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蕨步道 20210515 雙紋姬蠊
主要特徵
體長約16mm,體色褐色至黑褐色,體型狹長,前胸背板有2條黑色縱紋,前、後翅發達,雄翅長達尾端,雌翅長超過尾端,各足爪對稱,不特化。本屬有7種,本種又稱雙紋小蠊,外觀近似烏來森蠊但本種體型較狹長,前胸背板的2條黑色縱帶較窄且直,常見於森林底層的落葉、草叢活動,地棲,晨昏可見,受驚嚇能做短距離飛行。
其他
家裡常見的蟑螂很像。大多數種類的蟑螂(姬蠊屬)都在荒郊野外,牠們不會入侵民宅 所以不會危害到人類 因此不算是害蟲,而且本身含有高營養蛋白質,對野生動物來說是很重要的食物,牠們也能分解很多東西,對人類雖然無益但也無害,且對環境有益。
基本資料
注音:
學名:Blattella bisignata Brunner, 1893
別名:雙紋小蠊、雙印姬蠊、雙紋蟑螂
原產地:常見於森林底層的落葉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魚蕨步道 20210515 藍帶條金龜正棲息在蒲桃的花上

▲魚蕨步道 20210515 藍帶條金龜
主要特徵
體長 15 - 17 mm,頭、胸、翅鞘綠色具銅綠色的金屬光澤,體背無毛,翅鞘具深溝的縱向條紋, 翅膀不及腹末端,各腳腿節淺褐色,脛節褐色,跗節黑色,腹面紅色但個體體色變化多。本屬有38種之多,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成蟲於4-7月出現,夜晚具趨光性,為常見的金龜子。
基本資料
學名:Anomala aulacoides Ohaus, 1915
別名: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紫花霍香薊

▲三貂嶺 20210509 紫花霍香薊,果實為瘦果(黑色,線狀長橢圓形,有五縱稜,冠毛五枚,先端長芒狀)
近似物種
貓腥菊屬貓腥草與霍香薊屬的紫花霍香薊外型極為類似,兩者在黃昏時,皆會散發出較濃的氣味:
紫花霍香薊:紫花霍香薊之頭花數一般超過5個,葉緣鋸齒數約十對以上。葉基截形至心形,葉面密被毛。葉子較大。紫花藿香薊種子約 5根披針形冠毛。摸葉背以及清晨、黃昏時段(較濃)聞起來有藿香薊香味。
貓腥草:貓腥草通常僅有3個頭花,葉緣鋸齒數約六對。葉基楔形,貓腥草每個瘦果具10多根線葉面光滑至疏被毛。葉子較小。形冠毛。摸葉背聞起來具有貓腳味。
藿香薊屬類似的植物,葉緣鋸齒數約十對以上,兩者在黃昏時,皆會散發出較濃的氣味:
藿香薊:葉下表面有腺點,葉基部鈍形或寬楔形。花冠白色或略帶藍紫色,鱗片狀的冠毛與小花花冠等長或稍長(毛較疏)。
紫花藿香薊:葉下表面不具腺點,葉基部心形或截形。花冠粉紅色或藍紫色(白色稀少),鱗片狀的冠毛短於小花花冠(毛較密)。
基本資料
英名:bluemink, Floss flower, blue billy goatweed
和名:ムラサキカッコウアザミ(紫夏告薊)<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
學名: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
簡誌:一年生直立草本,莖高可達1 m以上,被捲剛毛。葉卵形或三角形,4-7 cm長,質地厚。外型與A. conyzoides十分近似,最顯著的差別在於花冠為粉紅色或藍紫色,此外,本種較喜出現在潮濕環境。
別名:墨西哥香薊、紫花霍香薊、熊耳草、墨西哥藍薊、勝紅薊、紫花毛麝香、臭草仔、斷血草、熊耳草<植物智: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er>
原產地:熱帶美洲墨西哥及毗鄰地區。目前,非洲、亞洲(印度、寮國、柬埔寨、越南)、歐洲都有分布。臺灣為低至中海拔常見雜草。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小葉樹杞

▲三貂嶺 20210509 小葉樹杞,花序
主要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可達 6 公尺以上。小枝細,無毛,有縱紋,嫩時被鏽色鱗片。葉堅紙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 7~15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長漸尖形,基部銳至楔形,全緣,背常具灰褐色痂鱗。聚繖花序或亞繖形花序,腋生,稀著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花長約 0.3 公分或略短;花瓣白色,具腺點;萼僅基部連合,具細緣毛及細點。果壓縮球形,略五稜,無細點。花期 5~6 月,果期 12 月或 2~4 月。
近似物種
樹杞與小葉樹杞為紫金牛屬。葉全緣或略波狀緣。幼枝被毛或鱗片。幼枝及葉下表面被鱗片。葉長於7cm,植物體高於1m。差異如下:
樹杞:葉集生於小枝頂端,先端銳尖或鈍,稀圓
小葉樹杞:葉散生小枝上,先端漸尖或長漸尖。
基本資料
注音:小葉樹杞(ㄑㄧˇ)
學名:Ardisia quinquegona Blume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柔軟,被鏽色鱗片。葉薄紙質,長橢圓或披針形或倒卵形,先端長漸尖具尖頭,下表面被鏽色鱗片,側脈多數,在邊緣聯合成緣脈。花序聚繖狀或近繖形。萼片三角形,具緣毛。
別名: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至高海拔山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簇生類鬼傘

▲三貂嶺 20210509 簇生類鬼傘,菌褶
主要特徵
一年四季都會繁衍。食用(台灣:可;日本:不可)。常常莫名其妙的從泥土中、枯木中長出來,不到一天又莫名其妙的自己融化,為「一夜菇」,菌傘會轉黑並且融化,又被稱為「墨水菇」。
菌蓋乳白色至淡灰黑色,鐘形至平展,表面覆細毛或光滑,蓋緣有溝紋,菌蓋寬0.8~1.5公分。菌肉白色,很薄。菌褶離生,白色至淺灰褐色,密。成熟後菇體自溶,全株成墨黑色。菌柄白色至灰褐色,圓柱狀,中生,中空,長1~2公分,粗0.1公分。孢子橢圓形,黃褐色,具發芽孔,大小6~11x4~6µm。孢子印黑色。
鬼傘科(學名:Psathyrellaceae),又名小脆柄菇科。在1939年由丹麥的真菌學家 Jakob Emanuel Lange命名。
基本資料
和名:イヌセンボンタケ<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學名: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別名:一夜菇、墨水菇、簇生鬼傘菇
原產地:腐木、倒木上散生至群生。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山棕,走在旁邊會有一股幽幽的香氣

▲三貂嶺 20210509 山棕,雄花花序與花(上頭可能是紅棕象甲)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莖矮小叢生。羽狀裂葉長 2~3 公尺,裂片互生,邊緣齒牙狀,先端咬切狀,長 70 公分,寬 4 公分,表面濃綠色,具有光澤,裏面灰白色。雌雄同株異序;雄花黃色,殼斗狀,花瓣長橢圓形,雄蕊多數,雌花,花萼及花瓣均覆瓦狀排列。漿果球形或倒卵形,徑 1.5~2 公分,成熟後由綠轉黃變紅至黑色。山綜在盛花期間,花香濃郁四溢。
在夜間,常聚集夜蛾及夜行性小動物以及蛇類,觀察或是靠近時宜小心。
用途
農業時期使用「棕簑」(簑衣)的材料是紅棕(紅棕櫚;栽培種)和黑棕(山棕)兩種。紅棕是人工種植,約三、四年可採收;黑棕則是生長在野外的,比較硬,常放在簑衣夾層中當支撐用。(簑衣大狀元 張天福)
藥用(種子:清血良藥;果皮:滋養強壯劑)。
基本資料
和名:クロツグ(桄榔)<Arenga engleri>
學名:Arenga tremula (Blanco) Becc.
簡誌:無描述。
別名:虎尾棕、黑棕、鱼骨葵<植物智:Arenga tremula (Blanco) Becc.>
原產地:日本南部(似乎為變種)、琉球、熱帶亞洲、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蔥

▲三貂嶺 20210509 蔥,花
主要特徵
鱗莖單生,圓柱狀,稀為基部膨大的卵狀圓柱形,粗1-2厘米,有時可達4.5厘米;鱗莖外皮白色,稀淡紅褐色,膜質至薄革質,不破裂。葉圓筒狀,中空,向頂端漸狹,約與花葶等長,粗在0.5厘米以上。花葶圓柱狀,中空,高30-50 (-100) 厘米,中部以下膨大,向頂端漸狹,約在1/3以下被葉鞘;總苞膜質,2裂;繖形花序球狀,多花,較疏散;小花梗纖細,與花被片等長,或為其2-3倍長,基部無小苞片;花白色;花被片長6-8.5毫米,近卵形,先端漸尖,具反折的尖頭,外輪的稍短;花絲為花被片長度的1.5-2倍,錐形,在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子房倒卵狀,腹縫線基部具不明顯的蜜穴;花柱細長,伸出花被外。花果期4-7月。
用途
在東亞國家以及各處亞裔地區中,蔥常作為一種很普遍的香料調味品或蔬菜食用,在東方烹調中佔有重要的角色。藥用(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
和名:ネギ(葱)<学名: Allium fistulosum>
學名:Allium fistulosum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大蔥、青蔥、蔥、蔥仔、葱<植物智:Allium fistulosum L.>
原產地:全國各地廣泛栽培,國外也有栽培。栽培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銅錢草,花期

▲三貂嶺 20210509 銅錢草,花序
主要特徵
草本。葉圓形盾狀,單葉,具長柄,由莖節處長出,每莖節一片葉,兩面光滑無毛,邊緣呈波浪狀。兩性花,繖形花序,花瓣卵形,5枚,白色,先端圓鈍。
近似物種
看起來很類似的植物:
旋花科:馬蹄金
繖形花科:毛天胡荽、銅錢草、雷公根、乞食碗
唇形科:金錢薄荷
桔梗科:普刺特草
用途
食用。藥用(袪風、固腸、明目、清暑)。銅錢草為多年生挺水性草本植物,水族名「香菇草」,根和莖可以完全沉於水中,屬於水生植物中的挺水植物,葉片伸出水面;種植容易,繁殖迅速,水陸兩棲皆可。性喜溫暖,生長適溫為 20~25℃。
基本資料
英文名:Whorled Umbrella Plant,Whorled Pennywort,Shield Pennywort
學名:Hydrocotyle verticillata Thunb.
簡誌:無描述。
別名:香菇草、錢幣草
原產地:熱帶南美洲。栽培種(臺大農試場:銅錢草)。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虎克氏鱗蓋蕨

▲三貂嶺 20210509 虎克氏鱗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膜杯形,無毛)
主要特徵
羽片幾乎全緣,不具裂片。葉具頂羽片,羽片側脈單一,至多一次分叉。根莖長匍匐狀,密被毛,葉柄長,葉長披針形,一回羽狀複葉,具頂羽片,羽片長約五至八公分,細鋸狀緣,基部朝上一側具耳狀突起,有些個體羽片基部朝下一側亦有突起,羽軸側脈單一或僅分叉一次,孢膜杯形,無毛,靠近葉緣,開口朝外,游離脈,孢子囊群頂生於小脈末端。
基本資料
和名:ヤンバルフモトシダ(山原麓羊歯)<Microlepia hookeriana>
學名:Microlepia hookeriana (Wall.) Presl
簡誌: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幾乎全緣,不具裂片。具明顯之頂羽片,羽片基部兩側具耳狀突起,但有些個體的下側突起不明顯。羽片側脈單一,至多僅具一分叉孢膜無毛,邊緣生,開口朝向羽片邊緣。全株覆毛。
別名:虎克鳞盖蕨、虎克鳞蕨<中国植物志:Microlepia hookeriana (Wall.) Presl>
原產地:中國南部、印度北部、琉球群島、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貂嶺 20210509 裂葉月見草

▲三貂嶺 20210509 裂葉月見草,花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冬季落葉。具主根;莖長 10~50 公分,常分枝,被曲柔毛,有時混生長柔毛,在莖上常混生腺毛。海濱個體常成匍匐狀,由基部生出分枝;山區個體則常呈直立狀。基生葉蓮座狀,披針形羽狀分裂;莖生葉互生,狹長倒卵形;葉齒緣、裂緣或全緣;被毛。花瓣四瓣對稱,廣心形,黃色;枯萎時常轉暗黃色或暗橙色。花掉落後留下圓柱狀蒴果。花期 4~9 月。果期 5~11 月。
裂葉月見草的葉形變化非常大,從全緣到深裂都有。
近似物種
月見草屬的植物有:月見草、黃花月見草、裂葉月見草、待宵草、四翅月見草、粉紅月見草、海濱月見草等。
花少數,在上部枝條腋生者:有待宵草和裂葉月見草兩種。待宵草據載僅見於宜蘭太平山。
用途
食用(種子可榨取食用油)。藥用(在原產地美國裂葉月見草是印地安人重要藥材之一;月見草油含PGE1具有調節女性生理機能)。
基本資料
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J. Hill
簡誌:莖直立至匍匐,通常分枝,被疏至中等的微粗毛或柔毛,上部有腺毛。莖生葉狹倒卵至狹橢圓形,長2-10 cm,有裂片、齒緣或有時近全緣。花瓣暗黃或黃變為暗橙色。
別名:美國月見草、裂葉月見草<植物智:Oenothera laciniata>
原產地:原產美國東部至中部,後引自歐洲、東亞、澳大利亞、南非栽培,並迅速逸出野化。台灣北、中部低海拔至海濱歸化自生,有時亦見於中海拔地區。歸化種。
保育等級:
花語:無言的愛情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