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漿草
2021/08/28 12:46
▲魚蕨步道 20210828 酢漿草
▲魚蕨步道 20210828 酢漿草,花黃色
主要特徵
果實為蒴果,長條圓錐狀,長 1.5~2.5 公分,5 稜,縱裂。酢漿草的蒴果成熟時,以白色種子的種瓣將褐色的種子彈出去。小葉入夜會「睡眠」,白晝時三小葉平展,入夜後陽光消失,小葉就逐漸下垂。
多年生葡匐草本,莖橫臥地面,被疏柔毛,在節上生根;複葉具小葉三枚,互生。小葉通常為倒心形,無柄,幾乎全年開花,春季花開最旺,花呈繖形花序,黃色,徑約 1 公分,萼綠色,5 片,花瓣亦為五片,倒心形。果實為縱裂之蒴果,圓筒狀,長約 1~1.5 公分。果實成熟後會自動迸裂。小葉入夜會「睡眠」,白晝時三小葉平展,入夜後陽光消失,小葉就逐漸下垂,好似睡覺般。
用途
食用(嫩莖葉,亦解渴)。藥用(疔瘡,疥癬)。
基本資料
注音:酢漿(ㄘㄨ ˋ ㄐㄧㄤ)草
英文名:Creeping Oxalis
日文:クローバー(三つ葉,ミツバ)
和名:カタバミ<Oxalis corniculata L.>
學名:Oxalis corniculata L.(有同物異名)
簡誌:莖蔓性或斜上昇。葉互生,具長柄;小葉寬倒心形,長寬通常均不長於2 cm。花黃色,1至數朵簇生花莖頂,成繖形狀。果圓柱狀,長0.5-2 cm,具5稜。
別名:酢醬草。鹽酸草、酢浆草<植物智:Oxalis corniculata L.>
原產地:全省低至中海拔荒地,極常見。台灣原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