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儉草
2018/11/25 17:25
▲台北植物園 20181125 三儉草
學名:Rhynchospora corymbosa (L.) Britt.
簡誌:根莖短,粗壯。稈高80-120 cm,具節。葉基生或莖生,寬8-20 mm。花序由2-4個繖房花序組成;小穗很多,長7-10 mm;鱗片排成兩列,長2.5-6 mm。瘦果長3-3.5 mm,黃褐色,橫截面近圓形。
別名:繖房刺子莞、傘房刺子莞
原產地: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分布於桃園、宜蘭等地區低海拔溼地。台灣原生種。
▲台北植物園 20181125 三儉草
學名:Rhynchospora corymbosa (L.) Britt.
簡誌:根莖短,粗壯。稈高80-120 cm,具節。葉基生或莖生,寬8-20 mm。花序由2-4個繖房花序組成;小穗很多,長7-10 mm;鱗片排成兩列,長2.5-6 mm。瘦果長3-3.5 mm,黃褐色,橫截面近圓形。
別名:繖房刺子莞、傘房刺子莞
原產地: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分布於桃園、宜蘭等地區低海拔溼地。台灣原生種。
▲翠山步道 20181014
花果期 5~11 月。
藥用(全草:涼血,止血,解表透疹。治痢疾,麻疹不出,消化不良)。
學名:Carex cruciata Wahl.
簡誌:根莖粗短。稈近叢生,高40-150 cm,橫截面三角形。葉基生或莖生,寬6-12 mm。花序圓錐狀;葉狀總苞具鞘;小穗披針形,具兩性,雄花在上,長0.5-1 cm;鱗片卵形,長2.5-3.5 mm,頂端具芒尖;柱頭3。果囊長3.5-4 mm,光滑,卵形;瘦果長約2 mm,卵形到梭形,橫截面三角形。
別名:煙火薹, 十字薹草
原產地:中國產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和臺灣;生於林邊或溝邊草地、路旁、火燒迹地,海拔 330~2,500 公尺。也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地區(錫金至克什米爾地區)、印度、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和日本南部。中低海拔森林邊緣常見。台灣原生種。
▲新北投銀光巷 20180908
學名:Pycreus polystachyos (Rottb.) P. Beauv.
簡誌:根莖短。稈叢生,高15-50 cm。葉寬1.5-3 mm。小穗排列成頭狀;總苞3-5;小穗長1-2.5 cm。瘦果深褐色。
別名:多枝扁莎、多穗扁莎、短多穗扁莎
原產地:中國南方、越南、印度、韓國、日本、台灣。台灣中、低海拔溼地及荒廢地,雜草。台灣原生種。
▲新店小粗坑 20180825
磚子苗雖有稱之莎草磚子苗,依據簡誌所示,兩者是不同品種:
磚子苗:小穗平展,基部者常逆向後仰。
莎草磚子苗:小穗直立或斜生。
簡誌:無描述。
別名:莎草磚子苗
原產地:中國、印度、緬甸、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琉球群島、澳洲。台灣原生種。
▲大溝溪 20180610
簡誌:多年生;根莖木質。稈高60-200 cm,直立或攀緣狀。葉寬4-20 mm。花序圓錐狀。瘦果圓至卵形,直徑2-3 mm,白色至灰白色,具光澤或不具光澤,平滑至小凹或具方格狀凹陷,無毛至被細毛。
別名:光果珍珠茅、高稈珍珠茅、三楞筋骨草
原產地:中國、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台灣。原生種。
▲台北植物園 20180428 花苞
注音:螢藺(ㄧㄥˊ, ㄌㄧㄣˋ)
簡誌:根莖不明顯。稈叢生,高15-70 cm,橫截面近圓形,具稜。花序頭狀,具2-9個小穗;小穗長6-18 mm,直徑3-6 mm;鱗片長3-4 mm。柱頭2。瘦果長1.8-2 mm,深棕色,具光澤,腹背壓扁。
別名:大井氏水莞、蒜仔草、野馬蹄草
原產地:中國大陸除內蒙古、甘肅、西藏尚未發現外,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亞洲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如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日本及澳洲、北美洲及台灣。台灣原生種植物。
▲新北投 20180210
葉片厚實像湯匙但尾端微尖,因青翠如玉石形狀像蓮花而得名,有人認為形狀也像風車,所以又叫「風車草」,另因蓮花為佛教界之蓮臺佛座,還有「神明草」之稱 ,原產地墨西哥人認為將它種植在屋頂上可以避雷擊,所以又叫作雷公草。
簡誌:多年生。根莖木質,粗壯;稈叢生,高50-150 cm,橫截面近圓形。葉退化成鞘狀。葉狀總苞多數;小穗壓扁狀,長3-9 mm;鱗片長約2 mm;花柱短。瘦果矩形或倒卵狀矩形。
別名:風車草, 傘草, 輪傘草, 傘葉莎草, 輪傘莎草, 雷公草, 風車草
原產地: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臺灣於 1901 年日本人田代安定氏從日本引入種植。歸化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