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及己

2025/01/12 12:53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台灣及己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台灣及己,葉序,葉4片輪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台灣及己,葉表,葉紙質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台灣及己,花序,穗狀花序頂生,花無花瓣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台灣及己,花序與花苞

主要特徵


金粟蘭科的台灣及己,其4片葉子兩兩對生於枝端,看起來宛如綠色大花瓣。因此一般人通稱他「四葉蓮」。
台灣及己。一年生草本,葉常兩兩對生於枝端,闊卵狀近菱形,光滑。花序2或3分枝;花白色;苞片卵形。核果梨形或倒卵形。

近似物種


台灣及己:葉4-6片輪生,雄蕊花絲先端鈍圓。
寬葉金粟蘭:葉十字對生,對葉間距明顯,並且常有第3對葉子出現,雄蕊花絲先端銳尖。

用途


藥用:(全草:活血袪瘀,解毒消腫。治經閉,瘀血腫痛,風濕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基本資料


學名:Chloranthus oldhamii Solms
簡誌:葉常兩對對生於枝端,闊卵狀近菱形,光滑。花序2或3分枝;花白色;苞片卵形。核果梨形或倒卵形。
別名:台灣金粟蘭<植物志:Chloranthus oldhamii Solms
原產地:台灣海拔400-1000m常綠闊葉林內。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中原氏鬼督郵

2025/01/12 12:52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中原氏鬼督郵(20250111 台北植物園紀錄)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中原氏鬼督郵,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中原氏鬼督郵,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中原氏鬼督郵,花序與花,頭狀花序具花 3 朵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中原氏鬼督郵,花序與花(據說植物園內部說,本種為中原氏母種與其他鬼督郵的雜交種)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莖生,叢生於接近莖的中段。葉深裂至淺裂。
本變種的葉掌狀5裂,頭狀花序著生於花序軸的一側而與原變種不同。

近似物種


台灣產鬼督郵屬共九種:
葉基生呈蓮座狀。葉基楔形、漸尖或圓鈍,葉柄具下延翼或上半部具短翼至無翼。葉具波浪緣,葉柄具狹窄下延翼或僅上半部具短翼至無翼。瘦果光滑或僅先端被毛。

長穗兔兒風:葉柄下延翼超過葉柄1/2或延伸至近基部
玉山鬼督郵:.葉柄下延翼不及葉柄1/3至無下延翼
台灣鬼督郵:瘦果密被毛
台灣寬葉兔兒風:葉不具波浪緣,葉柄下延翼寬且延伸至基部。

葉基心形,葉柄不具下沿翼。
香鬼督郵:葉基心形,葉柄不具下沿翼。
能高鬼督郵:葉短於3cm,葉緣無毛,葉背蒼綠色。

葉莖生,叢生於接近莖的中段。
中原氏鬼督郵:葉深裂至淺裂。

葉不分裂。
川上氏鬼督郵:瘦果光滑或僅先端被毛;葉紙質,葉緣呈稀疏之突尖
阿里山鬼督郵:瘦果被毛;葉近革質,葉緣鋸齒或粗鋸齒緣

用途


藥用(根:治咳嗽,腰腿痛;全草:清熱解毒。治鵝口瘡)
鬼督郵又名兔兒風,概因其葉形似兔耳得之,而鬼督郵之名則據明代李時珍釋曰:「此草獨莖而葉攢其端,無風自動,故曰鬼獨搖草,後人訛為鬼督郵爾。因其專主鬼病,猶司鬼之督郵也。古者傳舍有督郵之官主之。徐長卿、赤箭皆治鬼病,故並有鬼督郵之名,名同而物異」。由此而知,鬼督郵之名為鬼獨搖草之訛誤,且自古即作藥用,主要用治無名傳染疾病(俗稱鬼病)。古藥書上亦載鬼督郵能治心腹邪氣、上氣咳嗽、邪嗽、燥嗽、冷嗽等,且有強腰腳、益膂力、清熱解毒及祛瘀生新之功效;今本屬已有數種開發藥用,主要多用治感冒頭痛、咳嗽及婦科疾病等症。

基本資料


學名:Ainsliaea apiculata Sch. Bip. var. acerifolia Masam.
簡誌:植株高15-30 cm,莖不分枝。葉緣掌狀深裂,裂片5-8,葉基心形或近似箭形。頭花總狀排列,常向同一邊開放。瘦果被毛。
特有種。僅見於恆春半島山區。
別名:五裂龟甲兔儿风<植物志:Ainsliaea apiculata var. acerifolia Masam.
原產地:僅見於台灣(嘉義、阿里山、高雄、屏東)。生於山坡林下。最早由日人中原源治 (Genji Nakahara)於1906年在牡丹路社(今屏東縣獅子鄉丹路村)採獲,後由早田氏於1911年發表為新種,模式標本目前收藏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TAIF)。本種曾被處理為阿里山鬼督郵的變種,依據Freire氏之看法,中原氏鬼督郵與日本產之尖葉鬼督郵(Ainsliaea apiculata Sch. Bip.)其差別僅在於掌狀深裂的葉子,因此贊同將其處理為尖葉鬼督郵的一個變種。中原氏鬼督郵葉革質,通常呈掌狀深裂至淺裂為主要特徵,基部心形深裂,葉上表面墨綠色,下表面蒼白色,兩面均疏被糙伏毛。本變種分布日本本州及九州,台灣則侷限分布於恆春半島海拔600~850 m之山區,原變種則分布於日本及南韓。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茶匙黃

2025/01/12 12:50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果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枝,被粗毛或短柔毛。單葉,根生,具葉柄,柄長 2~6 公分;葉片長 1.5~4 公分,寬 1~3 公分,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葉基心形,向下延伸至葉柄,葉尖鈍形至微尖形,葉緣為鈍鋸齒緣;托葉離生,披針形至線形,長 0.6~1.2 公分。花徑 0.6~1.2 公分,淡紫紅色;花萼長 0.5~1 公分,寬 0.1~0.3 公分,漸尖至銳形,具毛緣;附屬物短,圓形;花瓣長 0.6~0.8 公分,光滑;唇瓣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紫紅色細線;花距短,長約 0.2 公分,鈍形。果實為蒴果,長約 0.6 公分,橢圓形,鈍頭;種子長約 0.1 公分,闊倒卵形。花期 3~8 月。

近似物種


近似的菫菜屬,較容易的分辨方法:
台灣菫菜:葉子圓形。
台北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像草莓形狀。
小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長長的葉子。
如意草: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葉柄平順。
紫花菫菜:花距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托葉具剪裂狀緣毛。
茶匙黃:葉子心形,花距短圓。
短毛菫菜:花距長過花梗。

基本資料


學名:Viola diffusa Ging.
簡誌:地上莖高達 38 cm,密生蓮座狀葉。葉近圓形至卵形或橢圓形,先端近銳尖至圓或鈍,基部楔形至淺心形,圓齒緣,兩面被直毛或近光滑;葉柄長1-7cm;托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齒緣或具緣毛,離生。花灰紫色至近白色;萼片披針形,具流蘇狀緣毛;花瓣倒卵形。果橢圓形。
別名:
原產地:喜馬拉雅山、中國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日本、琉球、菲律賓、新幾內亞及台灣,台灣產於低海拔地區。台灣多生長於平地至中海拔約 1,800 公尺處,生長於開闊原野及路旁,較常見。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日本山茶

2025/01/12 12:34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日本山茶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日本山茶,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日本山茶,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日本山茶,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日本山茶,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日本山茶,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喬木,枝條灰褐色。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約 0.45 公分;葉片長 8~10 公分,寬 3~5 公分,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葉基銳形,葉尖略呈尾狀銳尖,葉緣為鋸齒緣,上下表面平滑,側脈 6~7 對。花頂生,單立或雙出,徑約 3 公分,淡紅色;花萼多輪,外被柔毛;花瓣 5 片,近於圓形;雄蕊多數,花絲在約三分之二處合生;子房球形,平滑,柱頭 3 淺裂。果實為蒴果,徑 3~4 公分,闊圓形,上部具淺溝。

用途


種子油俗稱「椿油」,除為化粧油料外,亦供食用。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ブツバキ(藪椿)<Camellia japonica>
學名:Camellia japonica L.
簡誌:小枝光滑。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兩面光滑但有小點。花頂生;花瓣紅色;雄蕊光滑,花絲下半部連合成筒;花柱長約2.5 cm。
別名:山茶, 茶花, 臺灣山茶, 鳳凰山茶
原產地:台灣北、中部低中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凹葉柃木

2025/01/12 12:31


▲鼻頭角 20240114 在斜斜的步道旁長出的凹葉柃木,這應該是雄株


▲鼻頭角 20240114 凹葉柃木,向陽面的葉表,強烈的陽光下,顯得有點捲曲


▲鼻頭角 20240114 凹葉柃木,向陽面的葉背,強烈的陽光下,顯得有點捲曲


▲鼻頭角 20240114 凹葉柃木,樹枝


▲龍洞岬灣 20220123 凹葉柃木,下雨天過後,花掉落在葉面上(雄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凹葉柃木,雌花

主要特徵


株高約一、二公尺,莖直立,具多數分枝,小枝細長,灰褐色或紅褐色,無毛或近無毛,嫩枝圓柱形,稀二稜,粗壯,紅棕色,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後漸光滑,頂芽長錐形,基部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單葉互生,呈二列排列,葉狹倒卵形、倒卵形、倒卵狀長橢圓形、倒卵狀披針形,端部圓狀,有時鈍形,常微凹頭,稀略凸,基部楔形或鈍狀,葉緣細微鋸齒或波狀鈍鋸齒,略反捲,齒端常具黑色小點,葉長約二至四公分,寬約十至十八公釐,厚革質,葉兩面光滑無毛,稍有光澤,葉上面綠色或濃綠色,背面黃綠色或淡綠色,羽狀脈,葉脈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約五對,纖細,連同網脈於葉上面凹下,而於背面稍隆起,無托葉,葉柄短或近無柄,長約二、三公釐,無毛,單性花,雌雄異株,整齊花,花單生或二至四枚簇生,生於葉腋,花梗長二、三公釐,小苞片二枚,近圓形,細小,花萼五枚,近圓形,長一、二公釐,光滑無毛,頂端圓,有小尖頭,邊緣透明膜質,覆瓦狀排列,宿存,花細小,花冠鐘狀,花白、淡黃綠色,花瓣五枚,圓形、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約三、四公釐,徑四、五公釐,無毛茸,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約二十枚,一輪,離生,基部與花瓣合生,花藥基生,二室,光滑,具分格,雌蕊心皮二至五枚,合生,花柱二至五枚,長約一公釐,柱頭三裂,退化子房無毛,子房圓球形,光滑無毛,子房上位,子房二至五室,通常三室,中軸胎座,漿果,圓球形,果徑約三、四公釐,熟時黑或帶紫黑色,光滑無毛,種子長一、二公釐。

近似物種


米碎柃木:花期 10-12月,果期 4-6月,雄蕊數 12-15
假柃木:花期 2-4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5-6
凹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16-20
薄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10-12月,雄蕊數 6-8

用途


綠化美化及防風優良樹種:凹葉柃木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佳。

基本資料


學名: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Ilex emarginata Thunb.
簡誌:小枝密被毛,漸光滑;葉芽僅基部被毛。葉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 2-4 cm,先端圓或鈍,稀略凸,凹頭,下表面光滑。
別名:濱柃木、濱柃、翠米茶、滨柃<植物智: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
原產地:中國、韓國、日本、琉球。台灣北部淡水至基隆之海岸邊。本種僅生長在海岸邊。所知本種的標本僅限於淡水,石門,野柳和龜山島。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彎花醉魚木

2025/01/12 12:23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彎花醉魚木,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彎花醉魚木,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彎花醉魚木,花側面

主要特徵


彎花醉魚木-灌木。葉膜質,長橢圓披針形,長5-12cm,漸尖頭,全緣或不明顯細齒緣,下表面被黃褐色毛。頂生向上的穗狀花序,長達15cm以上。花冠白至淡紫紅色。盛花期在7月間。

近似物種


新分類下的玄參科植物:
雙鋸齒玄參、彎花醉魚木、苦檻藍、揚波

用途


醉魚木屬有些種類的枝葉揉碎丟進水裡可使魚麻醉,以便捕捉,因此稱為醉魚木或醉魚草。

基本資料


學名:Buddleja curviflora Hook. & Arn.
簡誌:灌木。葉膜質,長橢圓披針形,長5-12 cm,漸尖頭,全緣或不明顯細齒緣,下表面披黃褐色毛。頂生向上的穗狀花序,可長達15 cm。花冠白至淡紫紅色。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台灣、日本南部及琉球群島。偶見於東部河流溪谷或山壁上。灌木,分枝多。
保育等級:稀有物種,易危(VU)

進入閱讀更多...

宜梧(椬梧)

2025/01/12 12:19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葉序,對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花正面,雄蕊 4 枚,花藥長橢圓形,花絲甚短;雌蕊通常略超出於花萼筒外,柱頭棒狀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花序與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果实,果實包於肉質花托內,球形,熟時橙紅色帶銀白斑點。成熟時橘紅色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椬梧,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 1~2 公尺,具刺,刺粗壯,長 1.0~4.0 公分或更長,基部著生花和葉;當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鏽色鱗片,一年生枝灰色或灰黃色,多年生枝鱗片脫落,黑色。葉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 3~4.5 公分,寬 1.5~2.5 公分,頂端圓形,稀鈍圓形,向基部漸窄狹,急尖或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後脫落或部分脫落,微具光澤,乾燥後褐黃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深褐色鱗片,側脈 4~5 對,兩面略明顯;葉柄褐色,長 0.4~0.7 公分。花淡白色,被鱗片,數花簇生於葉腋極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 0.3~0.4 公分;萼筒短,杯狀,長約 0.2 公分,在裂片下面略收縮,子房上先膨大後收縮,裂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更長,達 0.3 公分,頂端鈍形,內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卵形,長約 0.1 公分;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藥矩圓形,長 0.15 公分,達裂片的 1/2 以上;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 0.5~0.8 公分,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後不伸長。花期 11~12 月,果期次年 2~3 月。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小枝被銀白痂鱗。葉互生,厚革質,長倒卵形,先端鈍凹,全緣,具鱗片,葉背並有褐色斑點。花腋生,銀白至淡黃色;花期冬季。果實包於肉質花托內,球形,熟時橙紅色帶銀白斑點。

近似物種


密花胡頹子 Elaeagnus conferta Roxb.
臺灣胡頹子 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藤胡頹子 Elaeagnus glabra Thunb.
慈恩胡頹子 Elaeagnus grandifolia Hayata
大橋胡頹子 Elaeagnus ohashii T.C.Huang
椬梧 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胡頹子 Elaeagnus pungens Thunb.
太魯閣胡頹子 Elaeagnus tarokoensis S.Y.Lu & Yuen P.Yang
鄧氏胡頹子 Elaeagnus thunbergii Serv.
菲律賓胡頹子 Elaeagnus triflora Roxb.
小葉胡頹子 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

用途


藥用(全株、果實:袪風理濕,下氣定喘,固腎。治疲倦乏力,泄瀉,胃痛,消化不良,風濕關節痛,哮喘久咳,腎虧腰痛,盜汗,遺精,帶下,跌打損傷;根:袪風理濕,下氣定喘,固腎。治風濕,腎虧腰痛;葉:下氣定喘。治哮喘。)。

基本資料


學名: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幼枝銀白色。葉紙質,倒卵形,長3-6 cm,寬1.3-2.5 cm,先端鈍,圓或微凹,鱗片多呈銀白色;葉柄長3-5 mm。繖形狀總狀花序。花白色,1-3朵簇生於長枝葉腋及於短枝苞片腋處。果球形,直徑7-9 mm,紅色。
別名:宜梧、俄氏胡頹子、柿糊、椬梧、福建胡颓子<植物智:Elaeagnus oldhamii Maximowicz>
原產地:中國東南。台灣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地區灌叢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阿里山十大功勞

2025/01/12 12:17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阿里山十大功勞,花序與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阿里山十大功勞,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灌木。保育等級:易受害。側小葉有時略鐮形,無柄,頂小葉略較大,整正,有柄。總狀花序數至 10 枝簇生,金黃色。漿果橢圓形,長約 0.9 公分,暗紫色。花期 8~11 月,果期 11 月至翌年 5 月。

常綠灌木,高 1~2 公尺,莖灰白色,有細縱裂。一回奇數羽狀複葉,葉長約 40 公分;小葉 15~29 枚,披針形,大小富變化,長 8~10 公分,寬 1.4~2 公分,先端刺狀漸尖,基略心狀圓形,葉緣每邊具 3~8 刺狀齒牙,側小葉有時略鐮形,無柄,頂小葉略較大,整正,有柄。

基本資料


學名:Mahonia oiwakensis Hayata
簡誌:小灌木。葉長約 40 cm;小葉3-14對,卵形至披針形,基部圓形,末端小葉披針形。
別名:
原產地:台灣產於海拔1,500至3,500公尺山區。中央山脈中高海拔山區。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橋胡頹子(蓬萊胡頹子)

2025/01/12 12:13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大橋胡頹子,多見於南部山區。大漢林道有零星植株。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大橋胡頹子,葉表,葉革質,卵形至卵圓形,先端鈍或圓。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大橋胡頹子,葉背,葉背銀色。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大橋胡頹子,花正面,花被片黃色;雄蕊4,著生於花被筒上,是胡頹子屬中唯一不同的花色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大橋胡頹子,花側面,花被筒近方形,花被筒具黃色鱗片

主要特徵


胡頹子一屬中,唯一花色與眾不同者,就屬大橋胡頹子(植物誌稱蓬萊胡頹子 E. formosensis )。

大橋胡頹子。攀緣性灌木;幼株銀褐色。葉革質,闊卵形至圓形,長4-8cm,寬2.5-6cm,先端鈍或圓。花黃色,花被筒近方形。單生或在短枝上成總狀花序。果闊橢圓形至橢圓形。

近似物種


密花胡頹子 Elaeagnus conferta Roxb.
臺灣胡頹子 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藤胡頹子 Elaeagnus glabra Thunb.
慈恩胡頹子 Elaeagnus grandifolia Hayata
大橋胡頹子 Elaeagnus ohashii T.C.Huang
椬梧 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胡頹子 Elaeagnus pungens Thunb.
太魯閣胡頹子 Elaeagnus tarokoensis S.Y.Lu & Yuen P.Yang
鄧氏胡頹子 Elaeagnus thunbergii Serv.
菲律賓胡頹子 Elaeagnus triflora Roxb.
小葉胡頹子 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

簡誌種檢索表:
花 1-3朵簇生於葉及/或苞片腋處
├ 常綠性;當年生於短枝上之花序具苞片(椬梧
├ 落葉性;當年生於短枝上之花序不具苞片(小葉胡頹子
花單生於葉或苞片腋處
├ 葉短於 4cm(太魯閣胡頹子
├ 葉長於 4cm
│ ├ 葉革質
│ │ ├ 葉先端鈍或圓,下表面疏被鱗片(蓬萊胡頹子/大橋胡頹子
│ │ ├ 葉先端銳尖,下表面密被鱗片
│ │ │ ├ 葉闊橢圓形至橢圓形,被平展鱗片(慈恩胡頹子
│ │ │ ├ 葉倒卵形,被碗狀鱗片(台灣胡頹子
│ ├ 葉紙質
│ │ ├ 葉卵形,及稀橢圓或圓形;果長於1.8 cm(菲律賓胡頹子
│ │ ├ 葉橢圓形或倒卵形;果短於1.8 cm。
│ │ │ ├ 鱗片多為褐色;果長於1.4 cm,橘紅色(藤胡頹子
│ │ │ ├ 鱗片多為銀白色;果短於1.3 cm,紅色(鄧氏胡頹子

基本資料


學名:Elaeagnus Ohashii
簡誌:攀緣灌木;幼枝銀褐色。葉革質,闊橢圓至圓形,長4-8 cm,寬2.5-6 cm,先端鈍或圓。花黃色,單生或在短枝上成總狀花序。果闊橢圓至橢圓形。
別名:蓬萊胡頹子、蓬莱胡颓子<植物志:Elaeagnus formosensis Hatusima
原產地:南部低至中海拔地區灌叢中。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腺藥豇豆

2025/01/12 12:12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序,三出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08 腺藥豇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50112 腺藥豇豆,花下方側,大多數的蝶形花都是兩側對稱,並且由一枚顯眼的旗瓣(上方花瓣),一對對稱的翼瓣(左右花瓣),一對對稱的龍骨瓣(內側花瓣),以及合生的花萼構成。

主要特徵


多年生藤本。莖具攀緣性,草質,纖細。三出複葉,頂小葉 菱狀卵形,長7-8 公分。花聚生於花序枝頂,蝶形花冠,紫色。莢 果線狀長橢圓形,長7-8 公分。花季為冬季約12月。

腺葯豇豆全株圖。多年生草質藤本具不定根。葉正面圖。三出複葉,具托葉及小托葉,小葉具有三出脈,側小葉歪基。

基本資料


注音:腺藥豇(ㄐㄧㄤ)豆
學名:Leptospron adenanth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泛熱帶地區,臺灣分布南部海岸地區。本種被歸類為 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過往僅分布屏東海邊,曾文溪口為新分布區 域應加以調查及保育。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滅絕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