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腹水草

2022/12/25 12:04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不太起眼的羅山腹水草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花序(已經有花,漸熟)


▲台北植物園 20221225 羅山腹水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羅山腹水草。多年生草本。莖攀緣或匍伏,多分枝。葉互生,單一,二型性,鋸齒緣,光滑,莖下部葉片倒披針狀橢圓形,長7-10公分,寬2-2.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漸狹,莖上部或分枝葉片卵形,長2-5公分,寬1-3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葉柄短,長1-2公厘,光滑。花序頂生,總狀,長5-12公分,光滑;花深紫色,近無柄,具苞片。小花梗長約1公厘。苞片披針形,長約3公厘,寬約1公厘。花萼5深裂,綠色,裂片狹菱形,漸尖,淺鋸齒緣,光滑,長約3公厘,寬約1公厘。花冠4裂,管狀鐘形,深紫色;花冠筒長約2.5公厘,內面近開口處毛絨狀,外面光滑;上裂片略為彎曲,卵狀圓形,長約2.5公厘,寬約2公厘;其餘裂片披針形,長2.5公厘,寬1.5公厘,反捲。雄蕊2枚,略為外露,著生於花冠上裂片旁,長約3公厘;基部具毛,花藥背側著生,長約1公厘,縱裂,黃色。子房卵形,長約1公厘,寬1.5公厘;花柱長約2公厘;柱頭點狀。蒴果卵形,長3-4公厘,寬2-3公厘,離生成4瓣。種子多數,卵狀橢球形,長約0.5公厘,寬約0.4公厘,具網紋。

基本資料


學名:Veronicastrum loshanense T.-T. Chen & F.-S. Chou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

旱田草

2021/09/05 12:08


▲魚蕨步道 20210905 旱田草


▲魚蕨步道 20210905 旱田草,花正面


▲魚蕨步道 20210908 旱田草,葉表面,鋸齒狀的葉緣為其特徵

主要特徵


旱田草為生多年草本,高 10~15 公分,少主莖直立,更常分枝而長蔓,節上生根,長可達 30 公分,近於無毛。葉柄長 0.3~2 公分,前端漸寬而連於葉片,基部多少抱莖;葉片矩圓形、橢圓形、卵狀矩圓形或圓形,長 1~4 公分,寬 0.6~2 公分,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除基部外密生整齊而急尖的細鋸齒,但無芒刺,兩面有粗澀的短毛或近於無毛。花為頂生的總狀花序,有花 2~10 朵;苞片披針狀條形,花梗短,向頂端漸粗而連於萼,無毛;萼在花期長約 0.6 公分,果期達 1 公分,僅基部聯合,齒條狀披針形,無毛;花冠紫藍色,長 1~1.4 公分,管長 0.7~0.9 公分,上唇直立,2 裂,下唇開展,3 裂,裂片幾相等,或中間稍大;雄蕊 4,前方 2 枚雄蕊不育,後方 2 枚能育,但無附屬物;花柱有寬而扁的柱頭。蒴果圓柱形,向頂端漸尖,比宿萼長約 2 倍;種子橢圓形,褐色。花期 6~9 月,果期 7~11 月。旱田草通常與圓葉山梗菜或石菖蒲混生在一起,在母草屬(Lindernia)植物中,唯有旱田草會匍匐蔓延,屬多年生植物;它的葉緣密生鋸齒,也是辨識的重點之一。

近似物種


旱田草泥花草的最大差異在葉子。
旱田草:長橢圓形葉子,帶銳狀鋸齒緣。
泥花草:倒披針形的葉子,鋸齒較寬,末端較尖。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基本資料


學名:Lindernia ruelloides (Colsm.) Pennell
簡誌:多年生草本。葉有柄,橢圓卵形至寬橢圓卵形,長10-50 mm,羽狀脈,鋸齒緣至牙齒緣,兩面粗糙。頂生總狀花序,花梗較其鄰近葉短;花冠藍紫色;雄蕊2,假雄蕊2。蒴果較萼片長,長10-25 mm。
別名:旱田草(中国植物志:Lindernia ruellioides (Colsm.) Pennell)
原產地:台灣全島低海拔濕地及水旁。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倒地蜈蚣

2021/08/28 13:16


▲魚蕨步道 20210828 倒地蜈蚣


▲魚蕨步道 20210828 倒地蜈蚣,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 30 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 甚少形成其它花序 )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

釘地蜈蚣(台語),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葉有葉柄,全年開花。也有人稱它為墓仔埔花(台語)。

用途


據說在醫美診所裡頭,有時候會使用蜈蚣草的真空包水藥給患者消炎、消腫用。

藥用(熱解毒、利濕、止咳、和胃止嘔、化瘀。治嘔吐、黃疸、血淋、風熱咳嗽、腹瀉、跌打損傷、疔毒、中暑、痢疾、火傷、瘡癤、傷風、筋骨痛)。

基本資料


學名:Torenia concolor Lindl.
簡誌: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葉卵形至三角卵形,長2-5 cm。萼片花時長15-20 mm,果時長25-40 mm;花冠深藍色或白色,長25-40 mm,無毛。
別名:單色蝴蝶草,倒地蜈蚣、四角銅鑼、四角銅鐘、蜈蚣草、地娛蚣、過路蜈蚣、Rararyom(排灣)、单色蝴蝶草(中国植物志:Torenia concolor Lindl.)
原產地:全島低海拔向陽草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夏堇

2021/05/29 12:20


▲石碇國小 20210529 夏堇(紫)


▲石碇國小 20210529 夏堇,花(深藍紫)

主要特徵


株高二十至三十公分,全株莖葉無毛,莖直立,四菱形,分枝多,無刺,單葉對生,葉卵形、長心形,端部尖狀,基部截形、微心形,細鋸齒葉緣,葉長約三十五至五十公釐,葉面綠、翠綠、黃綠色,羽狀脈,側脈網狀,葉脈明顯,無托葉,短葉柄,兩性花,繖形花序、總狀花序,自葉腋開出或著生於莖頂,花萼筒狀,側扁,橢圓形,五稜或具三至五翼,五齒裂,綠色或紅褐色,花冠漏斗形,兩側對稱,唇形花,花冠基部筒狀,二唇化,上唇微裂凹缺,下唇三瓣裂,花色白、紫紅、紫藍、紫青、桃紅、深桃紅...等,喉部常有黃色斑,雄蕊四枚,二長二短,二強雄蕊,較長,花初開時花藥黏結,開後花藥分離,雌蕊心皮二枚,合生,花柱一枚,子房上位,子房二室,中軸胎座,蒴果,宿存花萼包被,熟後胞間開裂,種子細小,如粉末狀。

基本資料


英文名:Torenia、Wishbone Flower
學名:Torenia fournieri Lind.
簡誌:無描述。
別名:花公草、花瓜草、蝴蝶草、藍豬耳、越南倒地蜈蚣
原產地:中國南部、中南半島。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過長沙

2021/04/10 12:13


▲台北植物園 20210410 長在水溝邊的過長沙


▲台北植物園 20210410 過長沙,花側面

主要特徵


匍匐草本植物,因外形像馬齒莧(豬母乳),別名假馬齒莧,多數開白花,又叫白豬母乳,另由英文音譯得名百克爬草。花期5至10月。兩性花,單生於葉腋。蒴果,長卵狀錐形,長約0.4至0.5公分,包於宿存花萼內;種子橢圓狀,黃褐色,一端平截,表面具縱條稜。藥用(消腫)。

基本資料


英文名:Waterhyssop,Brahmi,Thyme-leafed Gratiola,Water Hyssop,Herb of Grace,Indian Pennywort
學名:Bacopa monnieri (L.) Wettst.(有同物異名)
簡誌:屬特徵:多年生親水性草本。葉對生,全緣。花單生或偶而成對,腋生;萼片5,不等尺寸,後方者最大,底部具2小苞片;花冠筒形,花瓣片5,略二唇化;二強雄蕊,花藥不相聯,藥室等長。蒴果包於花萼內。 種特徵:莖匍匐,無毛。葉匙形至倒卵形,長5-20 mm,先端鈍形,基部稍抱莖,兩面無毛。花瓣白色或淺藍色。
別名:小對葉, 百克爬草, 陌子菜, 過長沙, 過塘蛇、假马齿苋<植物智:Bacopa monnieri (L.) Wettst.>
原產地:亞洲的印度、中國、越南等亞熱帶地區。台灣沙質濕地、石礫濕地及水稻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佛氏通泉草

2021/03/15 13:37


▲跳石 20210315 佛氏通泉草,變異的植株,莖變得異常的粗(+中研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跳石 20210315 佛氏通泉草,變異的植株,白花族群(+中研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主要特徵


潮溼之地常常意味著泉水水源在附近,因此可能是「通泉」命名的由來。


▲景美仙跡岩 20190223 佛氏通泉草 宿存花萼裂至約1/2處為最大特徵

近似物種


佛氏通泉草通泉草區別
1.花色:佛氏通泉草花冠顏色較深,通泉草下唇顏色很較淡,通常是白色,或淡紫。
2.花型:佛氏通泉草較通泉草大上一倍以上。花長1cm以上。
3.花萼(宿存花萼)裂開的深度:通泉草深裂至2/3處,而佛氏花萼僅裂至1/2處。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在日本低海拔也有三種通泉草:トキワハゼ(常盤爆)<Mazus pumilus>,很接近台灣的通泉草。サギゴケ(鷺苔)<Mazus miquelii>很接近台灣的佛氏通泉草,但花萼缺口長度不同。ムラサキサギゴケ(紫鷺苔)<Mazus miquelii Makino>為匍茎通泉草,花瓣上唇上翹為特徵。

用途


藥用(治婦女經閉,毒蛇咬傷,利尿等)。

基本資料


學名:Mazus faurei Bonati
簡誌:多年生草本,具短匍匐莖。根生葉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匙形,長3-7 cm,葉緣裂至深裂,兩面被粗毛或下表面僅葉脈被毛,寬翼,葉柄長1-4 cm;走莖葉近無柄,小於根生葉。花序5-15朵花。
別名:台灣通泉草。烏子草。台湾通泉草《植物智:Mazus fauriei Bonati》
原產地:北部低海拔山區荒地。台灣特有種(特生中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通泉草

2021/02/20 12:45


▲永春陂 20210220 通泉草


▲永春陂 20210220 通泉草,花

主要特徵


通泉草屬玄參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成株高約 10~25 公分,全株無毛或具有少許毛茸,莖從基部分枝,莖略呈匍匐狀,有些匍匐,有些直立。根生葉叢生狀,莖生葉對生;葉互生或對生,葉倒卵形或匙形,長 2~6 公分,寬 1~4 公分,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鈍形,不規則粗鋸齒緣。總狀花序,頂生,常具 1~2 片葉時即開花,花莖長比葉莖長,下部花梗較長,漸上漸短。花萼短鐘形, 5 裂,果期略增大;花冠紫色或淺藍紫色。

潮溼之地常常意味著泉水水源在附近,因此可能是「通泉」命名的由來。

近似物種


佛氏通泉草通泉草區別
1.花色:佛氏通泉草花冠顏色較深,通泉草下唇顏色很較淡,通常是白色,或淡紫。
2.花型:佛氏通泉草較通泉草大上一倍以上。花長1cm以上。
3.花萼(宿存花萼)裂開的深度:通泉草深裂至2/3處,而佛氏花萼僅裂至1/2處。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消食健胃,解毒消炎。治婦女經閉,高血壓,腫癤疔瘡,肝炎)。

基本資料


英文名:Asian Mazus, Tokiwahaze, Divided-by-the Brook
和名:トキワハゼ<Mazus pumilus (Burm.f.) Steenis>
學名:Mazus pumilus (Burm. f.) Steenis
簡誌: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生葉早落;莖生葉大多叢生於莖下半部,倒卵形,長2-6 cm,葉緣小牙齒狀至鈍鋸齒狀,兩面被毛或變無毛,葉柄0.5-3 cm長。花序3-20朵花。
別名:六角定經草、定經草、白仔草,六角金英、白子菜(台灣),石淋草、通泉草<中国植物志:Mazus japonicus (Thunb.) O. Kuntze>
原產地: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水苦賈(水苦蕒)

2021/02/15 12:01


▲永春坡 20210215 水苦蕒


▲永春坡 20210215 水苦蕒,花序

主要特徵


參科婆婆納屬植物約有10種植物。常與毛蟲婆婆納共生。喜生潮濕水田及河邊。

基本資料


注音:水苦蕒(ㄇㄞˇ)
學名:Veronica undulata Wall.
簡誌:草本,略肉質;莖直立,圓柱狀。葉無柄或上半部的抱莖,全緣或不明顯鋸齒緣。總狀花序疏生多朵花;花序軸及花梗略被腺毛;苞片闊線形,不長於花梗;花萼4深裂,裂片長橢圓形;花冠粉紅色、淡藍色或藍紫色。蒴果近球形,約與宿存萼等長。
別名:水苦賈
原產地: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分佈,生長於水溝邊、沼澤地或水田中。在溪流中偶可見其沉水生長。

進入閱讀更多...

毛地黃

2021/01/20 14:06


▲新生公園 20210120 毛地黃


▲新生公園 20210120 毛地黃,花序(白、紫)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 1 公尺,莖直立,少分枝,全株密生短絨毛。葉粗糙、皺縮,基生葉具長柄,柄翼狀,葉形大,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 12~25 公分,具不明顯葉緣,先端呈略鋸齒狀,往莖頂尺寸漸小,鈍鋸齒緣,兩面被絨毛;莖生葉柄短或無,長卵形,葉形有由下至上而漸小。花序總狀,頂生,單邊;萼片 5,不等,深裂至底,無小苞片;花冠二唇化,鐘形,花瓣片 5;二強雄蕊,花藥不相聯,藥室等長。夏季由莖頂端伸出長花穗,並由下端向上順序開放美麗的鐘狀花,萼片 5 裂,裂片卵狀批針形,花冠先端類似唇形,長 5~7.5 公分,紫紅色,綠白色,並點綴濃紫色斑點;花期 6~8 月。蒴果包於花萼內,具喙,胞間開裂。果實為廣卵形,內藏細小種子,數目極多;果熟期 8~10 月。花色有白色,粉紅色,橙色,黃色,紫色,棕色,等多種顏色。

用途


整株植物有毒,但它也被稱為藥草。毛地黃名字由來:它為何被叫毛地黃呢?是因為它有著佈滿茸毛的莖葉及酷似地黃的葉片,因而有「毛地黃」名字;又因為它來自遙遠的歐洲,因此又稱為「洋地黃」。藥用(強心利尿劑)。

基本資料


和名:ジギタリス<Digitalis>、キツネノテブクロ(狐の手袋)
學名:Digitalis purpurea L.
簡誌:屬特徵:多年生直立草本。葉互生。花序總狀,頂生,單邊;萼片5,不等,深裂至底,無小苞片;花冠二唇化,鐘形,花瓣片5;二強雄蕊,花藥不相聯,藥室等長。蒴果包於花萼內,具喙,胞間開裂。 種特徵:莖被絨毛。基生葉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12-25 cm,往莖頂尺寸漸小,鈍鋸齒緣,兩面被絨毛。花瓣紫色或白色,花筒內具斑點及色條。
別名:
原產地:歐洲,東北非洲-中亞。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天使花

2020/12/19 12:53


▲新生公園 20201219 天使花(白&藍)


▲新生公園 20201219 天使花(白&藍)

主要特徵


由於開花習性與同屬玄參科的金魚草類似,故英名有“夏季金魚草”(Summer Snapdragon) 之稱。

具有類似牙膏粉的味道。全年開花,以春、夏、秋季最為盛開,花色有紫、淡紫、粉紫、白等。蒴果,種子細小,少見結果。近看好像張開嘴巴露出牙齒的天使花。

基本資料


和名:アンゲロニア<Angelonia salicariifolia>
學名:Angelonia salicariifolia、Angelonia angustifolia
簡誌:無描述。
別名:水仙女、藍天使
原產地:南美洲。栽培,在臺灣除冬季外,各季節均可栽種,春、夏、秋季皆能開花。

進入閱讀更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