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莖菝葜

2020/01/28 08:10


▲紅河谷 20200111 糙莖菝葜的葉表,中央三脈基部合生且離基。葉表顏色宛如印象派的濃烈色彩(不一定會有)。

主要特徵


攀援灌木。莖長達8米以上,與枝條均密生疣狀突起,有時具疏刺。花期12月至翌年1月,果期7-9月,花序為繖形花序。枝密被疣,被銳刺。葉紙質,橢圓或長橢圓形,中央三脈基部合生且離基;葉柄鞘約為葉柄長1/3。

葉紙質或厚革質,寬橢圓形,長6-15厘米,寬4-10厘米,基部圓;葉柄長1-1.5厘米,窄鞘長為葉柄1/2-2/5,常有捲須,脫落點位於上部。圓錐花序長3-6厘米,著生點上方有1枚與葉柄相對的鱗片(先出葉),具3-7繖形花序,繖形花序具多花,花序梗基部有卵形小苞片,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雄花外花被片長約5毫米,寬1.2毫米,內花被片寬為外花被片1/3;雌花小於雄花,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徑5-6毫米,卵圓形,成熟時紫黑色。漿果直徑約 0.5 公分。

近似物種


同屬的假菝葜<根據自然攝影中心>:
假菝葜(Smilax bracteata var. bracteata):葉脈離基三出脈,葉鞘長度不到葉柄的一半。
糙莖菝葜(Smilax bracteata var. verruculosa):葉鞘長度不到葉柄的一半;莖明顯具刺,莖表密佈疣,摸起來粗粗的。

基本資料


注音:糙莖菝葜(ㄅㄚˊ ㄑㄧㄚ)
學名:Smilax bracteata C. Presl var. verruculosa (Merr.) T. Koyama(特生中心)
Smilax bracteata var. verruculosa(Smilax odoratissima)(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簡誌:無描述。
別名:糙莖菝葜、疣枝菝葜<中國植物誌:Smilax aspericaulis Wall. ex A. DC.>
原產地:生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或山坡蔭蔽處。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也分佈於越南、緬甸、錫金和印度。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刺蕨

2020/01/11 15:52


▲紅河谷 20200111 長在十分陰暗潮濕岩壁上的刺蕨

主要特徵


一回羽狀複葉。葉兩型。營養葉腺狀披針形。葉邊緣鋸齒緣。羽片基部上側具耳狀突起。孢子葉較為瘦長。孢子囊群如散沙狀複蓋羽片背面。

根莖匍匐狀,被覆褐色卵形鱗片;葉兩型,營養葉腺狀披針形,柄長3-12cm,葉片長15-22cm,寬4-6cm,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上端具不定芽,側羽片近乎無柄,長2.5-3.5cm,寬0.5-1cm,邊緣鋸齒緣,每一裂口可見一突刺,羽片基部上側具耳狀突起(羽軸兩邊大小不均-歪基);葉脈游離,不具網眼。

基本資料


學名:Egenolfia appendiculata (Willd.) J. Sm.
簡誌:根莖具腹背性,攀爬性,鱗片卵圓形,褐色,窗格狀。柄和羽軸草桿色,具鱗片,上側具兩道溝。一回羽狀複葉,二形葉,無小葉柄。下邊緣全緣,上邊緣具突齒,羽片基部具耳狀突起。柄長15~20cm。孢子囊群全面著生。
別名:刺蕨<植物智:Bolbitis appendiculata (Willdenow) K. Iwatsuki>
原產地:生於山谷溪邊林下岩石旁,海拔400-1 500米。產於中國、日本、印度、不丹、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孟加拉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北部山區潮溼石壁上或岩石下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崖薑蕨

2020/01/11 15:42


▲紅河谷 20200111 崖薑蕨

主要特徵


大形著生性蕨類,根莖粗大,匍匐狀,密生褐色鱗片。葉緊密排列,不具葉柄;葉片披針形,一回羽狀分裂,革質,基部呈心形緊貼根莖;葉片上段羽狀深裂,裂片長三角形,末端尖;下段裂片三角形至橢圓形,末段鈍尖或圓;裂片與葉軸或裂片彼此之間易分離;葉脈明顯,裂片之主側脈相互平行,其間密布多排網眼,網眼中具分叉之游離小脈;孢子囊群圓形,無孢膜。

近似物種


容易混淆的近似兩種蕨類:
崖薑蕨:主軸無柄。羽葉較直挺。近基部葉片披針形,呈心形緊貼根莖。孢子囊群呈橢圓形多。
槲蕨:主軸有柄。羽葉多波浪狀。腐植質「收集葉」卵圓形,幾乎無柄。孢子囊群呈圓形居多。

基本資料


英文名:Rock-ginger Fern
和名:カザリシダ(飾羊歯)<Aglaomorpha coronans>
學名:Pseudodrynaria coronans (Mett.) Ching
簡誌:葉柄下部羽片漸短,翅漸寬,基部呈片狀。上段羽片末端尖窄,下段末端圓、寬,最寬處皆在基部。
別名:岩薑、骨碎補、假猴薑、穿石劍、崖蕨、崖姜<植物智:Aglaomorpha coronans (Wallich ex Mettenius) Copeland>
原產地:中國大陸、印度、尼泊爾、中南半島至馬來西亞,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南海鱗毛蕨

2020/01/11 14:36


▲紅河谷 20191221 南海鱗毛蕨

主要特徵


叢生,五角形,革質,二回羽狀複葉。基部被覆暗褐色之披針形鱗片。多生於路旁斜坡。低海拔地區最常見的鱗毛蕨之一。
南海鱗毛蕨:近基部羽片近葉軸之羽軸無葉柄有扁扁的泡狀鱗片,近頂羽片無或有披針鱗片。孢子囊在葉表面容易看見印痕。
叢生,五角形,革質,二回羽狀複葉。葉軸被覆窄披針形鱗片。葉軸及羽軸都有溝,且溝與溝相通。披針形,最基部一對羽片的第一個朝下小羽片特別長。

基本資料


和名:ナンカイイタチシダ(南海鼬羊歯)(Dryopteris varia (L.) Kuntze)
學名:Dryopteris varia (L.) Ktze.
簡誌:根莖粗,柄基鱗片全緣,披針形,暗褐色。柄長20~30cm,葉革質,長25~40cm,寬15~22cm,二回,下羽片對生或近對生,基下羽片特別長,羽軸密佈錐狀鱗片。
別名:变异鳞毛蕨<植物智:Dryopteris varia (L.) O. Ktze.>
原產地:台灣低海拔地區林緣及林內之林下半遮蔭處。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美洲合歡(紅絨球)

2020/01/11 10:44


▲紅河谷 20200111 種在民家圍籬裡面的美洲合歡

主要特徵


栽培品種,具白花為白絨球 (cv."White Powderpuff") 。花期為夏至秋季。長條扁平莢果。長 6~12 公分。

落葉灌木,株高 2~4 公尺。二回偶數羽狀複葉,小葉歪長卵形;小葉 7~10 對,長橢圓狀披針形,兩邊不等,先端尖,長 1.2~3.5 公分,寬 0.3~1.6 公分。午後三、四點起,羽葉常自然閉合。花冠呈圓球形,絲絨狀花序之雄蕊,

近似物種


近似的合歡,葉子跟含羞草類似,都具有閉合現象,只是不明顯:
美洲合歡:常見俗名為「紅絨球」。
凹葉合歡:常見俗名為「紅粉撲」。葉表內凹。
香水合歡:常見俗名為「細葉粉撲花」。葉子為細葉。上粉紅色,下白色。

基本資料


英名:Red powder-puff
和名:おおべにごうかん(大紅合歓)<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學名: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Hassk.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紅合歡、紅絨球、朱櫻花、粉撲花、朱缨花《植物智: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Hassk.》
原產地:巴西、模里西斯。現廣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臺灣於1910年間引進。台灣全島普遍栽植,中、南部栽植較多。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豔紫荊(艷紫荊)

2020/01/11 09:38


▲紅河谷 20200111 豔紫荊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枝條略下垂,幼枝被細毛,樹皮灰白。葉寬卵形至圓形,通常寬大於長,徑 8~17 公分,脈 9~11,兩面無毛,先端二裂1/4至1/3;裂片有時向中肋彎折,先端圓形。花瓣倒卵形或橢圓形,絨紫紅色。莢果長 15~30 公分,不具種子。花朵貌似蘭花,鮮艷奪目的豔紫荊屬豆科,不能以種子繁殖,只能以高空壓條法、硬枝扦插法或嫁接法繁殖。事實上,所有目前所見的豔紫荊(香港叫洋紫荊)都是由一百年前在香港島發現的一棵洋紫荊衍生而來的。

近似物種


洋紫荊 11、12月開花,果期約在1-2月,果實較羊蹄甲長,葉長>葉寬=洋紫荊
艷紫荊不結果,為羊蹄甲洋紫荊的自然雜交種,羊蹄甲是春天開花,雄蕊數3枚。

基本資料


學名:Bauhinia x blakeana Dunn.
簡誌:小喬木,幼枝被細毛。葉寬卵形至圓形,通常寬大於長,徑8-17 cm,脈9-11,兩面無毛,先端二裂1/4至1/3;裂片有時向中肋彎折,先端圓形。花瓣倒卵形或橢圓形,絨紫紅色。莢果長15-30 cm,不具種子。
別名:印度櫻花、香港櫻花、艷紫荊、豔紫荊、香港蘭、宮粉紫荊
原產地:於香港首次發現(也有一說在廣州市),並獲定為香港市花,中國大陸稱之為「紫荊花」。全島平地普遍栽培。

進入閱讀更多...

德氏雙蓋蕨

2020/01/11 09:00


▲紅河谷 20200111 德氏雙蓋蕨,在羽葉上時有白點,但不是正常會有的狀況

主要特徵


常見於中海拔山區潮溼谷地。草湳、烏來附近因為東北季風的北降因素,低海拔也見得到。近基部的橫走莖為辨識重點。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マシロヤマシダ(島城山羊歯)<Diplazium doederleinii (Luerss.) Makino>
學名:Diplazium doederleinii (Luerss.) Makino
簡誌:葉至少為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以一點著生於羽軸上,小羽片至多由葉緣裂入至葉緣及小羽軸間的 1/2,孢子囊群較靠近裂片中軸或小羽軸,裂片側脈以二叉為主,偶有單一不分叉者,小羽片 9x2.5 cm
別名:光腳短腸蕨、烏來雙蓋蕨、光脚双盖蕨<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光脚双盖蕨 Diplazium doederleinii (Luerss) Makino>
原產地:中國、台灣、日本、越南北部,生於陰濕山谷闊葉林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狹葉合果芋

2020/01/11 08:18


▲紅河谷 20200111 狹葉合果芋

主要特徵


具有綠色的年輕莖,其成年葉片通常具有一些拉長的形狀。它的花簇在上叉中以4-7組生,並且相對較小(7-14厘米長)。每個花簇(長5-9厘米,寬7-15毫米)的圓柱(即莖化錐)具有許多十字形,乳白色或淺黃色的雄性花,具有凹入的尖端(即回生的頂端)。包圍雌花的細管(即spa莖基部)最初從裡到外都是綠色的,但隨著果實的成熟有時會變成鮮紅色。

基本資料


學名:Syngonium angustatum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墨西哥,中美洲

進入閱讀更多...

白斑水鴨腳

2020/01/11 08:10


▲加九寮溪 20200111 白斑水鴨腳

基本資料


學名: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 f. albomaculata T. S. Liu & M. J. Lai
簡誌:具橫走地下莖。葉歪卵形,長15-21 cm,寬8-18 cm,不規則疏齒或重齒緣,上表面略或被粗毛,有時具白斑,每斑紋中有一短直毛;葉柄長5-12 cm;托葉卵形。雄花灰粉紅色;花被片4,外輪2,闊長橢圓形。雌花具5花被片。
別名:白斑水鸭脚<植物智:Begonia formosana f. albomaculata Liu et Lai;名称已修订,正名为:水鸭脚 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une>
原產地:台灣全島300至1,000 m海拔山區。臺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地錢屬

2020/01/05 15:40


▲魚蕨步道 20190105 地錢屬

主要特徵


地錢屬特徵:
1.常見於花圃或農園的土面、岩石表面
2.植物體匍匐二叉分枝成片狀
3.腹面具有腹鱗片
4.葉狀體表面有明顯通氣孔
5.表面具有杯狀體
6.杯狀體內有無性芽

近似物種



▲《自然界的藝術形態》(恩斯特·海克爾於1904年著)中所描繪的「苔綱」Wiki:地錢門

地錢預估約有9000個物種;但若對新熱帶界有更多研究的話,物種數量可能接近1萬。一些較常見的物種外觀為扁平無葉的葉狀體,但大多數的物種有葉子,外觀和扁平的苔蘚極為相似。地錢門和近似的苔蘚植物門可以由其單細胞假根來加以區分。其他的差別在所有的地錢和苔蘚之間則不具一般性。但是,無清楚分化的「莖」與「葉」、有深裂或分節的葉片以及有排成三層的二葉子,這些都再再顯示此類植物為一個地錢。

地錢門植物一般都很小,寬約2-20公釐,長少於10公分,因此常被忽略。然而,部分物種可能覆蓋住大片的土地、岩地、樹林或其他有它們縱跡的堅硬表面。地錢門分佈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可能的棲地上,大多數為潮濕的地方,但在沙漠及極地中也找得到。

基本資料


學名:Marchantia
別名:
原產地: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