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雞屎藤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雞屎藤,花。捏了雞屎藤的花後,會有類似雞屎的氣味產生。
主要特徵
多年生木質草本,搓揉後有臭味。核果。 全草有如雞屎之特異氣味,故名雞屎藤。花期 4~5 月。
雞屎藤為多年生草質藤本,屬陽性植物,生性強健,喜溫暖多濕的環境,耐旱,全株具臭屎味;莖纖細,平滑,纏繞性。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 1~6 公分;葉片長 3~11 公分,寬 1.5~5 公分,披針形或卵形,葉基圓形或心形,葉尖銳形,上下表面均無毛;托葉三角形,脫落性。花序為二至三回分歧圓錐狀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萼筒長約 2 公分,5 齒裂,裂片短;花冠筒長 1~1.3 公分,外面白色,密被柔毛,內面紫色,被長絨毛;雄蕊 5 枚,不等長;花絲絲狀,下端和冠筒合生,上端分離;子房 2 室,胚珠單立,柱頭 2 叉。果實為核果,徑約 0.5 公分,球形,油亮。雞屎藤分佈之普遍令人咋舌,菜園籬笆、平野、林緣,甚至海岸附近都找得到。
用途
藥用(全草:袪風利濕,消食化積,消炎止咳,活血止痛。治黃疸,積食飽脹,經閉,痢疾,胃氣痛,風濕疼痛,泄瀉,肺癆咳血,頓咳,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氣虛浮腫;外用治皮膚炎,溼疹,瘡瘍腫毒,毒蛇咬傷,毒蟲螫傷;汁液:治毒蟲螫傷,凍瘡)。
基本資料
和名:ヘクソカズラ(屁糞蔓/屁臭蔓)<Paederia foetida L.>
學名:Paederia foetida L.
簡誌:屬特徵-多年生木質草本,搓揉後有臭味。葉對生或三枚輪生,羽狀脈;托葉葉柄間,早落。頂生或近頂生圓錐狀聚繖花序,最先端的花枝常捲曲;花萼鐘形,5裂,宿存;花冠高杯形,外面白色,裂片5,苞時鑷合狀;雄蕊冠筒著生,內藏;子房二室,每室一胚珠,柱頭卷曲。核果。 種特徵-葉卵形,卵狀長橢圓形,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有毛至無毛。花冠喉部紅紫色。
別名:仁骨蛇, 女青, 牛皮凍, 臭腥藤、鸡矢藤、解署藤、女青、牛皮冻、毛鸡屎藤、狭叶鸡矢藤、疏花鸡矢藤、毛鸡矢藤<植物智:Paederia foetida L.>
原產地:日本、韓国、中国、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柬埔寨、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ヘクソカズラ)。台灣分布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普遍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苧麻

▲龍洞岬海岸 20200926 苧麻,花序
主要特徵
亞灌木或灌木,高 0.5~2 公尺;莖上部與葉柄均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近開展和貼伏的短糙毛。葉互生;葉片草質,通常圓卵形或寬卵形,少數卵形,長 6~15 公分,寬 4~11 公分,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側脈約 3 對;葉柄長 2.5~9.5 公分;托葉分生,鑽狀披針形,長 0.7~1.1 公分,背面被毛。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為雌性,長 2~9 公分;雄團繖花序直徑 0.1~0.3 公分,有少數雄花;雌團繖花序直徑 0.05~0.2 公分,有多數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 4,狹橢圓形,長約 0.15 公分,合生至中部,頂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 4,長約 0.2 公分,花藥長約 0.06 公分;退化雌蕊狹倒卵球形,長約 0.07 公分,頂端有短柱頭。雌花:花被橢圓形,長 0.06~0.1 公分,頂端有 2~3 小齒,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狀倒披針形,長 0.08~0.12 公分;柱頭絲形,長 0.05~0.06 公分。瘦果近球形,長約 0.06 公分,光滑,基部突縮成細柄。花期 8~10 月。性喜陽光和溫暖濕潤氣候,但也耐旱及半陰,可用種子或分根、分株、壓條等繁殖。苧麻之莖富含纖維,可製繩索或織麻布是人造纖維工業未發達前的重要麻布原料,嫩莖葉及根部可做蔬菜。據現有史料查考,早在西元前 14~12 世紀,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就有絲麻的象形文字。春秋中葉的《詩經》(約西元前 6 世紀)陳風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同苧)”之句。戰國後期的古藉中也有記載。苧麻的栽培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
用途
傳統上重要的纖維作物,葉較Boehmeria nivea var. tenacissima 青苧麻大而圓。食用(嫩芽、葉可當蔬菜食用。種子可榨油與食用)。藥用(根:清熱利尿,止血安胎,解毒散瘀。治熱並大渴,血淋,跌打,蛇、蟲咬傷,帶下,癰腫,丹毒;皮:清煩熱,利小便,散瘀,止血。治煩熱,小便淋痛,血淋;葉:止血涼血,散瘀。治咯血,吐血,尿血,乳癰,創傷出血)。功能(苧麻莖皮纖維為製衣原料;可織成夏布(湖南瀏陽及江西萬載等地)、飛機的翼布,橡膠工業的襯布、電線包被、白熱燈紗、漁網、制人造絲、人造棉等,與羊毛、棉花混紡可製高級衣料;短纖維可爲為高級紙張、火藥、人造絲等的原料,又可織地毯、麻袋等。種子供製肥皂)。
基本資料
注音:苧(ㄓㄨˋ)麻
學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簡誌:無描述。
別名:裡白苧麻、裏白苧麻、山苧麻、苧仔薯、真麻、苎麻、野麻、野苎麻、家麻、苎仔、青麻、白麻<中国植物志: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原產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香葵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香葵,花
主要特徵
草本。植株最高達約150cm左右。單葉,互生,掌狀。兩性花,單生於葉腋,花期 4~10 月。果形像楊桃,故又稱山楊桃,種子腎形,具腺狀脈紋,揉搓微發麝香味。果期 9~12 月。野外可見馴化自生植株。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 1~2 公尺,被粗毛。葉互生;葉柄長 7~15 公分,疏被硬毛;托葉線形,長 0.7~0.8 公分;葉通常掌狀 5~7 深裂,直徑 6~15 公分,裂片披針形至三角形,邊緣具不規則鋸齒,偶有淺裂似槭葉狀,基部心形,兩面均疏被硬毛。花單生於葉腋間,花梗長 2~3 公分,被倒硬毛,小苞片 8~10,線形,長 1~1.3 公分:花萼佛焰苞狀,長 2~3 公分,5 裂,常早落;花黃色,內面基部暗紫色,直徑 7~12 公分:雄蕊柱長約 2.5 公分,平滑無毛,花柱分枝 5,柱頭盤狀。蒴果長圓形,長 5~6 公分,先端尖,被白色長硬毛。種子腎形,具腺狀脈紋,具麝香味。
用途
藥用(胃炎、胃潰瘍、保護肝臟、增強耐力,可做成保健食品)。
基本資料
和名:リュウキュウトロロアオイ(琉球黄蜀葵)<Abelmoschus moschatus>
學名:Abelmoschus moschatus (L.) Medik.
簡誌:屬特徵- 直立草本,被星狀毛。葉掌裂,中或深裂。花單生;萼5齒裂;附萼片7-9;花黃色,中央具紫斑;子房5室,花柱5裂。蒴果,背裂。 種特徵- 葉紙質,裂片粗鋸齒緣。花大;附萼片線形;萼被絨毛狀星狀毛。果卵或橢圓形,長5-8 cm。
別名:三腳破、黃葵、麝香秋葵、山楊桃、黄葵、山油麻、野油麻、野棉花、芙蓉麻、鸟笼胶、假三稔、山芙蓉、香秋葵<中国植物志:Abelmoschus moschatus Medicus>
原產地:泛熱帶地區,分佈於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印度以及中國之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和雲南等。台灣全島低海拔荒廢地上。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生長在頁岩上向陽面的整片芒萁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芒萁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發達,游離脈,不具孢膜,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中脈兩側,在每個葉片的頂端有長著「休眠芽」,以後可萌生出新的葉軸與羽片,使葉片具有橫向無限生長的能力,葉柄長 20~100 公分,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每一個二叉分枝的長度大致相同,羽片背面綠白色。
一般的蕨類喜歡長在陰濕的環境,芒萁屬的蕨類卻喜歡在開闊的向陽地,生長快速與茂密的枝葉,對水土保持可以達到一定的功用。藥用(枝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散瘀止血。治痔瘡,血崩,鼻衄,小兒高熱,跌打損傷,癰腫,風濕搔癢,毒蛇咬傷,燙、火傷,外傷出血)。手工編織(水果籃或鍋刷,近年以進口越南的芒萁編織手工藝居多,台灣已經少見生產)。
近似物種
「芒萁屬」種檢索表:
芒萁:不具副枝,葉分叉點有毛,分枝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4-9枚孢子囊組成。
蔓芒萁:具副枝,頂芽被覆葉狀苞片,分枝不等長,每一孢子囊群由7-10枚以上孢子囊組成。
台灣芒萁(大羽芒萁):具副枝,葉分叉點無毛,分枝不等長。頂芽不具葉狀苞片,臺灣見於中海拔森林林下。
基本資料
英文名:False Staghorn Fern
和名:コシダ(小羊歯)<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 Underw.>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有同物異名)
簡誌:最末分叉基部、葉軸、羽軸、小羽軸上有紅褐色毛,分支等長,不具副枝(反折的分枝 reflexed accessory branches),托葉狀苞片1cm長,基部分裂。
別名:毛萁, 烏萁, 小裹白, 雞毛蕨, 芒萁, 鐵芒萁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和日本等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台灣分布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野。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月桃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月桃,果序與果,向下垂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1~3 公尺。葉廣披針形,長 60~70 公分,寬 10~15 公分,葉緣生有細毛,葉鞘甚長。花序密被毛。葉面光滑,側脈不明顯。開花或有果實月桃花序梗下垂。月桃在台灣來說,是僅次於竹子的「民俗」植物,不管是閩、客或原住民族,都會使用月桃。月桃葉可枕墊糕粿、包粽子、種子可做「仁丹」。過去原住民將葉鞘曬乾壓扁,編製成各種背籃、提籃、衣箱、草蓆等,輕巧、美觀、實用還散發淡淡香味。另外汆燙過的月桃葉才能用於食用,否則會有澀味。種子亦可當香料使用。
近似物種
相近月桃屬近15種,常見月桃的特徵:
月桃:葉下表面與中肋交界處被毛,花序密被毛。葉面光滑,側脈不明顯。開花或有果實月桃花序梗下垂。月桃果有稜,成熟近淺咖啡色。
烏來月桃:葉面有著非常明顯凸起的側脈(像是被車子碾過)。花序直立,果實皮生硬刺毛,近球形,成熟時變橘紅色。
斑葉月桃:園藝栽培種。可能為烏來月桃與月桃雜交。
屈尺月桃:烏來月桃和島田氏月桃的天然雜交種。小花梗近無,小苞片短於3.5cm,果扁球形。
基本資料
和名:ゲットウ(月桃)<Alpinia zerumbet (Pers.) B.L.Burtt et R.M.Sm.>
學名:Alpinia zerumbet (Pers.) B. L. Burtt & R. M. Sm.(有同物異名)
簡誌:葉下表面邊緣及中肋與下表面交界處被毛。圓錐花序,常下垂,密被毛,下方分枝具2朵花(由其中無梗花朵之小苞片包被)。蒴果,球形至橢圓形,常具縱稜。
別名:玉桃、月桃,草蔻、艳山姜<中国植物志:Alpinia zerumbet (Pers.) Burtt. et Smith>
原產地:中國東南部至西南部與熱帶亞洲廣布。台灣中低海拔平地及山地、蘭嶼、綠島。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雙花蟛蜞菊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雙花蟛蜞菊,花序非成雙成對,頭花3-6朵排列成繖房排列
主要特徵
草本。原本海濱都幾乎被南美蟛蜞菊取代了,在一片繁盛之中,雙花蟛蜞菊再度脫穎而出了。雖名雙花,但是不一定都是每次都長成雙花模樣。全年開花。
雙花蟛蜞菊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或懸垂狀的草本植物或亞灌木;常成片生長或吸附他物生長,蔓生拓植,莖可延長數公尺;延長的莖具 4 稜並被有粗毛;老莖灰白色,木質化。葉片闊卵形,先端尖銳,呈十字對生排列,長約 5~14 公分,寬約 4~8 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厚紙質;葉柄長 1.2~2.5 公分。頭狀花序,長於枝條的頂端,一般有 3~6 枚,徑約 1.6~3.0 公分;花梗長短不一,約 1.5~5.5 公分長;頭狀花序外圍的舌狀花約 6~15 枚,僅有一輪(一圈)黃色舌狀花,花冠一枚,長橢圓形,長約 0.8~1.3 公分,先端 2~3 裂,不具生殖能力;筒狀花(管狀花)黃色,位於花序中央,具生殖能力的,花冠僅約 0.5 公分,先端 5 裂,呈螺旋狀排列,開花次序是由外向內開放。瘦果通常呈 3~4 角型,起初為黃綠色,成熟時轉為棕褐色。生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
近似物種
蟛蜞菊屬在台灣有三種:
雙花蟛蜞菊(夏天的海邊常見開花)、蟛蜞菊(單花蟛蜞菊)與南美蟛蜞菊
基本資料
學名:Wedelia biflora (L.) DC.
簡誌:亞灌木,莖4稜形,全株被伏貼的粗毛。葉厚紙質,闊卵形,葉緣齒狀,三出脈,葉柄長1.2-2.3 cm。頭花3-6,直徑2-3 cm,總梗長1.5-5.5 cm;舌狀花1層,花冠黃色。瘦果3稜。
別名:九里明、孪花菊<植物智:名称已修订,正名为:孪花菊 Wollastonia biflora >
原產地:印度、 中南半島、菲律賓、澳洲、日本、太平洋諸島、中國華南地區及熱帶非洲。草地、林下或灌叢中,海岸乾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台灣分佈於海濱。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漢氏山葡萄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漢氏山葡萄,果序與葉子
主要特徵
山葡萄的漿果有毒。花期 5~8 月。
多年生蔓性藤本。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心狀圓形至三角狀卵形,葉緣不缺裂或 3~5 淺裂至深裂,葉背有鏽色絨毛。漿果球形,果實成熟時黑紫色。種子或扦插。
近似物種
「山葡萄屬」特徵:
毛山葡萄:單葉。幼莖密被短柔毛,葉兩面被疏柔毛。
漢氏山葡萄:單葉或二回羽狀複葉。幼莖光滑或近光滑,葉上表面光滑。葉長於20cm。
廣東山葡萄:單葉或二回羽狀複葉。葉短於20cm。
用途
藥用植物(藤莖:清熱解毒,袪風活絡,止痛止血,散瘀破結,利尿消炎。治風濕關節痛,嘔吐,泄瀉,潰瘍,跌打損傷,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燒燙傷,腎炎、肝炎。外用:洗瘡毒。止痛止血等)。
基本資料
學名: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Maxim.) Trautv. var. hancei (Planch.) Rehder
簡誌:無描述。
別名:大本山葡萄。蛇葡萄。
原產地:中國(無同名)、台灣、韓國、日本(無同名)。台灣全境平野、山區灌叢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長在樹蔭下的東方狗脊蕨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東方狗脊蕨,葉背(有點綴化現象)
主要特徵
東方狗脊蕨葉的近軸面會產生大量不定芽,不定芽會由綠轉紅,成熟後掉落地面,即可長成一株新的個體,為東方狗脊蕨重要的無性繁殖方式。但這些小芽落地之後的存活率很低。
多年生草本植物,短直立莖且不分歧,密披褐色披針形鱗片。羽片不等長,羽軸下側最基部 1~3 對羽片明顯縮短或沒有。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孢子囊群蓋面向小羽軸。
基本資料
和名:コモチシダ(子持ち羊歯)<Woodwardia orientalis Sw.>
學名:Woodwardia orientalis Sw.
簡誌:短直立莖,二回羽裂。羽軸兩側之裂片不等長,近羽軸之下側小羽片小或不存在。孢子囊群沿小羽軸兩側生長。
別名:東方狗脊蕨、台灣狗脊蕨、狗脊、金狗脊、金狗毛、長尾烏、貫仲、貫眾、东方狗脊<中国植物志:Woodwardia orientalis Sw.>
原產地:台灣,中國的廣東、福建、香港、日本、琉球、菲律賓等地。分布日本、中國大陸。臺灣低海拔溝渠附近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百喜草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百喜草(巴西亞雀稗),花序(雌蕊像蝴蝶形狀;雄蕊像毛毛蟲)
主要特徵
草本。深紫色的雌花蕊(羽毛狀)與雄花藥(顆粒狀)。常用於工程邊坡的水土保持,以及坡地果園的土壤維護。百喜草因匍匐走莖成熟後膨大鼓起於基地上呈條狀分佈,地上莖密度較稀疏,細緻度不如百慕達草,所以景觀草坪較少使用,但卻是優良的草生栽培草種。
百喜草為禾本科雀稗屬多年叢生或匍匐性禾草,具粗壯、木質、多節的根狀莖;稈密叢生,高約 80 公分;橫走莖節間短分蘗旺盛,緊貼地面延伸生長,根系量多。無葉耳;葉舌短,呈平行排列;葉鞘平滑,紅色;葉片平滑,無茸毛。花序為 2~3 列指狀的穗狀花序,散生;花期在 6~10 月。果實為穎果;種子扁橢圓形,米黃色,每千粒重約 2.9 公克。
培育
種植方式:採播種(常用)、扦插(目前暫以扦插為主)、草皮舖植(每年5~9月為種植最佳時期)。一般性狀、特性、用途、種植法等均與小葉百喜草兩者大致相彷。
基本資料
注音:巴西亞雀稗(ㄅㄞˋ)
學名:Paspalum notatum Fluegge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百喜草、巴西亞雀稗
原產地:原產於拉丁美洲,台灣於1956年引自菲律賓:有編號A44(屬於Pensacola系)。A109(1961年引自澳洲CSIRO,CPI 11863)、A250等三個品系)。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巴西擬鴨舌癀

▲龍洞岬海岸 20200919 巴西擬鴨舌癀,花序
主要特徵
一或二年生草本。全體生白剛毛,莖方形柔弱,伏生斜上,多分枝。花果期於夏季,花白色,花冠 4~6 裂,雄蕊4至6枚;雌蕊心皮2枚,合生;柱頭3裂。蒴果。
莖長達 100 公分,很像斷節破得力。葉對生,長 1~2.5 公分,寬 0.5~1.5 公分,橢圓形,先端銳尖或鈍,具剛毛,托葉鞘廣闊,邊緣具針狀細裂。花頂端腋生於葉軸上或花軸上,有 4 枚總苞片,2 枚較大, 2 枚較小,並具射出脈,花白色,花冠 4~6 裂,漏斗狀筒形,雄蕊與裂片同數互生,花萼 4~6 深裂,宿存,小花 10 朵左右,長約 0.8 公分,子房多為 3 室,每室 1 胚珠。果常裂成 3 瓣,3 枚種子,褐色,疏被鱗片狀物,略為橢圓長 0.5 公分。
近似物種
「擬鴨舌癀(Richardia scabra)」與「巴西擬鴨舌癀(Richardia brasiliensis)」相似,「巴西擬鴨舌癀」的分果被面被小乳突與星狀毛,正面光滑,中央具縱脊。
基本資料
學名:Richardia brasiliensis Gomes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巴西。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向陽之路旁、砂質地、荒地等。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