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契(菝葜)

2022/01/23 13:13


▲龍洞岬灣 20220123 菝契


▲龍洞岬灣 20220123 菝契,花苞


▲龍洞岬灣 20220123 菝契,某種蟲癭

主要特徵


木質藤本。攀緣性灌木。枝略具稜,直至之字形彎曲。葉多卵、圓至闊橢圓形,有時卵狀橢圓形,稀扁圓形,先端圓至略凹,偶短突尖頭;葉柄鞘長約柄長2/3(鞘上緣具長橢圓形狹翼,翼前端鈍圓形);葉於葉鞘頂端脫落。單性花,雌雄異株,花被片黃綠色,花被內輪三片,外輪三片共6片,雌蕊柱頭3裂,雄蕊6枚。成熟果紫紅色。

近似物種


菝契與假菝契的比較:
菝契:莖明顯具刺,枝條明顯有稜,三出葉脈較不明顯,葉鞘長超過到葉柄的2/3,單一繖形花序,多在陽光處。
假菝契:莖明顯具刺,枝條稜較不明顯或無,三出葉脈較明顯,葉鞘長度不到葉柄的一半,複(總狀)繖形花序,多在陰暗處。

用途


藥用(根、莖:清熱解毒,袪風濕、消腫毒、利尿,抗癌。治風濕、水腫、食道炎、疔瘡;葉:外用治癰癤疔瘡、燙傷。根莖治梅毒、痛風、關節炎)。

基本資料


和名:サルトリイバラ(猿捕茨)<Smilax china>
注音:菝(ㄅㄚˊ)葜(ㄑㄧㄚ)
學名:Smilax china L.
簡誌:枝略具稜,直至之字形彎曲。葉多卵、圓至闊橢圓形,有時卵狀橢圓形,稀扁圓形,先端圓至略凹,偶短突尖頭;葉柄鞘長約為柄長2/3(鞘上緣具長橢圓形狹翼,翼前端鈍圓形);葉於葉鞘頂端脫落。花被片黃綠色,外輪者卵狀橢圓形,內輪者披針狀長橢圓形。果紫紅色。
別名:菝葜<植物智:Smilax china L.>
原產地: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中國、日本均有分佈。台灣全島低中海拔山區之開闊地。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雙面刺

2022/01/23 12:54


▲龍洞岬灣 20220123 雙面刺


▲龍洞岬灣 20220123 雙面刺,葉表(奇數複葉,非花期時葉表葉背的次幾乎都有)


▲龍洞岬灣 20220123 雙面刺,葉背(奇數複葉,非花期時葉表葉背的次幾乎都有)

主要特徵


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羽狀複葉,小葉 3~5 枚甚至可達 7 枚,雙面有刺,葉質地略厚且有光澤,長橢圓形,有短柄,葉肉上有油點。雙面刺葉呈羽狀複葉,橢圓形。

攀緣性藤本灌木,枝條有倒鉤刺,老莖有脊骨突起。有些植株只在葉背面有刺。它的名字便是因葉中肋兩面都長有暗紫紅色的刺而來。但也一些植株,有的是單面有刺、甚至是雙面都沒有刺。具兩性花,雄花繖房狀圓錐花序腋生;雌花心皮4枚,柱頭頭狀。

用途


藥用(根莖: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根及枝葉:袪風,通經絡、消腫、止痛。治風濕、跌打腫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咽喉痛,毒蛇咬傷,跌撲腫痛,風濕痺痛,支氣管炎,咳嗽發燒,痧病)。

基本資料


和名:テリハザンショウ(照葉山椒)<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學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簡誌:攀緣藤本;小枝,葉軸及小葉均具刺。小葉2-4對,對生,卵至橢圓形,長5-12 cm;小葉柄長2-4 mm。
別名:兩面針、崖椒、雙面刺、两面针<植物智: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原產地:麻六甲、新幾內亞、大陸華南一帶、海南島、琉球及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凹葉柃木

2022/01/23 12:31


▲龍洞岬灣 20220123 外貌不揚的凹葉柃木


▲龍洞岬灣 20220123 凹葉柃木,枝幹下方長滿了許多花

主要特徵


株高約一、二公尺,莖直立,具多數分枝,小枝細長,灰褐色或紅褐色,無毛或近無毛,嫩枝圓柱形,稀二稜,粗壯,紅棕色,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後漸光滑,頂芽長錐形,基部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單葉互生,呈二列排列,葉狹倒卵形、倒卵形、倒卵狀長橢圓形、倒卵狀披針形,端部圓狀,有時鈍形,常微凹頭,稀略凸,基部楔形或鈍狀,葉緣細微鋸齒或波狀鈍鋸齒,略反捲,齒端常具黑色小點,葉長約二至四公分,寬約十至十八公釐,厚革質,葉兩面光滑無毛,稍有光澤,葉上面綠色或濃綠色,背面黃綠色或淡綠色,羽狀脈,葉脈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約五對,纖細,連同網脈於葉上面凹下,而於背面稍隆起,無托葉,葉柄短或近無柄,長約二、三公釐,無毛,單性花,雌雄異株,整齊花,花單生或二至四枚簇生,生於葉腋,花梗長二、三公釐,小苞片二枚,近圓形,細小,花萼五枚,近圓形,長一、二公釐,光滑無毛,頂端圓,有小尖頭,邊緣透明膜質,覆瓦狀排列,宿存,花細小,花冠鐘狀,花白、淡黃綠色,花瓣五枚,圓形、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約三、四公釐,徑四、五公釐,無毛茸,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約二十枚,一輪,離生,基部與花瓣合生,花藥基生,二室,光滑,具分格,雌蕊心皮二至五枚,合生,花柱二至五枚,長約一公釐,柱頭三裂,退化子房無毛,子房圓球形,光滑無毛,子房上位,子房二至五室,通常三室,中軸胎座,漿果,圓球形,果徑約三、四公釐,熟時黑或帶紫黑色,光滑無毛,種子長一、二公釐。

近似物種


米碎柃木:花期 10-12月,果期 4-6月,雄蕊數 12-15
假柃木:花期 2-4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5-6
凹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8-10月,雄蕊數 16-20
薄葉柃木:花期 1-3月,果期 10-12月,雄蕊數 6-8

用途


綠化美化及防風優良樹種:凹葉柃木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佳。

基本資料


學名: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Ilex emarginata Thunb.
簡誌:小枝密被毛,漸光滑;葉芽僅基部被毛。葉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 2-4 cm,先端圓或鈍,稀略凸,凹頭,下表面光滑。
別名:濱柃木、濱柃、翠米茶、滨柃<植物智: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
原產地:中國、韓國、日本、琉球。台灣北部淡水至基隆之海岸邊。本種僅生長在海岸邊。所知本種的標本僅限於淡水,石門,野柳和龜山島。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細葉饅頭果

2022/01/23 12:30


▲龍洞岬灣 20220123 細葉饅頭果


▲龍洞岬灣 20220123 細葉饅頭果,宿存的果實(子房7室),寬約0.8cm

主要特徵


小喬木。花期 5月至9月;果期 10月至翌年1月。雌雄花同株異花。食用(嫩莖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光滑。葉互生呈 2 縱列,葉片稍厚革質,平滑,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尖頭或鈍頭,先端突尖,基部漸狹形,全緣。雌雄花同株異花,簇生,微小;淡黃綠色。雄花具長梗,花被 6 枚,卵形, 2 列;雌花梗短,花被圓筒形,6 裂,子房 7 室;花柱圓筒狀倒卵形,先端 7 裂。蒴果扁平,花柱宿存;果實膨大醒目,外側有凹稜,像小南瓜,樣子與其說像饅頭,不如說像包子;種子成熟時呈紅色。

用途


藥用(葉治僂麻質斯,神經痛,袪痰;根治濕疹,風濕關節炎,蛀骨,四肢無力)。蝴蝶食草(葉子:台灣琉璃小灰蝶、台灣單蛺蝶、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ラミカンコノキ<Glochidion rubrum Blume>
學名:Glochidion rubrum Blume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幼時略被毛。葉倒卵形、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光滑,長3-8 cm,寬1.5-4.5 cm,先端鈍,基部銳尖,偶略歪。果扁球形,光滑。
別名:饅頭果、細葉饅頭果、光葉饅頭果、台闽算盘子<植物智:Glochidion rubrum Bl.>
原產地:分佈於中國福建、印度、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海州常山(臭梧桐)

2022/01/23 12:27


▲龍洞岬灣 20220123 果期中的海州常山


▲龍洞岬灣 20220123 海州常山,核果,果萼與大青不同,以張開的方式(近正面角度)


▲龍洞岬灣 20220123 海州常山,核果,當果萼展開時,就看得到球形果實

主要特徵


灌木至小喬木型的海州常山,從低海拔到中海拔地區都有她的蹤影,海濱亦常見。小枝被白至銹褐色毛。葉對生,卵形至三角形,基部截形、淺心形或楔形,全緣或疏齒緣,疏被毛。複聚繖花序 2-3分枝。花萼由綠轉紫紅;花冠白色。果球形,藍色。

海州常山的花冠白色,5 裂;花苞先端膨大;花冠筒細長;雄蕊 4 枚,突出花冠外;子房 4 室,柱頭 2 裂。核果近球形,熟時藍色。花、果期 6~11 月。

近似物種


相類似的植物有大青,最大差異在葉子海州常山的葉子較菱形。臭梧桐的名稱是因為葉子的氣味而得名。

基本資料


學名: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簡誌:灌木至小喬木,小枝被白至銹褐色毛。葉卵形至三角形,6-20 cm長,3.5-12 cm寬,基部截形、淺心形或楔形,全緣或疏齒緣,疏或密被毛。複聚繖花序2-3次分枝。花萼由綠轉紫紅色;花冠白色。果球形,藍色。
別名:臭牡丹、臭梧桐、山豬枷、泡花樹、海州常山<植物智: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原產地:中國大陸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各地,朝鮮、日本及琉球。主產於浙江、江蘇、安徽、湖北、四川。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赤星瓢蟲

2022/01/14 12:51


▲暖東峽谷 20220114 赤星瓢蟲,側面角度


▲暖東峽谷 20220114 赤星瓢蟲,頭部角度

主要特徵


體長 5.2 - 6.7mm,體背黑色, 前胸背板兩側有2顆白色圓斑,圓斑大,側達邊緣,小楯板黑色,翅鞘左右各有一枚紅色的大圓斑,位置於中央或偏後。雄蟲體型較小,頭額白色,雌蟲體型較大,頭額黑色。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 常出現在蚜蟲出沒的植物上 ,遇到騷擾有些個體會裝死掉落地面,腿部關節分泌臭液嚇退天敵,為常見的種類,少數個體以成蟲越冬。

基本資料


學名:Lemnia saucia Mulsant,1850 = Coelophora saucia (Mulsant)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沼生金鈕扣

2022/01/14 12:02


▲暖東峽谷 20220114 沼生金鈕扣


▲永春陂 20210220 沼生金鈕扣,頭花,心花(管狀花)部分為兩性花。

主要特徵


沼生(或澤)金鈕扣之名說明本植物性喜潮濕,溪邊濕生地是本草常見之處。

植株約20-50cm高。莖直立或斜升(可於節上生根),略帶紅褐色。葉對生,淺鋸齒緣。長卵狀或卵狀披針形。頭花黃色,圓錐狀,直徑約0.8cm ,舌瓣花5-7片,甚小。管狀花兩性。

用途


藥用(葉子與頭花含有止痛劑、抗真菌劑、抗寄生蟲藥物及抗菌劑的成分,但是部分成分在乾燥或冷凍後會遭到破壞,而失去效用。也有促進唾液分泌的作用)。

基本資料


學名:Acmella uliginosa (Swartz) Cass.
簡誌:無描述。
別名:澤金鈕扣、沼生金纽扣(植物智:Acmella uliginosa (Swartz) Cassini)
原產地:泛熱帶地區,西印度群島、委內瑞拉、巴西、非洲、東印度群島。台灣主要分布於 大台北地區。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人厭槐葉蘋

2021/11/21 12:44


▲烏塗溪 202111221 在菜園水桶裡生長的人厭槐葉蘋


▲烏塗溪 202111221 在菜園水桶裡生長的人厭槐葉蘋,靠近點看會看到毛狀物


▲烏塗溪 202111221 人厭槐葉蘋,2枚浮水葉,放大後清楚可見 4根分叉毛狀物所組合成的打蛋器的突起

主要特徵


人厭槐葉蘋為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類似槐葉而得名。孢子囊著生於葉背基部,呈葡萄狀。 2~3 天日就可以增加一倍的族群數量。常被視為水體優養化生態殺手。

人厭槐葉蘋為多年生水生蕨類植物,原產南美洲,為一雜交種,現已歸化至世界各地。植株飄浮水面,無根。葉三片輪生於節上,2 片浮於水面,卵狀長橢圓形,表面密生小突起,另 1 枚變態葉懸垂於水中,可長達十餘公分,形似鬚根。孢子囊著生於葉背基部,呈葡萄狀。人厭槐葉蘋的 2 枚浮水葉,卵形或橢圓形,像張開的蚌殼,長 2~3 公分,寬約 2 公分,排成二列類似槐葉而得名。葉面密生細毛,有四根白毛,但是毛尖端卻相連,並有小黑點存在,所以仔細看葉面,會有很多黑點。在放大鏡下可看見 4根分叉毛狀物,連接成像打蛋器般的突起。台灣原生種的槐葉蘋(Salvinia natans)因除草劑的大量使用,族群數愈來愈少,現已淪為保育類的水生植物;原生槐葉蘋(Salvinia natans)和速生(人厭)槐葉蘋的區別:原生槐葉蘋的葉表面上有著 2~4 根分叉毛狀物,而速生(人厭)槐葉蘋葉表面的毛狀物為 4 根。人厭槐葉蘋平均 2~3 天日就可以增加一倍的族群數量,對魚池的生態系統勢必造成影響,特別是影響水底內部空氣的交換,因而使得魚類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在水域生態河流系統中,經常被視為水體優養化生態殺手。

近似物種


近似槐葉蘋的蕨類,台灣共有三種:槐葉蘋(本地)、人厭槐葉蘋(歸化)、僧帽葉槐葉蘋(外來)

基本資料


注音:人厭槐(ㄏㄨㄞˊ)葉蘋
和名:オオサンショウモ(大山椒藻 Salvinia molesta)
學名:Salvinia molesta D. S. Mitchel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人厌槐叶蘋<植物智:Salvinia molesta D. S. Mitchell>
原產地:南美洲。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水冬瓜

2021/11/21 12:30


▲烏塗溪 202111221 水冬瓜


▲烏塗溪 202111221 水冬瓜,花正面;花直徑約1 cm


▲烏塗溪 202111221 水冬瓜,果序從樹枝上長出來

主要特徵


幼苗小枝有粗刺毛,隨著樹木長大,葉子會變小,粗刺毛會減少。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株高 3~6 公尺,枝有瘤狀斑點,常被鱗片。嫩枝被有紅褐色粗剛毛。葉互生,頗大,長可達 20 公分,呈橢圓形,葉緣具尖細鋸齒,表面有細毛,嫩葉呈褐色。花兩性,聚成聚繖花序或圓錐花序,腋出,花梗細長;花小型,徑約 1 公分,花萼 5 片,白色,花瓣 5 片,淡紅色,雄蕊多數,子房 3 室,花柱 3 枚,胚珠多數。漿果球形,徑約 1 公分,熟時白色,具有宿存萼片。

基本資料


和名:タカサゴシラタマ(高砂白玉)<Saurauia tristyla DC. var. oldhamii (Hemsl.) Finet et Gagnep.>
學名:Saurauia tristyla DC. var. oldhamii (Hemsl.) Finet & Gagnep.
簡誌:小枝有粗刺毛。葉膜質,披針至倒披針形,先端銳尖至鈍,基部銳尖,全緣至近齒緣,上表面光滑,下表面脈上疏生剛毛,側脈12或13對。花直徑約1 cm;子房光滑。果實球形,白色,有宿存花萼。
別名:水冬瓜,水冬哥、水東哥、水管心、火筒棒、倒吊風、台湾水东哥、水东哥<植物智:Saurauia tristyla DC. var. oldhami Fin. & Gagn.>
原產地:台灣各地、中國華南、琉球群島。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尖葉鐵角蕨

2021/10/29 15:45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尖葉鐵角蕨,幼株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尖葉鐵角蕨,葉表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尖葉鐵角蕨,葉背

主要特徵


莖短直立狀,密被鱗片,葉叢生;葉柄長10-20cm,基部密被鱗片;葉片卵形至三角形,長15-30cm,寬10-20cm,革質,三至四回羽狀分裂;末裂片長約3mm,寬約1mm,葉脈游離,先端不達葉緣,各裂片僅具單脈;孢膜線形,每裂片僅具一枚。

基本資料


和名:コウザキシダ(こうざき羊歯)<Asplenium ritoense>
學名:Asplenium ritoense Hayata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葉柄長5~20cm,基部密佈鱗片,二至四回羽狀裂葉,末裂片約0.3cm長,0.1cm寬,僅具一孢子囊群。
別名:骨碎补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ritoense Hayata》
原產地:中國產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日本及朝鮮南部也有分佈。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