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荊
2020/11/21 12:05
▲紅河谷 20201121 洋紫荊
▲紅河谷 20201121 洋紫荊,花白色
主要特徵
落葉喬木。葉革質,有時心形,長 11~14(有時達 18 ) 公分,裂片鈍形或有時銳形。繖房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毛;花瓣倒披針形,淡紅色,長 4~5 公分,瓣柄有白色條紋;有藥雄蕊 3~4;子房具長柄,莢果線形,長 13~30 公分,寬 2~3 公分。
近似物種
開花淡粉紅色後變白色者稱粉白羊紫荊。
洋紫荊 11、12月開花,果期約在1-2月,果實較羊蹄甲長,葉長>葉寬=洋紫荊 。
艷紫荊不結果,為羊蹄甲與洋紫荊的自然雜交種,羊蹄甲是春天開花,雄蕊數3枚。
學名:Bauhinia purpurea L.
簡誌:小喬木,枝條無毛。葉寬卵形至圓形,通常寬大於長,徑6-12 cm,脈9-13,兩面無毛,先端二裂1/3至1/2;裂片通常向中肋彎折,先端圓形至銳形。花瓣窄披針形,粉紅色轉白色或淺紫色。莢果長20-25 cm。
別名:洋紫荊、紫花羊蹄甲、羊蹄甲、玲甲花<中国植物志:Bauhinia purpurea L.>
原產地:台灣全島平地普遍栽培逸出。歸化種。
毛脈三葉五加
2020/11/15 14:06
▲菜公坑 20201115 毛脈三葉五加
▲菜公坑 20201115 毛脈三葉五加,果實與果序
攀緣灌木。莖蔓性灌木,木質藤本,莖伸長,長 5~9 公尺,全株具有鉤刺。葉三出複葉,小葉 3 枚,但有時亦有小葉 5 枚者,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卵形,,先端銳尖,基部鈍或圓,有時為楔形,側脈 5~7 對,葉脈上表面密被硬毛,葉剛毛狀重細鋸齒緣。
食用(新芽嫩葉可直接炒食或煮湯,嫩枝枒經炒揉烘焙後製成茶)。
學名: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 (L.) S. Y. Hu var. setosus (H. L. Li) H. Ohashi
簡誌:毛脈三葉五加與三葉五加之區別為葉脈上表面密被硬毛,葉剛毛狀重細鋸齒緣。
別名:刚毛白簕(植物智:Eleutherococcus setosus (H. L. Li) Y. R. Ling)
原產地:全島高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韓氏耳蕨
2020/11/15 13:55
▲菜公坑 20201115 韓氏耳蕨
▲菜公坑 20201115 韓氏耳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近攝)
韓氏耳蕨是耳蕨屬中最常見者,北部低山即可見其蹤影。莖直立或斜生,葉叢生;葉柄長10-17cm;莖及葉柄基部具褐色披針形鱗片;葉片三角形,長10-25cm,寬8-12cm,三出複葉。
學名:Polystichum hancockii (Hance) Diels
簡誌:游離脈,葉緣鋸齒,多少有芒刺,三出羽狀複葉。
別名: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奧氏虎皮楠
2020/11/15 13:52
▲菜公坑 20201115 奧氏虎皮楠
▲菜公坑 20201115 奧氏虎皮楠,果實(未熟)
喬木。常綠小喬木,高可達 7 公尺,徑 15~20 公分。奧氏虎皮楠雖為常綠樹,當翌春新葉開放之初,老葉全部凋零,呈新舊交替現象,故被稱為交讓木。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為腋生或近似頂生的總狀或少數圓錐花序。果實為核果,橢圓形或長球形。種子表面有小疣狀突起,灰黑色。
關於植物命名以 俄氏 / 奧德漢(奧氏)(Richard Oldham,1837-1864)。
學名: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Blume subsp. oldhamii (Hemsl.) T. C. Huang
簡誌:葉簇生,葉緣略反捲,下表面粉白。雜性或雌雄異株。果表面有小疣狀突起。
別名:五蕊虎皮楠
原產地:中國大陸、高棉、越南、朝鮮、日本。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濕潤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擬笈瓦葦
2020/11/15 13:14
▲菜公坑 20201115 擬笈瓦葦
▲菜公坑 20201115 擬笈瓦葦,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學名:Lepisorus monilisorus (Hayata) Tagawa
簡誌:根莖鱗片中間色深,不透明,周圍為窗格狀,邊緣不規則,柄長1~3cm,葉5~15cm長,1~3cm寬,最寬處在中下段。
別名:異葉瓦韋、异叶瓦韦、及瓦韦、拟及瓦韦<中国植物志:Lepisorus heterolepis>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馬藍
2020/11/15 12:47
▲大屯山 20201115 馬藍
▲大屯山 20201115 馬藍,花序
主要特徵
草本,多年生一次性結實,莖直立或基部外傾。。花期 11 月。
稍木質化,高約 1 公尺,通常成對分枝,幼嫩部分和花序均被鏽色、鱗片狀毛,葉柔軟,紙質,橢圓形或卵形,長 10~20(~25) 公分,寬 4~9 公分,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稍粗的鋸齒,兩面無毛,乾時黑色;側脈每邊約 8 條,兩面均凸起;葉柄長 1.5~2 公分。穗狀花序直立,長 10~30 公分;苞片對生,長 1.5~2.5 公分。蒴果長 2~2.2 公分,無毛;種子卵形,長 0.35 公分。
近似物種
馬藍屬近似的植物:
馬藍:葉面近革質較光滑,葉子也較寬,無毛。
台灣馬藍:葉面無光澤近紙質葉子較尖,葉及花萼有毛。
蘭崁馬藍:葉闊卵或闊橢圓形。
除了菊科的馬蘭與爵床科馬藍是不同植物。另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關於藍染。藍草的種類-山藍,其中說明藍草種類有二:山藍,名別:山菁、大菁、馬藍、茶藍、琉球藍(原產於印度阿薩姆地區);與馬藍,名別:山藍(台灣野生種)為不同植物,對照學名之後,似乎就與網路上流傳的資料有矛盾了,值得再釐清才是。
用途
藥用(傳染性肝炎等)。染料(十六世紀晚期,由荷蘭人大量引進,藍染染色用,使用根莖部位)。馬藍為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0-100公分,下部木質化,上部分枝,有明顯節,節處膨大,節間有稜。
基本資料
學名:Strobilanthes cusia (Ness) Kuntze
簡誌:半灌木;幼枝被褐色短柔毛。葉膜質,倒卵、橢圓或卵形,長7-20 cm,寬3-8 cm,基部漸狹,幼時下表面脈上被褐色短柔毛。花無梗,對生而排成穗狀,淡紫色。
別名:山藍、藍草、染布青(莖為藍染的材料), 板藍根(藥用)
原產地:台灣、中國,廣泛分佈於南亞、東南亞至東亞溫暖地區。歸化種。
大明橘
2020/11/15 12:35
▲菜公坑 20201115 大明橘,果期
▲菜公坑 20201115 大明橘,果序(熟果)
喬木。木材。染料(葉含鞣質)。藥用(用根煎水服,可治膀胱結石;葉可敷外傷)。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全體多枝,小枝光滑、粗壯。葉叢生枝端,革質,長橢圓披針形或倒披針形。低海拔山區稜線上常容易發現。
和名:タイミンタチバナ(大明橘)<Myrsine seguinii H.Lév>
學名:Myrsine sequinii H. Lev.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幼枝光滑。葉革質,長橢圓,長橢圓狀披針或披針形,光滑,先端銳尖具鈍頭,全緣,側脈多數,不明顯。花瓣卵形,近邊緣被毛。分佈全島低海拔地區。
別名:竹杞, 鐵仔、密花树、狗骨头、哈雷、打铁树(Rapanea neriifolia (Sieb. et Zucc.) Mez)
原產地:產於缅甸,越南,日本,中國西南各省以及台灣也有分布。海拔650-2400米的混交林中或苔蘚林中,亦見於林緣、路旁等灌木叢中。台灣原生種。
紅果馬皎兒(紅果馬㼎兒)
2020/11/11 14:27
▲魚蕨步道 20201111 紅果馬㼎兒
▲魚蕨步道 20201111 紅果馬㼎兒,葉表
主要特徵
草質藤本。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5)中賦與本種(紅果,葉近三角形不裂者)、葉近於全緣,果實紅色。
基本資料
注音:紅果馬㼎(ㄅㄛˊ)兒
學名:Zehneria sp.(學名尚待查證)
簡誌:
別名:
原產地:產於台灣中北部(南投以北),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小花下田菊
2020/11/11 13:58
▲魚蕨步道 20201111 小花下田菊
▲魚蕨步道 20201111 小花下田菊,瘦果(上方側)
主要特徵
草本。這一變種的特點是,頭狀花序較小;總苞寬5-7毫米;瘦果較小,長2.5-3.5毫米。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棱狀橢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薄。也可作第一變種的變型或亞變型處理。很可能是一種罕見隨機個體變異。
近似物種
用途
藥用(治感冒,外敷治癰腫瘡癤,並治五步蛇咬傷,在雲南用以治瘧疾)。
基本資料
學名: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 var. parviflorum (Blume) Hochr.
簡誌:本變種與下田菊之主要差別在於本變種植株較矮小,約20-60 cm高,葉卵橢圓形,頭花較小。
別名:小花下田菊<植物智:Adenostemma lavenia var. parviflorum (Blume) Hochreut.>
原產地:台灣零星分佈於低至中海拔。台灣原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