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葉序與葉表,邊緣多角形,葉身如蟹甲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花則為兩性花,花期將過,花冠黃色,花冠長 3~4 公分,已經掉落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瘦果長橢圓形,密被毛,冠毛白色剛毛狀
主要特徵
開花季節為約在秋天。台灣山菊為山菊的變種。本變種與原種差別在齒狀的葉緣,具7-9粗齒。秋天是賞山菊的最佳時機,陽明山的中興農場兩側是值得特別推薦的景點。
台灣山菊為菊科山菊屬之多年草本植物,花莖高 30~70 公分,光滑無毛。葉為基生之革質厚葉,具長柄,常綠,邊緣多角形,葉身如蟹甲,長 9~15 公分,寬 12~20 公分,葉脈為掌狀,葉緣之鋸齒明顯,正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皆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雌雄同株,輻射狀頭花多數且成繖房狀排列,直徑 4~6 公分,總梗長 1.5~5 公分,腋生,單花之總苞為筒狀,具副萼片;頭狀花,外圍為舌狀花,中央為管狀花,舌狀花為雌性,花冠黃色,花冠長 3~4 公分,心花則為兩性花;柱頭 2 裂,偶爾可見 3 裂。瘦果長橢圓形,密被毛,冠毛白色剛毛狀。
近似物種
台灣常被稱為『山菊』的植物有三種:
台灣款冬:產於中高海拔山區潮溼處。
山菊:產於恒春、綠島、蘭嶼平地至海拔約 2,700 公尺山區。
台灣山菊:產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山坡地、路旁,尤以陽明山區 800~1,100 公尺最常見。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散結消腫。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咳嗽咯血,便血,月經不調,癰腫,疔瘡,跌打)。
基本資料
學名:Farfugium japonicum (L.) Kitam. var. formosanum (Hayata) Kit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臺灣山菊
原產地:分佈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山坡地、路旁,尤以陽明山區 800~1,100 公尺最常見。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變種。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葉表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葉序,可以看見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花,花萼五裂,花冠筒狀,左右對稱而非輻射對稱,故花朵好似缺了一半的殘花
主要特徵
匍匐狀常綠多年生小灌木,高 1~3 公尺,莖部粗大,葉互生,長倒卵形,肉質性,叢集於株條頂端,長約 10~20 公分,寬約 4~8 公分。春至夏季開花,花序聚繖形,生於葉腋,花萼五裂,花冠筒狀,左右對稱而非輻射對稱,故花朵好似缺了一半的殘花,煞是奇妙。雄蕊 5 枚,雌蕊花柱彎曲,子房 2 室,核果白色,球形,莖約 1 公分。花果期4-12月。
用途
草海桐的嫩葉及多汁而美味的果實可供食用,藥用(葉、樹皮:治腳氣病;全草:搗敷腫毒;葉:治扭傷,風濕關結痛)
基本資料
學名:Scaevola taccada (Gaertn.) Roxb.
簡誌:葉倒披針形至匙形,長6-25 cm,寬4-10 cm,全緣、略缺刻緣或齒緣。花白色。全島海岸一帶。
別名:水草、草海桐<植物智:Scaevola taccada (Gaertner) Roxburgh>
原產地:中國、日本九州、琉球、太平洋島群、馬達加斯加、澳洲、墨西哥、瓜地馬拉。台灣生於海邊,通常在開曠的海邊砂地上或海岸峭壁上。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葉表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葉序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樹枝
主要特徵
灌木。北部海岸叢林很常見。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普通。木材(薪柴或製作小用具)。藥用(樹皮:治皮膚病;枝葉:外洗止膚養;葉:外用治疥癬;根:袪風活絡,散瘀止痛;果實:治疝痛。)。
常綠大灌木。枝條平滑。葉互生,簇生枝端,革質,倒披針形至倒卵形,中肋明顯。圓錐花序,頂生,黃白色,具芳香。球形蒴果,熟橙色,蒴果開裂露出紅色種子。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抗空氣污染、抗病蟲害、耐修剪。
近似物種
銀葉樹與欖仁樹、大葉山欖、海檬果、白水木、海桐、黃槿,同為海岸林植物。
基本資料
學名:Pittosporum tobira Ait.
簡誌:常綠灌木。葉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4-9 cm,寬2-4 cm,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頂生短圓錐花序。果球狀,3瓣裂。
別名:
原產地: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及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葉表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葉背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地生或岩生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三角形至闊卵形,最基部之羽片最長,裂片緣具有窄邊,葉片硬厚革質,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近葉緣處,看起來像是藏在葉肉陷入的凹洞之中。
近似物種
烏蕨:山間小徑旁常見,葉片較軟、窄
闊片烏蕨: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較硬、寬
基本資料
和名:ハマホラシノブ(浜洞忍)<Odontosoria biflora (Kaulf.) C.Chr.>
學名:Odontosoria biflora (Kaulf.) C. Chr.
簡誌:葉三角形至卵圓形,厚革質至肉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最長。
別名:阔片乌蕨<植物智:Odontosoria biflora C. Chr.>
原產地:台灣分佈於海岸丘陵地區的滲水岩縫或土坡。中國產福建、廣東。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葉片頂端突縮,比一般蕨類更長的頂羽片。紙質的葉片。具小毛蕨脈型。
地上生,根莖匍匐,強韌,很長,基部被褐色小鱗片。一回羽狀複葉,散生;葉柄長 15~40 公分,被細毛;葉軸被細毛;葉片長 15~40 公分,寬 5~20 公分,倒卵形至披針形,成熟葉片兩側羽片多於 10 對,先端突遽窄縮(有明顯的頂羽片);羽片長 5~10 公分,寬 1~2 公分,長橢圓形,邊緣鋸齒狀,基部一對鋸齒較大,先端漸尖,葉脈為羽狀游離脈,上下表面均被細毛,相鄰裂片基部有 1~2 對細脈結合,形成小毛蕨脈型,頂羽片有柄,長 5~15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漸尖,支脈單一。孢子囊群圓形,著生在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形,密生短毛。
用途
藥用(清熱)。
近似物種
小毛蕨類群中,依照基部羽片特徵再分三大類(福星花園):
小毛蕨、廣葉毛蕨:基部羽片不縮或輕微短縮者有密毛。
野小毛蕨、寬羽小毛蕨:基部羽片漸縮。
密腺小毛蕨、小密腺小毛蕨:基部羽片突縮成耳狀。
另外有一種變種,突尖小毛蕨。
基本資料
和名:ホシダ(穂羊歯)<Thelypteris acuminata (Houtt.) Morton>
學名:Christella acuminata (Houtt.) Lev.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蕨、金星草、尖羽毛蕨(海南植物志)小毛蕨(臺灣植物志,第一版)、渐尖毛蕨(中國植物誌: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 Nakai)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中南半島及台灣均有分布。台灣除了高山以外,低海拔地區,生長在林緣或平野潮濕環境。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葉表,三出複葉,全緣,近革質,側生小葉很小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豆莢,莢果鐮刀形或直,疏被鉤狀短毛,莢節近方形
主要特徵
亞灌木,高 100~150 公分,莖直立,具有多數分枝,小枝條近似圓柱形,光滑無毛。葉為三出複葉,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有時亦有卵形或長橢圓形,頂生小葉甚大,長 4~10 公分,寬 1.5~4 公分,側生小葉甚小,長 1~2 公分,寬 0.6~1.2 公分,有時甚至無,先端鈍或銳尖,基部圓或鈍,表面有一寬而粉白狀中生的帶,光滑無毛,背面散生絲狀毛茸;葉柄長 2~4 公分,光滑無毛;托葉披針形,長 0.8~1.2 公分,光滑無毛,先端尾狀,小托葉線形,長 0.2~0.3 公分。花多數,初開時為百合色,後轉變為橘黃色,呈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常組合為一圓錐花序,花序長 8~11 公分,有鉤毛及短直毛;苞片卵形,大,早落(花初多隱藏其內),花梗長 0.6~0.7 公分,有細柔毛;花萼長 0.2 公分,外面有柔毛,萼筒鐘形,裂片三角形,較筒為短,花冠長 0.6~0.7 公分,旗瓣圓,先端微凹,基部爪甚短;翼瓣較寬,爪短,有小的耳狀物,龍骨瓣彎曲,爪較長。莢果長 2.5~4 公分,寬 0.4~0.5 公分,略為鐮刀形,關節 6~10 節,上縫線略向內凹,密生鉤毛及柔毛。本種每葉的兩側側生線形小葉,在強烈陽光下,氣溫高於 22℃時,會按橢圓軌道急促舞動,所以得舞草之名。
鐘萼豆是少數能進行快速移動的植物,其葉子會用肉眼可見的速度來轉動進而接收更多陽光,也有人認為它是在模仿蝴蝶,防止蝴蝶在葉片上產卵。因為這個會「跳舞」的特性,常常會被作為園藝中的裝飾品。
用途
藥用(全株供藥用,有舒筋活絡,袪瘀之效)
培育方式
弱酸性, 中性,半日照。在春季和秋季每 2 週為您的植物澆水一次。夏季需要更頻繁地澆水。在冬季,當生長變慢並且植物需要的水減少時,澆水就會更加節制。整個冬天,你可能根本不給它額外的澆水。
基本資料
學名:Codariocalyx motorius (Houtt.) Ohashi
簡誌:灌木,小枝平滑無毛。三出複葉,頂小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5.5~10㎝,寬1~2.5㎝,背被平臥柔毛,側小葉甚小,甚或不存,常0.8~2.5㎝,,寬0.2 ~0.5㎝。花序長約24㎝;花紫紅色,長7.5㎜。莢果長2~4㎝,略被柔毛,有5~9個莢節。
別名:舞草
原產地:華南、中南半島、印度、南洋群島至澳洲,臺灣多見於中、低海拔灌叢。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初作為綠肥及牧草用。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1230 毛柄凸軸蕨
▲二子坪 20231230 毛柄凸軸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二子坪 20231230 毛柄凸軸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二子坪 20231230 毛柄凸軸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植株高30-40公分。根莖短,橫臥或斜升,粗約4毫米,先端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深棕色的小鱗片和灰白色的短針毛。葉近簇生;葉柄長14-20厘米,粗約1.5毫米,禾稈色,被灰白色的短毛;葉片長16-22厘米,近基部寬8-15厘米,長圓披針形,先端長漸尖並羽裂,向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12-15對,對生或上部的互生,稍斜展,相距1-2厘米,無柄,基部一對常稍縮短,基部略變狹,斜向下,其上若干對長4-8厘米,寬1.2-1.7厘米,線狀披針形,尾狀漸尖頭,基部不變狹,圓截形,對稱,羽狀深裂達羽軸兩側的狹翅;裂片14-20對,開展,接近,長4-7毫米,寬2-3毫米,長圓狀披針形,圓鈍頭,全緣或有時邊緣呈淺波狀。葉脈下面明顯,側脈通常二叉,或上部的單一,每裂片5-7對,斜上,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葉薄草質,乾後黃綠色,下面被灰白色的短針毛,沿葉軸、羽軸上的毛較密,上面沿軸、羽軸密被灰黃色的針狀毛。孢子囊群小,圓形,每裂片2-4對,生於側脈的近頂部,較近葉邊; 囊群蓋小,圓腎形,膜質,綠色,乾後淺棕色,邊緣有時呈撕裂狀,並具針狀柔毛,宿存。
基本資料
和名:タイワンハリガネワラビ(台湾針金蕨)<Thelypteris uraiensis.>
學名:Metathelypteris uraiensis (Rosenst.) Ching
簡誌:叢生,基羽片1-2對短縮,下羽片的裂片鋸齒。
別名:乌来凸轴蕨<植物誌:Metathelypteris uraiensis (Rosenst.) Ching>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的廣東北部、雲南西部、日本南部(九州)、菲律賓(呂宋島)。台灣分布於北部,海拔500-1100米。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1230 赤車使者
▲二子坪 20231230 赤車使者,葉表
▲二子坪 20231230 赤車使者,葉背
▲二子坪 20231230 赤車使者,雄花序
主要特徵
葉歪卵形至披針形,先端鈍至長尾狀,鋸齒緣,葉基半心形(一邊內縮成楔形)。雄花序-圓錐狀或聚繖狀排列的團繖花序。此種花序形態可與冷青草作區隔。花序梗明顯可見。冷清草花序近無柄。雄花序在上,雌花序在下,雌雄較少見。
近似物種
「樓梯草屬」近十幾種,以下為最常見:
闊葉樓梯草:葉子最寬,雄花無柄。
赤車使者:葉形較冷清草寬,花序有柄。
冷清草:葉子最窄,與赤車使者比較,花無柄。
用途
藥用(主治:痢疾,風濕痛,黃疸,水腫,無名腫毒,骨折)。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サンショウソウ<Pellionia radicans (Siebold et Zucc.) Wedd.>
學名:Pellionia radicans (Siebold & Zucc.) Wedd
簡誌:莖初生部分密生粗毛、細粗毛或細軟毛,向基部漸變無毛,深褐綠色,通常下部呈淡紅褐色。葉歪卵形至披針形,先端鈍至長尾狀,鋸齒緣,基部半心形。產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
別名:阿里山赤車使者, 小阿里山赤車使者
原產地:中國大陸, 日本, 韓國, 越南, 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1230 觀音座蓮
▲二子坪 20231230 觀音座蓮,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二子坪 20231230 觀音座蓮,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子囊群有六個,而且顯得比一般更小
▲二子坪 20231230 觀音座蓮,孢子囊群(微距),比較不同的是,全株幾乎只有五至六個孢子囊群
主要特徵
老葉枯萎後遺留下來的托葉集聚在塊狀的根莖上,看起來就像是觀音菩薩盤坐的蓮花座。葉枕可以控制葉片水分的進出,當陽光強烈或是水分缺乏時,葉枕細胞萎縮,使得葉片、羽片下垂,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藉此度過短暫的缺水環境。孢子囊群由 8~10 枚孢子囊集生而成,位在小羽片側脈接近葉緣處的兩側,長約 0.1~0.2 公分。
本屬在全世界約有兩百種。
近似物種
觀音座蓮與鬼桫欏的特徵比較:
觀音座蓮:末端葉片類似三片互生,且沒有延伸的頂羽片。若有孢子囊僅在葉脈上,常10枚為一群組近葉片末端。成株時從葉背看柄與羽軸之間有彎曲與膨起來的關節(葉枕)。
鬼桫欏:最末端頂羽片為延伸出去,有時會彎曲,若有葉背有孢子囊群為圓形。成株時柄與羽軸間會稍微彎曲,但沒有膨起來的關節。
用途
食用(嫩芽有澱粉、椰子油用的芳香油)。
基本資料
和名:リュウビンタイ(竜髭帯)<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
學名: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
簡誌:幼葉一回,柄上有關節,成熟葉二回,長2~3m,小羽片寬1~2cm,葉緣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短,祇見於孢子囊側。
別名:山羊蹄
原產地:日本、琉球、臺灣。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1230 假柃木
▲二子坪 20231230 假柃木,葉表
▲二子坪 20231230 假柃木,葉背,花序與花苞
主要特徵
葉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廣橢圓形,長1~1.5㎝,寬0.5~1㎝,緣具牙齒狀鋸齒,革質兩面平滑無毛,背面殘存淡色小灌木。小枝及葉芽略被毛茸。葉短毛,葉柄長1~2㎜。花2~3朵簇生葉腋;雄花具雄蕊5枚;雌花子房略球形,花柱先端3裂。(福山植物園)
近似物種
米碎柃木:花期 10-12月,果期 4-6月,雄蕊數 12-15
假柃木:花期 2-4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5-6
凹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16-20
薄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10-12月,雄蕊數 6-8
基本資料
學名:Eurya crenatifolia (Yamam.) Kobuski
簡誌:小枝密被柔毛;葉芽被柔毛。葉薄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 1-2 cm,先端鈍或圓,下表面微被毛至光滑。花光滑;花梗光滑;雄蕊 5。
別名:假柃木, 賽柃木
原產地:東、北及中部中海拔山區森林中。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