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
2020/05/11 19:32
▲烏來內洞 20200511 毛木耳
台灣野外最常發現的木耳類。毛木耳外形與黑木耳相近,毛茸茸,質地堅硬而脆。主要生長於柳樹,桑樹,洋槐等闊葉樹幹上或腐木上。東北亞溫帶地區的食用以黑木耳為主,台灣與東南亞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則以食用毛木耳為主。
學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 T.) Sacc.
別名:白背毛木耳
原產地:
純白微皮傘
2020/05/11 18:04
▲烏來內洞 20200511 純白微皮傘
特色為純白色。常見木棲腐生菇類之一種,四季的中低海拔林區,數天生,肉質韌,不建議食用。
學名:Marasmiellus candidus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北半球地區
孔雀苔
2020/05/11 17:48
▲烏來內洞 20200511 孔雀苔,放大後像是蒲扇
本科的植物大多樹生、腐木生、土生、或石生。植物體中大型、直立,青綠色至黃綠色。主莖匍匐,支莖單一,上部常扁平羽狀或樹型分枝,貌似孔雀開屏或雀鳥尾形。葉片3列,側葉2列,腹葉1列。側葉卵形,兩側不對稱,中肋單一,葉緣細胞常有分化。
學名:Hypopterygium
別名:
原產地:
臺北巨山蟻(台北巨山蟻)
2020/05/11 17:29
▲烏來內洞 20200511 臺北巨山蟻(上方角度)
體長約 15 mm,大型蟻,體色黑色油亮, 大顎發達,胸部背板長筒狀由前至後漸縮,背面無棘刺並佈滿金黃色的絨毛,垂腹短,腹部有明顯的黑色環帶,各足黑色具光澤。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於樹林內遊走,通常單獨,行動並不敏捷。本屬有15種之多。
學名:Camponotus formosensis Wheeler, 1909 [特有]
別名:
原產地:
刺柄碗蕨
2020/05/11 17:14
▲烏來內洞 20200511 刺柄碗蕨
葉草質,四回羽狀複葉,葉軸很長,葉片可達數公尺以上,常蔓生成叢。葉柄、葉軸、羽軸上有鉤刺。
學名:Dennstaedtia scandens (Blume) Moore
簡誌:根莖長,具紅褐色毛,具倒刺,羽軸很長,藤本,葉四回,葉柄、葉軸、羽軸上有鉤刺。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普剌特草(老鼠拖秤錘)
2020/05/11 15:44
▲烏來內洞 20200511 普剌特草的花
▲烏來內洞 20200511 普剌特草的果
食用(微辣,味道不是很好)。果實約1.5公分左右,水分不算多,中心有空室,內有小小種子數顆。花約1公分以下。
看起來很類似的植物:
旋花科:馬蹄金
繖形花科:毛天胡荽、銅錢草、雷公根、乞食碗
唇形科:金錢薄荷
桔梗科:普刺特草
注音:普剌(ㄌㄚˋ)特草
英文:Pratia
學名:Lobelia nummularia Lam.(有同物異名)
簡誌:莖匍匐,圓形。葉卵心形或圓心形。花2唇形,白至淡紫色。漿果,紫紅色。
別名:銅錘玉帶草, 老鼠拖秤錘、老鼠拉秤錘
原產地:台灣低至中海拔林內或林緣。台灣原生種。
假蹄蓋蕨
2020/05/11 15:29
▲烏來內洞 20200511 假蹄蓋蕨
幼株到成株 葉形多變化。
二回羽狀淺裂至複葉,草質。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著生於裂片或小羽片側脈之上側,孢膜為線形。
和名:ナチシケシダ(那智湿気羊歯)(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Kato var. petersenii)
學名: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簡誌:長走莖,鱗片薄,褐色,披針形,柄10~30cm長,基部有鱗片,葉15~40cm長,頂端漸尖,基羽片多少較短,有時會反折,羽片披針形或鎌形,3~10cm長,約裂至一半,裂片圓,末端有鋸齒。孢膜長,脈兩側皆有,近緣不齊。
別名:毛軸假蹄蓋蕨。東北蛾眉蕨。東洋蹄蓋蕨。
原產地:東亞、南亞、東南亞、大洋洲及台灣。台灣中低海拔各地常見,蘭嶼亦可見到,屬雜草型蕨類。台灣原生種。
大黑豔蟲
2020/05/11 15:13
▲烏來內洞 20200511 正在吃毛木耳的大黑豔蟲,似乎嘴巴的地方沒有長好
一般體長30-45mm,可達4-5 cm。體色黑色具光澤,大顎發達,觸角鰓葉狀但與金龜子的鰓葉狀不同, 內側分枝排列整齊,鰓葉較短,前胸背板具縱向溝紋,翅鞘有平行的縱紋排列。本屬僅一種,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遇到騷擾會於胸部板片摩擦聲音,並會散發腥臭味驅敵,幼蟲寄主於朽木中 。本科有3屬6種,其中Ceracupes屬的三叉黑艷蟲,頭部有3叉狀突出,這一屬有3種,數量稀少。Aceraius grandis hirsutus Kwert, 1891為大黑豔蟲同種異名。
學名:Aceraius grandis (Burmeister, 1847)
別名:
原產地:
無苞蕨(黃腺羽蕨)
2020/05/11 12:54
▲烏來內洞 20200511 黃腺羽蕨
▲大溝溪 20190428 黃腺羽蕨與網脈突齒的差異(孢子囊有無孢膜與腺體)
▲大溝溪 20190428 黃腺羽蕨與網脈突齒的差異(主軸與羽軸的溝)
兩種近似的蕨類,除了孢子囊群的有無孢膜的特徵之外,其他特徵皆很接近:
黃腺羽蕨:主軸無溝,羽軸的溝靠在主軸上。無孢子囊群之孢膜,在主軸、羽軸、葉背上有黃至橙色的圓柱狀腺體。
網脈突齒蕨:主軸與羽軸溝相通。孢子囊群有圓腎形孢膜。
學名: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簡誌:無描述。
別名:黃腺羽蕨、無苞蕨、黄腺羽蕨、羽蕨、苨蕨(中国植物志:Pleocnemia winitii Holtt.)
原產地:疑問種。中國植物誌:產台灣、福建(南靖)、廣東(寶安)、海南(澄邁、白石嶺、樂東、尖峰嶺、保亭、陵水、七指山、儋縣、沙煲山)、廣西(瑤山)、雲南(金平、河口、西雙版納、蒙自、屏邊)。生密林下或森林跡地上,常構成稠密的層片,海拔120-1 000米。越南、泰國、印度東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