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葉表,三出葉至奇數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兔尾草,花序与花
主要特徵
半灌木。三出葉至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7;頂小葉長橢圓卵形,長8~12cm,寬4~6.5cm,先端銳形,具小托葉。 花序及花被的描述:穗形總狀花序,花萼鐘形,外被剛毛,花瓣蝶形,粉紅色。果實及種子描述:莢果2~6節,摺疊於宿存萼片內。夏季開花。
用途
藥用(有散瘀止血、清热止咳之效)
民間流行的"九尾雞(狗尾雞)"便是以兔尾草的根部去烹煮的,具有助脾運化的功效。
基本資料
學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
簡誌:無描述。
別名:通天草、猫尾草<植物智: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
原產地:中國產產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台灣等省區。海拔850米以下。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佈。台灣中部大肚山山區和南投山區有大量種植。全台空曠地、路旁及草生地上。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表,邊緣帶紫色有疏生剛毛,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二回羽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花,花冠鐘形,外面有短柔毛

▲台北植物園 20230722 含羞草,果莢,莢緣波狀,具刺毛
主要特徵
果期 4~11 月。
披散半灌木狀草本,高可達 1 公尺。有散生、下彎的鉤刺及倒生剛毛。葉對生,二回羽狀複葉,具長柄;托葉披針形,有剛毛,羽片;小葉對生,線狀長橢圓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略偏斜,邊緣帶紫色有疏生剛毛,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頭狀花序具長梗;單生或2-3個生於葉腋;花小,淡紅色;苞片線形,邊緣有剛毛;萼漏斗狀,極小,短齒裂;花冠鐘形,外面有短柔毛。夏、秋季開花。莢果扁平彎曲,先端有喙,莢緣波狀,具刺毛,成熟時莢節脫落。種子闊卵形。
用途
藥用:深部膿腫;根有毒。
基本資料
和名:眠り草(ねむりくさ)
學名:Mimosa pudica L.
簡誌: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枝條疏被倒刺及反曲剛毛。葉2對羽片,每一羽片 5-25對小葉;小葉長橢圓形至鐮形,長6-15 mm,寬1.5-3 mm,上面無毛,背面疏被毛,先端銳形,具纖毛緣,邊緣常帶紫色。雄蕊4,花絲紫粉紅色。莢果長橢圓形,平直,長15-18 mm。
別名:含羞草, 見笑草,
原產地:原產熱帶南美洲,1645 年間由荷蘭人引入台灣。低海拔路邊及空曠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果期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葉表與葉序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葉背與葉序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垂吊在樹枝上的長圓筒形不開裂莢果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莢果,每室有一種子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樹幹
主要特徵
喬木。阿伯勒花期在夏季,盛花期的時候往往可見一串串下垂的黃色花。花落後結出長圓筒形不開裂莢果,莢果顏色由綠轉黑褐,成熟需時一年,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異味,種子味甜可食(但不建議食用)。
屬於落葉性大喬木,株高 10~20 公尺,冬季落葉,陽光直射,可以使庭園溫暖,夏季則有濃濃的樹蔭,可使庭園陰涼清爽。阿伯勒最大的特色並不是它的葉子,而是它一串串下垂的黃色花朵。
用途
藥用(果實:心膈間熱風,骨蒸寒熱,通絡,瀉下,殺蟲。治胃脘痛,便秘,胃酸過多,食慾不振)。
培育方式
阿勃勒果實是民間常用於改善便秘的偏方,俗稱便秘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007 訂定「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禁止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
繁殖可於秋季播種,播種前種子先浸水兩晝夜,再洗掉表面透明薄膜,可促進發芽。
基本資料
英文名:Golden Shower Tree, Golden Shower Senna, Indian Laburnum, Pudding Pipe Tree
學名:Cassia fistula L.(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阿勃勒、豬腸豆、阿梨、槐花青、腊肠树(植物智:Cassia fistula L.)
原產地:喜馬拉雅山東部或西部,臺灣於 1645 年引進,栽培普遍。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葉,到了冬天葉子幾乎掉光,剩下這一小撮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總狀花序,頂生。花序下採蜜的為綠繡眼(和名:メジロ)

▲台北植物園 20230212 美麗刺桐,樹幹上面佈滿瘤狀黑刺
主要特徵
落葉大喬木。株高9~15m,樹幹上面佈滿瘤狀黑刺;枝條上有銳刺。葉的描述:三出複葉,葉表濃綠色有光澤,羽狀脈6~8對;小葉廣卵形或卵狀菱形,葉柄有短絨毛,基部帶有一對腺體。花序及花被的描述:花頂生,總狀花序,朱紅色的蝶形花,花萼分裂為看似辣椒的條狀花朵。盛開於落葉之後,凋落時會轉成紫紅色。果實及種子描述:莢果呈念珠形,長10~12cm;莢果成熟後變成黑褐色,裂開後露出紅褐色種子。
冬天葉子幾乎完全掉光。
參考自植物園:美麗刺桐<Erythrina speciosa Andrews>
近似物種
不少植物園志工解說與網頁仍然以火炬刺桐<Erythrina caffra Thunb.>來命名,別名:南非刺桐、金剛刺桐。
Wikipedia 維基百科中近似植物
南非刺桐:<Erythrina caffra>
非洲刺桐:<Erythrina acanthocarpa> acanthocarpa 拉丁語意思為:棘果
南非象牙紅:<Erythrina lysistemon> lysistemon 拉丁語意思為:裂解
美麗刺桐<Erythrina speciosa>speciosa 拉丁語意思為:美麗的
以上感謝古訓銘老師與周正隆先生的指證與說明,資料參考自台灣豆科植物圖鑑。
用途
可作傢俱。嫩葉可食。樹皮可治風溼性關節炎。葉可驅蟲及止吐。
培育方式
性喜高溫,耐風、耐鹽、抗潮,喜陽光。 土質要求不嚴,需水量少,否則根易爛。
基本資料
學名:Erythrina speciosa Andrews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象牙花(香港)、雞冠刺桐
原產地:巴西, 巴拉圭, 阿根廷。性喜高溫,耐風、耐鹽、抗潮,喜陽光。 土質要求不嚴,需水量少,否則根易爛。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步道旁的椅子上方的水黃皮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葉序之葉表側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葉序之葉背側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花序

▲新店和美山 20221025 水黃皮,樹幹
主要特徵
半落葉性喬木。野生之水黃皮大多沿著河流或溪谷生長,其果實具漂浮性,可藉水流傳播,因此又稱『水流豆』、『野豆』。莢果長橢圓形略呈扁平刀狀,成熟後不開裂,掛在樹上猶如黃色的清代銅帑(ㄊㄤˇ),所以又稱為『掛錢樹』;因葉似「黃皮」而稱「水黃皮」。
半落葉性喬木,單幹,直立,樹冠傘形,深根性,樹皮灰褐色,上常有瘤狀小突起,株高 6~12 公尺。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革質,小葉對生,有柄長橢圓形或卵形。花腋生,總狀花序,蝶形,淡紫色;中秋節前後開花。莢果木質,長橢圓形,略呈刀狀,扁平。種子扁球形,黑色,富含油脂。種子和根部毒性較強,誤食會頭暈嘔吐,所以可以用來催吐。屬於蝶形花科喬木,葉面光亮潔淨,葉茂盛,往往重壓枝條,使下垂生長,花簇生紫紅色,春、秋季開花,莢果似豆,種子提煉之油脂可治皮膚病。抗風、耐鹽性特強,為台灣特有之優良海岸樹種。
用途
藥用(種子提煉的油,可以外用治療皮膚病。治汗斑,疥癬,膿瘡,風濕關節痛)。
基本資料
學名:Pongamia pinnata (L.) Pierre
簡誌:屬特徵- 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葉枕顯著。總狀花序。花萼杯狀,5齒裂,最底一片稍長。花瓣蝶形。雄蕊10,單體雄蕊。莢果木質化,長橢圓形,扁平,不開裂。 種特徵- 半落葉性喬木,無毛。小葉5-7,卵形,長6-10 cm,寬2.5-4.5 cm,些微歪斜,先端鈍形。旗瓣淺粉紅色,脈黃色;翼瓣淡粉紅色,龍骨瓣近白色。莢果長約6 cm,寬2.5-3 cm。
別名:九重吹、水流豆、掛錢樹、水黄皮、水流豆、野豆<中国植物志:Pongamia pinnata>
原產地:印度、馬來西亞、華南、琉球和澳洲、台灣、 蘭嶼海岸。台灣北部及南部海邊岩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626 相思樹

▲陽明山 20220626 相思樹,葉序與花序

▲陽明山 20220626 相思樹,葉表(葉柄膨大所變成的假葉)

▲陽明山 20220626 相思樹,葉背(葉柄膨大所變成的假葉)
主要特徵
相思樹上的葉子的構造,其實是由葉柄膨大所變成的假葉,像是仙人掌一般特化,葉柄變成像葉子,可防止水分過度散發,在乾旱的地方也能生存。相思樹真正的葉子為在幼苗期間才會出現的羽狀複葉,為豆科的特徵。
相思樹為常綠大喬木,高可達 10~20 公尺,採播種法繁殖。它的根系非常發達,又能耐風抗旱、適應貧瘠地,是綠化荒山、保護水土的良好樹種。相思樹真正的葉子為二回羽狀複葉,只有在相思樹的小苗才看得到;長大以後真正的葉便消失而退化成葉狀的葉柄(即假葉)。想看它真正的葉,最好在 8~10 月間在相思樹下尋找新苗,只有在種子萌芽後第一片長出的葉才呈現豆類特有的羽狀複葉。
用途
相思樹的木材可供製枕木、坑木及農具,更供作薪炭及種植為行道、園景樹。
藥用(嫩葉:外洗治爛瘡)。相思樹做為木炭,不容易起煙,為最好的木炭材料。香料(樹皮含單寧酸;花含芳香油)
基本資料
英文名:Taiwan Acacia
學名:Acacia confusa Merr.(有同物異名)
簡誌:枝條平滑無刺。假葉無柄,鐮刀狀披針形。莢果有節,種子7-8粒。
別名:相思仔(台語)、假葉豆。Tyokozi(排灣)、台湾相思、相思树、台湾柳(中国植物志:Acacia confusa Merr.)
原產地:菲律賓北部、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次生林中及荒廢地。普遍栽植。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20114 看起來從雙面刺叢中冒出來,老荊藤的果莢(豆科),葉子也變得不多

▲龍洞岬海岸 20220123 老荊藤,果莢

▲龍洞岬海岸 20220123 老荊藤,果莢內的種子扁圓形,約0.8cm
主要特徵
攀緣灌木。一般花期約在 5~6 月,圓錐花序,頂生。果期 11~12 月,莢果略扁條形,厚而硬,禿淨,長至 15 公分,寬 1.5 公分,果瓣近木質,有 3~6 個種子,扁圓形,不開裂。
大藤藤本,小枝圓形,具細稜,初被黃褐色細柔毛,旋禿淨,老枝褐色。奇樹羽狀複葉,長 10~20 公分;葉柄長 2~5 公分;葉柄無毛,上面有狹溝;托葉錐刺形,長 0.3~0.5(~0.7) 公分,基部向下突起成一對短而硬的距;葉腋有多數鑽形的芽苞葉,宿存;小葉 3~4 對,間隔 1.5~3 公分,硬紙質,卵狀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 (3~)5~6(~8),寬 1.5~4 公分,先端鈍,漸尖,或微凹缺,基部圓形,兩面均無毛,或被稀疏柔毛,側脈6~7對,二次環結,細脈網狀,兩面均隆起,甚明顯;小葉柄長 0.1~0.2 公分,具毛;小托葉針刺狀,長 0.1~0.3 公分,宿存。圓錐花序頂生或著生枝梢葉腋,長 10~20 公分,常下垂,基部分枝,花序軸被黃褐色柔毛;花密集,單生於分枝上,苞片與托葉同形,早落,小苞片卵形,貼萼生;花長 1.3~1.7 公分;花梗長 0.3~0.5 公分,被毛;花萼闊鐘狀至杯狀,長 0.3~0.4 公分,寬約 0.5 公分,幾無毛,萼齒短而鈍圓,邊緣有黃色絹毛;花冠紅紫色,旗瓣無毛,卵狀長圓形,基部截形,無胼胝體,瓣柄短,翼瓣和龍骨瓣均直,略長於旗瓣;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花盤筒狀;子房線形,無毛,花柱很短,上彎,胚珠多數。莢果線形,狹長,長約 15 公分,寬 1~1.5 公分,扁平,瓣裂,果瓣薄而硬,近木質,有種子 3~6 粒;種子長圓形。花期 5~11 月。
用途
藥用(藤:養血袪風,通經活絡。治腰酸痛麻木,月經不調,跌打損傷。根:鎮靜。小毒,治躁狂型精神分裂症。)
庭園植栽:生性強健,可栽植為綠廊或使攀附他物、樹幹供觀賞。莖皮纖維可供編織。
基本資料
學名:Callerya reticulata (Benth.) Schot
簡誌:攀緣性灌木。小葉5-11;頂小葉卵形,長3-9 cm,寬1.5-5 cm,近無毛或被疏毛,先端鈍形。莢果長橢圓形,可長達12 cm,不開裂。
別名:昆明雞血藤、過山龍、老荊藤、雞血藤、网络崖豆藤、昆明鸡血藤<植物志:Millettia reticulata Benth.>
原產地: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林緣或溪旁樹冠層。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菊花木,花期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菊花木,花;漸熟型(微距)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菊花木,果;漸熟型(微距 1/2)
主要特徵
木質藤本。菊花木是因莖橫斷面的木質部和韌皮部交錯,呈現出菊花狀花紋的造形而得名。花小型,多數,不顯眼,黃白色,呈頂生的總狀花序。莢果扁長形,內有黑色扁圓形的種子 2 ~6 粒。菊花木一般常見為從上垂下的方式生長,但是也有橫向生長的方式。
木質大藤本攀援灌木,長可達數十公尺,幼株有時匍匐地表而生,稍後纏繞各種樹幹向上盤生,到達樹冠部爭取陽光,時間一久,被攀附的樹幹不支而傾倒,但是菊花木的頂端樹冠,早已不知綿延多長,攀附到附近的哪一棵樹上去了。菊花木的幼枝端會生出數個卷鬚,每一條卷鬚先端二分叉,往往左右開弓跟隨著喬木,向著有陽光就有希望的地方生長。莖光滑,棕色,斷面有菊花狀花紋,小枝密被棕色短柔毛。葉具長柄,在葉的對面生有不分枝卷鬚1~2 條;葉為卵形,長 2.5~11.5 公分,寬 2~9 公分,先端 2 裂,裂至葉片的 1/4~1/3 處,裂片卵狀三角形,端尖,基部平截或微心形,全緣,下面疏被繡色短柔毛,主脈 5~7 條。夏季開花,總狀花序單生於葉的對面或簇生枝端,每序有花十數朵;萼鐘狀,全長 0.6 公分,具 5 枚長約 0.4 公分的披針形裂片;花瓣 5,白色,長橢圓形,長約 0.4 公分,端鈍;能育雄蕊 3 個,遠長於花冠;子房有毛,有子房柄。莢果扁平,長約 3~10 公分,密生皺紋,有毛或無毛。種子 2~6 粒。
用途
藥用(中藥名:九龍藤。主治:祛風除濕,行氣活血。主風濕痺痛,跌打損傷,偏癱,胃脘痛,疳積,痢疾;複方: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基本資料
學名: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Benth.
簡誌:木質藤本。葉卵形,長5-9 cm,寬4-6 cm,先端裂最多至1/3處。花黃白色。
別名:鉤藤、花藤、缺葉藤、龙须藤<植物智: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Benth.>
原產地:中國華中、華西至華南及海南島、香港,分布印度半島、中南半島至印尼。台灣分佈於全島低海拔灌叢及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石碑旁的單葉拿身草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單葉拿身草,花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單葉拿身草,成熟莢果(微距),具鉤狀毛,每一小節會分開,且很容易黏在褲子上面
主要特徵
直立小灌木,高30-80cm;莖單一或分枝,幼時被黃色開展小鉤狀毛和散生貼伏毛,後漸變無毛。葉具單小葉;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4-10毫米,基部寬2-3毫米,近無毛;葉柄長1-2.5厘米,被開展小鉤狀毛和散生貼伏毛花通常2-3朵簇生於每節上,節疏離;莢果線形,長8-12厘米,腹背兩縫線均為淺波狀,有莢節6-8,莢節扁平,長圓狀線形,密被黃色小鉤狀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近似物種
單葉拿身草:單葉;葉表面無毛,葉背灰綠色。花白色。莢果莢節長,兩面微縮。
大葉山螞蝗:單葉;兩面被毛,葉背淡綠。花白至淡紫。莢果莢節短,單(腹)面深縮。
基本資料
學名:Desmodium zonatum Miq.
簡誌:半灌木,嫩部具細柔毛。單葉,長橢圓披針形,長4-6 cm,寬1.5-2 cm,上面無毛,背面被毛,先端尾狀銳形,托葉披針形,約長5 mm,宿存。花粉紅色。莢果4-8節,兩面收縮,長4-6 cm。
別名:单叶拿身草<植物智:Desmodium zonatum Miq.>
原產地:台灣北部及東部中海拔山區林緣。中國、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加九寮溪 20211007 琉球山螞蝗

▲加九寮溪 20211007 琉球山螞蝗,花側面

▲加九寮溪 20211007 琉球山螞蝗,花正面
主要特徵
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山區小徑路旁可見。
近似物種
細梗山螞蝗:三出葉,葉背有白色斑點。
琉球山螞蝗:三出葉,葉背無白色斑點。
基本資料
和名:リュウキュウヌスビトハギ(琉球盗人萩)<Desmodium laterale>
學名:Hylodesmum laterale (Schindl.) H. Ohashi & R. R. Mill
簡誌:草本,疏被毛。三出葉,頂小葉披針形,長5-10 cm,寬1.5-3 cm,上面有毛或無毛,背面葉脈明顯,脈上有毛,先端漸尖;托葉披針形,長5-7 mm。花紫色。莢果2-4節,腹面收縮,長1-2 cm,各節半菱形。
別名:侧序长柄山蚂蝗<植物智:Hylodesmum laterale (Schindler) H. Ohashi & R. R. Mill>
原產地:台灣全島中低海拔灌叢及森林。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