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 20240120 長在石壁上的三葉茀蕨,因為除草過於頻繁,很難看見群聚的三葉型態的三葉茀蕨
▲金瓜石 20240120 三葉茀蕨,葉表
▲金瓜石 20240120 三葉茀蕨,葉背
主要特徵
附生或地上生,根莖長匍匐狀,被狹披針形鱗片,鱗片全緣,紅棕色,頂端具毛,基部較寬。單葉,有時呈三深裂狀;葉片或裂片披針形,漸尖頭,葉基圓或楔形,下表面光滑,葉緣軟骨質。孢子囊堆圓形,著生於每對主軸間。
三葉茀蕨,其實三葉特徵的並不多,尤其在幼株時期,大多是單葉。
基本資料
注音:三葉茀(ㄈㄨˊ)蕨
和名:ミツデウラボシ(三つ手裏星)<Selliguea hastata (Thunb.) Fraser-Jenk.>
學名:Crypsinus hastatus (Thunb.) Copel. (同物異名不少)
簡誌:葉單葉至一回三出複葉,有時僅有中間和單側兩裂片。裂片(複葉)或葉片(單葉)基部較寬,為披針形至卵圓形,基部圓至楔形,末端漸尖。
別名:七星丹、鴨腳把
原產地: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及菲律賓,台灣全島中海拔地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金瓜石 20240120 在海邊山上的山壁上的台灣佛甲草
▲金瓜石 20240120 台灣佛甲草,葉表
▲金瓜石 20240120 台灣佛甲草,花序與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10~15 公分,肉質,莖簇生,斜上生長,綠色,分枝 2 歧或 3 歧。葉為單葉,對生或互生,無柄;葉片倒卵形至近匙形,葉基窄楔形,葉尖闊圓形,葉緣為全緣。花序為聚繖花序,花多數;花無梗,黃色;苞片呈葉狀;萼片 5 片,線狀披針形,鈍頭;花瓣 5 片,窄披針形,先端漸尖;雄蕊較萼片短。果實直立,寬披針形;種子多數。
近似物種
石板菜<Sedum formosanum>:確認海邊常見的為石板菜,葉-匙形;頂端鈍形,疏鬆的聚繖花序;每朵花間距約0.8至1公分,莖部直立三叉型;萼片光滑基部離生有距
台灣佛甲草<Sedum taiwanianum>:葉-匙形,頂端有短突或微突;萼片基部癒合,5個裂片等大或近等大,裂片大,約3-4公厘,萼裂片線形;葉片較Sedum nokoense 能高佛甲草略大,先端具小尖突,花朵數目也比較少,每一分枝約僅3- 5朵
能高佛甲草<Sedum nokoense>:植株通常偏紅,在莖上會有很多細胞突起形成的腺點。花朵數目較多,每一分枝可達5朵以上,排呈似蠍尾狀的聚繖花序;緊密的聚繖花序,每朵花間距0.5公分左右
基本資料
學名:Sedum taiwanianum S. S. Ying
簡誌:一年生草本,葉互生,匙形,肉質,全緣,長10-15 mm,寬7-12 mm,葉尖銳狀,葉基楔形。花黃色,聚繖花序;萼片不等長。果實直立。
別名:台湾佛甲草<Sedum taiwanianum S. S. Ying>
原產地:中國、日本、琉球及菲律賓,台灣全島海邊岩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葉表,葉面綠色,基部三出脈,脈上有鉤刺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葉背,葉下淡綠
▲金瓜石 20240120 變葉懸鉤子,花
主要特徵
落葉直立灌木,莖散生鉤刺。單葉,平面式互生,葉身 6~8 公分長,葉片變化,從狹狀等腰三角形至三裂,唯兩側裂葉不超過葉長二分之一,細鋸齒緣,表肋微凸起,有細茸毛,葉面綠色,葉下淡綠,基部三出脈,脈上有鉤刺;主枝上者闊三角狀卵形,常三裂,花枝上者多卵形而不分裂;托葉線狀披針形,連生於葉柄,長約 0.5 公分。花單生或成對,頂生,萼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花瓣卵形。果卵狀三角形;果實橙黃上被細絨毛;甜美可口。花期 1~2 月。全島中低海拔極常見。
用途
食用。藥用(中藥名:懸鉤子。味酸性平,醒酒、解毒、袪疾,治痛風、丹毒、遺精等;根亦入藥,破血殺蟲,治跌打損傷等;莖燒末服之,主喉中塞)。
基本資料
和名:ビロードイチゴ(天鵞絨苺)<Rubus corchorifolius>
學名:Rubus corchorifolius L. f.
簡誌:莖幼時被毛;刺疏,長達 5 mm。單葉,長橢圓狀卵形,不裂至3深裂,僅脈上被毛,鋸齒或重鋸齒緣;托葉線狀披針形,長約5 mm。花常單生;萼片三角狀卵形。果卵形。
別名:絨毛懸鉤子、山莓<植物智:Rubus corchorifolius L. f.>
原產地:台灣、大陸華中、華南至華西及中南半島、日本、韓國。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葉序與葉表,邊緣多角形,葉身如蟹甲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花則為兩性花,花期將過,花冠黃色,花冠長 3~4 公分,已經掉落
▲鼻頭角 20240114 台灣山菊,瘦果長橢圓形,密被毛,冠毛白色剛毛狀
主要特徵
開花季節為約在秋天。台灣山菊為山菊的變種。本變種與原種差別在齒狀的葉緣,具7-9粗齒。秋天是賞山菊的最佳時機,陽明山的中興農場兩側是值得特別推薦的景點。
台灣山菊為菊科山菊屬之多年草本植物,花莖高 30~70 公分,光滑無毛。葉為基生之革質厚葉,具長柄,常綠,邊緣多角形,葉身如蟹甲,長 9~15 公分,寬 12~20 公分,葉脈為掌狀,葉緣之鋸齒明顯,正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皆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雌雄同株,輻射狀頭花多數且成繖房狀排列,直徑 4~6 公分,總梗長 1.5~5 公分,腋生,單花之總苞為筒狀,具副萼片;頭狀花,外圍為舌狀花,中央為管狀花,舌狀花為雌性,花冠黃色,花冠長 3~4 公分,心花則為兩性花;柱頭 2 裂,偶爾可見 3 裂。瘦果長橢圓形,密被毛,冠毛白色剛毛狀。
近似物種
台灣常被稱為『山菊』的植物有三種:
台灣款冬:產於中高海拔山區潮溼處。
山菊:產於恒春、綠島、蘭嶼平地至海拔約 2,700 公尺山區。
台灣山菊:產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山坡地、路旁,尤以陽明山區 800~1,100 公尺最常見。
用途
藥用(全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散結消腫。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咳嗽咯血,便血,月經不調,癰腫,疔瘡,跌打)。
基本資料
學名:Farfugium japonicum (L.) Kitam. var. formosanum (Hayata) Kitam.
簡誌:無描述。
別名:臺灣山菊
原產地:分佈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山坡地、路旁,尤以陽明山區 800~1,100 公尺最常見。台灣原生種。台灣特有變種。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葉表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葉序,可以看見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草海桐,花,花萼五裂,花冠筒狀,左右對稱而非輻射對稱,故花朵好似缺了一半的殘花
主要特徵
匍匐狀常綠多年生小灌木,高 1~3 公尺,莖部粗大,葉互生,長倒卵形,肉質性,叢集於株條頂端,長約 10~20 公分,寬約 4~8 公分。春至夏季開花,花序聚繖形,生於葉腋,花萼五裂,花冠筒狀,左右對稱而非輻射對稱,故花朵好似缺了一半的殘花,煞是奇妙。雄蕊 5 枚,雌蕊花柱彎曲,子房 2 室,核果白色,球形,莖約 1 公分。花果期4-12月。
用途
草海桐的嫩葉及多汁而美味的果實可供食用,藥用(葉、樹皮:治腳氣病;全草:搗敷腫毒;葉:治扭傷,風濕關結痛)
基本資料
學名:Scaevola taccada (Gaertn.) Roxb.
簡誌:葉倒披針形至匙形,長6-25 cm,寬4-10 cm,全緣、略缺刻緣或齒緣。花白色。全島海岸一帶。
別名:水草、草海桐<植物智:Scaevola taccada (Gaertner) Roxburgh>
原產地:中國、日本九州、琉球、太平洋島群、馬達加斯加、澳洲、墨西哥、瓜地馬拉。台灣生於海邊,通常在開曠的海邊砂地上或海岸峭壁上。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葉表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葉背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葉序
▲鼻頭角 20240114 海桐,樹枝
主要特徵
灌木。北部海岸叢林很常見。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普通。木材(薪柴或製作小用具)。藥用(樹皮:治皮膚病;枝葉:外洗止膚養;葉:外用治疥癬;根:袪風活絡,散瘀止痛;果實:治疝痛。)。
常綠大灌木。枝條平滑。葉互生,簇生枝端,革質,倒披針形至倒卵形,中肋明顯。圓錐花序,頂生,黃白色,具芳香。球形蒴果,熟橙色,蒴果開裂露出紅色種子。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抗空氣污染、抗病蟲害、耐修剪。
近似物種
銀葉樹與欖仁樹、大葉山欖、海檬果、白水木、海桐、黃槿,同為海岸林植物。
基本資料
學名:Pittosporum tobira Ait.
簡誌:常綠灌木。葉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4-9 cm,寬2-4 cm,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頂生短圓錐花序。果球狀,3瓣裂。
別名:
原產地: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及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葉表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葉背
▲鼻頭角 2024011 闊片烏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地生或岩生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三角形至闊卵形,最基部之羽片最長,裂片緣具有窄邊,葉片硬厚革質,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近葉緣處,看起來像是藏在葉肉陷入的凹洞之中。
近似物種
烏蕨:山間小徑旁常見,葉片較軟、窄
闊片烏蕨:常見於濱海地區,葉片較硬、寬
基本資料
和名:ハマホラシノブ(浜洞忍)<Odontosoria biflora (Kaulf.) C.Chr.>
學名:Odontosoria biflora (Kaulf.) C. Chr.
簡誌:葉三角形至卵圓形,厚革質至肉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最下羽片最長。
別名:阔片乌蕨<植物智:Odontosoria biflora C. Chr.>
原產地:台灣分佈於海岸丘陵地區的滲水岩縫或土坡。中國產福建、廣東。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小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葉片頂端突縮,比一般蕨類更長的頂羽片。紙質的葉片。具小毛蕨脈型。
地上生,根莖匍匐,強韌,很長,基部被褐色小鱗片。一回羽狀複葉,散生;葉柄長 15~40 公分,被細毛;葉軸被細毛;葉片長 15~40 公分,寬 5~20 公分,倒卵形至披針形,成熟葉片兩側羽片多於 10 對,先端突遽窄縮(有明顯的頂羽片);羽片長 5~10 公分,寬 1~2 公分,長橢圓形,邊緣鋸齒狀,基部一對鋸齒較大,先端漸尖,葉脈為羽狀游離脈,上下表面均被細毛,相鄰裂片基部有 1~2 對細脈結合,形成小毛蕨脈型,頂羽片有柄,長 5~15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漸尖,支脈單一。孢子囊群圓形,著生在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形,密生短毛。
用途
藥用(清熱)。
近似物種
小毛蕨類群中,依照基部羽片特徵再分三大類(福星花園):
小毛蕨、廣葉毛蕨:基部羽片不縮或輕微短縮者有密毛。
野小毛蕨、寬羽小毛蕨:基部羽片漸縮。
密腺小毛蕨、小密腺小毛蕨:基部羽片突縮成耳狀。
另外有一種變種,突尖小毛蕨。
基本資料
和名:ホシダ(穂羊歯)<Thelypteris acuminata (Houtt.) Morton>
學名:Christella acuminata (Houtt.) Lev.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蕨、金星草、尖羽毛蕨(海南植物志)小毛蕨(臺灣植物志,第一版)、渐尖毛蕨(中國植物誌: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 Nakai)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中南半島及台灣均有分布。台灣除了高山以外,低海拔地區,生長在林緣或平野潮濕環境。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台灣刺蕊草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台灣刺蕊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台灣刺蕊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台灣刺蕊草,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台灣刺蕊草,花序,穗狀輪繖花序,腋生或頂生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至亞灌木,可達約150公分。莖近圓柱形,幼莖及枝具4稜及4槽,初被短毛,後變無毛。單葉,對生,卵形至寬卵形;基部楔形,先端銳尖;中部以下全緣,以上具不規則缺刻緣。葉表面疏被微毛,背面被腺點,脈上被微毛。葉長約4至10公分,寬約1至5公分;具有長柄,可達約4.5公分。
兩性花,穗狀輪繖花序,腋生或頂生,無梗或近無梗,花萼筒狀,長約0.4公分,先端5齒裂,裂片披針形,外被短柔毛,花冠白色,筒狀,長約0.3至0.6公分;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雄蕊4枚,稍2強,花絲淡紫色,中下部被毛,花藥球形,1室,雌蕊花柱白色,基生,先端2叉;子房深4裂,果實:小堅果,近球形,平滑。花果期:花期冬季;果期春季。
近似物種
屬學名為Pogostemon,希臘文「pogou」意為「鬚」,而「stemon」為「雄蕊」,本屬植物的特徵是雄蕊花絲上具有鬚毛,中文稱之為「刺蕊」草屬,台灣有3種,除本種外,還有耳葉刺蕊草及水虎尾。台灣刺蕊草為台灣特有種植物,生長在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為多年生草本至亞灌木,株高可達約150公分。
基本資料
學名:Pogostemon formosanus Oliv.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尖尾鳳、節節紅
原產地: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葉表,三出複葉,全緣,近革質,側生小葉很小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40106 鐘萼豆,豆莢,莢果鐮刀形或直,疏被鉤狀短毛,莢節近方形
主要特徵
亞灌木,高 100~150 公分,莖直立,具有多數分枝,小枝條近似圓柱形,光滑無毛。葉為三出複葉,小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有時亦有卵形或長橢圓形,頂生小葉甚大,長 4~10 公分,寬 1.5~4 公分,側生小葉甚小,長 1~2 公分,寬 0.6~1.2 公分,有時甚至無,先端鈍或銳尖,基部圓或鈍,表面有一寬而粉白狀中生的帶,光滑無毛,背面散生絲狀毛茸;葉柄長 2~4 公分,光滑無毛;托葉披針形,長 0.8~1.2 公分,光滑無毛,先端尾狀,小托葉線形,長 0.2~0.3 公分。花多數,初開時為百合色,後轉變為橘黃色,呈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常組合為一圓錐花序,花序長 8~11 公分,有鉤毛及短直毛;苞片卵形,大,早落(花初多隱藏其內),花梗長 0.6~0.7 公分,有細柔毛;花萼長 0.2 公分,外面有柔毛,萼筒鐘形,裂片三角形,較筒為短,花冠長 0.6~0.7 公分,旗瓣圓,先端微凹,基部爪甚短;翼瓣較寬,爪短,有小的耳狀物,龍骨瓣彎曲,爪較長。莢果長 2.5~4 公分,寬 0.4~0.5 公分,略為鐮刀形,關節 6~10 節,上縫線略向內凹,密生鉤毛及柔毛。本種每葉的兩側側生線形小葉,在強烈陽光下,氣溫高於 22℃時,會按橢圓軌道急促舞動,所以得舞草之名。
鐘萼豆是少數能進行快速移動的植物,其葉子會用肉眼可見的速度來轉動進而接收更多陽光,也有人認為它是在模仿蝴蝶,防止蝴蝶在葉片上產卵。因為這個會「跳舞」的特性,常常會被作為園藝中的裝飾品。
用途
藥用(全株供藥用,有舒筋活絡,袪瘀之效)
培育方式
弱酸性, 中性,半日照。在春季和秋季每 2 週為您的植物澆水一次。夏季需要更頻繁地澆水。在冬季,當生長變慢並且植物需要的水減少時,澆水就會更加節制。整個冬天,你可能根本不給它額外的澆水。
基本資料
學名:Codariocalyx motorius (Houtt.) Ohashi
簡誌:灌木,小枝平滑無毛。三出複葉,頂小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5.5~10㎝,寬1~2.5㎝,背被平臥柔毛,側小葉甚小,甚或不存,常0.8~2.5㎝,,寬0.2 ~0.5㎝。花序長約24㎝;花紫紅色,長7.5㎜。莢果長2~4㎝,略被柔毛,有5~9個莢節。
別名:舞草
原產地:華南、中南半島、印度、南洋群島至澳洲,臺灣多見於中、低海拔灌叢。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初作為綠肥及牧草用。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