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蕒(假福王草)

2024/06/23 12:29


▲二子坪 20240623 假福王草


▲二子坪 20240623 假福王草,葉表側的葉序(莖被折斷後,植株變得比較矮些)


▲二子坪 20240623 假福王草,葉背


▲二子坪 20240623 假福王草,花


▲二子坪 20240623 假福王草,從花裡面轉變為瘦果


▲二子坪 20240623 假福王草,瘦果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高 60~180 公分,無毛。下部莖生葉長 10~20 公分,寬 5~10 公分,具長柄,柄長 2.5~7 公分,葉片為不規則頭大羽狀中裂至卵圓狀三角形,葉緣為不規則淺裂,具明顯細鋸齒,上表面被短剛毛,下表面無毛:上部莖生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葉緣淺裂至細鋸齒。舌狀頭花小,於莖頂成圓錐狀或繖房狀排列;總苞圓柱狀,總苞長 0.8~1 公分,苞片 3~4 層;頭花具 5~15 朵舌狀花,花冠粉紅或紫色。瘦果黑色,紡錘形,每面具 4~6 道縱稜;冠毛白色。本種與臺灣福王草 (Notoseris formosana )十分相似,差別在於本種頭花舌狀花 7~9 朵(vs. 臺灣福王草 5 朵),總苞較短 (0.8~1 公分 vs. 1.2 公分),瘦果黑色(vs. 紅褐色),且本種瘦果先端縮成近似短喙,臺灣福王草先端截形,不成喙狀。

基本資料


注音:山苦藚(ㄒㄩˋ 根據:特生中心 用字)
學名:Paraprenanthes sororia (Miq.) C. Shih
簡誌:屬特徵: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葉全緣或裂葉。舌狀頭花小,於莖頂成圓錐狀或繖房狀排列;總苞圓柱狀,苞片3-4層;頭花具5-15朵舌狀花,花冠粉紅或紫色。瘦果黑色,紡錘形,每面具4-6道縱稜。冠毛白色。 種特徵:多年生草本,莖高60-180 cm,無毛。葉大形,羽裂或琴狀羽裂,頂羽片通常最大,三角形,葉緣突銳齒,葉具長柄。總苞長8-10 mm。花冠紫色。 本種與臺灣福王草 (Notoseris formosana )十分相似,差別在於本種頭花舌狀花7-9朵(vs. 臺灣福王草5朵),總苞較短(8-10 vs. 12 mm),瘦果黑色(vs. 紅褐色),且本種瘦果先端縮成近似短喙,臺灣福王草先端截形,不成喙狀。
別名:假福王草、山苦蕒 (ㄇㄞˇ 根據:自然攝影中心植物觀察、農委會簡誌)、山苦賈(根據: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假福王草<植物智:Paraprenanthes sororia (Miq.) Shih>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申跋

2024/06/23 12:11


▲二子坪 20240623 申跋


▲二子坪 20240623 申跋,剛形成果實,未熟果綠色,熟果黃橙色

主要特徵


全株有毒,塊莖毒性尤強。禽畜誤食引起抽搐、扭體、呼吸系統障礙等。果實為漿果,球形,未熟果綠色,熟果黃橙色,內含種子 1 至數枚;果實約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中旬間成熟。藥用(塊莖:燥濕化痰,袪風定驚,消腫散結)。

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葉有柄,柄長 15~20 公分,葉片為三出複葉,頂小葉卵狀披針形或菱狀橢圓形長 15~30 公分,寬 5~13 公分;側小葉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全緣或波狀緣,葉背灰白色。佛焰苞大型,棒狀圓筒形,長 7~12 公分,佛焰花序長 6~8 公分,外被白色條紋,先端卷曲。普陀南星喜生長於陰濕的環境。佛燄花序可當插花材料。

基本資料


和名:ムサシアブミ(武蔵鐙 Arisaema ringens)
學名:Arisaema ringens (Thunb.) Schott
簡誌:假莖高4-30 cm。葉兩片,葉柄略長於假莖或近等長;小葉3枚,無柄,頂端小葉卵形披針狀至菱狀橢圓形,兩側小葉歪斜卵形至披針形,先端具長絲狀尾。花序軸前2/3部份膨大呈長圓錐體,表面平滑。
別名:由跋, 申跋, 油跋, 小天南星、普陀南星(中国植物志:Arisaema ringens (Thunb.) Schott)
原產地:台灣北部低海拔地區及蘭嶼。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粉苞素馨

2024/06/16 12:33


▲台北植物園 20240616 粉苞素馨


▲台北植物園 20240616 粉苞素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616 粉苞素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616 粉苞素馨,花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40616 粉苞素馨,花正面

主要特徵


葉披針形或卵圓形,端部漸尖、尾尖,基部圓鈍,全緣葉,葉長三、四公分,寬二、三公分,葉面綠色,光滑,羽狀脈,基三出脈,側脈不明顯,無托葉,短葉柄,兩性花,下位花,繖房花序,頂生,自莖端伸出,花苞粉紅色,花萼合生杯形,端部四至十一裂,裂片長,具細毛,宿存,花瓣合生高腳碟花冠,冠筒長形,輻射對稱,花白色,具芳香,花徑約三、四公分,裂片約四至十一枚,排成環狀,花蕾時呈覆瓦狀排列,雄蕊二枚,著生於花冠筒上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短,花藥背著,藥室內向側裂,雌蕊心皮二枚,花柱一枚,絲狀,柱頭二裂,子房上位,子房二室,中軸胎座,胚珠一、二枚,向上,漿果,球形、橢圓形,雙生,熟時黑或藍黑色,種子無胚乳。

近似物種


常見素馨屬約有六十種,屬於茉莉花的家族。粉苞素馨的特徵也與山素英十分接近,似乎無資料記載粉苞素馨花苞是豔紅色,但是葉片為最大不同特徵,有機會再追加記錄。為常綠或半落葉藤本植物。枝條柔軟,斜伸發展,具攀援性,可攀掛支持物,嫩枝有毛,單葉對生。

基本資料


英文名:Gold Coast Jasmine、Rose Bud Jasmine、Everblooming Jasmine
學名:Jasminum dichotom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黃金海岸素馨、豔茉莉
原產地:原產非洲熱帶地區。園藝種。

進入閱讀更多...

韓氏耳蕨

2024/06/15 12:55


▲菜公坑山 20240615 韓氏耳蕨


▲菜公坑山 20240615 韓氏耳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葉緣具芒刺狀鋸齒


▲菜公坑山 20240615 韓氏耳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膜圓形,盾狀著生於脈上


▲菜公坑山 20240615 韓氏耳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韓氏耳蕨是耳蕨屬中最常見者,北部低山即可見其蹤影。莖直立或斜生,葉叢生;葉柄長10-17cm;莖及葉柄基部具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片三角形,長10-25cm,寬8-12cm,三出複葉。

莖直立或斜生,葉叢生;葉柄長10-17cm;莖及葉柄基部具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片三角形,長10-25cm,寬8-12cm,三出複葉。各單位均為一回羽狀複葉,革質;頂羽片窄披針形,長10-25cm,寬2.5-4.5cm,側羽片較短(有時僅具小羽片),長約4.5cm;小羽片長鐮形,長約2cm,寬約0.5cm,葉緣具芒刺狀鋸齒;孢膜圓形,盾狀著生於脈上。

基本資料


學名:Polystichum hancockii (Hance) Diels
簡誌:游離脈,葉緣鋸齒,多少有芒刺,三出羽狀複葉。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臺灣側裸蜣螂(踉蹌衍裸側蜣)

2024/06/15 12:53


▲菜公坑山 20240615 臺灣側裸蜣螂,雌

主要特徵


本屬3種。外觀近似翹側裸蜣螂 (黑推糞金龜) Paragymnopleurus sinuatus ,但本種體色主要是(暗)紫色,偶有黑色型。繁殖期常出現於開花的柚子園採食花蜜或低空飛行,飛行十分敏捷,停棲地面後就將膜質的後翅折疊到翅鞘裡。成蟲出現於春、夏兩季。

野外成蟲活動時間頗長,白天喜愛飛行,會製作並推滾糞球,趨近多種動物排遺,腐屍上亦有發現紀錄。

仔細觀察下,觸角錘節淺黃色或橘黃色。雄蟲:在前足部分會比雌蟲多出一支小爪。台灣的食糞群金龜 (Coprophagous group scarab-beetles of Taiwan)

基本資料


注音:臺灣側裸蜣(ㄑㄧㄤ)螂
學名:Paragymnopleurus ambiguus Janssens, 1943
別名:踉蹌衍裸側蜣、俗名:台灣側裸蜣螂、台灣推糞金龜、台灣推糞金龜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至高海拔山區。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偽盾刺盲蛛屬(盲蛛)

2024/06/15 12:50


▲菜公坑山 20240615 偽盾刺盲蛛屬,腳就像是雷達一般,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開始移動


▲菜公坑山 20240615 偽盾刺盲蛛屬,正面


▲菜公坑山 20240615 偽盾刺盲蛛屬,本以為前方不同顏色的觸手沒用到


▲菜公坑山 20240615 偽盾刺盲蛛屬,腹部

主要特徵


體長4.5mm,體型寬,體色黑色,頭胸背面密布灰白色斑,眼黑色,眼下緣不具灰白斑,腹部與頭胸部略窄,後緣呈多邊型狀,中央有一條寬大灰白色縱帶,各腳黑色細長,節間及關節處有不明顯的黃褐色斑。本種分布於中海拔山區,極少見的斑型,顏色十分特別,棲息低矮潮濕的草叢環境,同一環境下有三種斑型聚集,可能都是同一個種類,雌雄各異或變異。

盲蛛僅有一對眼,而蜘蛛多半有3至4對,同樣具有視力功能。盲蛛的眼睛無法形成影像,因此牠們依靠第二對步足作為觸角來感測周遭環境。盲蛛進食的方式與蜘蛛不同,不採用體外消化而是直接將獵物咀嚼成碎片後食用。

近似物種


在生物分類的階級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蛛形綱→盲蛛目》,雖然也有八隻腳但不是蜘蛛,蜘蛛身體構造分頭胸、腹兩部分,盲蛛則頭胸部和腹部間無明顯分隔,大部分的盲蛛步腳細長,不吐絲。盲蛛依食性可分為植食性與肉食性兩種,植食性種類步腳細長,上顎及觸鬚無明顯特化,肉食性盲蛛步腳粗短,上顎及觸鬚特化成鋏狀之捕食構造。台灣已知有28種盲蛛。

基本資料


英文名:Harvestman
和名:ザトウムシ(座頭虫)<Harvestman Opiliones>
學名:Opiliones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

土紅粉蓋鵝膏

2024/06/15 12:33


▲菜公坑山 20240615 樹林下生長的土紅粉蓋鵝膏


▲菜公坑山 20240615 土紅粉蓋鵝膏,菌褶離生,密,有小褶,全緣,白色。

主要特徵


有毒。
以松為主的針葉林地上單生、散生至大量群生。
傘徑4-9cm,初期半球形,漸開傘平展或邊緣翻起,表面及菌柄密被土黃紅色至鏽紅色粉末,老後漸脫落,遇雨或乾燥常結塊。
菌肉白色,具清香氣味。
菌褶白色,離生,較密,多小褶。
菌柄細長,圓柱狀,表面密被與傘相同的粉末,乾燥天氣下常脫皮,基部膨大且有幾圈粉粒狀鱗片組成的菌托,上方具膜質菌環,菌環上表面乳白色,下表面具和傘面相同的粉末,菌環常破碎和脫落。

基本資料


和名:カバイロコナテングタケ 樺色粉天狗茸
學名:Amanita rufoferruginea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以松為主的針葉林地上單生、散生至大量群生。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豆芫青

2024/06/15 12:33


▲菜公坑山 20240615 豆芫青


▲菜公坑山 20240615 豆芫青

主要特徵


有毒昆蟲。

體長 15-25mm,體色黑色,頭部紅色,觸角及各腳黑色,翅鞘下緣具灰白色的絨質邊紋,外觀近似條紋豆芫菁但條紋豆芫菁翅鞘有縱向的條狀斑紋,本種則無。本屬4種,除豆芫菁、條紋芫菁外尚有達氏豆芫青、太平豆芫青,後兩種在台灣還不見有人發表。本種又稱豆地膽,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見於冇骨消、蕨類、龍葵等植物成群覓食,行動緩慢,遇到騷擾也不會立刻飛離。交尾前,雄蟲會以觸角示愛纏繞雌蟲的觸角,非常恩愛。芫菁科是一種有毒的昆蟲,也是一種中藥材,只要不去捉牠就好。
本科分類於鞘翅目、多食亞目、擬步行蟲科、芫菁科,本科體長圓筒型,具細頸,觸角11節細長,翅鞘柔軟,各足細長,跗節5-5-4,爪縱裂為2片。生活史為完全變態,但幼蟲前、後期型態不同,又稱複變態,幼蟲6齡,第1齡幼蟲「蛃型」,行動活潑,稱為「三爪幼蟲」,在土中尋食蝗蟲卵塊或其他蟲卵寄生,第2齡幼蟲為「步甲型」,第3、4齡幼蟲均為「蠐螬型」,第5齡幼蟲為「象甲型」,鑽出卵囊到土中,胸足蛻化,不食不動,體壁堅硬,或稱「偽蛹」,隔年的第6龄幼蟲又呈「蠐螬型」,再蛹化及羽化。成蟲群聚性,遇到騷擾會從足部關節分泌出芫菁素的黃色汁液,接觸皮膚會產生水腫、潰爛。

基本資料


注音:豆芫(ㄩㄢˊ)青
學名:Epicauta hirticornis
別名:豆地膽、豆芫菁
原產地:台灣低中海拔山區。

進入閱讀更多...

大盤蛛

2024/06/15 12:30


▲菜公坑山 20240615 大盤蛛,雄


▲菜公坑山 20240615 大盤蛛,雄,腹部後半中央有3-4個倒V字型排列

主要特徵


雌蛛體長 9-14mm,雄 9 mm,雌蛛頭胸部黑褐色,中央白色,近後緣白色區呈縱條狀,腹部褐色,後半中央有3-4個倒V字型排列,前後腳粗壯發達。

雄蛛,斑紋近似雌蛛,體長約9mm,第1-2步足黑色粗壯。

本屬 3種,本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低矮的林下枝葉間,體型很大。

基本資料


學名:Pancorius magnus Zabka, 1985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本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低矮的林下枝葉間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青綠膜蕨

2024/06/15 12:26


▲菜公坑山 20240615 在樹幹上生長的青綠膜蕨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表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表(微距)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背


▲菜公坑山 20240615 青綠膜蕨,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過往常與華東膜蕨混淆,但本種葉片先端常持續伸展,而呈線狀長橢圓形;葉色青綠之翼邊緣上捲;孢子囊群分布較不規律,孢膜圓形至扁圓形,可與之區辨。

基本資料


學名:Hymenophyllum okadae Mas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在台灣廣泛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濕潤森林內,大多附生於樹幹中斷或林下光線較充足之岩壁。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