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春坡 20210215 水苦蕒

▲永春坡 20210215 水苦蕒,花序
主要特徵
參科婆婆納屬植物約有10種植物。常與毛蟲婆婆納共生。喜生潮濕水田及河邊。
基本資料
注音:水苦蕒(ㄇㄞˇ)
學名:Veronica undulata Wall.
簡誌:草本,略肉質;莖直立,圓柱狀。葉無柄或上半部的抱莖,全緣或不明顯鋸齒緣。總狀花序疏生多朵花;花序軸及花梗略被腺毛;苞片闊線形,不長於花梗;花萼4深裂,裂片長橢圓形;花冠粉紅色、淡藍色或藍紫色。蒴果近球形,約與宿存萼等長。
別名:水苦賈
原產地: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分佈,生長於水溝邊、沼澤地或水田中。在溪流中偶可見其沉水生長。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10207 印度黃芩

▲菜公坑 20210207 印度黃芩,花苞
主要特徵
花果期 2~6 月。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均可見,花色隨高度而變深。俗稱耳挖草。
基本資料
學名:Scutellaria indica L.
簡誌:葉片寬卵形,長15-40 mm,寬10-35 mm,基部鈍形至心形,先端鈍形,鈍齒緣,兩面密被毛;葉柄長1-2 cm。花冠紫色。
別名:立浪草, 印度黃芩, 耳挖草、韩信草(中國植物誌:Scutellaria ind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陝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生於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疏林下,路旁空地及草地上。朝鮮,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地也有。台灣北部中低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10207 青棉花,成熟果期(乾)

▲菜公坑 20210207 青棉花,成熟果序(乾),碰到的時候會灑出種子
主要特徵
幼株到成株,變化十分大。光滑無毛略呈藤本狀的軟木質灌木。枝條具有氣生根,常攀附於樹根或匍匐於岩石上,呈十字型生長。花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期 4~8 月。
用途
藥用(全株:補腎,接骨,活血散瘀,消腫解毒,祛風除濕。治腰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瘡瘍)。
基本資料
學名:Pileostegia viburnoides Hook. f. & Thoms.
簡誌:屬特徵- 常綠攀緣灌木。葉對生。花小,白色,均為孕性,成頂生繖房狀圓錐花序;萼筒錐形,與子房合生,4-5裂;花瓣4-5,早落,在先端合生,一起掉落;雄蕊8-10,花絲長;子房下位,4-5室。蒴果。 種特徵- 植株藉氣根攀緣附生。葉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長7-15 cm,寬2-6 cm,先端銳尖,成熟株者近全緣,幼株者常於近先端處有齒。果長約4 mm。
別名:冠盖藤<中国植物志:Pileostegia viburnoides Hook. f. et Thoms.>
原產地:台灣低至中海拔地區的樹上或岩石上著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01115 黏小奧德蘑,側面

▲菜公坑 20210207 黏小奧德蘑,菌蓋下方
主要特徵
白色~淡灰色~淡灰褐色,傘有濃密的黏液,大小個體差異極大。褶白,疏。柄白~紫褐色,纖維狀,向基部漸粗,有菌環。
食用(煮沸後可食用),據說味道平淡。
基本資料
和名:ヌメリツバタケ(滑鍔茸)<Oudemansiella mucida (Schrad. : Fr.) Höhnel>
學名:Oudemansiella mucida (廣義)
簡誌:無。
別名:白黏蜜環菌 Armillaria mucida (Schrad.: Fr.) Quel.為同義名
原產地:多生長在枯萎的闊葉樹上。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01115 如意草

▲菜公坑 20201115 如意草,花的側面,觀察花距,未超過花柄
主要特徵
瓣(不僅基瓣)先端微凹,側瓣具鬢毛;柱頭如奶嘴狀,花距短圓。無花可判讀時,托葉成為鑑別依據;本種托葉披針形至橢圓形,偶具疏齒緣,但無紫花堇菜托葉的流蘇狀(剪裂狀)緣毛。果長橢圓形。
近似物種
近似的菫菜屬,較容易的分辨方法:
台灣菫菜:葉子圓形。
台北菫菜:葉子像草莓形狀。
小菫菜:長長的葉子。
如意草:葉子凹狀心形。
短毛菫菜:花距長過葉柄。
基本資料
英文名:Sapindales
學名:Viola arcuata Blume
簡誌:地下莖直立或斜上。葉闊箭形,偶卵形或圓形,先端突尖或鈍,基部闊心形,圓齒緣,兩面光滑或略被毛;葉柄長1-14 cm;托葉披針形至長橢圓披針形,略齒緣。花白至灰紫色,帶暗脈紋;萼片披針形;花瓣長橢圓至倒披針形,先端凹。果長橢圓形。
別名:如意草、匐堇菜、如意草、弧茎堇菜(中国植物志:Viola hamiltoniana D. Don, Prodr.)
原產地:中國廣東、雲南以外,印度、緬甸、越南及印度尼西亞亦有分佈。台灣分佈於中北部,中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10207 台灣胡麻花

▲菜公坑 20210207 台灣胡麻花,花序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喜生潮濕山壁間,具厚短根莖。葉基生,蓮座狀。在日本有許多同屬胡麻花,本種為台灣特有種。花莖單一,疏被鱗狀葉;總狀花序頂生。花漏斗狀,通常具芳香;花被片6,離生,宿存;雄蕊6,與花被片基部聯生;子房上位,花柱單一,柱頭在頂端。蒴果,胞被開裂。
基本資料
學名:Helonias umbellata (Baker) N. Tanaka
簡誌:葉倒披針形至匙形,長可達13 cm,寬可達2.2 cm。花白色或粉紅色,果熟時綠色。
別名:銳葉胡麻花
原產地:全省中海拔及低海拔潮濕岩地、河堤及草原。臺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10207 白鬼筆

▲菜公坑 20210207 白鬼筆,菌蓋
主要特徵
從夏季到深秋在富有粗木質殘體的林地和園中群生或單生,是一種食用蕈類。白鬼筆會散發惡臭的氣味,白色蕈柄較高,頂部是覆有暗綠色黏液的圓錐形蕈傘,而這些產孢組織中的孢子是靠被腐肉氣味吸引來的昆蟲傳播的。其惡臭的氣味和成熟時典型的短粗毛筆外形,使人們很容易辨識出白鬼筆。雖然白鬼筆的氣味很難聞且鬼筆屬的其它生物多數為劇毒,但其並不是毒蕈。白鬼筆的菌柄、菌托可入藥,同時在在法國和德國的部分地區也是一種常見的食用菌,不過食用時需去除菌蓋和菌托,留下菌柄食用。包括命名人林奈在內的很多人認為其外形像陰莖,因此在17世紀的英國,白鬼筆有很多諢號。
基本資料
學名:Phallus impudicus
簡誌:無描述
別名:竹下菌、無裙竹蓀
原產地:廣泛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和中國的真菌
進入閱讀更多...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過山龍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過山龍,花
主要特徵
攀緣灌木。花果期8月一翌年2月。莖長達3米,多分枝,枝圓柱形,有條紋,被密灰褐色絨毛;葉互生,具短柄,紙質,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6-12厘米,寬1.5-4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圓形,全緣或具疏小尖頭,側脈7-9對,小脈網狀,葉脈在下面不明顯突起,上面被疏短毛或近無毛,下面被灰綠色或灰褐色密柔毛,葉柄長4-10毫米,被密柔毛。
基本資料
學名:Vernonia gratiosa Hance
簡誌:攀緣性亞灌木,長可逾3 m。葉橢圓形至卵形,8-16 ?e 3-5 cm,全緣或疏突齒緣,葉上表面近於無毛,下表面密被褐色星狀毛,葉柄長4-10 mm。頭花多數,腋生或頂生,圓錐狀排列。花冠紫色。
別名:斑鳩菊、台湾斑鸠菊<植物智:Vernonia gratiosa Hance>
原產地:分佈於海拔50-1,500 m森林邊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密腺副金星蕨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密腺副金星蕨,葉背
主要特徵
根莖長而橫走,先端與葉柄基部具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15-30cm,草桿色,略被短毛;葉片披針形,長15-30cm,寬7-13cm,二回羽狀深裂,軟紙質至草質;羽片長2-7cm,寬0.8-1.5cm,基部數對羽片約略等長;末裂片圓鈍但具尖頭,邊緣全緣,背面密布黃色圓形腺體;裂片側脈單一不分叉,孢子囊群著生在小脈近頂處,孢膜圓腎形,具灰白色毛。
基本資料
學名: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unze) Ching
簡誌:長走莖,最下羽片等長或略長,小羽片末端圓。
別名:密腺金星蕨、金星蕨<植物智: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ze.) Ching>
原產地:韓國南部、日本、越南、印度北部、錫金也有分佈。中國廣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河南、安徽北部、南至海南,向西達四川、雲南。台灣生於疏林下,海拔50-1 500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台灣水龍骨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台灣水龍骨,裸露之根莖呈淡綠色
基本資料
學名:Polypodium formosanum Bak.
簡誌:根莖鱗片早凋,裸露之根莖呈淡綠色,葉30~60 cm長,羽片4~7cm寬,羽軸具明顯的翅,下羽片反折。
別名:大葉水龍骨、臺灣水龍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