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樹
2019/11/08 12:11
▲高等法院旁 20191108 黑板樹的花
喬木。花多數,小形,淡綠色或淡黃綠色,張開時徑可達 1~1.5 公分,有淡辛香,夜晚香味更濃。黑板樹曾被用來做黑板的材料。
學名:Alstonia scholaris (L.) R. Br.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象皮樹、燈架樹、糖膠樹、乳木、魔神樹
原產地:印度至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澳洲亞熱帶地區及非洲。中國廣東、廣西及雲南等地栽培。台灣於 1943 年引入。歸化種。
▲高等法院旁 20191108 黑板樹的花
喬木。花多數,小形,淡綠色或淡黃綠色,張開時徑可達 1~1.5 公分,有淡辛香,夜晚香味更濃。黑板樹曾被用來做黑板的材料。
學名:Alstonia scholaris (L.) R. Br.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象皮樹、燈架樹、糖膠樹、乳木、魔神樹
原產地:印度至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澳洲亞熱帶地區及非洲。中國廣東、廣西及雲南等地栽培。台灣於 1943 年引入。歸化種。
▲台北植物園博愛門附近 20190706 多花黃蟬的花(逆時針生長)
軟枝黃蟬有許多種類,常見為以下四種:
軟枝黃蟬:花桶中等,花苞深褐色
多花黃蟬:花桶最短,花苞黃綠色,花瓣以逆時針長出。
重瓣軟枝黃蟬:花重瓣
小花黃蟬:花桶最長,花苞黃褐色。花瓣小。
英文名:Golden Trumpet 'Williamsii', Yellow Allamanda 'Williamsii'
和名:コバナアリアケカズラ(小花有明葛)<Allamanda cathartica L .cv. 'Williamsii'>
學名:Allamanda cathartica 'Williamsii'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小花有明葛
原產地:園藝栽培種。
▲南港中研院 20190308 小花黃蟬的花
有毒植物。人畜中毒會刺激心臟、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使之產生循環障礙,姙娠動物誤用會引起流產。
藥用(全株:殺蟲,墮胎)。
軟枝黃蟬有許多種類,常見為以下四種:
軟枝黃蟬:花桶中等,花苞深褐色
多花黃蟬:花桶最短,花苞黃綠色,花瓣以逆時針長出。
重瓣軟枝黃蟬:花重瓣
小花黃蟬:花桶最長,花苞黃褐色。花瓣小。
和名:ヒメアリアケカズラ(姫有明葛)<Allamanda neriifolia>
學名:Allamanda neriifolia Hook.
簡誌:無描述。
別名:立株黃鶯、夾竹葉黃蟬、黄蝉、黄兰蝉<中国植物志:Allemanda neriifolia Hook.>
原產地:巴西,台灣於 1901 年由田帶安定氏從日本引入;1910 年藤根吉春氏從新加坡引入。栽培種。
▲芝山岩 20190119 種在民家前面的圍牆上方
粉紅色的大花瓣花色很會爬藤,花期也甚常。
日本語:ローズ・ジャイアント(Mandevilla ‘Rose Giant)
學名:Mandevilla Amabilis
簡誌:無描述。
別名:雙喜藤、文藤、紅皺藤
原產地: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北部。台灣於 1967 年引進栽植。栽培種。
▲芝山岩 20190119 迷你日日春的花
不管称做迷你日日春或是日日春都以花色與花心顏色做分類,花色也相當多種。
有毒植物。園藝栽培種。
英文名稱:Fairy Star Madagascar Periwinkle
學名:Catharanthus roseus ‘Fairy Star’
簡誌:無描述
別名:迷你長春花、迷你日日春
原產地:馬達加斯加、印度。園藝栽培種。
▲陽明大學 20190105 果實
藥用(白血病)。木材。橢圓狀球形果,其大如雞卵,先端尖,外果皮富含纖維質。海檬果分布廣泛,全株含有毒性,尤以果實、果仁毒性最強,誤食會中毒,嚴重者致死。
銀葉樹與欖仁樹、大葉山欖、海檬果、白水木、海桐、黃槿,同為海岸林植物。
學名:Cerbera manghas L.
簡誌:葉革質,倒卵狀披針形,長10-30 cm,寬2.3-7.5 cm,光滑,側脈12-17對,於葉緣連成緣脈;葉柄長1-6 cm。果長約5 cm,寬3.5 cm。
別名:海杧果,海檨仔, 海檬果, 馬鐸, 山檨仔
原產地:印度、緬甸、馬來、菲律賓、琉球及中國廣東。台灣產於北部、東部、恆春半島及蘭嶼海岸。台灣原生種。
▲中正區 20180928
除了白花品種另有紅花緬梔、雜交緬梔,花色粉紅或濃紅。
常見品種:白花緬梔與紅花緬梔。「紅花緬梔」通常為「紅色花」的通稱。
花有香味。緬梔花就是雞蛋花,顏色像荷包蛋的顏色。花掉落後像鹿角,別稱「鹿角樹」。枝條下端沒有葉的部分,為落葉後的葉柄痕跡,為「葉痕」。葉脈明顯。越南寺廟多喜植之,故有"Temple Tree"之稱。
全身汁液具毒性。 白色乳汁有毒。誤食造成嘔吐、腹瀉、發燒、惡心、嘴唇紅腫、心跳加速。
藥用(淋病、風濕,外用可治瘀傷潰瘍)。
注音:緬梔(ㄇㄧㄢˇ ㄓ)
學名:Plumeria rubra Linn. cv.、Plumeria × hybrida.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紅花緬梔, 紅花雞蛋花
原產地:墨西哥、巴拿馬一帶。台灣於1910 年引進栽種。栽培種。
▲石牌捷運站 20180804
除了白花品種另有紅花緬梔、雜交緬梔,花色粉紅或濃紅。
常見品種:白花緬梔與紅花緬梔。「紅花緬梔」通常為「紅色花」的通稱。
緬梔花就是雞蛋花。緬梔因其花瓣乳白似蛋白,而中心基部具有鮮明的黃色又如蛋黃,故稱「雞蛋花」;緬梔在2、3月間全數葉片落盡時,光禿禿的粗肥綠色樹枝極像鹿角,因此別稱「鹿角樹」。枝條下端沒有葉的部分,為落葉後的葉柄痕跡,為「葉痕」。葉脈明顯。花有香味。寺廟多喜植之,故有"Temple Tree"之稱。
全身汁液具毒性。 白色乳汁有毒。誤食造成嘔吐、腹瀉、發燒、惡心、嘴唇紅腫、心跳加速。
注音:緬梔(ㄇㄧㄢˇ ㄓ)
學名:Plumeria rubra L. var. acutifolia (Poir.) ex Lam.) Bailey
簡誌:無描述。
別名:緬梔、緬梔子、雞蛋花、雞卵花、印度素馨、鹿角樹、番仔花、番花、大季花、鴨腳木
原產地:墨西哥、巴拿馬一帶。台灣於1910 年引進栽種。栽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