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芝蘭竹

2024/12/30 12:00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竹桿、竹枝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八芝蘭竹,葉籜

主要特徵


稈高3-10 m,徑1-6㎝,正圓形,肉厚,節間長20-70㎝,幼稈薄被白粉並疏生小刺毛,基部數節於籜環上、下方具一圈灰白色絹毛;稈節隆起較著。籜鞘外側生有黑毛,稍圓頭;籜耳顯著,密生褐毛,叢生鬚毛,二耳大小不等,大耳長1-1.5㎝,寬4-5㎜;小耳約大耳之1/3大;籜舌近於不顯著;籜葉卵狀尖三角形,長約為籜鞘之1/3-1/2,背面具褐色毛,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之3/4。葉一簇4-8,先端漸尖,成熟時平滑無毛。

用途


稈劈竹篾,供編織。

基本資料


注音:葉籜(ㄊㄨㄛ ˋ)
學名:Bambusa pachinensis Hayat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米篩竹、米筛竹<植物志:Bambusa pachinensis Hayata
原產地:原產臺灣北部平地及中國福建、浙江
保育等級:台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林氏刺竹

2024/12/30 12:00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林氏刺竹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林氏刺竹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林氏刺竹,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林氏刺竹,近基部的葉籜(注音:ㄊㄨㄛ ˋ)


▲台北植物園 20241230 林氏刺竹,竹枝

主要特徵


地下莖合軸叢生,枝節具2-3刺,稈籜邊緣無毛,稈橙黃色且具深綠色縱向條紋。稈基部節上有一圈氣生根;枝之節上有3彎硬刺。籜外面密被毛;籜耳大,被叢生褐毛;籜舌鉅齒緣,被緣毛;籜葉三角形或卵形,無毛。葉一邊密生緣毛,一邊疏生或無緣毛,平行細脈間有橫脈;葉耳近圓形。

基本資料


注音:簕(ㄌㄜˋ)竹、葉籜(ㄊㄨㄛ ˋ)
學名:Bambusa stenostachya cv. 'Wei-Fang Lin'
簡誌:無描述。
別名:簕竹<植物志:Bambusa blumeana Schult. & Schult. f.
原產地:分佈於亞洲熱帶地區,在菲律賓被稱為「Kawayang Tinik」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短節泰山竹

2024/12/29 12:17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短節泰山竹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短節泰山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短節泰山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短節泰山竹,葉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29 短節泰山竹,葉籜

主要特徵


稈高3~12公尺,稈徑可達10公分,節間短,約3~15公分,稈基部節間較短,籜葉三角形,籜舌明顯,葉長披針形,一簇5~10枚。
短節泰山竹,是由泰山竹改良過的品種,主要用做觀賞或雕刻,尤其短胖節間十分奇特,樹冠枝葉茂密,適合做庭園栽培。筍期6-9月。

基本資料


學名:Bambusa vulgaris cv. Wamin
簡誌:無描述。
別名:葫蘆龍頭竹、大佛肚竹<植物志:Bambusa vulgaris 'Wamin' McClure
原產地:華南以及浙江、福建、台灣等省的庭園中栽培。園藝栽培。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白背芒

2024/12/15 12:30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花序(微距)


▲台北植物園 20241215 白背芒,基部附近

主要特徵


株高一、二公尺,稈叢立或具根莖,稈粗壯,有分枝,帶四稜狀,具淺槽,單葉互生,成二列狀,葉長劍形、長條帶狀、條狀披針形,細長如甘蔗葉,葉端銳尖,葉基下延,葉緣細鋸齒,葉緣含矽質,堅硬,能割傷皮膚,葉長六十至一百二十公分,寬六至三十公釐,葉面綠色,葉背具白粉,呈粉綠至銀白色,平行脈,中肋清晰,於表面下凹而於背面隆起,葉舌圓形,膜質,撕裂,上緣具纖毛,無托葉,無葉柄,兩性花,完全花,下位花,總狀花序,頂生,花序長約十至十五公分,多次分枝,組成圓錐花序,長橢圓形,大型,長約十五至三十五公分,花莖圓柱形,有節,節間為中空,花穗白色,小穗成對著生,生於各節,具短柄,一柄長,一柄短,均結實且同形,穗軸不斷落,節間與小穗柄無毛,第一穎(外穎)紙質,具三出脈,漸尖,上位外稃(第二外稃)全緣或二齒突,具曲折長芒,芒長約十公釐,膝曲,自裂齒間伸出,小穗具小花二枚,花小而不明顯,於穎下脫落,僅第二枚小花結實,花淡黃色,成熟時呈黃褐色,對生,同型,皆具柄,柄不等長,基盤具成束長白毛或紫紅色毛,毛稍長於小穗,雄蕊三枚,雌蕊心皮一枚,花柱二枚,柱頭自小穗兩側伸出,柱頭羽狀,子房上位,子房一室,側膜胎座,穎果,橢圓狀,種子黃橙至棕色。花期為10到12月。

近似物種


五節芒」與「白背芒」相似,「五節芒」葉背綠色,「白背芒」葉背具白粉,兩者花期不同。
為中國芒(Miscanthus sinensis)的變種,栽培種有紅腳種、文淵種、赤葉種、麵線種。

基本資料


學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 f. glaber Naka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原產於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進入閱讀更多...

求米草

2024/08/31 12:32


▲二子坪 20240831 求米草


▲二子坪 20240831 求米草,葉表


▲二子坪 20240831 求米草,葉背


▲二子坪 20240831 求米草,花序與花


▲二子坪 20240831 求米草,莖

主要特徵


草本。求米草:小穗(花苞)叢生,小穗叢沿中軸互生,下位外稃(花苞或果實的外殼)通常具芒(細長的粗毛)。

近似物種


求米草:小穗叢生,小穗叢沿中軸互生,下位外稃通常具芒。
竹葉草:小穗總狀排列,下位外稃不具芒,稀凸尖。小穗在軸上相隔。

基本資料


和名:ケチヂミザサ(毛縮笹)<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 Roem. et Schult. var. undulatifolius>
學名: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var. undulatifolius (Ard.) Roem. & Schult.
簡誌:葉片長3-7 cm,寬1-1.5 cm,近無毛。花序長6-12 cm;小穗叢6-10枚,每一小穗叢具小穗2-30 枚。
別名:小求米草、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 Roemer & Schuit.
原產地:台灣全省低海拔林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紅甘蔗

2024/08/25 12:01


▲陽明山大埔農場 20240825 紅甘蔗


▲陽明山大埔農場 20240825 紅甘蔗,莖液充滿髓間,具高甜度,去除甘蔗莖皮,嚼食蔗莖,可得甜美的蔗汁

主要特徵


多年生大型草本,成株 2.4~4.6 公尺;莖幹徑約 4~8 公分左右;莖液充滿髓間,具高甜度,去除甘蔗莖皮,嚼食蔗莖,可得甜美的蔗汁。葉片長條形狹長,互生,每節只長一片葉子,葉片具鞘包莖,葉片長約 90~120 公分,葉緣具細鋸齒。圓錐花序頂生,柔軟呈羽狀。穎果,披針形。白甘蔗常見結果,紅甘蔗極少結果。

近似物種


Saccharum barberi Jesw. 細稈甘蔗:稈細長,纖維多。葉片通常寬2-5 cm。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秀貴甘蔗:稈粗壯多汁。葉片通常寬4-6 cm。小穗長約3 mm。
Saccharum sinensis Roxb. 甘蔗:稈粗壯多汁。葉片通常寬4-6 cm。小穗長約4.5 mm。
Saccharum spontaneum L. 甜根子草:稈直立,節下方呈粉狀;根系發達。小穗長3-5 mm,穗節及小穗柄皆具絲毛;穎宿存,基部革質,上部膜質。台灣全島低地河床及沙質土壤處。

基本資料


學名:Saccharum officinarum Linn. cv. badila
簡誌:多年生;稈直立。葉片寬;葉舌鈍圓,上端微裂,具纖毛。圓錐花序,具多數分枝。小穗成對,同型,通常無芒,一有柄另一無柄;無柄小穗基盤具白長毛;穎膜質至紙質。台灣有4種;除甜根子草外,其他3種為栽培育種之母系,栽培品系野外可見逸出者。稈粗壯多汁。葉片通常寬4-6 cm。小穗長約4.5 mm。
別名:秀貴甘蔗(臺灣的禾草)、甘蔗(植物志:Saccharum officinarum L.
原產地:原產於中國廣東一帶。熱帶地區、亞熱帶亦栽培不少,主要分佈於北緯 30 度以南與南緯 30 度以北,南北迴歸線以內氣溫約 20℃ 區域。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金絲草(筆仔草)

2024/05/12 12:19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金絲草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金絲草,葉表


▲魚蕨步道 202405012 金絲草,果序

主要特徵


多年生小草本,高 10~30 公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稍傾斜,纖細,節明顯,節上生白毛,少分枝。葉互生,排成 2 列,葉片扁平,條狀披針形,長 2~4 公分,寬 0.1~0.3 公分,先端尖,兩面和葉緣均有微毛,葉鞘禿淨,鞘口有毛。花果期 5~9 月,穗狀花序從稈頂生出,柔弱而微彎曲,長 1.5~3 公分,小穗成對,花乳白色,第二穎約長於第一穎,而第二外穎稍短於第一穎,穎片及外穎頂端延伸成細弱彎曲的芒,構成穗軸上密生金黃色的柔軟長芒,形似貓尾。穎果長橢圓形。全株採下來,帶回家用水洗淨,以水煮開,再加入蜂蜜或糖,就是好喝的夏季飲料或將全草洗淨後曬乾,煮開水飲用,為絕佳的涼茶。

用途


青草茶材料。藥用(全草:甘、淡、寒。效用: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涼血,抗癌。治黃疸型肝炎,熱病煩渴,淋濁,小便不利,尿血,糖尿病)。

基本資料


和名:イタチガヤ(鼬茅)<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
學名: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
簡誌:花序長1.5-3 cm。無柄小穗長1.5-2 mm;雄蕊1枚,花藥長約1 mm。
別名:金丝草<植物智: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
原產地:中國、日本、印度及馬來西亞。台灣全島平原坡地及低山丘陵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棒頭草

2024/04/21 12:45


▲三貂嶺 20240421 棒頭草


▲三貂嶺 20240421 棒頭草,葉鞘


▲三貂嶺 20240421 棒頭草,花序,上半


▲三貂嶺 20240421 棒頭草,花序,下半


▲三貂嶺 20240421 棒頭草,基部附近

主要特徵


稈叢生,高約十至七十五公分,基部膝曲,常於基部分枝,大都光滑,葉線形、長披針形,端部銳尖,基部下延至桿,抱莖狀,全緣葉,葉身長而窄,扁平,葉二十五至一百五十公釐,寬三、四公釐,葉面綠色,平行脈,微粗糙或下面光滑,葉舌膜狀,長圓形,長三至八公釐,常二裂或頂端具不整齊裂齒,葉鞘光滑無毛,無托葉,無葉柄,兩性花,完全花,下位花,圓錐花序,花序輪廓呈長橢圓形、長圓形或卵形,貌似穗狀,分枝長可達四公分,花莖圓柱形,有節,節間中空,小穗包括基盤長約二、三公釐,灰綠色或部分帶紫色,穎長圓形,與小穗約等長,長於小花,紙質,疏被短纖毛,具二脈,先端微凹,二淺裂,纖細,其上有細芒一枚,芒從裂口處伸出,細直,長一至三公釐,五脈,先端平截,有細齒突,外稃光滑,長約一公釐,先端具微齒,中間之脈延伸成芒,芒長約二公釐,易脫落,內稃長約外稃之半,花小而不明顯,無花柄,長於小短軸上,每一枚花包於二苞片中(外稃與內稃),花被二、三枚,退化成鱗片狀,雄蕊三枚,花藥長不及一公釐,雌蕊心皮一枚,花柱二枚,柱頭羽毛狀,子房上位,子房一室,側膜胎座,穎果,橢圓形,一面扁平,長約一公釐。

近似物種


棒頭草屬,近似植物:
棒頭草:穎上的芒與穎近等長或略短。
長芒棒頭草:穎上的芒為穎的2-3倍長。

基本資料


學名: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簡誌:無描述。
別名:棒头草<植物智: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原產地:生於海拔100-3600米的山坡,田邊,潮濕處。台灣分布於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區。在中國、朝鮮,日本,蘇聯,印度,不丹及緬甸等國也有分佈。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象草

2024/04/06 12:47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葉鞘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圓錐花序,雌雄同株


▲龍洞灣岬 20240406 象草,近基部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 3 公尺,花期 5~9 月。

象草的莖稈扁平,直立,葉片大,長達 60 公分,葉舌由纖毛構成,葉鞘光滑。象草花朵頂生,圓錐花序,雌雄同株,花序長約 15 公分,為黃褐色,花莖長,花被每一小穗有 2 朵小花,雄蕊 3 枚,花藥頂端有毛。是一種常見的野生植物。象草的採種子、扦插、分株方式繁殖。象草的花序摸起來的感覺很好,有柔軟舒適感。

用途


花材。牧草。食用(嫩莖嫩筍,可以採食烹調。稱為『牧草心』)。

基本資料


學名: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簡誌:多年生;稈直立,高達3 m。圓錐花序長約15 cm。小穗長約5 mm。
別名:紫狼尾草<植物智: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
原產地:非洲。台灣中部及南部平野向陽地;生長在平地至中海拔 1,500 公尺山區之河床、耕地、路旁、荒廢地。歸化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囊稃竹

2023/12/19 12:40


▲台北植物園 20231219 民族植物區外的囊稃竹


▲台北植物園 20231219 囊稃竹,外稃囊狀(雌蕊在外稃外端,像毛毛蟲)

主要特徵


草本。臺灣有 1 種,原始標本採自臺東知本,為本屬植物分布之北限。多年生草本,具向下直伸的短根狀莖。稈叢生,直立,高 40~60 公分。葉鞘壓扁;葉舌截平,具纖毛;葉片寬大,披針形,頂端尖,基部楔形漸窄,具長約 1 公分的葉柄。圓錐花序長達 20 公分,狹窄;小穗單性;雌小穗的第一穎長約 0.1 公分,具 1 脈;第二穎長約 0.16 公分,具 3 脈;外稃囊狀球形,長約 0.45 公分,生短鈎毛,具 9 脈,有橫脈;內稃狹窄,長 0.15 公分,先端 2 裂,具 2 脊;鱗被不存在;柱頭 3 枚;子房具細毛。雄小穗小,穎片具 1 脈,長約 0.15 公分;外稃長約 0.23 公分,卵形,有 7 脈,脈上具纖毛,頂端尖;內稃披針形,與外稃等長,兩脊生微柔毛;雄蕊 6 枚,花藥長約 0.18 公分。花果期 5~7 月。

相關小常識


臺灣最早是由臺灣大學植物系教授許建昌博士於1958年在臺東縣知本附近的天然闊葉樹林下發現並採集,但自許教授發現之後,其後歷經約50年的時間,一直到2007年才又被謝春萬先生在屏東縣恆春鎮關山附近的原始林中發現,不論是在恆春熱帶植物園或是台北植物園,我們能見到的囊稃竹,都是從最初野外帶回的那一單株,利用種子一代一代繁殖而來的。

基本資料


注音:囊稃(ㄈㄨ)竹
學名:Leptaspis formosana C. C. Hsu
簡誌:屬種特徵- 多年生草本;稈實心,高40-60 cm。葉呈二列排列,竹葉狀,平行羽脈間具橫脈,具柄;葉舌前端平截,被短緣毛;葉鞘側扁。穗狀花序排成總狀。小穗單性,具1小花;外稃囊狀,具短鉤毛。
別名:囊桴竹
原產地:台灣僅見於台東知本低海拔森林中。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