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果葉下珠

2021/08/28 12:08


▲魚蕨步道 20210828 疣果葉下珠


▲魚蕨步道 20210828 疣果葉下珠,果

主要特徵


草本。油柑屬中外形與小返魂最為接近的應推疣果葉下珠,辨識以花、果作為辨別。葉下珠果實表面光滑,而疣果葉下珠的果實表面具密瘤。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 10~40 公分。單葉互生,二列排列於側枝,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圓鈍狀,歪斜,全緣葉,葉長約 0.5~1.5 公分,寬約 0.2~0.7 公分,葉面綠色,葉背灰綠色,主莖之葉片常退化成鱗片狀,苞葉披針形,長 0.1~0.2 公分,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1~2 枚,長 0.1 公分,葉柄小。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單生,由葉腋處生出,雄花花萼 6 枚,二輪,離生,覆瓦狀排列,雄花花被片 6 枚,倒卵形,花淡黃綠色,無花瓣,雄蕊 3 枚,花絲離生或基部略合生,花盤腺體狀,3~6 枚,雌花花萼 6 枚,離生,覆瓦狀排列,雌花被片 6 枚,披針形,花盤腺體狀或合生環形、甕形,雌花心皮 3 枚,合生,花柱 2 叉,子房 3 室,子房上位,中軸胎座。蒴果,果無梗,表面有小疣突,成熟時 3 瓣裂;種子三角形,具橫紋。

基本資料


學名:Phyllanthus hookeri Mull. Arg.
簡誌:草本。苞葉披針形,長1.5-2 mm。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長7.5-20 mm,寬2.5-5.5 mm,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歪;托葉披針形,長1 mm。雄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3。雌花被片6,披針形。果無梗。
別名:
原產地:台北、南投及花蓮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麗紋石龍子

2021/08/28 09:32


▲魚蕨步道 20210828 在步道上,被沒良心的遊客掐死的麗紋石龍子


▲陽明山 20171016 麗紋石龍子(幼體)

主要特徵


麗紋石龍子主要的棲息環境為居家庭園、墾地或大面積草生地,當遇到干擾便快速逃逸或是藏身在石塊、土洞、排水管中。以昆蟲與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的麗紋石龍子,屬於日行性的蜥蜴,其尾巴極容易自割。此外,雌性個體在產卵後,會有停留在巢中,是臺灣少數有護幼行為的蜥蜴。冬眠期:11-2月。

體長可達9公分,尾長約體長1.5倍。幼體藍色的尾部和背部的五條金色縱紋是其顯著的特徵,但這2個特徵會在幼體成長過程中逐漸消失。成體背部為褐色或灰褐色,體側有紅暗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全身鱗片光滑,成蜥後腿外側近股部有不規則排列的大形鱗片。

基本資料


學名:Plestiodon elegans
別名:藍尾石龍子。アオスジトカゲ。青筋蜥蜴。
原產地:分布於釣魚台列嶼與琉球群島、臺灣、中國大陸華北至華南,以及越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大陸上海、寧波,以及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

進入閱讀更多...

人面蜘蛛

2021/08/01 14:29


▲翠山步道 20210801 人面蜘蛛,腹部面


▲翠山步道 20210801 人面蜘蛛,側面

基本資料


雌蛛體長30-50mm,雄蛛5-10mm,雌蛛頭胸背板金黃或灰白色具擬人面斑紋,腹背黑色,中央有2條黃色的縱帶,兩側有灰白色不連接的斑紋,成蛛有3型,除常見的斑型外尚有紅色型、黑色型等變異個體,雄蛛體型很小,體色橙紅色,頭胸部寬於腹部,觸肢端部膨大,腹部瘦長,各腳纖細,紅色,跗節黑色,雄蛛屬於徘徊性的蜘蛛常出現在雌蛛的網上尋找機會與雌蛛交配,雌蛛產卵於地面,孵化的幼蛛爬到低矮的孤婆芋葉面結簡單的網棲息,各齡期幼蛛斑紋不同但都有擬人面的特徵。

由於頭胸背板像人面,台灣稱牠為人面蜘蛛,織圓型的網,斜向或水平垂直,網型與人面蜘蛛的體長都是台灣最大的。雄蜘蛛較為細小,橙色,大約只有雌蜘蛛的五分之一。

本科舊分類於長腳蛛科,TaiBNET網站已正式更改為稱絡新婦科,本種中國稱斑絡新婦。

近似物種


本科有2屬3種,另2種為裂腹蛛 Herennia ornatissima 和橫帶人面蜘蛛 Nephila clavata 。

基本資料


學名:Nephila pilipes (Fabricius, 1793)
別名:
原產地:台灣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分布於日本、中國、臺灣、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等地。

進入閱讀更多...

水金京

2021/08/01 13:48


▲翠山步道 20210801 水金京,果期


▲翠山步道 20210801 水金京,果序

主要特徵


樹幹:一般會旋轉式生長,成樹樹幹上大多會有樹洞。葉背及花梗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直立,花淺黃白色。花期 4~7 月。果實為蒴果,球形,外為殘存之花萼所包被。果期 7~8 月。

株高可到二至十五公尺,枝條密被毛,小枝圓柱形,被鏽色硬毛,木材淡黃色,單葉對生,葉寬橢圓形、長橢圓形、橢圓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卵形,端部銳尖、短銳尖狀漸尖、突漸尖,基部漸尖、楔形或短尖,全緣葉,葉長七至二十六公分,寬四至十四公分,葉紙質,葉表面散生短硬毛、疏被直柔毛或近無毛,稍粗糙,在脈上有鏽色短柔毛,葉背面密被灰褐色柔毛,葉面灰綠,羽狀脈,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八至十二對,彎拱向上,近邊緣處消失或與小橫脈連結,托葉著生於葉柄間,托葉圓形,寬約小枝的二倍,基部寬,上部擴大呈圓形,反折,宿存,有硬毛或近無毛,葉柄長五至三十五公釐,密被鏽色短硬毛,聚繖花序,排列呈圓錐狀,頂生。

近似物種


近似的水錦樹屬:
水錦樹:葉背及花梗密被毛。
水金京:葉背及花梗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直立,花淺黃白色。
呂宋水錦樹:葉背及花梗無毛或近無毛。托葉橢圓形,常反捲,花白色。

基本資料


英文名:Formosan Wendlandia
和名:アカミズキ<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學名: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簡誌:枝條疏微毛。葉長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長6-19 cm ,兩面無毛或近無毛;托葉三角形,長2-5 mm。花有柄,淺黃白色。
別名:水金京、水錦木、水魂仔、水金定、毛水錦樹、假雞納樹、紅木、豬血木、雙耳蛇、黃麖芽、特牙馬力(排灣)、水金京<植物智:Wendlandia formosana Cowan>
原產地:台灣、琉球、中國。全島低海拔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月橘(七里香)

2021/08/01 13:44


▲翠山步道 20210801 月橘


▲翠山步道 20210801 月橘,花苞與花序


▲翠山步道 20210801 月橘,葉序,樹枝末端葉互生

主要特徵


月橘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3 公尺,樹皮灰白,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互生,葉形倒卵形或橢圓形。花序是繖房花序,花冠白色,五瓣,具濃郁香氣,花期夏到秋天。果實橢圓形,果尾尖,成熟紅色,可食,但風味不甚佳。月橘若揉搓其葉片,有濃郁類似柑橘的味道,摘一片許多「芸香科」植物的葉子,透過光線看一看,會有許多小小的透明點。像橘子、檸檬、柚子、七里香的葉子,都可以看得到。因為它們在葉子上有「油點」,因此葉子經搓揉會有香味,也是「芸香科」植物的特徵。

近似物種


月橘與樹蘭未開花時的分辨方法;
月橘:樹枝末端的三片葉子為互生。
樹蘭:樹枝末的端三片葉子,兩片為對生,一片獨立。

基本資料


和名:ゲッキツ(月橘)<Murraya paniculata>
學名:Murraya exotica L.
簡誌:小灌木或小喬木。小葉3-7,卵形。果橢圓形,長約1.2 cm;花瓣長約1.2 cm 。
別名:石苓。七里香。十里香。五里香『陸川』、Kazapan(排灣)、九里香<中国植物志:Murraya exotica L.>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緬甸,馬來全島,菲律賓,琉球。平野至山麓矮林內自生。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海金沙

2021/08/01 13:26


▲翠山步道 20210801 海金沙


▲翠山步道 20210801 海金沙,具孢子囊群的孢子葉葉表側


▲翠山步道 20210801 海金沙,具孢子囊群的孢子葉葉背側

主要特徵


海金沙一片片像葉片的部分是它的羽片,像莖的部分是葉軸,露在地表上的部分是一個完整的葉片。當海金沙漸漸成熟時,葉片才變成具有藤蔓性而開始攀緣,它的羽片具有短柄,長僅約0.3至0.5公分,前端具有一個被覆淺棕色毛的休眠芽,通常在主軸折斷或受傷時就會甦醒,取代主軸繼續生長。食用(製茶)。

多年生攀援常綠草本蕨類,長 1~4 公尺;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呈乾草色,有白色微毛。葉軸可無限生長,休眠芽在羽軸頂端,游離脈,羽軸和脈上有毛,小羽片長,羽片基部無關節;葉為 1~2 回羽狀複葉,紙質,邊緣有鋸齒或不規則分裂;不育羽片三角形,小葉闊線形;孢子囊生於能育羽片的背面,在二回小葉的齒或裂片頂端成穗狀排列,孢子囊蓋鱗片狀,卵形。

用途


藥用(主治熱淋尿熱,尿道結石、感染,血尿,腎炎水腫,溼熱黃疸,咽喉腫痛,飛蛇、燙傷,丹毒,感冒,牙痛,肝炎,脾濕脹滿,帶狀疱疹)。

基本資料


和名:カニクサ<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學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簡誌:葉軸可不斷延伸,具休眠芽,游離脈,羽軸和脈上有毛,小羽片長,羽片基部無關節。
別名:鼎炊藤、玎璫髦、鬚鬚藥、鐵絲草、鐵線藤、鐵線草、羅網藤、吐絲草、鳳尾草、海金沙<中國植物誌: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原產地:分布印度、澳洲、菲律賓、中國、日本、韓國。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烏毛蕨

2021/08/01 13:11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毛蕨


▲翠山步道 20210801 烏毛蕨,位於頂羽片位置的幼芽

主要特徵


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柄長 30~60 公分,堅硬,上有縱溝,溝兩側有瘤狀氣囊體疏生,幼時柄有鱗片,上有小耳片;葉片可達 150 公分,闊披針形,革質,表面光滑。線狀披針形,基部圓或楔形,全緣,葉脈游離,單一或一次分歧,小脈平形射出。

近似物種


烏毛蕨科物種共分2屬:烏毛蕨屬與狗脊屬。
孢膜囊群沿羽軸生長,長線形,具囊群蓋,開口朝向羽軸。孢子期秋、冬間較多。

用途


食用(嫩葉)。藥用(子宮出血)。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リュウシダ(飛竜羊歯)<Blechnum orientale L.>
學名:Blechnum orientale L.
簡誌:短直立莖,叢生,成熟葉在外圍,上段朝外下彎。植株大型,1m以上,羽片基部不相連,下羽片急縮,幾乎無柄。孢子囊群沿羽軸生長。
別名:擬烏毛蕨(擬烏木蕨屬:Blechnopsis orientalis(L.) C.Presl)、乌毛蕨<植物智:Blechnopsis orientalis C. Presl>、龙船蕨、冠羽乌毛蕨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及西南部,熱帶亞洲、澳洲、中南半島及太平洋群島,台灣。台灣分布在低海拔 200~1,000 公尺地區,地生,生長在林下空曠處或林緣;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脊唇蠟蟬

2021/08/01 12:52


▲翠山步道 20210801 脊唇蠟蟬(Tonga westwoodi 威氏的可能性較高)


▲翠山步道 20210801 脊唇蠟蟬,看見它們的時候,我向左靠,它們就轉向樹枝的左邊的背面側,我向右靠,它們就轉向樹枝的右邊的背面側,也不跳走,似乎在保護什麼東西

主要特徵


體長 14 -15 mm,體色綠色,頭部尖細上翹,端部黑色,停棲時翅型呈弧線, 兩端尖狹,翅面具黃色的小斑點。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外觀像豆莢,若蟲腹端有束狀的蠟絲,成蟲 4 - 9 月出現,常停棲於樹幹或葉下保護色良好,遇到騷擾會以彈 跳的方式飛離,彈跳的高度達身長的130-140倍,普遍分布台灣但南部較少見。

近似物種


尖頭脊唇蠟蟬屬在台灣記錄有兩種:
Tonga westwoodi (Signoret, 1862) 威氏尖頭脊唇蠟蟬
Tonga formosana Matsumura, 1913 臺灣尖頭脊唇蠟蟬
根據文獻記載,差異在臺灣尖頭脊唇蠟蟬其頭部較短且更往上翹。
資料提供:林佑昇

基本資料


學名:Tonga westwoodi (Signoret ,1862)
別名: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附記:Gnezdilov (2007) 依據外生殖器的形態將 Tonga 這個屬移至脊唇蠟蟬科(Nogodinidae) 底下,故不宜再以別名「綠瓢蠟蟬」作為本種之中文俗名。(修訂:林佑昇)

進入閱讀更多...

腎蕨

2021/08/01 12:33


▲翠山步道 20210801 腎蕨


▲翠山步道 20210801 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翠山步道 20210801 腎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小,根下有塊莖呈球形,肉質。菜叢生,直 立,柄長 6~12 公分,密生赤褐色毛狀鱗片。葉片長 25~65 公分,羽 狀複葉,光滑無毛,羽片多數,無柄,呈覆瓦狀排列,微具鈍鋸齒。腎蕨株高約一尺,葉羽狀深切裂,密生而稍皺,色濃綠,根鐵絲狀,耐蔭性極廣,適合盆裁作為室內擺飾,也是插花的材料。腎蕨繁殖可用孢子播種或分株,自生能力強,若栽培成株幾株,栽植地適合生長,來年之後周遭自可長出無數株。

近似物種


腎蕨:岩生或地生。羽片基部覆蓋羽軸。孢膜腎形。乾旱時其匍匐莖上會長塊莖。
長葉腎蕨:岩生。孢膜圓腎形。
毛葉腎蕨:著生或地生。羽片僅貼近葉軸,近葉軸有耳狀突出葉。葉上或葉背有鱗毛(不一定)。孢膜腎形。

基本資料


和名:タマシダ(玉羊歯)<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C.Presl>
學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
簡誌:羽片短,基部上側明顯耳狀突起,羽片密生,緊貼於葉軸,並覆於葉軸上。
別名:球蕨、玉羊齒、鐵雞蛋、腎鱗蕨、圓羊齒、鳳凰蛋、雉雞蛋、夜明吐珠、山豬仔卵核、山豬腎子、肾蕨(中國植物誌)
原產地:熱帶亞洲、非洲。臺灣常見於全省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地錦(爬牆虎)

2021/08/01 12:24


▲翠山步道 20210801 地錦


▲翠山步道 20210801 地錦,葉表

主要特徵


多年生落葉蔓性藤本植物。莖卷鬚粗短而多分叉,末端變成吸盤狀,因此能緊緊地攀爬在石頭上,牆壁上或樹幹上。葉具長柄,多型性,自心形的單葉以至於三出複葉,粗鋸齒緣;聚繖花序腋出,花小型,花數多,黃綠色,兩性,花瓣 5 枚,漿果成熟時藍色。嫩莖葉紫紅色,但是嫩葉往往與以後長的葉子大不相同(前者為單葉,後者為三出複葉)。果期 7~9 月。

用途


食用(莖汁液可吸食,在冬季休其莖流出之白色黏液,經過熬煮後可做為糖的替代品)。藥用(治金刃損傷,撲跌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血結,一切血瘀血滯之病)。

基本資料


學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old & Zucc.) Planch.
簡誌:高大攀緣灌木,常附著於岩壁,牆或樹上。葉闊卵形,3裂 (裂片粗鋸齒),不裂或淺裂,下表面脈上略被毛。
別名:千歲櫐、蔦、常春藤、爬牆虎
原產地:泛中國東北及東南大部分地區,臺灣、日本、琉球、韓國亦有分布。全島低海拔地區。臺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