seguinii H.Lév>
學名:Myrsine sequinii H. Lev.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幼枝光滑。葉革質,長橢圓,長橢圓狀披針或披針形,光滑,先端銳尖具鈍頭,全緣,側脈多數,不明顯。花瓣卵形,近邊緣被毛。分佈全島低海拔地區。
別名:竹杞, 鐵仔、密花树、狗骨头、哈雷、打铁树(Rapanea neriifolia (Sieb. et Zucc.) Mez)
原產地:產於缅甸,越南,日本,中國西南各省以及台灣也有分布。海拔650-2400米的混交林中或苔蘚林中,亦見於林緣、路旁等灌木叢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果馬皎兒(紅果馬㼎兒)

2020/11/11 14:27


▲魚蕨步道 20201111 紅果馬㼎兒


▲魚蕨步道 20201111 紅果馬㼎兒,葉表

主要特徵


草質藤本。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5)中賦與本種(紅果,葉近三角形不裂者)、葉近於全緣,果實紅色。

基本資料


注音:紅果馬㼎(ㄅㄛˊ)兒
學名:Zehneria sp.(學名尚待查證)
簡誌:
別名:
原產地:產於台灣中北部(南投以北),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小花下田菊

2020/11/11 13:58


▲魚蕨步道 20201111 小花下田菊


▲魚蕨步道 20201111 小花下田菊,瘦果(上方側)

主要特徵


草本。這一變種的特點是,頭狀花序較小;總苞寬5-7毫米;瘦果較小,長2.5-3.5毫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棱狀橢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薄。也可作第一變種的變型或亞變型處理。很可能是一種罕見隨機個體變異。

近似物種


下田菊屬中有三種:下田菊小花下田菊以及寬葉下田菊

用途


藥用(治感冒,外敷治癰腫瘡癤,並治五步蛇咬傷,在雲南用以治瘧疾)。

基本資料


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 var. parviflorum (Blume) Hochr.
簡誌:本變種與下田菊之主要差別在於本變種植株較矮小,約20-60 cm高,葉卵橢圓形,頭花較小。
別名:小花下田菊<植物智:Adenostemma lavenia var. parviflorum (Blume) Hochreut.>
原產地:台灣零星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單葉雙蓋蕨

2020/11/11 13:16


▲魚蕨步道 20201111 單葉雙蓋蕨


▲魚蕨步道 20201111 單葉雙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單葉,全綠,具有葉柄。單一或成對的線形孢膜。葉柄上被覆黑色之窄披針形鱗片。為蹄蓋蕨科裡少數葉片是單葉的蕨類。資料上寫不常見,我卻十分常見,大多生長在人來往來稀少的岩石下或草堆裡。也見過建國花市以不同名稱在賣。

和名:ヘラシダ(箆羊歯)<Diplazium subsinuatum (Wall. ex Hook et Grev.) Tagawa>
學名:Diplazium subsinuatum (Wall. ex Hook. & Grev.) Tagawa
簡誌:長走莖,單葉,全緣,至多基部瓣裂。10~25cm長,約2cm寬,游離脈,脈不明顯。孢膜長形。
別名:篦羊齒
原產地:中國、日本、琉球、印度及斯里蘭卡;台灣及蘭嶼有產。平地至低海拔半遮蔭的山區,地生或岩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