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茀蕨

2024/01/20 12:20


▲金瓜石 20240120 長在石壁上的三葉茀蕨,因為除草過於頻繁,很難看見群聚的三葉型態的三葉茀蕨


▲金瓜石 20240120 三葉茀蕨,葉表


▲金瓜石 20240120 三葉茀蕨,葉背

主要特徵


附生或地上生,根莖長匍匐狀,被狹披針形鱗片,鱗片全緣,紅棕色,頂端具毛,基部較寬。單葉,有時呈三深裂狀;葉片或裂片披針形,漸尖頭,葉基圓或楔形,下表面光滑,葉緣軟骨質。孢子囊堆圓形,著生於每對主軸間。

三葉茀蕨,其實三葉特徵的並不多,尤其在幼株時期,大多是單葉。

基本資料


注音:三葉茀(ㄈㄨˊ)蕨
和名:ミツデウラボシ(三つ手裏星)<Selliguea hastata (Thunb.) Fraser-Jenk.>
學名:Crypsinus hastatus (Thunb.) Copel. (同物異名不少)
簡誌:葉單葉至一回三出複葉,有時僅有中間和單側兩裂片。裂片(複葉)或葉片(單葉)基部較寬,為披針形至卵圓形,基部圓至楔形,末端漸尖。
別名:七星丹、鴨腳把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及菲律賓,台灣全島中海拔地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海岸星蕨(海岸擬茀蕨)

2023/01/01 12:12


▲台北植物園 20230101 海岸星蕨


▲台北植物園 20230101 海岸星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30101 海岸星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岩生或地生蕨。孢子囊群圓形,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排,著生處明顯下陷,於葉表可見突起。生長在沿海石礫地,除了海邊礁石外,濱海的石礫地或山溝附近也常出現。台灣南部海岸普遍可見。

根莖匍匐狀,徑約 0.5 公分,頂端被鱗片;葉柄長 10~25 公分,基部具關節;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 15~35 公分,寬 15~20 公分,一回羽狀深裂,厚肉質至革質,葉軸具翅,連翅寬 1.5~3 公分;頂裂片較大,側裂片不超過 8 對,長 6~13 公分,寬 2~3 公分。葉脈網狀,不顯著,網眼內具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形,在裂片中脈兩側各一排,著生處明顯下陷,於葉表可見突起。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キナワウラボシ(沖縄裏星)<Phymatosorus scolopendria>
學名:Microsorium scolopendrium (Burm.) Copel.
簡誌:無描述。
別名:琉球金星蕨, 密網蕨, 海岸星蕨, 蜈蚣擬茀蕨、瘤蕨(Phynatosorus scolopendria (N. L. Burman) Pichi Sermolli)
原產地:中國南部, 台灣南部, 台灣恆春半島, 台灣蘭嶼, 台灣綠島, 菲律賓, 馬來半島, 琉球。台灣境內以東部及南部的海岸較普遍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伏石蕨(抱樹蕨)

2022/12/18 13:42


▲魚蕨步道 20221218 生長在枯木上的伏石蕨


▲魚蕨步道 20221218 伏石蕨,孢子葉,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魚蕨步道 20221218 伏石蕨,孢子葉,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似乎被某種近透明物體包覆著

主要特徵


多年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有細且近圓形或卵形的鱗片密附其上;葉疏生,可分成孢子葉與營養葉,營養葉形狀圓形,肉質,孢子葉為線狀,厚革質;孢子囊群沿葉緣連續密生成狹帶狀,棕褐色。靠孢子繁殖。伏石蕨最愛生長在潮濕地帶的大樹樹幹上,因此也叫做抱樹蕨。在樹幹或岩石上常見到,有營養葉及孢子葉之分(兩型葉),營養葉較圓,趴伏在樹幹上,負責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孢子葉較細長直立,以利孢子的散佈。在缺水時,營養葉會掉落只留下根莖,待環境好轉時又可以長出新葉來。

基本資料


和名:マメヅタ(豆蔦)<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Presl>
學名: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簡誌:葉厚肉質,二形,營養葉卵圓形,1~2 cm長,1~1.5 cm寬,柄短,孢子葉細長, 6 cm長,0.2~0.5 cm寬,孢子囊位於中肋兩側各一排連續。經常被發現生長在陰濕的樹上,又稱抱樹蕨。
别名:抱樹蓮、抱樹蕨、飛蓮草、伏石蕨<中国植物志: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琉球及台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瓦葦

2022/03/20 12:47


▲陽明山 20220320 瓦葦,生長在山櫻花樹幹上


▲陽明山 20220320 瓦葦,葉背上的孢子囊群(微距)

主要特徵


植株高約8-20厘米。根狀莖橫走,密被披針形鱗片;鱗片褐棕色,大部分不透明,僅葉邊1-2行網眼透明,具鋸齒。葉柄長1-3厘米,禾稈色;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中部最寬0. 5-1. 3厘米,漸尖頭,基部漸變狹並下延,乾後黃綠色至淡黃綠色,或淡綠色至褐色,紙質。主脈上下均隆起,小脈不見。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彼此相距較近,成熟後擴展幾密接,幼時被圓形褐棕色的隔絲覆蓋。

近似物種


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有腹背分化的根莖,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關節」,老葉從根莖掉落後,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像長了腳一般,即所謂「葉足」。

基本資料


和名:ノキシノブ(軒忍)<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學名: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簡誌:根莖鱗片中間色深,不透明,周圍為窗格狀,葉柄細徑0.5~1.2cm,1~3cm長,葉長橢圓形,10~20cm長,0.3~1cm寬,頂端尖,可見脈,葉失水會反捲,孢子囊群處的部份較寬,形成縊縮。
別名:瓦韦(中国植物志:Lepisorus thunbergianus
原產地:台灣、中國、朝鮮、日本和菲律賓也產。附生山坡林下樹乾或岩石上。

進入閱讀更多...

橢圓線蕨

2021/10/02 12:07


▲陽明山 20211002 橢圓線蕨


▲陽明山 20211002 橢圓線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側(微距)


▲陽明山 20211002 橢圓線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側(微距)

主要特徵


植株的葉子的外緣呈橢圓狀,葉子長在像是鐵線的葉柄上,所以叫做橢圓線蕨。

地上生,根莖長而匍匐,被黃褐色鱗片,鱗片圓披針形,具疏齒緣,密生。單葉,散生;營養葉葉柄長 10~30 公分,以關節與莖相連;葉片長 18~25 公分,寬 16~24 公分,長卵形,羽狀深裂,幾裂至葉軸處,裂片長 2~6 公分,寬 0.8~1.5 公分,基部下沿,略與窄翅相連;葉脈網狀,網眼中有游離小脈;孢子葉葉柄長 15~40 公分;葉片長 20~60 公分,寬 15~30 公分,與營養葉形狀相似。孢子囊群線形,斜生,著生在主脈兩側各一排,有時中斷,無孢膜。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ワヒトデ(岩人手)<Leptochilus ellipticus (Thunb.) Noot.>
學名:Colysis elliptica (Thunb.) Ching
簡誌:植株大小變化很大,幼葉單葉或單側不規則裂。
別名:大線蕨、鐵牛入石、寬羽線蕨、線蕨、线蕨(中國植物誌:Colysis elliptica (Thunb.) Ching)
原產地:中國大陸、尼泊爾、印度、緬甸、菲律賓、越南、琉球、日本及韓國,台灣低海拔地區普遍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波氏星蕨

2021/05/01 13:59


▲菜公坑 20210501 波氏星蕨


▲菜公坑 20210501 波氏星蕨,剛形成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孢子囊群是圓形平均散佈在葉背,走莖鱗毛較不均勻;石葦的孢子囊群則是較密佈,鱗毛像魚鱗般披在走莖上。

根莖長匍匐狀,具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相距1-3cm,植株常呈蔓生狀;葉柄長1-5cm;葉片長披針形,長15-35cm,寬1.2-3cm,單葉,頂端漸尖,基部鈍尖,葉全緣或邊緣呈波浪狀;葉脈網狀,不顯著;孢子囊群圓形,不規則散布在葉軸兩側。

用途


藥用(清熱利濕。治淋症,黃疸,筋骨痛)。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ノネシダ(矢の根羊歯)<Lepidomicrosorium buergerianum (Miq.) Ching et K.H.Shing>
學名:Microsorium buergerianum (Miq.) Ching
簡誌:長走莖,半著生於樹幹上,柄長1~5cm,葉橢圓形,15~35cm長,1.2~2cm寬,頂端漸尖,基部鈍尖,脈不明,全緣,孢子囊群小,散佈在中肋兩側。
別名:金交剪、飛刀劍、攀援星蕨、鏃瓦蕨、表面星蕨<植物智:Lepidomicrosorium superficiale (Blume) Li Wang>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及台灣。台灣低至中海拔森林內較潮濕的遮蔭環境,著生、岩生或地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水龍骨

2021/01/24 13:23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台灣水龍骨


▲虎豹潭古道 20210124 台灣水龍骨,裸露之根莖呈淡綠色

基本資料


學名:Polypodium formosanum Bak.
簡誌:根莖鱗片早凋,裸露之根莖呈淡綠色,葉30~60 cm長,羽片4~7cm寬,羽軸具明顯的翅,下羽片反折。
別名:大葉水龍骨、臺灣水龍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擬笈瓦葦

2020/11/15 13:14


▲菜公坑 20201115 擬笈瓦葦


▲菜公坑 20201115 擬笈瓦葦,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學名:Lepisorus monilisorus (Hayata) Tagawa
簡誌:根莖鱗片中間色深,不透明,周圍為窗格狀,邊緣不規則,柄長1~3cm,葉5~15cm長,1~3cm寬,最寬處在中下段。
別名:異葉瓦韋、异叶瓦韦、及瓦韦、拟及瓦韦<中国植物志:Lepisorus heterolepis>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萊氏線蕨

2020/08/22 13:18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


▲烏塗溪 20200822 萊氏線蕨,葉背

主要特徵


披針形之單葉,末端漸尖,基部較寬,但再往下則急縮至葉柄處。孢子囊群長線形,著生於側脈之間且與中脈斜交,但非與主軸近垂直。

相較於伏石蕨有營養葉與孢子葉顯著不同的兩型葉,但卻可見兩型葉的趨勢,亦即孢子葉較瘦長,營養葉較胖短,本種在台灣是否有極端兩型葉的族群,尚待進一布調查研究。資料來源-郭城孟 蕨類圖鑑 進階珍稀版 萊氏線蕨 174頁。

葉疑似兩型(孢子葉較瘦長。營養業較寬)。

近似物種


同屬近似的蕨類:
萊氏線蕨:二級脈與主脈(葉軸)成斜交,網脈不明顯,孢子囊群線型。
斷線蕨:二級脈與主脈近直交,網脈明顯,孢子囊群橢圓點狀。

用途


藥用(效用:全草:行氣化瘀,袪痰鎮咳。治婦女虛弱咳嗽,帶下)。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リノホクリハラン(槍の穂栗葉蘭 Leptochilus wrightii (Hook.) X.C.Zhang)
學名:Colysis wrightii Ching
簡誌:單葉60cm長,3~5cm寬,肉質至革質,孢子囊群圓、大,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
別名:褐葉線蕨、褐叶线蕨、莱氏线蕨<中国植物志:Colysis wrightii (Hook.) Ching>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越南、香港及台灣。海拔 1,000 公尺以下潮溼溪邊的岩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星蕨

2020/08/22 12:37


▲烏塗溪 20200822 大星蕨

主要特徵


岩生或地生。具有長約10至25公分之葉柄,孢子囊群為圓形且較同屬來得大,著生於中脈兩側且各呈一排。

地上生,根莖匍匐,很長,徑長 0.3~0.4 公分,淡綠色,頂部被披針形鱗片,鱗片具疏齒。單葉,散生;葉柄長 10~25 公分,基部被疏生鱗片,每片葉片間隔 1~2 公分;葉片長 20~60 公分,寬 1.5~5 公分,帶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漸尖頭,基部漸窄,下延,全緣,略呈波狀,具軟骨質葉緣,淡綠色,乾燥時兩面皺起,葉片近革質,中肋突出,葉脈不明顯,網眼中具分歧小脈。孢子囊堆大而圓,橙色,著生在近葉軸處,成行排列或不整齊的兩行,無孢膜;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本種葉片大小變化很大,如產自西藏的植株,有的葉片長達 100 公分,葉柄長 20 公分,葉片中部寬達 7 公分。

用途


藥用(止血)。地上生,根莖匍匐,很長,徑長 0.3~0.4 公分,淡綠色,頂部被披針形鱗片,鱗片具疏齒。本種葉片大小變化很大,如產自西藏的植株,有的葉片長達 100 公分,葉柄長 20 公分,葉片中部寬達 7 公分。

基本資料


英文名:Fortune Microsorium
和名:オオクリハラン(大栗葉蘭 Microsorium fortunei.)
學名:Microsorium fortunei (Moore) Ching
簡誌:單葉60cm長,3~5cm寬,肉質至革質,孢子囊群圓、大,中肋兩側常僅具一排,酷似瓦葦屬成員,但孢子囊群不會像瓦葦僅位於上段,在中下段亦有。
別名:七星劍、大本石葦、大葉骨牌草、石葦、旋雞尾、福氏星蕨、江南星蕨(中國植物誌: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及台灣。台灣產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林下谷地腐植質多,成見於成群長在濕度高的巨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