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山 20240225 華八仙

▲陽明山 20240225 華八仙,不孕花

▲陽明山 20240225 華八仙,花

▲陽明山 20240225 華八仙,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華八仙,葉背
主要特徵
花多數,2 型花,雌雄同株,呈頂生繖形排列的繖房花序;光滑無毛,不孕性花緣生,有花瓣狀萼片4枚。華八仙的一個不孕花序中,柱頭外有八到十枚雄蕊花柱,像是八個仙人圍著中間的元寶(子房),當白色花瓣(實際上是花萼)掉落時,就好像化成八個仙人守住一個元寶。
常綠灌木,高 1~3.5 公尺,其莖綠色多分枝,全株光滑無毛。葉對生、闊披針長橢圓形,葉端銳,鋸齒緣,平滑,紙質或厚膜質,7~12 公分長,兩端尖銳,葉柄長 1 公分。花頂生,繖房狀繖形花序,雌雄同株,長 8 公分,徑 1.2 公分,有白色花萼四片,真正的花色為黃綠色,不孕花有 4 枚圓形的花瓣狀萼片;兩性花的萼片 5 齒裂,花瓣 5 枚。蒴果球形。
近似物種

狹瓣八仙花:葉緣明顯鋸齒緣,葉面細脈明顯(葉背葉脈達三級脈),葉兩面多少有毛。花期 4~7 月。
華八仙:葉全緣或不明顯鋸齒緣 (台灣南部較明顯 ),葉兩面光滑無毛。花期 1~6 月(冬末-春夏之交)。
用途
食用(葉)。藥用(全株:治肺癆;根:利尿,抗瘧,袪瘀止痛,活血生辛。治跌打損傷,骨折,麻疹)。
基本資料
英文名:Chinese Hydrangea
學名:Hydrangea chinensis Maxim.
簡誌:小枝無毛或近無毛。葉薄革質,無毛,倒卵形、長橢圓至長橢圓披針形,長達15 cm,寬達5 cm,疏鋸齒緣,銳尖至長漸尖頭。花序枝具貼伏毛,漸變無毛;兩性花黃色。
別名:土常山、華八仙、蜀七葉、中国绣球、狭瓣绣球、伞形绣球、绿瓣绣球、江西绣球<中国植物志:Hydrangea chinensis Maxim.>
原產地:中國南部、琉球及台灣。全省低至中海拔地區,亦見於蘭嶼及綠島。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葉背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花正面

▲陽明山 20240225 佛氏通泉草,花側面,宿存花萼裂至約1/2處
主要特徵
潮溼之地常常意味著泉水水源在附近,因此可能是「通泉」命名的由來。
多年生草本,高(8)15~20 公分,多少被多細胞白色長柔毛。主根短縮,鬚根多數,細長,簇生。葉幾乎全部基生,多數,蓮座狀,倒卵狀匙形,薄紙質,長(2)4~6 公分,頂端鈍,基部漸狹成有寬翅的柄,邊緣有粗齒至重鋸齒或基部羽裂。花莖通常數支,圓柱形或稍具稜角,細弱,上升,無葉或基部具 1~2 片較小的葉。總狀花序有花 (3) 10~15 朵。

▲景美仙跡岩 20190223 佛氏通泉草 宿存花萼裂至約1/2處為最大特徵
近似物種
佛氏通泉草與通泉草區別
1.花色:佛氏通泉草花冠顏色較深,通泉草下唇顏色很較淡,通常是白色,或淡紫。
2.花型:佛氏通泉草較通泉草大上一倍以上。花長1cm以上。
3.花萼(宿存花萼)裂開的深度:通泉草深裂至2/3處,而佛氏花萼僅裂至1/2處。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在日本低海拔也有三種通泉草:トキワハゼ(常盤爆)<Mazus pumilus>,很接近台灣的通泉草。サギゴケ(鷺苔)<Mazus miquelii>很接近台灣的佛氏通泉草,但花萼缺口長度不同。ムラサキサギゴケ(紫鷺苔)<Mazus miquelii Makino>為匍茎通泉草,花瓣上唇上翹為特徵。
近似物種
高山通泉草 Mazus alpinus Masam.
阿里山通泉草 Mazus delavayi Bonati
佛氏通泉草 Mazus fauriei Bonati
薄葉通泉草 Mazus goodenifolius (Hornem.) Pennell
匍莖通泉草 Mazus miquelii Makino
通泉草 Mazus pumilus (Burm.f.) Steenis
彈刀子菜 Mazus stachydifolius (Turz.) Maxim.
臺南通泉草 Mazus tainanensis T.H.Hsieh
用途
藥用(治婦女經閉,毒蛇咬傷,利尿等)。
基本資料
學名:Mazus faurei Bonati
簡誌:多年生草本,具短匍匐莖。根生葉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匙形,長3-7 cm,葉緣裂至深裂,兩面被粗毛或下表面僅葉脈被毛,寬翼,葉柄長1-4 cm;走莖葉近無柄,小於根生葉。花序5-15朵花。
別名:台灣通泉草。烏子草。台湾通泉草《植物智:Mazus fauriei Bonati》
原產地:北部低海拔山區荒地。台灣特有種(特生中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225 粗毛小米菊

▲陽明山 20240225 粗毛小米菊,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粗毛小米菊,葉背

▲陽明山 20240225 粗毛小米菊,花側面
主要特徵
草本。見於低至中海拔,較小米菊(G. parviflora)常見。
植株高二十至七十公分,植株密被長毛與剛伏毛,莖多分枝,單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葉端漸尖,基部鈍狀,葉緣細鋸齒,花序下方葉片有時全緣或近全緣,葉面綠色,基三出脈,細脈網狀,被白色稀疏貼伏狀短柔毛,無托葉,短葉柄或近無柄,兩性花、單性花,上位花,頭狀花序,圓錐形,頂生,繖房狀排列,頭花小,輻射狀,總花托被托片,托片乾膜質,離生或基部合生,無托毛,總苞鐘形或半球形,總苞片四、五枚,一、二輪,綠色,卵形,常被腺毛,外圍舌狀花是雌性花,四、五枚,白色或略帶紅色,雌花一輪,花萼退化,花瓣合生舌形花冠,全緣或二、三齒裂,中央管狀花是兩性花,花冠黃色,下方密被白色短柔毛,花萼冠毛狀,花瓣合生管形花冠,五齒裂,雄蕊五枚,著生於花冠筒,花絲離生,花藥頂端具附屬物,合生筒狀,包圍花柱,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細長,突出花冠,二叉,分枝頂端具附屬物,被乳頭狀突起或短毛,柱頭二枚,不孕花花柱不分叉,子房下位,子房一室,基生胎座,瘦果,熟果黑、黑褐色,被白色微毛,冠毛膜質,鱗片狀,邊緣毛狀,偶無冠毛。
近似物種
小米菊屬 特徵:
小米菊:總苞片通常光滑無毛,內側托片常為二深裂或三裂。
粗毛小米菊:總苞片常被腺毛,內側托片全緣或不規則淺三裂。
基本資料
和名:ハキダメギク(掃溜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
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 Pav.(有同物異名)
簡誌:多分枝的一年生草本,植株高20-70 cm,密被長毛及剛伏毛。本種與小米菊(G. parviflora)在外形上十分不易區別。
別名:粗毛牛膝菊<中国植物志: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
原產地:熱帶美洲。見於低至中海拔,較小米菊(G. parviflora)常見。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225 鵝兒腸

▲陽明山 20240225 鵝兒腸,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鵝兒腸,葉背

▲陽明山 20240225 鵝兒腸,花
近似物種
「繁縷屬」種檢索表:
A.葉有柄,至少莖基部之葉明顯有柄。
B.花柱5,葉無毛。-----★鵝兒腸
B.花柱3,葉具緣毛。
C.萼片被毛,雄蕊3-5。-----★繁縷
C.萼片無毛,雄蕊10。
D.花絲離生。-----★賽繁縷
D.花絲基部癒合。-----★網脈繁縷
A.葉無柄。
B.植物體具星狀毛。-----★疏花繁縷
B.植物體無毛或具腺毛。
C.葉無毛,線形。-----★天蓬草
C.葉具緣毛,卵形。-----★小花繁縷
用途
鵝兒腸以前農家常以它來餵食鴨、鵝。幼苗可作野菜。
食用。藥用(全草入藥。可當利尿及催乳劑,也可固齒、治頭痛、眼病及腫毒等)。
秋冬季常見於台灣全島平野及低海拔山區或休耕之農田、荒地及路邊。鵝兒腸在台灣鄉下常被叫作「雞腸仔菜」,自古以來雞腸、繁縷(蘩縷)常混淆不清,台灣青草藥市場亦多兩者混用。
基本資料
和名:ウシハコベ<Stellaria aquatica (L.) Scop.>
學名:Stellaria aquatica (L.) Scop.
簡誌:多年生草本。莖被毛。葉卵形,基部心形,無毛,邊緣略呈波狀,有柄。萼片外表被毛;花瓣長5-7 mm;雄蕊7-10,花絲離生;花柱5。
別名:水繁縷、雞腸草、鹅肠菜<植物智:Myosoton aquaticum (L.) Moench>
原產地:泛北半球暖帶至溫帶。全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地。全省平野常見雜草。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225 九重葛

▲陽明山 20240225 九重葛,花序

▲陽明山 20240225 九重葛,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九重葛,葉背

▲陽明山 20240225 九重葛,嫩莖有刺
主要特徵
多年生藤狀灌木,嫩莖有刺,老粗莖無刺。葉心臟形或三角形,全緣,對生。花小不顯著,(通常無花瓣),聚繖花序,花苞特別大而明顯,三合生,似花(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花),有紫、紅白、橙黃或深紅等色。
基本資料
學名: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多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南美紫茉莉、刺仔花、三角梅、叶子花、毛宝巾、三角花<中国植物志: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
原產地:南美。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40225 台灣馬醉木

▲陽明山 20240225 台灣馬醉木,葉表

▲陽明山 20240225 台灣馬醉木,葉背

▲陽明山 20240225 台灣馬醉木,花序
主要特徵
小枝光滑,葉叢集枝端,幼葉紫紅色,革質,倒披針至披針狀長橢圓形,葉端漸尖,葉基楔形,全緣葉,葉柄光滑,總狀花序,簇生於枝梢,花蕾、花軸常呈紫紅色,花冠壺形,白色,花萼革質,花密集開放,懸垂性,蒴果,球形,胞背裂開,種子多數,果枝和花序常並存。
用途
藥用(根及幹:麻醉,鎮靜,止痛。治風濕關節痛,筋骨酸痛)。
台灣馬醉木全株有毒,馬若誤食,必致昏醉,故名馬醉木;莖葉及種子有劇毒,幼兒或家畜誤食莖葉會造成昏迷、呼吸困難、運動失調;甚至全身抽搐等症狀。
基本資料
學名:Pieris taiwanensis Hayata
簡誌:小枝光滑。葉叢生枝頂端,革質,倒披針至披針狀長橢圓形,長5-8 cm,先端略漸尖,葉柄長1-1.5 cm,光滑。萼片革質,幾裂至基部,三角狀卵形。
別名:馬醉木, 臺灣馬醉木(日文:アセビ、あしび、あせぼ
原產地:台灣。台灣低至高海拔開闊地或林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224 火燄木

▲台北植物園 20240224 火燄木,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224 火燄木,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224 火燄木,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株高 12~20 公尺,樹幹直立,灰白色,上部枝條多。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對生,上下層呈十字交叉,長約 50 公分,時有三出複葉,全緣,先端尖,葉脈凹狀極明顯,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花自枝條端結蕾,花苞萼片向內彎曲聚生,呈圓形,小花自圓形的花苞外圍逐漸綻開,花頂生在樹冠層的頂端,徑約 10 公分,遠遠看似樹頂著火一般,花似燃燒中的熊熊火燄,色豔如火,極為悅目美觀。花謝後隨即結果,蒴果為長橢圓狀被針形,果皮赤褐色,內有種子,可用於播種,種子有翅。春季或秋季開花;花會在晚上開放,並發出「臭狐」般的難聞氣味。
用途
食草(青擬蛺蝶)。藥用(根:收斂,健胃,止瀉。治胃病,胃痛,下痢;花:治胃潰瘍)
基本資料
學名: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
簡誌:無描述。
別名:火焰木
原產地:原產熱帶非洲西部地區。歸化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珊瑚樹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珊瑚樹,花苞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珊瑚樹,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珊瑚樹,樹幹
主要特徵
長綠小喬木或灌木,全株怠平滑,單葉互生,倒卵狀橢圓形,葉全緣,表面深綠,有光澤果實熟時由紅轉黑色。用於庭園觀賞樹,果實可供鳥類食用。花期、果期各半年。
台灣原生樹種,分佈中南部中高海拔地區。常綠小喬木灌木,全株有平滑的樹皮,枝條對生。小枝呈紅色且被微毛,木質化後脫落。單葉對生,倒卵狀橢圓形,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全緣或前半部有疏刻狀鋸齒,表面深綠,葉茂密,革質光亮平滑,葉背有星狀毛;長 6~10 公分,寬 3.5~5 公分。圓錐狀聚繖花序頂生,花序初時略被星狀花,後即脫落;苞披針形,長約 0.3 公分;萼壺狀筒形,長約 0.4 公分,邊緣為極淺之 5 裂;花冠白色,短鐘形,光滑,長約 0.5 公分,5 裂;花兩性;5 雄蕊,著生於冠喉,並挺出花外;子房下位。花期 2~4 月。果實有光澤,熟時由紅轉黑色。長約 1.6 公分,果徑 0.5 公分;種子紡錘形,外有縱溝。珊瑚樹紅色的果實是沒有成熟的,成熟的果實會轉變成暗紫黑色,成熟的果實就可以放心的食用。
用途
用於庭園觀賞樹,果實可供鳥類食用。
基本資料
和名:サンゴジュ(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
學名: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被微毛或光滑。葉革質,倒卵至橢圓形,長7-14 cm,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全緣或前半部疏刻狀齒緣,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略疏被星狀毛;葉柄長1-2 cm。花白色。果紅至黑色。
別名:山豬肉、珊瑚樹、珊瑚树<植物智: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Gawl.>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印度東部及中南半島、日本關東地方南部以西〜沖縄之沿海。台灣南部低至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細葉零餘子(澤芹)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細葉零餘子(澤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細葉零餘子(澤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細葉零餘子(澤芹),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細葉零餘子(澤芹),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203 細葉零餘子(澤芹),多年生草本,莖中空,少分枝,下部節上叢生塊根。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80~120 公分,全株光滑,莖直立中空,綠色,有稜,上部多分枝。葉互生,根生葉主柄長 20~40 公分,基部略包莖,一回羽狀複葉奇數,小葉對生,3~5 對,無柄,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 4~12 公分,寬 1~3.5 公分,基部漸尖至鈍圓形,先端銳尖,不整狀銳鋸齒緣;莖生葉往上漸變小,小葉亦漸至三出葉。複繖形花序,極多數,開白色小花,花瓣 5 枚,向內彎,雄蕊 5 枚,比花瓣長,子房下位,花柱短。果實球形,長 0.2~0.25 公分。春、夏為開花期。花期8-9月,果期9-10月(根據:植物智)。
用途
藥用(充作藁本的藥材。鮮澤芹全草,有解熱,利尿,止頭痛,降血壓之效。治感冒發熱,感冒頭痛,高血壓(鹿港)。根:袪風止痛,降血壓。治感冒,頭痛,高血壓,頭暈。乾燥之根部用如藁本之效果,待考)。
基本資料
學名:Sium suave Walt.
簡誌:屬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毛,莖明顯。羽狀複葉,小葉膜質,鋸齒緣。複合繖形花序,花白色。分果果片果稜明顯,無翅至窄翅,腹面較扁。 種特徵- 莖高60-120 cm,無毛,莖具稜角突出。葉常3-10 cm,小葉長5-25 mm,寬1-10 mm,先端銳形,鋸齒緣。最小單位之繖形花序10-20朵花,萼齒明顯。離果長寬相等,1-3 mm。
別名:細葉零子人參、澤芹、泽芹、山藁本(俗名)<植物智:Sium suave Walt.>
原產地:產中國東北、華北、華東各省。生於沼澤、濕草甸子、溪邊、水邊較潮濕處。西伯利亞、亞洲東部和北美也有分佈。台灣中部低海拔水田地,溪流旁及溼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

▲金瓜石 20240120 小小棵的鼠麴草

▲金瓜石 20240120 鼠麴草,葉背

▲金瓜石 20240120 鼠麴草,近基部
主要特徵
花期三至八月。鼠麴草的嫩葉是清明節時製作糕點的原料之一故又稱清明草。
長橢圓形的小瘦果扁平,帶有白色的冠毛,數量很多,風一吹起,就能隨風四處飄散,尋找合適的地點繁殖。
越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綿毛。可以高到 40 公分,適應很強,大量的生長在耕地中,和農作物爭養分,是被農人看作是雜草。在它的莖下面有很多分枝,斜斜的向上生長。像扁湯匙的葉子兩面都有細毛,互生的葉子綠中帶點白。頭狀花多數,具短梗或無梗,密集,徑約 1~1.5 公分,排列成繖房狀,總苞片鮮黃色,總苞 2~3 排,不具舌狀花;管狀花在周圍者雌性,中央者兩性。整年都可以開花,鮮黃色的小花束很顯眼,是由許多管狀花集合起來的。
用途
食用(草仔粿的材料)。藥用(止咳平喘,袪風利溼,降血壓,化痰。治咳嗽痰多,氣喘,感冒風寒,筋骨痛,癰瘍,帶下)。
基本資料
注音:鼠麴(ㄑㄩˊ)草
和名:セイタカハハコグサ(背高母子草)<Gnaphalium luteoalbum L.>
英文名:Cudweed
學名:Gnaphalium luteoalbum L. subsp. affine (D. Don) Koster(有同物異名)
簡誌:二年生草本。莖葉薄,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突尖,兩面及莖密被白色綿毛。莖上部繖房狀分枝,頭花多數,具短梗或無梗,總苞片亮黃色。花期三至八月。
別名:清明草、厝角草、鼠曲草、黃花麴草、米麴、鼠麴、鼠耳、佛耳草、黃蒿、母子草、黃花艾、毛耳朵、無心草、水蟻草、金錢草、Putton(泰雅);Zyakarukaru(排灣)、丝棉草(中国植物志:Gnaphalium luteoalbum L.)。
原產地:臺灣、中國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中南半島及印度、非洲、歐洲、亞洲中部及東南部、大洋洲及美洲北部都有分布。台灣分佈於海濱至海拔2,000 m之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