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火刺木(台灣火刺木)

2025/07/17 12:51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台東火刺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台東火刺木,葉表,葉全緣或葉端微淺凹鋸齒,葉倒披針形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台東火刺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405 台東火刺木,花序,複繖房花序,簇生狀,花梗長約一公分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台東火刺木,果序與葉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台東火刺木,果實,熟果黃、橘紅至深紅色,頂端具宿存萼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台東火刺木,樹幹

主要特徵


薔薇科火刺木屬常綠灌木植物,又稱台東火刺木、火刺木、火棘、火把果、純陽子、紅子、水沙子、小紅子、救軍糧、救兵糧、狀元紅、赤果、豆金娘,原產於台灣,株高可達三公尺,側枝短,先端成刺狀,枝多具刺,嫩枝外被鏽色短柔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小枝上之葉常三至五枚輪生,葉長橢圓形至倒卵形,端部圓鈍或微凹,具小突尖頭,略反捲,基部楔形,不延連於葉柄,葉近基部全緣,邊緣偶鈍鋸齒,葉長十五至六十公釐,寬五至二十公釐,葉面深綠色,羽狀脈,側脈細微而多,不明顯,托葉小,早落,葉柄短,無毛或嫩時有柔毛,兩性花,週位花,複繖房花序,簇生狀,花梗長約一公分,花托筒短小,與子房合生,花萼鐘狀,五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鈍,花冠輪形,輻射對稱,花白色,花瓣五枚,近圓形,雄蕊約二十枚,花藥黃色,雌蕊心皮二至五枚,合生,花柱約五枚,離生,子房上部密生白色柔毛,子房半下位,子房二至五室,中軸胎座,仁果,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約五公釐,熟果黃、橘紅至深紅色,頂端具宿存萼。

近似物種


近似火刺木的差異:
1.台灣火刺木(Pyracantha koidzumii):葉全緣或葉端微淺凹鋸齒,葉倒披針形,熟果紅色。
2.洋火刺木(Pyracantha coccinea):葉全緣或不明顯細鋸齒,葉窄橢圓形,熟果橘紅、橘、黃色。
3.火刺木(Pyracantha fortuneana):葉全緣或不明顯細鋸齒,葉窄橢圓形,熟果橘紅色。

在台灣一般花市為園藝栽培稱做狀元紅之小盆栽居多。

用途


食用(果實磨粉可作代食品)。

基本資料


注音:火棘(ㄐㄧˊ)
學名:Pyracantha koidzumii (Hayata) Rehder
簡誌:屬特徵- 常綠灌木;枝多具刺。單葉,互生。花頂生,成簇生狀之圓錐或複繖房花序;萼裂片5;花瓣5;雄蕊15-20;心皮2-5,花柱2-5。梨果,頂端具宿存萼。 種特徵- 小枝上之葉3-5片輪生。葉長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凹但具小 突尖頭。基部楔形,全緣。果球形紅熟。
別名:狀元紅、台東火刺木、臺灣火刺木、台灣火刺木
原產地:東部近海岸地區之灌叢中。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易受害。

進入閱讀更多...

油柑(菴摩羅果)

2025/07/17 12:35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又稱菴摩羅果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果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果實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油柑,樹幹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初生時嫩枝葉被毛。葉互生,具短柄,密生排列於小枝呈 2 縱列,類似羽狀複葉,基部具刺 1 枚,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線狀矩圓形,長 2~2.5 公分,寬 0.5~0.6 公分,先端漸尖,葉面濃綠色,背面淡綠色。花叢生於小枝葉腋,單性同株,雄花多數,具細長之花梗,花淡黃色;雌花短梗或幾無梗,雌雄花瓣均 6 枚;花葯 3~5 枚,長橢圓形;子房上味,3 室。果實肉質,球形,徑 1.5~2.5 公分,稍呈 6 稜狀,初為黃色,熟時呈赤紅色,內含種子 6 粒。花期 4~5 月。果期 11~1 月。

相關小常識


佛經裡,菴摩羅果(油柑)被用以解說如來藏的清淨自性,也用以比喻比丘內在德行與外在威儀。果實雖鮮綠剔透,初嘗時,卻是粗酸澀難以下嚥,但神奇的是入口後,自然有一陣陣的甘甜,這也是它被稱為餘甘子(「油甘子」)的緣由。

用途


食用(果可供生食,亦可供做蜜餞的原料果實除鮮食外,還可製作果汁、果醬、果脯、鹽漬餘甘、糖漬餘甘和糖水罐頭等多種風味各異的食品)
藥用(根有清熱,解毒之效。治腹瀉,高血壓,梅毒,下疳,蜈蚣咬傷。樹皮有殺菌去撫之效。治口瘡,疔瘡,痔瘡,陰囊濕疹,繡球風,疳,疔,痔漏,外傷出血。葉治疳疔毒,疔瘡,痔漏,皮膚濕疹。果實有補氣,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風虛熱氣,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塗脫髮。油甘蟲節治心痛,胃痛,疝氣,遺精,小兒疳積,酒積,通身骨痛,走注風,牙痛。)

基本資料


注音:菴(ㄢˋ)摩羅果
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余甘子<植物志:Phyllanthus embl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斯里蘭卡、印度、馬來半島及群島,台灣於 1,800 年自大陸引進種植。台灣各地零星栽培作水果蜜餞或作觀賞樹栽培。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流蘇

2025/07/17 12:31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流蘇,果期


▲台北新生公園 20250407 流蘇,花期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流蘇,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流蘇,葉背


▲台北新生公園 20250407 流蘇,花序與花


▲陽明大學 20190504 流蘇的花序與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流蘇,果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流蘇,果實(熟果紫黑色)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流蘇,樹幹

主要特徵


樹幹灰褐、灰黑色,圓柱形,大枝平展,無毛,樹皮剝裂,幼枝淡黃色或褐色,疏被或密被短柔毛,單葉對生,葉橢圓形、近圓形、卵形,先端圓鈍,偶略凹或銳尖,基部圓鈍、寬楔形、楔形,稀淺心形,全緣葉或偶具小鋸齒,葉緣稍反卷,葉長約三至十二公分,寬二至七公分,葉革質或薄革質,稍厚,葉面濃綠、綠色,幼時葉上面沿脈被長柔毛,葉下面密被或疏被長柔毛,葉緣具睫毛,老時葉上面沿脈被柔毛,葉下面沿脈密被長柔毛,稀被疏柔毛,其餘部分疏被長柔毛或近無毛,葉脈中肋於表面凹入而於背面凸起,側脈三至五對,兩面微凸起或上面微凹入,細脈在兩面常明顯微凸起,無托葉,葉柄長五至二十公釐,密被黃色卷曲柔毛,基部帶紫色,單性花,下位花,雌雄異株,聚繖或複聚繖花序。果實成熟時由綠轉紫黑、藍黑色。

用途


藥用(葉:清熱,止瀉)。流蘇樹嫩葉可製茶,果實可榨油,供工業用。木材(流蘇木材質硬而重,紋理緻密,可供製作各種器具)。頂生,白色,略帶香味。通常沿著溪流或海邊的斜坡生長,喜生於迎風處所,野生的已極為罕見。

基本資料


英文名:Chinese Fringe-tree
學名: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 & Paxt.
簡誌:落葉灌木或喬木。葉紙質,先端鈍或略凹,下表面中脈明顯被毛;葉柄被毛。花冠裂片線狀匙形,長1.1-1.4 cm。
別名:流蘇樹, 炭栗樹、流苏树<植物志: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 & Paxton
原產地:中國大陸 (甘肅、陜西、山西、河北以南至雲南、廣東及福建等地)、韓國、日本,台灣。北部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產於大漢溪流域的桃園、大溪、角板山、南崁及新竹香山、台北林口台地一帶。桃園、新竹的低海拔山區,通常沿著溪流或海邊的斜坡生長,喜生於迎風處所,野生的已極為罕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孔雀豆

2025/07/17 12:27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花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孔雀豆,樹幹

主要特徵


落葉性喬木,幼枝葉被細毛,幼葉淡紅色。葉互生,總葉柄甚長,二回羽狀複葉,長 25~32 公分,羽片 4~5 對,小葉互生,具短柄,小葉片長卵形,長 2~3.5 公分,寬 1~2 公分,基部鈍狀略歪斜,先端圓形,有小凸尖。總狀花序多數組成圓錐花序,頂生,長 10~16 公分,花黃色;花萼杯形 5 齒裂;花瓣 5 枚,線狀披針形;雄蕊 10 枚,分離;子房上位,線形,花柱稍彎。莢果念珠狀彎曲,長 15~20 公分,寬 1.5~2 公分,開裂後常作螺旋狀卷曲;種子扁圓形或心形,兩面凸起,鮮紅色,徑約 1 公分,厚約 0.6 公分。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

用途


藥用(根:清熱,袪風,利濕。根有緩瀉之效。木材有強壯之效。葉治胃腸炎,腸及尿道出血。種子用治疔瘡,腫毒)

基本資料


學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光海红豆<植物志:Adenanthera pavonina L.
原產地: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南部,東南亞熱帶地方栽培。臺灣於1895-98年首次引進,後又多次引進。各地作為園景樹零星栽培。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水茄苳(穗花棋盤腳)

2025/07/17 12:20


▲台灣大學 20250707 穗花棋盤腳


▲台灣大學 20250707 穗花棋盤腳,葉序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葉表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葉背


▲台灣大學 20250707 穗花棋盤腳,花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穗花棋盤腳,花(粉紅色)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掉落於水池裡的花


▲台北科技大 20240714 穗花棋盤腳,果卵形長橢圓狀


▲台灣大學 20250708 穗花棋盤腳,樹幹,花掉滿地上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枝下垂。葉長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尖至圓,先端短漸尖,長達 22~35 公分,寬達 7~14 公分。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 20~80 公分;花瓣長橢圓形,淡綠或淡玫瑰色。果卵形長橢圓狀,長達 5~7 公分,具不明顯四稜。

用途


木材(質軟而輕、易腐朽)。防風林。藥用(樹皮含豐富單寧。根:清熱。治熱病發熱;葉:袪濕止癢。治皮膚搔癢,水痘;果實:止咳平喘,止瀉。治咳嗽,哮喘,腹瀉;種子:清熱利濕,退癀,止痛。治目赤腫痛,黃膽,腹痛,疝氣。)。

基本資料


和名:サガリバナ<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
學名:Barringtonia racemosa (L.) Blume ex DC.
簡誌:小喬木,枝下垂。葉長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尖至圓,先端短漸尖,長達35 cm,寬達14 cm。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長達80 cm;花瓣長橢圓形,淡綠或淡玫瑰色。果卵形長橢圓狀,長達7 cm,具不明顯四稜。
別名:穗花棋盤腳、玉蕊<中国植物志: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
原產地:亞洲熱帶、非洲、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上、台灣。台灣分布南部及北部海岸。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馬齒牡丹

2025/07/17 12:14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馬齒牡丹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馬齒牡丹,花(黃)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馬齒牡丹,花(紅)

基本資料


宿根性,植株低矮,株高十至十五公分,全株肉質,莖近圓柱形,枝柔軟,匍匐四散,生長成墊狀,全株光滑,淡綠、綠色,葉常腋生腋芽二枝,近基部者較粗大,單葉,葉不規則互生或近對生,常密集生於枝端,簇生狀,較下之葉分開,葉長橢圓形、橢圓形、卵圓形、長倒卵形、湯匙形,葉端鈍狀,基部圓鈍或楔形漸狹,全緣葉,葉長約十至四十公釐,寬約八至二十五公釐,葉肉質,肥厚細小,形似馬齒,厚革質,葉綠色或葉緣泛紅褐色,有栽培出斑葉品種,羽狀脈,葉脈中肋較清晰,側脈不明顯,托葉退化為毛狀或無,葉柄極短、近無葉柄或無葉柄,兩性花,整齊花,花單生或數枚簇生,頂生或腋生,花常五、六枚生於枝端或近枝端的葉腋,清晨開花,午後閉合,總苞八、九枚,葉狀,輪生。

近似物種


多園藝栽培種或雜交品種。花開時間大多是有太陽的時候。為松葉牡丹及馬齒莧的雜交種。到了下午時,花朵就會閉合起來,故又稱半日花。品系花種繁多。

有些資料將 馬齒牡丹(Portulaca umbraticola) 鑑識為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園藝栽培的大花種,以及馬齒牡丹(Portulaca umbraticola) 的一些別名常與 松葉牡丹(Portulaca grandiflora)混稱。

基本資料


英文名:Wingpod Purslane, Portulaca umbraticola
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 var. granatus Bailey
簡誌:無描述。
別名:豬母乳仔花, 豬母乳, 豬母菜, 半日花, 長命菜
原產地:起源於印度,後傳播到世界各地,西喜馬拉雅山、俄國、南希臘一帶地方亦認為是其原產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金銀花(忍冬)

2025/07/17 12:10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忍冬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忍冬,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忍冬,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忍冬,花苞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忍冬,花(初開為白色)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忍冬,花(後轉為黃色)

主要特徵


多年生常綠纏繞性木質藤本植物,蔓莖可長達數公尺,嫩莖有毛,老莖有粗糙,成灰白色。長桃形或圓桃形,葉面成深綠色,葉背白綠色,被有絨毛。夏秋開花,花初開為白色,後轉為黃色,隨著時間的增加會逐漸變黃,因有白色與黃色混雜其間故稱金銀花。能忍耐冬天寒冷,在冬天可以開花結果的植物。

網路上價格約100元(4寸盆)

相關小常識


採其花苞曬乾,就是中藥材的金銀花,俗稱忍冬花。為球形漿果,初為綠色,黑熟。植物忍冬的花蕾。

用途


食用(嫩葉、花冠可當作野菜食用,食用前先滾燙去苦味,再炒食或煮湯)
藥用(曬乾的花苞可泡茶,有解毒、退火、消炎的功效,是一種功效奇特的中藥材,可代茶飲。其莖、葉、花均可入藥,有生血、止渴、清熱、散風、解表等功效)

基本資料


學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台灣中低海拔及平地常見的植物。台灣特有種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羅望子

2025/07/17 12:05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葉背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果莢,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羅望子,樹幹

主要特徵


常綠喬木,樹皮暗褐色,老幹具有不規則之裂痕,小枝帶紅褐色,具皮孔。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具葉柄,柄長 0.5~2 公分,葉長 8~15 公分,寬 4~6 公分;小葉 8~15 對,無柄,小葉片長約 1.5 公分,寬約 0.35 公分,長橢圓形,葉基歪斜,葉尖鈍,葉緣為全緣。花序為總狀花序,花 5~12 朵,腋生;花徑約 3 公分,黃色而帶有紫紅色線紋;苞片 2 枚,黃褐色,早落;花萼倒圓錐形,4 裂,裂片披針形◎哇瓣 5 片,中央 3 片相當於旗瓣與翼瓣;旗瓣呈帽形,邊緣具有皺褶,外側基部背毛;翼瓣卵形,龍骨瓣退化為鱗片狀;單體雄蕊,僅 3 枚完全,其他均退化為刺毛。萊果圓筒狀略圓胖、長橢圓形,長 7~20 公分,徑約 2.5 公分,黃褐色;內有黑褐色種子 5~6 粒,形態不一。果期 11月,在成大則為 2~4月成熟。果皮脆薄,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併有種子數粒。

用途


食用(果實可直接取食,味酸略似烏梅)
藥用(果實:清熱解暑,和胃消積。治署熱食慾不振,姙娠嘔吐,小兒疳積,便秘,腹瀉)

基本資料


學名:Tamarindus indic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酸豆<植物志:Tamarindus indica L.
原產地:非洲熱帶之尼羅河流域及亞洲南部熱帶地區,台灣於 1895 年從印度引進。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串錢柳

2025/07/17 12:02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葉表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葉背


▲新北投 20190525 串錢柳的花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果序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穗狀果序上蒴果密生,果實呈球形,徑約 0.5 公分;果實像串起的古錢


▲台北慈濟醫院 20250717 串錢柳,樹幹

主要特徵


新北投這一棵樹不在原地(20181026)。再度回到原來位置(20190525)。
串錢柳與同屬的紅瓶刷子樹型態相似,分別方法是串錢柳花序末端常有葉且枝條下垂,紅瓶刷子樹花序末端通常無葉,且枝條斜伸四散生長。

莖高六至十公尺,具多數分枝,枝條細長而柔軟,枝拱形而後下垂,如垂柳狀,光滑無毛,幼葉偶具絲狀毛茸,單葉互生,葉狹線形或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全緣葉,葉長七至九公分,寬六至八公釐,革質,葉兩面淡綠色,幼葉古銅綠色,老葉表面有光澤,葉脈中肋較顯著,網狀脈不明顯,葉背有粗糙腺點,偶表裏兩面皆散生腺點 ,無托葉,短葉柄,兩性花,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密集圓柱狀排列,頂生於下垂小枝先端,花序長七、八公分,花序梗長,花軸具毛茸或光滑無毛,花萼合生筒狀,卵形或鐘形,花萼五裂,筒長二、三公釐,裂片卵形,具毛或光滑無毛,花萼與子房合生,宿存,花冠放射狀對稱,花瓣五枚,紅色,卵狀三角形,長四至六公釐,先端鈍,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生於花盤邊緣,離生,紅色,二十至二十五公釐,花絲基部短合生,花藥點狀,紅色,雌蕊心皮三、四枚,合生,花柱一枚,線形,子房下位,子房三、四室,中軸胎座,蒴果,球形,徑約五公釐,果序穗狀,如串起之古錢,花萼筒包被,果密生。

近似物種


瓶刷子樹(Callistemon)屬常見之園藝品種約有近50多種。

相近似的植物:
紅瓶刷子樹(Callistemon rigidus):枝條較為堅硬挺直,枝條上揚,花穗斜上,穗尾往往不長嫩葉。
紅千層(Callistemon citrinus):枝條下垂或平伸,花穗不上揚,穗尾往往不長嫩葉。
串錢柳(Callistemon viminalis ):枝條較軟,下垂不上揚,花穗尾端往往長幾葉嫩葉。

培育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根系耐水濕,積水地亦可正常生長。為欣賞垂曳的枝條,一般不進行縮短修剪,剪修除過密的不良枝。繁植採用播種與扦插法

基本資料


英文名:Tall bottle-brush, Weeping Bottlebrush
學名:Callistemon viminalis (Soland.) Cheel.(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垂花紅刷子樹、垂枝瓶刷子樹、軟枝瓶刷、垂枝红千层<植物志:Melaleuca viminalis Byrnes
原產地:澳洲南威爾斯。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三葉埔姜

2025/07/13 12:20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葉表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葉背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花序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250713 三葉埔姜,花

主要特徵


半落葉或常綠叢生灌木,高 2~4 公尺,枝幹樹皮平滑,灰白色;老莖樹皮有縱裂紋,灰褐色。幼枝具短柔毛。葉對生,分單葉及複葉兩種,單葉柄長 1~1.5 公分,有溝,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 3~7 公分,先端漸尖,葉基圓形,全緣,表面蒼綠色,背面灰白色,被白色短柔毛,中肋於背面隆起;複葉三出,柄長 1.5~2 公分,有一縱溝,小葉橢圓形,兩端尖,無柄,中間小葉最大。由許多聚繖花序所形成的圓錐花序頂生,花無柄,花冠藍紫色,唇形,上唇 2 鈍裂,下唇 3 裂,兩面被毛;雄蕊基部被毛,花萼鐘形,被白色柔毛,5 齒裂;子房無毛。核果球形,被鱗片,徑約 0.6 公分,具宿存萼片。花與果較黃荊略大,較蔓荊小。

用途


藥用(根莖:治感冒,風濕,喉痹,瘡腫,牙痛;莖汁:除風熱,化痰涎,通莖絡,行氣血。治感冒,頭痛,瘧疾,風濕關節痛,中風口噤,痰熱驚癇,頭暈目眩,喉痹,熱痢,火眼;果實入藥:蔓荆子,治感冒、風熱、神經性頭痛、風濕骨痛;莖葉可萃取芳香油。)

基本資料


學名:Vitex trifolia Linn.
簡誌:無描述。
別名:蔓荆<植物志:Vitex trifolia L.
原產地:琉球、關島、南洋、印度及東非海島。台灣中北部沿海地區,目前僅於苖栗後龍中港溪口、台中大安及彰化大肚溪口發現三個族群,數量並不多,其生育地大多位於沙丘林緣及鐵路兩側。
寄主植物:
保育等級:臺灣紅皮書/易危(VU)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