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莖麝香百合

2024/04/06 13:35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粗莖麝香百合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粗莖麝香百合

主要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花形好像樂器中的「嗩吶」,所以鄉下的人又稱為「古吹花」(台語發音)。株高 30~100 公分;鱗莖球形或扁球形,黃色或淡黃色,味苦;莖直立,稍粗,無毛。葉互生,無柄,葉片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6~18 公分,寬 0.5~1.5 公分,先端尖形或漸尖形,全緣。花頂生,單花或多花,白色,芳香,長漏斗形,橫向開放,頂端 6 裂,裂瓣狹卵形或廣披針形,略反翹;雄蕊 6 枚;子房棍棒狀,長約 3 公分,柱頭 3 痕裂。果實為蒴果,直立,長橢圓狀柱形,長 5~7 公分,6 鈍稜形;熟時室裂,種子多數,扁平,周圍具薄翅。花期春、夏間。果期夏、秋間。鐵砲百合開花時整朵花全為一塵不染的白色,更能顯現出高貴的氣質,全株花朵數有開十幾朵的紀錄。

近似物種


近似百合科的植物:
台灣百合:莖光滑機戶全株有紅褐色素。葉寬細狹,一般不及一公分寬。花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麝香百合(鐵炮百合):莖光滑,無紅褐色素(綠色)。葉寬短胖,達2-3公分或更寬。花稍上舉,純白。
糙莖麝香百合:莖粗糙,有紅褐色素(尤其基部)。葉寬一般1-2公分寬。稍下垂,被紅褐條紋(有時無)
(資料參考:自然攝影中心植物觀察)

用途


藥用(鱗莖:治燒傷,腫痛及粉刺;花瓣(油浸):治濕疹)。

基本資料


英文名:Longflower Lily, Easter Lily
學名:Lilium longiflorum Thunb. var. scabrum Masam.(有同名異物)
簡誌:葉長14-25 cm,寬10-25 mm。花柄長2.5-6 cm。蒴果長3-6 cm。
別名:糙莖麝香百合、
原產地:台灣東部及北部海邊。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細葉饅頭果

2024/04/06 13:30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表側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葉序之葉背側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花序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花正面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葉饅頭果,樹枝

主要特徵


小喬木。花期 5月至9月;果期 10月至翌年1月。雌雄花同株異花。食用(嫩莖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光滑。葉互生呈 2 縱列,葉片稍厚革質,平滑,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尖頭或鈍頭,先端突尖,基部漸狹形,全緣。雌雄花同株異花,簇生,微小;淡黃綠色。雄花具長梗,花被 6 枚,卵形, 2 列;雌花梗短,花被圓筒形,6 裂,子房 7 室;花柱圓筒狀倒卵形,先端 7 裂。蒴果扁平,花柱宿存;果實膨大醒目,外側有凹稜,像小南瓜,樣子與其說像饅頭,不如說像包子;種子成熟時呈紅色。

用途


藥用(葉治僂麻質斯,神經痛,袪痰;根治濕疹,風濕關節炎,蛀骨,四肢無力)。蝴蝶食草(葉子:台灣琉璃小灰蝶、台灣單蛺蝶、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ラミカンコノキ<Glochidion rubrum Blume>
學名:Glochidion rubrum Blume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幼時略被毛。葉倒卵形、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光滑,長3-8 cm,寬1.5-4.5 cm,先端鈍,基部銳尖,偶略歪。果扁球形,光滑。
別名:饅頭果、細葉饅頭果、光葉饅頭果、台闽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rubrum Bl.>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福建、印度、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爵床

2024/04/06 13:14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爵床,腋生花序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 15~40 公分,莖直立或斜上。穗狀花序頭生或腋生。果實黑褐色,被網狀紋。花果期 5~11 月。爵床的名稱始於神農本草經(約於秦漢時期)。

一年生草本,高 15~40 公分,莖直立或斜上,方形或 4~6 稜,綠色,被灰白色毛,多分株,基部節曲折,稍膨大。葉對生,柄長 0.5~1 公分,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廣披針形,基部楔形或鈍圓形,先端尖,全緣,葉面深綠色,葉背淡綠色或爾呈淡紫色,兩面被疏短毛或幾無毛。穗狀花序頭生或腋生,長 1~3 公分。萼 5 枚,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外圍具苞片 2 枚,中肋及邊緣生剛毛。花果期 5~11 月。
果實為蒴果,線形,先端短尖,全體呈壓扁狀,淺棕色,被白色柔毛;內含種子 4 枚,卵圓形而微扁,徑約 0.1 公分,黑褐色,被網狀紋。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活血止痛。治感冒發熱,痢疾,黃疸,跌打)。記錄於《神農本草經》

基本資料


和名:キツネノマゴ(狐の孫)<Justicia procumbens L.>
學名:Justicia procumbens L.
簡誌:草本,被刺毛。葉長橢圓狀橢圓形,卵或圓形,長1.3-4.5 cm,先端銳尖,基部銳尖或圓,上表面具橫列針狀鐘乳體。花粉紅色或淡藍紫色。
別名:台灣鱗花草, 鼠尾紅, 鼠尾黃、爵床<植物智:現 Justicia procumbens Linnaeus、未採用 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L.) Nees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澳洲、菲律賓、琉球、日本。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牛皮消

2024/04/06 12:59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台灣牛皮消,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全株光滑。臺灣牛皮消之副花冠杯狀,故也有杯冠藤之稱。通常攀附其它喬木或灌木生活,因其羊角狀蓇葖果在冬季成熟裂開後,帶絲狀種芒之種子常隨風散布,因此相同地點常有許多族群分布。

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全株光滑。葉對生,長橢圓形至橢圓形質,長 2.5~7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銳或鈍,基部鈍或圓,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側脈約 4 對,葉腋處常見托葉狀小葉。總狀聚繖花序腋生,萼外面無毛,花冠 5 深裂,淡綠帶紅褐色,裂片長橢圓形,長約 0.5 公分,副花冠杯狀,較蕊柱為短或殆與之同高,花粉塊闊球形。蓇葖果披針形,成對或單一,長約 7 公分,表面帶有皺摺;種子扁平瓜子狀,有膜翅,尖端部位有約 4 公分長的白色纖毛。

用途


食草植物(黑脈樺斑蝶、青斑蝶、淡小紋青斑蝶幼蟲的食草)。藥用(根:咳嗽。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頭昏眼花)。

基本資料


學名:Cynanchum formosanum (Maxim.) Hemsl. ex Forbes & Hemsl.
簡誌:纏繞灌木。葉紙質或革質,長橢圓或橢圓形,長3-8 cm,先端銳尖,葉腋處常見托葉狀小葉。聚繖花序具花數朵,具長1-1.6 cm之總狀。花冠淡綠帶紅褐色。
別名:臺灣牛皮消, 臺灣白薇、台湾杯冠藤<植物志:Cynanchum formosanum (Maxim.) Hemsl.
原產地:分布臺灣、琉球及中國大陸華南。臺灣全島低海拔山麓灌叢中及草生地上。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雙面刺

2024/04/06 12:54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花序,花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花序,花苞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莖

主要特徵


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羽狀複葉,小葉 3~5 枚甚至可達 7 枚,雙面有刺,葉質地略厚且有光澤,長橢圓形,有短柄,葉肉上有油點。雙面刺葉呈羽狀複葉,橢圓形。

攀緣性藤本灌木,枝條有倒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有些植株只在葉背面有刺。它的名字便是因葉中肋兩面都長有暗紫紅色的刺而來。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具兩性花,雄花繖房狀圓錐花序腋生;雌花心皮4枚,柱頭頭狀。

用途


藥用(根莖: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根及枝葉:袪風,通經絡、消腫、止痛。治風濕、跌打腫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咽喉痛,毒蛇咬傷,跌撲腫痛,風濕痺痛,支氣管炎,咳嗽發燒,痧病)。

基本資料


和名:テリハザンショウ(照葉山椒)<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學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簡誌:攀緣藤本;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小葉2-4對,對生,卵至橢圓形,長5-12 cm;小葉柄長2-4 mm。
別名:兩面針、崖椒、雙面刺、两面针<植物志: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原產地:麻六甲、新幾內亞、大陸華南一帶、海南島、琉球及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象草

2024/04/06 12:47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葉鞘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圓錐花序,雌雄同株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近基部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 3 公尺,花期 5~9 月。

象草的莖稈扁平,直立,葉片大,長達 60 公分,葉舌由纖毛構成,葉鞘光滑。象草花朵頂生,圓錐花序,雌雄同株,花序長約 15 公分,為黃褐色,花莖長,花被每一小穗有 2 朵小花,雄蕊 3 枚,花藥頂端有毛。是一種常見的野生植物。象草的採種子、扦插、分株方式繁殖。象草的花序摸起來的感覺很好,有柔軟舒適感。

用途


花材。牧草。食用(嫩莖嫩筍,可以採食烹調。稱為『牧草心』)。

基本資料


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簡誌:多年生;稈直立,高達3 m。圓錐花序長約15 cm。小穗長約5 mm。
別名:紫狼尾草<植物智: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原產地:非洲。台灣中部及南部平野向陽地;生長在平地至中海拔 1,500 公尺山區之河床、耕地、路旁、荒廢地。歸化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牛乳榕(牛奶榕)

2024/04/06 12:46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葉表,摸起來有粗糙的感覺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牛奶榕,隱花果,果序

主要特徵


落葉性或半落葉性小喬木,高可達七公尺,全體被有短毛;葉互生,廣菱形、長倒卵形、倒卵形或披針形,紙質,長 8~25 公分,全緣或波狀緣,托葉紅棕色;隱花果腋出,單立或成對著生,徑約 1.5~2 公分,表面有毛,成熟時紫紅色。

在台灣全島平地的野外,牛奶榕是最常見的樹種之一,因其果實內含白色乳汁故有「牛奶榕」之名,又形似牛之乳房而有「牛乳房」之稱,

近似物種


榕屬特徵對照:
雀榕:葉光滑。隱花果徑長於1cm。
牛奶榕:葉先端鈍、銳尖、漸尖。葉被絨毛。
九丁榕:小枝被細短毛。側脈8-11對。
大冇榕(稜果榕):具淡黃色乳汁,隱花果表面有稜。有果實剖面照片。
水同木:果常帶有白斑,熟時橙紅色。有果實剖面照片。

用途


造紙。藥用(活血祛瘀、消腫解毒等)。
果可食亦可入藥又被稱為「天仙果」,故俗名極多。

基本資料


學名: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 Arn.) King
簡誌: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紙質,被絨毛,形狀變化大,先端銳尖或尾尖,3出脈,側脈5-10對。雌雄異株;雄花多數。隱花果寬1.5-2.5 cm,黃紅或橘紅。以前曾記錄本省有假枇杷(Ficus erecta var. erecta ),該種的葉光滑。本文對於該種是否存在台灣甚感懷疑,故暫刪除之。
別名:牛奶榕, 天仙果、天仙果(植物志: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原產地:馬來西亞、印度、越南、中國大陸(兩廣、湖南、江西、福建及浙江)及臺灣。臺灣全島海拔 1.800 公尺以下之山野村落附近均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細梗絡石

2024/04/06 12:35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梗絡石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梗絡石,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梗絡石,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梗絡石,花(四裂)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細梗絡石,花(五裂)

主要特徵


攀緣灌木。

細梗絡石為夾竹桃科絡石屬藤科植物,枝光滑,或幼枝略被淡褐色細毛。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 3~9 公分,先端銳尖或鈍,光滑。聚繖花序,頂生或腋出。花冠白色,上緣 5 裂,各裂片做迴旋狀排列,具芳香,花冠筒口光滑。從三月底,枝條上開始抽出螺旋形的花苞,接下來約有二星期的盛花期。若想欣賞它熱鬧的繁花盛景,就不能錯過四月中旬的繽紛花季。蓇葖果細長,成熟時開裂,散生出具白色種髮的扁平線形種子。細梗絡石與絡石的主要差別在葉片有毛有毛否,細梗絡石的葉片光滑。

近似物種


台灣有4種絡石:絡石細梗絡石(花比絡石小)為低海拔;台灣絡石(中海拔)、蘭嶼絡石(蘭嶼)。

基本資料


和名:テイカカズラ(定家葛)<Trachelospermum asiaticum (Siebold et Zucc.) Nakai>
學名:Trachelospermum gracilipes Hook. f.
簡誌:枝光滑,或幼枝略被淡褐色細毛。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7-9.4 cm,先端銳尖或鈍,光滑。花冠筒口光滑。
別名:細梗白花藤、細梗絡石、亚洲络石<植物智:Trachelospermum asiaticum (Siebold & Zuccarini) Nakai>
原產地:印度、泰國、日本、朝鮮,中國產華南、西南至長江流域、北達甘肅。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灌叢,林緣或近海岸地帶。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天門冬

2024/04/06 12:01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天門冬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天門冬,葉序與花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天門冬,花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天門冬,莖上有明顯的刺

主要特徵


攀緣性多年生藤本植物,地下有橢圓形根莖,莖半木質化,莖細蔓堅韌長可達 2 公尺有縱槽紋。分枝非常多,高 1~2 公尺,小枝呈十字對生。葉片細麟狀 2~3 枚,葉狀枝束生由葉腋生出,假葉 1~2 枚至 3~4 枚群生,線形扁平,黃綠色有光澤。春至夏季開白色小花 1~4 朵,生於葉腋花白色帶淡桃色。漿果圓形,徑約 0.8 公分,熟時鮮紅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1 枚。

天門冬上看起來像是葉子的部分,其實是分枝的「莖」,通稱「葉狀枝」,葉子的部分已經退化成為鱗片或鉤刺了。花期 5~6 月。

近似物種


天門冬屬常見近似的兩種植物:
天門冬:莖上有明顯的稜,一枝花梗只會開一朵花結一個果。花瓣較細長,花瓣 6,雄蕊 6,雌蕊 1枚。
武竹:莖較圓,一個花梗上會開許多朵花結許多果。花瓣較寬多後翻,花瓣 6,雄蕊 6,花柱頭狀(中間凸起)。

用途


藥用(塊根:具有養陰生津、清火潤燥、袪痰止咳、利尿解熱之功效、為治療肺腎虛熱之要藥。主治肺熱肺炎、肺癰、肺萎縮、咳嗽吐血、喉乾咽痛、支氣管炎、肺結核、白喉、百日咳、心臟性水腫、熱病口乾、糖尿病、便秘、早期乳癌、風濕偏痺、體虛衰弱等。外用治瘡瘍腫癤,蟲蛇毒傷。莖枝治皮膚病)。中藥的天門冬一般為天門冬的塊根部分。本草綱目中為天虋(ㄇㄣˊ)冬與麥虋冬功效相同。

基本資料


和名:クサスギカズラ(草杉蔓)、テンモンドウ(漢方: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學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簡誌:屬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根莖,稀具塊根。莖直立或蔓性,枝條通常下垂;葉狀枝扁平,葉狀或針葉狀;葉鱗片狀。花單一或叢聚;花被片6,通常離生;雄蕊6,離生;花柱3叉,子房上位。漿果。 種特徵- 攀緣性植物;塊根紡錘狀。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花淡黃綠色。
別名:天门冬<植物智: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原產地:朝鮮、日本、老撾和越南,以及中國南部至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台灣全省低海拔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石板菜

2024/04/06 12:00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石板菜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石板菜,葉表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石板菜,葉背

主要特徵


海邊常見的為石板菜。葉-匙形,頂端鈍形。疏鬆的聚繖花序,每朵花間距約0.8至1公分,莖部直立三叉型。萼片光滑基部離生有距

近似物種


石板菜<Sedum formosanum>:確認海邊常見的為石板菜,葉-匙形;頂端鈍形,疏鬆的聚繖花序;每朵花間距約0.8至1公分,莖部直立三叉型;萼片光滑基部離生有距
台灣佛甲草<Sedum taiwanianum>:葉-匙形,頂端有短突或微突;萼片基部癒合,5個裂片等大或近等大,裂片大,約3-4公厘,萼裂片線形;葉片較Sedum nokoense 能高佛甲草略大,先端具小尖突,花朵數目也比較少,每一分枝約僅3- 5朵
能高佛甲草<Sedum nokoense>:植株通常偏紅,在莖上會有很多細胞突起形成的腺點。花朵數目較多,每一分枝可達5朵以上,排呈似蠍尾狀的聚繖花序;緊密的聚繖花序,每朵花間距0.5公分左右

基本資料


和名:ハママンネングサ(浜万年草)<Sedium formosanum>
學名:Sedum formosanum N. E. Brown
簡誌:一年生草本,葉互生,匙形,肉質,全緣,長10-15 mm,寬7-12 mm,葉尖銳狀,葉基楔形。花黃色,聚繖花序;萼片不等長。果實直立。
別名:白豬母乳、白豬母菜
原產地:中國、日本、琉球及菲律賓,台灣全島海邊岩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