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嶺古道 20250131 拎樹藤

▲橫嶺古道 20250131 拎樹藤,葉表

▲橫嶺古道 20250131 拎樹藤,葉背

▲橫嶺古道 20250131 拎樹藤,具攀緣性的莖
主要特徵
多年生常綠攀緣大藤本;莖具攀緣性,莖節生氣根,能爬附蛇木柱、樹幹、岩石生長.葉長卵心形,幼葉在中肋兩側有小窗孔,成熟葉轉為羽裂狀。佛焰苞黃綠色。果實為漿果。
近似物種
拎樹藤屬的植物:
台灣拎樹藤:葉基常鈍,葉裂片數量6~10。
拎樹藤:葉基常心形,葉裂片數量12~13。
用途
藥用(治感冒發熱,頓咳,傷寒,跌打,骨折,風濕痹痛,目赤,鼻衄;外用治癰疽瘡癤,毒蛇咬傷,陰囊紅腫,乳瘡,結膜炎,四肢酸痛,風溼性腰腿痛)。
培育
主要以分枝或莖插方式繁殖。春至夏季為繁殖適期,將莖條直接插於水中發根容易。盆栽時取 4~6 支插穗植入盆中,注意遮陰、灌水、施肥等管理工作。冬天應減少灌水及防止寒害。
基本資料
學名:Epipremnum pinnatum (L.) Engl. ex Engl. & Kraus
簡誌:屬特徵- 葉全緣,穿孔或羽裂,細脈近平行。花兩性,無花被;雄蕊4,花絲線形;子房1室,胚珠2-4,側膜胎座或近基生。漿果;種子1-8。 種特徵- 攀緣藤本;莖近圓形,直徑2.5-4 cm;葉羽狀深裂,卵狀橢圓形,長30-50 cm ,寬20-35 cm,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裂片12-13對,披針形至略呈鐮刀形,頂端裂片近菱形。佛燄苞歪,長10-12 cm;花序無柄。 本屬在台灣尚有一種為E. formosanum Hayata。由於其花單性,該植物是否屬於本屬,需待進一步研究。
別名:爬樹藤, 萬年青, 拎樹藤
原產地:印度及東南亞各地,中國大陸南部及南太平洋諸島。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湖山國小 20250131 瓦葦

▲湖山國小 20250131 瓦葦,葉表

▲湖山國小 20250131 瓦葦,葉背

▲湖山國小 20250131 瓦葦,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植株高約8-20厘米。根狀莖橫走,密被披針形鱗片;鱗片褐棕色,大部分不透明,僅葉邊1-2行網眼透明,具鋸齒。葉柄長1-3厘米,禾稈色;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中部最寬0. 5-1. 3厘米,漸尖頭,基部漸變狹並下延,乾後黃綠色至淡黃綠色,或淡綠色至褐色,紙質。主脈上下均隆起,小脈不見。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彼此相距較近,成熟後擴展幾密接,幼時被圓形褐棕色的隔絲覆蓋。
近似物種
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有腹背分化的根莖,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關節」,老葉從根莖掉落後,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像長了腳一般,即所謂「葉足」。
基本資料
和名:ノキシノブ(軒忍)<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學名: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簡誌:根莖鱗片中間色深,不透明,周圍為窗格狀,葉柄細徑0.5~1.2cm,1~3cm長,葉長橢圓形,10~20cm長,0.3~1cm寬,頂端尖,可見脈,葉失水會反捲,孢子囊群處的部份較寬,形成縊縮。
別名:瓦韦(中国植物志:Lepisorus thunbergianus)
原產地:台灣、中國、朝鮮、日本和菲律賓也產。附生山坡林下樹乾或岩石上。
進入閱讀更多...

▲湖山國小 20250104 蓪草

▲湖山國小 20250104 蓪草,葉表,掌狀分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小裂片,邊緣全緣到粗鋸齒

▲湖山國小 20250131 蓪草,花苞(似乎是宿存)

▲湖山國小 20250104 蓪草,花序,多數繖形花序排成大型圓錐花序

▲湖山國小 20250104 蓪草,花苞與花,花瓣4‐5,雄蕊4‐5

▲湖山國小 20250131 蓪草,葉柄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到小喬木,有時高可達6公尺,莖直立少分枝,幼枝密生黃色星狀厚絨毛。葉片大型,長50‐75公分,聚生莖頂,掌狀分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小裂片,邊緣全緣到粗鋸齒。花小,淡黃白色,密集成球狀繖形花序,再由多數繖形花序排成大型圓錐花序。花瓣4‐5,雄蕊4‐5;子房2心皮,花柱2。果實球形,為漿果狀核果,成熟呈紫黑色。花期在10‐12月,果期在1‐2月。
用途
一般用於藥材或勞做材料的通脫木,是採取約3年生的植株。
通草即是一種天然的保力龍 , 常用於勞作的材料。
藥用(具有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的功效)
基本資料
學名: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 K. Koch
簡誌:無描述。
別名:通脫木
原產地:中國東南部及雲南、台灣。廣泛分佈於中國(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地區)、琉球及臺灣。在臺灣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喜潮濕而有日照的生育地,以臺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為主要分佈帶。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大埔農場 20250131 光源氏 茶花

▲大埔農場 20250131 光源氏 茶花,葉表

▲大埔農場 20250131 光源氏 茶花,葉背

▲大埔農場 20250131 光源氏 茶花,花
主要特徵
種類:紅山茶 Japonica
顏色:粉紅有紅條及白邊
花徑: 中輪
花型: 八重,牡丹
季節:1~3月份,一月盛開。
登陸年份:1879
香味:☆☆☆☆☆
江戶山茶花,粉紅色底色上深粉色豎紋白色襯裡,大花直徑:10 - 12 厘米,牡丹花,3 月至 4 月開花,樹型:直立,葉形:狹披針形至東京長橢圓形<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注册中心:Hikarugenji>
講談社 1975年 《現代椿集》 P.345. 保育社 .1974年. 《つばき》安藤芳顕著 p.215. 文化出版局. 1975. 《現代椿名鑑》. P.193. 淡交社.1989年. 《日本の椿花》.p.378. 誠文堂新光社.1998.《日本ツバキ.サザンカ名鑑》.p.208.【花】淡紅地に紅の縦絞りや白覆輪 が入る牡丹咲き、散しベ、大輪、3〜 4月。【葉】長楕円、中形。【樹】立 性。【来歴】1859年の「椿伊呂波名 寄色附」に載る。写/桐野、文/編集 委員会。
基本資料
學名:Camellia japonica cv. Hikarugenj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東京都埼玉市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湖山國小 20250104 擴花紫背草(附近長了許多粉黃纓絨花,花期也相同)

▲湖山國小 20250104 擴花紫背草,葉表

▲湖山國小 20250131 擴花紫背草,花 正面

▲湖山國小 20250131 擴花紫背草,花 側面
主要特徵
目前的認知,本種為原產於 亞洲、大洋洲的 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和近年歸化來自西非的 粉黃纓絨花(Emilia praetermissa)之天然雜交種,紀錄發表於2018年。
草本,莖高可達100cm。葉型變化大,稍肉質;基部葉寬廣卵形,葉基戟狀,葉緣淺鋸齒狀;上部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葉基抱莖,葉緣淺鋸齒狀。頭花1至多朵,長約2cm,花徑約1cm;總苞管狀,單層,長約1cm;近光滑或被毛。小花多數,全為管狀花,先端5裂;花冠長約0.8cm,先端裂片約0.2cm,粉紫色;花柱紫色製粉紫色,長1.2cm,先端彎曲。瘦果截狀狹橢圓形,5肋;冠毛白色,長7~8mm。
近似物種
擴花紫背草:為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L.) DC. var. javanica (Burm. f.) Mattfeld) x 粉黃纓絨花(Emilia praetermissa Milne-Redh.)混種
基本資料
學名:Emilia × latens J.-Y. Wang & J.-C. Wang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本種為原產於 亞洲、大洋洲的 紫背草(E.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和近年歸化來自 西非的 粉黃纓絨花(E. praetermissa)之天然雜交種,紀錄於2018年。本種主要出現於北部地區,大致上與 粉黃櫻絨花分布範圍重疊,台北市區內偶爾可見多零星出現。花期同 粉黃櫻絨花,是否持續到 紫背草的晚春還待觀察。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橫嶺古道 20250131 白雪木

▲陽明山 20220320 白雪木,葉表

▲陽明山 20220320 白雪木,葉背

▲橫嶺古道 20250131 白雪木,花序

▲橫嶺古道 20250131 白雪木,花,雪白似花的部份實為其苞葉
主要特徵
全株有毒。中小型灌木或亞灌木,高性植株可達 3 公尺,矮化種則只有數十公分到 1.5 公尺高;莖多分枝,光滑,富含白色乳汁。單葉,互生,具葉柄,葉柄紅色,折斷後有白色乳汁,含毒,可能引發皮膚紅腫;葉片長 3~7 公分,寬 1~1.5 公分,披針狀卵形,邊緣為全緣。苞葉多數叢生枝梢,雪白色,披針狀長橢圓形;花頂生,花苞纖細雪白,生長開花需要全日照,日照不足會有枝葉疏落的缺點。
佛羅里達州稱之為「小聖誕樹、小聖誕花」 原因在於開花時期非常接近聖誕節。
培育方式
開花期過後進行強剪,以控制植株高度並且更新枝條。夏季輕微修剪枝條末梢,可以促進開花更加繁茂,入秋後不必修剪,以免延遲開花。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待秋末枝梢轉為花芽時即可停止施肥。繁殖採用扦插法,於高溫期剪下當年生的健壯枝條扦插。枝條具橫張性,在組合應用時必須預留未來發展空間,以免過於擁擠。
基本資料
學名:Euphorbia leucocephala Lotsy
簡誌:無描述。
別名:白雪木、雪花木、聖誕初雪、雪苞木、聖誕雪花、大戟合歡
原產地:墨西哥南部、薩爾瓦多及中美洲,台灣於近年引進栽植。園藝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埔農場 20250131 天香 茶花

▲大埔農場 20250131 天香 茶花,葉表

▲大埔農場 20250131 天香 茶花,葉背

▲大埔農場 20250131 天香 茶花,花
主要特徵
種類:山茶雜交種Hybirds
顏色:薄象牙粉,邊較深粉
花徑: 中輪至大輪
花型: 牡丹
季節:1~2月份
登陸年份:1986
香味:★★★★☆
由新西蘭旺格雷的 JR Finlay 培育,為Bertha Harms x(Salab x Scentuous)的幼苗。<High Fragrance>
烈香 Camellia 'High Fragrance'。 《國內外茶花名種識別與欣賞》,第297頁。 0枚,與少量金黃色雄蕊混生,花朵稠密。
朱國棟、蔡燦玉,2011。 《台灣茶花族譜》,第123頁。 High Fragrance天香( C. hybrid )山茶雜交 種。ragrance — 1993年,新竹市侯進益先生從日本伊豆大島引進台灣栽培。烈香一高繼銀,1998,世界名貴茶花,P.142,No.2。
陳麗惠, 2013. 《山茶花譜台灣情》第212頁,粉、深粉霧邊,半重瓣~牡丹型、中輪、中花, 1986年紐西安發表。
<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注册中心:High Fragrance>
基本資料
英名:High Fragrance Camellia
學名:Camellia 'High Fragrance'
簡誌:無描述。
別名:Liexiang、烈香、
原產地:1986年紐西蘭發表。Bertha Harms x(Salab x Scentuous)的幼苗。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大埔農場 20250131 山路台階旁的葶藶

▲大埔農場 20250131 葶藶,葉表

▲大埔農場 20250131 葶藶,葉背

▲大埔農場 20250131 葶藶,花正面

▲大埔農場 20250131 葶藶,花與果莢(漸熟型)
主要特徵
草本。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8 月。全省平野常見雜草。葶藶與小葶藶不同的地方為,葶藶花有花瓣。花期自 12 月至次年 8 月,花序為總狀花序,花黃色,花徑4mm、萼片4、花辦4、雄蕊6、雌雌蕊1。果與花漸生型,花期與果期經常一起,果實為長角果。
花序為總狀花序,長 4~6 公分,基部多分枝;花具小梗,梗長 0.5~0.8 公分;萼片長約 0.25 公分,橢圓形;花瓣長 0.3~0.35 公分,匙形,黃色;花柱厚短,柱頭長 0.05~0.1 公分。
用途
食用(花期前嫩莖葉)。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痛利尿,通經活血。治咳嗽,袪痰,咽痛,黃疸,水腫,跌打損傷,疔瘡)。
基本資料
注音:葶藶(ㄊㄧㄥˊ. ㄌㄧˋ)
和名:イヌガラシ(犬芥子)<Rorippa indica>
學名:Rorippa indica (L.) Hiern(多同物異名)
簡誌:多年生草本,無毛至被毛。葉有柄,通常長橢圓狀披針形,不規則缺刻至偶而琴狀羽裂,長5-15 cm,寬1-3 cm。花序頂生及腋生,總狀;花瓣黃色。角果長10-20 mm。
別名:山芥菜、印度蔊菜、蔊菜、印度蔊菜<中国植物志:Rorippa indica (L.) Hiern>
原產地: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以及中國南方各地也有分佈。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埔農場 20250131 小菫菜

▲大埔農場 20250131 小菫菜,葉表,像是箭的頭部

▲大埔農場 20250131 小菫菜,葉背

▲大埔農場 20250131 小菫菜,花正面,長 0.8~1.2 公分,寬 0.3~0.45 公分

▲大埔農場 20250131 小菫菜,花側面,花距沒長過花梗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小菫菜,蒴果三角橢圓形;堇菜的果實成熟後,會裂成三瓣,每個果瓣藉由彈力將種子釋出。接著種子底部的「油質體」會吸引螞蟻前來進一步地搬運。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粗大,深根性。根生葉,葉叢生,葉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 (兩側葉片基部圓形),圓齒緣;具長柄,葉柄長 2~9 公分;托葉披針形,疏細齒緣,3/4部份與葉柄合生。花紫色,具長花梗,比葉長。蒴果三角橢圓形;成熟時開裂,彈出種子。
花距沒長過花梗,為其特色。
近似物種
近似的菫菜屬,較容易的分辨方法:
台灣菫菜:葉子圓形。
台北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像草莓形狀。
小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長長的葉子。
如意草: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葉柄平順。
紫花菫菜:花距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托葉具剪裂狀緣毛。
茶匙黃:葉子心形,花距短圓。
短毛菫菜:花距長過花梗。
基本資料
學名:Viola inconspicua Blume subsp. nagasakiensis (W. Becker) J. C. Wang & T. C. Huang
簡誌:無地上莖。葉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 (兩側葉片基部圓形),圓齒緣;葉柄長2-13 cm;托葉披針形,疏細齒緣,3/4部份與葉柄合生。花紫色至灰紫色,具暗條紋;萼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花瓣倒卵形。果橢圓形。
別名:箭葉菫菜(書籍:台灣野花365天), 戟葉紫花地丁, 小菫菜
原產地:喜馬拉雅山、緬甸、中國、蘇門答臘、馬來半島、爪哇、菲律賓;變種則生長於日本及台灣。台灣見於低至中海拔山地約100~1,300 公尺處、全島均可發現。
進入閱讀更多...

▲湖山國小 20250131 焊菜

▲湖山國小 20250131 焊菜,葉表,羽狀複葉

▲湖山國小 20250131 焊菜,葉背

▲湖山國小 20250131 焊菜,花正面

▲湖山國小 20250131 焊菜,花側面

▲大埔農場紗帽山 20241124 焊菜,果莢,成熟的果實黃色,如果輕輕碰一下,兩邊的果皮會由下往上卷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自基部處多分枝,被粗毛,被毛往植物體上部漸稀。葉呈羽狀分裂,基生葉不簇生,羽狀複葉,側生羽片 3~6 對,羽片長 0.2~1 公分,全緣。
是一種在野菜圈子裡少見的十字花科野菜。
近似物種
除了焊菜之外,還有日本焊菜。
繁殖期在春天與秋天。蔊菜能在乾燥的社區公園堤壁上、清澈的河溝中,都可發現它沉浸在水中生長。其葉片可當野菜食用。蔊菜的果實為長角果,成熟的果實黃色,如果輕輕碰一下,兩邊的果皮會由下往上卷,常會將種子與果皮一起彈出去。
用途
食用(像是台灣的蘿蔔泥+山葵 WASABI 的味道)。藥用(全草:清熱利濕,解毒消炎,養心安神,收斂,止帶,利尿,鎮咳。治痢疾,淋症,小便澀痛,心悸,失眠,帶下,膀胱炎,尿道炎,痢疾,疔瘡,便秘,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小便不利;種子:利尿)。
基本資料
學名:Cardamine flexuosa With.、Cardamine occulta(新定義)
簡誌:多年生草本。莖自基部處多分枝,被粗毛,被毛往植物體上部漸稀。基生葉不簇生,羽狀複葉,側生羽片3-6對,羽片長2-10 mm,全緣。
別名:蔊菜、細葉碎米薺、小葉碎米薺、弯曲碎米荠<植物志:Cardamine flexuosa With.>
原產地:泛熱帶至溫帶地區。台灣全省平野常見雜草。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