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生小鬼傘 (簇生類鬼傘)

2025/04/29 12:18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簇生小鬼傘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簇生小鬼傘,子實體剖面,可見菌傘、菌褶、菌柄


▲三貂嶺 20210509 簇生類鬼傘,菌褶

主要特徵


一年四季都會繁衍。食用(台灣:可;日本:不可)。常常莫名其妙的從泥土中、枯木中長出來,不到一天又莫名其妙的自己融化,為「一夜菇」,菌傘會轉黑並且融化,又被稱為「墨水菇」。

菌蓋乳白色至淡灰黑色,鐘形至平展,表面覆細毛或光滑,蓋緣有溝紋,菌蓋寬0.8~1.5公分。菌肉白色,很薄。菌褶離生,白色至淺灰褐色,密。成熟後菇體自溶,全株成墨黑色。菌柄白色至灰褐色,圓柱狀,中生,中空,長1~2公分,粗0.1公分。孢子橢圓形,黃褐色,具發芽孔,大小6~11x4~6µm。孢子印黑色。

相關小知識


鬼傘科(學名:Psathyrellaceae),又名小脆柄菇科。在1939年由丹麥的真菌學家 Jakob Emanuel Lange命名。

基本資料


注音:簇(ㄘㄨˋ)生小鬼傘
和名:イヌセンボンタケ<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學名: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別名:一夜菇、墨水菇、簇生鬼傘菇、假小鬼伞<植物志: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原產地:腐木、倒木上散生至群生。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費賴斯似鬼傘(費賴斯擬鬼傘)

2025/04/29 12:05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費賴斯擬鬼傘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費賴斯擬鬼傘,乾枯後菌傘倒下露出菌褶,旁邊似乎是剛形成的子實體,子實體在夜間發育,黎明後不久便枯萎。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費賴斯擬鬼傘,菌傘面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費賴斯似鬼傘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費賴斯似鬼傘,菇傘部分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費賴斯似鬼傘,菌褶(ㄐㄩㄣˋ ㄓㄜˊ)、菌柄的部分

主要特徵


春至秋季,潮濕環境的禾本科植物(枯草莖、枯竹、腐竹皮)上群生。
子實體極小型,幼菌卵圓形,漸呈鐘形至平展,傘徑0.5-1(1.5)cm,初白色,漸變灰色至深灰色,傘的周邊有條紋。傘面覆著小型白至褐色的鱗片,鱗片有時流失。
菌褶離生,密,較窄,淡灰色,偶爾分叉,成熟時呈黑色,具小褶。
菌柄高度1.5-4cm,白色至灰色,脆,圓柱狀,基部膨大,中空,基部覆著白色細毛菌絲。
無食用價值。

弗里斯鬼傘屬(Coprinopsis friesii)是一種小型草生菇,幼年時其菌蓋呈鈍圓錐形,有條紋,常呈放射狀撕裂。菌蓋上殘留著蒼白扁平鱗片狀的菌蓋,隨著時間推移,菌蓋會上翹,略微潮解。其大小和短暫的結實習性解釋了為什麼這種常見的蘑菇很少被收集。子實體在夜間發育,黎明後不久便枯萎。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メヒトヨタケ(姫一夜茸)
學名:Coprinopsis friesii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蝙蝠花

2025/04/29 11:41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蝙蝠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蝙蝠花,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蝙蝠花,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蝙蝠花,花(花苞、花瓣、小苞片)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蝙蝠花,花(雄蕊、雌蕊)


▲台北植物園 20250415 蝙蝠花,花

主要特徵


箭根薯為稀有觀花植物,花朵紫褐色至黑色,為植物界中所罕見,且形狀獨特,花基部可生出數十條紫褐色絲狀物,很像老虎的鬍鬚,因此得名。

具根狀莖,高約60cm。葉基生,單葉,矩圓狀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20-50-60) × 7-14(-25) cm,具葉柄。花兩性,繖形花序,總苞4片,有花5~7(-18)朵,內部的苞片條形,長約12cm,向外伸展,似虎鬚狀;花被片6枚,紅色或紫褐色。

相關小常識


在馬來西亞被視為「不吉祥」的花卉,它們晃來晃去的果實看起來就像是倒掛著的蝙蝠一樣。在華人的世界中,因「蝠」與「福」同音,故蝙蝠寓意「遍福」的意思,不同地域與民族卻有著不同的含義。

用途


藥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涼血散瘀、止痰化咳的功效,治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肺結核,咳嗽,腸炎痢疾,消化不良,胃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瘧疾,牙痛,肝炎,高血壓,刀傷,癰瘡腫毒,瘡瘍,跌打損傷,燒燙傷。全株有毒,慎用)。

基本資料


學名:Tacca chantrieri Andre
簡誌:無描述。
別名:老虎鬚、箭根薯<植物志:Tacca chantrieri André
原產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南,西藏,雲南[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寮國,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泰國,越南]。台灣引進栽植供觀賞。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蟠龍石斛

2025/04/28 12:56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蟠龍石斛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蟠龍石斛

主要特徵


多年生附生草本。莖圓柱形,柔弱,斜立或下垂,高10-45厘米,徑約2-7毫米,有時分枝,具多節。葉紙質,2列互生於莖上,舌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4厘米,寬1-1.3厘米,先端銳尖而稍鉤轉,基部具鞘;葉鞘松抱於莖,鞘口張開。花單生,白或淡紫紅色,每束1-2花,側生有葉老莖上端,花序梗長2-3毫米。苞片小,卵形,長約2毫米;中萼片卵狀長圓形,長1.7-2厘米,先端銳尖,側萼片與中萼片相似,基部歪斜,萼囊近球形,長5毫米;花瓣橢圓形,與中萼片等長稍寬,先端鈍,邊緣多少有齒;唇瓣近圓形,徑1.7-2厘米,上面中央金黃色,周邊淡紫紅色,兩面密被柔毛;藥帽前端邊緣具不整齊齒。花期4-5月。

相關小常識


於1833年由英國的羅德吉斯父子公司(Conrad Loddiges & Sons)引進歐洲。
有淡淡的香味,蟠龍石斛(苗),網路上價格約在20-40元左右。
培育難度不高。

基本資料


學名:Dendrobium loddigesii
簡誌:無描述。
別名:美花石斛<植物志: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
原產地:中國雲南。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雙面刺

2025/04/28 12:54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雙面刺,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雙面刺,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雙面刺,葉背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花序,花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花序,花苞


▲龍洞灣岬步道 20240406 雙面刺,莖

主要特徵


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羽狀複葉,小葉 3~5 枚甚至可達 7 枚,雙面有刺,葉質地略厚且有光澤,長橢圓形,有短柄,葉肉上有油點。雙面刺葉呈羽狀複葉,橢圓形。

攀緣性藤本灌木,枝條有倒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有些植株只在葉背面有刺。它的名字便是因葉中肋兩面都長有暗紫紅色的刺而來。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具兩性花,雄花繖房狀圓錐花序腋生;雌花心皮4枚,柱頭頭狀。

用途


藥用(根莖: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根及枝葉:袪風,通經絡、消腫、止痛。治風濕、跌打腫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咽喉痛,毒蛇咬傷,跌撲腫痛,風濕痺痛,支氣管炎,咳嗽發燒,痧病)。

基本資料


和名:テリハザンショウ(照葉山椒)<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學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簡誌:攀緣藤本;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小葉2-4對,對生,卵至橢圓形,長5-12 cm;小葉柄長2-4 mm。
別名:兩面針、崖椒、雙面刺、两面针<植物志: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原產地:麻六甲、新幾內亞、大陸華南一帶、海南島、琉球及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掌葉蘋婆

2025/04/28 12:48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果期,冬天時,葉子會掉落。附近就是松山機場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葉表,掌狀複葉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掌葉蘋婆,葉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掌葉蘋婆,暗紅色小花,掉落在地上的花(花正面、側面、背面)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果實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果實裂開後,露出裡面的種子。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果實開裂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果實內側,內有黑色種子10 枚以上。種子有3 層皮,像是包著三層彩色糖衣的糖果,包著卵形淡色的種仁即為可食部分,炒或煮過,將三層種皮剝除後取種仁即可食用,聽說味道有點像栗子(謝謝素蘭提供)


▲新生公園 20250301 掌葉蘋婆,樹幹與樹枝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樹高可達 25 公尺。掌狀複葉,簇生枝端,小葉 7~9 枚,橢圓形,先端尖。圓錐花序頂生,花被五裂,具強烈異味。蓇葖果壓扁球形或木魚形,果徑 7.5 公分以上,淺紅色。初春時,開著臭味的暗紅色小花;同時,淡紅色的新葉,著生枝頂,真是好看。夏天時,滿樹蒼綠,掌狀複葉,簇生於枝端。秋天時,葉黃困綠,神奇的造物者,已將那偌小的小花,孕育成拳頭般大的果實。冬天時,葉落枝枯,掛滿了整樹開裂的紅果,而它的果實造型奇特,硬碇紅色的外殼,像極了木魚,熟時裂開一側,露出紫黑色的種子。

相關小常識


但因3-4月盛花期間花朵所散發的惡臭,(剛掉落時有點類似廁所芳香劑的味道,可能是在腐爛時發出的味道)。常有附近居民紛紛要求移植或砍除。
學名中的屬名 Sterculia 在拉丁語是糞便的意思,而種名 foetida 意思是臭的

培育方式


性喜高溫多濕,生育適溫約23-32℃。栽培土質不拘,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之砂質壤土最佳。日照需充足,酌量施肥可強化樹形美觀。

基本資料


學名:Sterculia foetida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香苹婆<植物志:Sterculia foetida L.
原產地:熱帶亞洲、非洲、澳洲,大約在 1900 年間由印度引進台灣。外來栽培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灰木

2025/04/28 12:46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灰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灰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灰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灰木,花序,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429 灰木,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落葉灌木。葉紙質,倒卵或橢圓形,長2.5-6cm,寬1-4.5cm,先端鈍,銳尖或略短尾狀,基部楔形,腺狀齒緣,上表面疏被毛,下表面灰白色,被短柔毛,側脈3-5對;葉柄長2-5mm,被疏柔毛。花序圓錐狀,下方分枝基部被葉包被;苞片及小苞片會脫落。花盤具5腺體,被疏柔毛。果卵形,黑色。

基本資料


和名:アオバノキ(青葉の木)<Symplocos cochinchinensis (Lour.) S.Moore var. cochinchinensis>
學名:Symplocos chinensis (Lour.) Druce
簡誌:落葉灌木。葉紙質,倒卵或橢圓形,長2.5-6 cm,寬1-4.5 cm,先端鈍,銳尖或略短尾狀,基部楔形,腺狀齒緣,上表面疏被毛,下表面灰白色,被短柔毛,側脈3-5對;葉柄長2-5 mm,被疏柔毛。花序圓錐狀,下方分枝基部被葉包被;苞片及小苞片會脫落。花盤具5腺體,被疏柔毛。果卵形,黑色。
別名:白檀<植物智: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
原產地:日本屋久島,種子島、台湾,中国南部,印度,東南亞等。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西洋接骨木

2025/04/28 12:43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西洋接骨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西洋接骨木,葉表,二回羽狀複葉,小葉1-3對。葉片橢圓形,銳鋸齒緣。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西洋接骨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180428 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西洋接骨木,花序與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西洋接骨木,花序與花背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西洋接骨木,樹幹

主要特徵


接骨木屬品種之一。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株高可達十公尺,材質鬆軟,有發達髓部,莖無稜,光滑無毛,多分枝,分枝長,枝有皮孔,葉對生,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對生,小葉約三至五對,小葉橢圓形,先端尖銳,基部闊楔形,葉緣鋸齒,葉片揉碎有特殊氣味,兩面光滑無毛,葉面深綠,羽狀脈,兩性花,複繖房狀或圓錐狀聚繖花序,花序直徑可達二十公分,頂生,密集於枝端,花序結果後下垂,小苞片一枚或無,花萼鐘形,五裂,裂片舌狀,與子房合生,花冠輻狀,輻射對稱,五深裂,裂片倒卵形,花白色,近謝時淺黃色,雄蕊五枚,著生於花冠上,與花冠裂片互生,較花冠短,雌蕊心皮三至五枚,合生,花柱短,子房下位,三至五室,中軸胎座,核果,漿果狀,紅色轉黑紫色,圓球形。

用途


藥用(接骨木果實的花和葉在傳統醫級中被用於止痛、消腫和控制炎性反應、刺激尿液分泌和發汗。 此外,該植物的樹皮也被用作利尿劑和催吐的瀉藥。 接骨木果汁或乾漿果不僅被用於修復流感、感染、坐骨神經疼痛、頭部疼痛、牙痛、心臟不適和神經疼痛,而且在傳統醫級中,它們也當成瀉藥和利尿劑使用)。

基本資料


學名:Sambucus nigra
簡誌:無描述
別名:西洋接骨木<植物志:Sambucus nigra L.
原產地:西亞、歐洲至北非。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香檬

2025/04/28 12:27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台灣香檬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台灣香檬,葉表,單葉互生。葉卵狀橢圓形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台灣香檬,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台灣香檬,花正面,花瓣5;雄蕊多數,花絲合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台灣香檬,花側面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枝細長,暗綠色,具尖刺,小枝具有長 1 公分的銳刺。單身複葉,革質,互生。葉闊卵狀橢圓形;長 8~9 公分,短漸尖,葉柄長約 0. 8 公分,具極狹之翼或無翼,先端鈍或微凹頭。花白色,腋生,花簇生或成聚繖花序,味香;花萼杯或壺狀,3~5 裂;花瓣 4~8;雄蕊多數,花絲基部合生;子房多室。柑果,果實扁球形,徑約 3 公分。葉、花、果皆有香味,葉片的香氣是在柑橘屬中味道較清香者。

用途


藥用(台灣香檬含有超高成份的柑桔類黃酮,柑桔類黃酮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抗癌的效果,並對心血管疾病有治療作用)。

基本資料


學名:Citrus depressa Hayata
簡誌:灌木或喬木,常具刺。單身複葉,互生。花簇生或成聚繖花序,味香;花萼杯或壺狀,3-5裂;花瓣4-8;雄蕊多數,花絲各式合生;子房多室。柑果。小枝具長 1 cm之銳刺。葉闊卵狀橢圓形;葉柄長約 8 mm,具極狹之翼或無翼。
別名:
原產地:日本九州及琉球。台灣零星分佈於中低海拔闊葉林中。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蘭嶼胡桐

2025/04/28 12:01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花,雄蕊多數(合生或離生成4束);柱頭單一。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掉落在地上的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428 蘭嶼胡桐,樹幹

主要特徵


小喬木,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幼時多為四稜形,後則為圓柱形。葉橢圓狀倒卵形,長 7.5~9 公分,寬 3.5~6 公分,先端圓短鈍漸尖,基部楔形,革質,表面深綠背面淡綠色,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於表面及背面隆起,光滑無毛;葉柄長 0.5~0.9 公分,略粗壯,光滑無毛。花多數,中型,白色,開放時徑 1~1.5 公分,呈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花序長 6~9 公分,具有褐色毛茸;花柄長 0.7~1.2 公分,略有毛茸;萼片 4 枚,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 0.5~0.7 公分,寬 0.4~0.5 公分,先端銳至鈍,亞革質,邊緣有褐色絨毛,內列萼片與花瓣略相似;花瓣 5 枚,倒卵形,雄蕊呈 4 束狀;花藥長 0.15~0.2 公分;子房球形,光滑無毛。果實為核果,圓形,未熟前青綠色,熟後黑紫色,徑約 2~3 公分。

近似物種


簡誌 CALOPHYLLUM 胡桐屬
蘭嶼胡桐:葉柄由基部向前端漸寬;花序總狀,光滑
胡桐:葉柄基部與前端同寬;花序圓錐狀,被銹色氈毛

基本資料


學名:Calophyllum blancoi Planchon
簡誌:幼枝有毛。葉橢圓至倒卵形,長 4.7-25 cm,寬 1.8-8.2 cm,先端圓或短漸尖。圓錐花序長 5.5-8 cm,被銹色毛。花柄長 8-10 mm。
別名:兰屿红厚壳<植物志:Calophyllum blancoi Planch. & Triana
原產地:菲律賓及婆羅洲。臺灣僅見於離島-蘭嶼。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