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稜果蒲桃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稜果蒲桃,葉表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稜果蒲桃,葉背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稜果蒲桃,花與葉序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冬季有低溫地區會落葉,台灣南部暖冬之地則為常綠灌木。枝葉繁茂。樹姿優美,嫩葉紫紅色有光澤。幼枝細軟常下垂。葉對生,長卵形,濃綠油亮,新葉褐紅色,具觀賞性。花小,白色,四瓣,單一或 2~3 朵簇生於葉腋,春到秋都能開花結果,果實具八條縱稜,由黃綠色轉為橙黃到鮮紅,垂吊枝頭,非常特殊美觀。
冬季稍落葉,其餘三季不斷開花結果。
培育方式
性喜高溫多濕,日照需充足,花果期過後應整枝。
基本資料
學名:Eugenia uniflora L.
簡誌:無描述。
別名:扁櫻桃, 八角櫻桃、紅果仔<植物智:Eugenia uniflora L.>
原產地:原產巴西。台灣於 1910 年代引進栽植。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果期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葉表與葉序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葉背與葉序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垂吊在樹枝上的長圓筒形不開裂莢果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莢果,每室有一種子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阿勃勒,樹幹
主要特徵
喬木。阿伯勒花期在夏季,盛花期的時候往往可見一串串下垂的黃色花。花落後結出長圓筒形不開裂莢果,莢果顏色由綠轉黑褐,成熟需時一年,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異味,種子味甜可食(但不建議食用)。
屬於落葉性大喬木,株高 10~20 公尺,冬季落葉,陽光直射,可以使庭園溫暖,夏季則有濃濃的樹蔭,可使庭園陰涼清爽。阿伯勒最大的特色並不是它的葉子,而是它一串串下垂的黃色花朵。
用途
藥用(果實:心膈間熱風,骨蒸寒熱,通絡,瀉下,殺蟲。治胃脘痛,便秘,胃酸過多,食慾不振)。
培育方式
阿勃勒果實是民間常用於改善便秘的偏方,俗稱便秘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2007 訂定「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禁止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
繁殖可於秋季播種,播種前種子先浸水兩晝夜,再洗掉表面透明薄膜,可促進發芽。
基本資料
英文名:Golden Shower Tree, Golden Shower Senna, Indian Laburnum, Pudding Pipe Tree
學名:Cassia fistula L.(有同物異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阿勃勒、豬腸豆、阿梨、槐花青、腊肠树(植物智:Cassia fistula L.)
原產地:喜馬拉雅山東部或西部,臺灣於 1645 年引進,栽培普遍。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西洋杜鵑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西洋杜鵑,葉表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西洋杜鵑,葉背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西洋杜鵑,葉序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西洋杜鵑,花多色,齊開,雄蕊5-10根。
主要特徵
據說是台灣杜鵑與皐月杜鵑的在歐洲產生(比利時)的混種(根據Wiki修正以下說法)。在日本也衍生出不少新的在盆栽中的栽培品種,平成杜鵑公園中,也有在平地上種植的西洋杜鵑品種。
中国や日本のつつじをヨーロッパで品種改良したもので、日本国内でも新しい品種が作られています。鉢植えで栽培されることが多いですが、平成つつじ公園では、地植えされた数種類のアザレア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近似物種
在日本杜鵑也有以開花時期與進口品種做區分:
杜鵑(つつじ):日本本地種。整株一起開花。4-5月開花。葉較大較軟有軟毛。雄蕊5根以上。
皐月杜鵑(さつき):日本本地種。開花有先後順序。5-6月開花。小而硬葉尾較尖。雄蕊5根。
西洋杜鵑(アザレア Azalea):台灣杜鵑在比利時混種。整株一起開花。11-2月開花。小而葉互生。
日本杜鵑大致上的分類(補述中):
霧島杜鵑系(霧島ツツジ系、江戶霧島):
琉球杜鵑系(琉球ツツジ系)
久留米杜鵑(久留米ツツジ):
平戶杜鵑(平戸ツツジ):
山杜鵑系(ヤマツツジ系):
大山杜鵑系(オオヤマツツジ系):
蓮華杜鵑系(レンゲツツジ系):
西洋杜鵑(アザレア):
基本資料
學名: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日本
進入閱讀更多...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紅刺露兜樹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紅刺露兜樹,葉序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紅刺露兜樹,聚合果球形、下垂;核果約 100 個,成熟時黃色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5 紅刺露兜樹,樹幹分枝少,具輪狀葉痕
主要特徵
葉部纖維可製帽、編籃。果實的核果和果核燃燒後會產生大量無味的白煙,是養蜂人家整理蜂房燻蜂的材料。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狀,株高可達 8 公尺,幹分枝少,具輪狀葉痕,主幹下部生有粗大且直立的氣根;根狀似章魚,極為特殊。葉深綠色,硬革質,叢生於頂端,葉呈螺旋狀著生,劍狀長披針形,葉緣及主脈基部具有紅色銳鉤刺, 在同一個生長環境,雌株的葉寬較雄株寬一公分,即雌株葉寬 4 公分,雄株葉寬 3 公分。雌雄異株,雌花頂生,穗狀花序,無花被,白色佛燄包;雄花呈繖形狀著生,花藥線形與花絲等長。聚合果球形、下垂;核果約 100 個,成熟時黃色。性強健,耐旱又耐陰,幼株可盆栽作觀葉植物,成樹為庭園美化高級樹種。
基本資料
學名:Pandanus utilis Bory
簡誌:無描述。
別名:紅刺露兜樹,紅刺林投、紅章魚樹、紅林投、麻露兜樹、麻露兜、麻榮蘭
原產地:馬達加斯加。栽培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在池塘邊的輪傘莎草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輪傘莎草,葉表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輪傘莎草,葉背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輪傘莎草,花序為聚繖花序,每朵花有 1 苞片(穎或鱗片)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輪傘莎草,葉頂端互生有輪軸狀苞葉,猶如傘架,橫切面三角形

▲二二八紀念公園 20230304 輪傘莎草,近基部的莖
主要特徵
多年生常綠挺水性草本植物;根莖木質,粗壯,地下根莖短;稈叢生,直立,三角狀,高 50~150 公分。葉退化成鞘狀,數枚。葉苞片線形,多數,頂端螺旋排列成圓傘狀,先端尖,凹基,各具 1 枚披針狀鱗片葉;小穗壓扁狀,長 0.3~0.9 公分;鱗片長約 0.2 公分;花柱短。瘦果矩形或倒卵狀矩形,褐色,長約 0.07公分。 它是耐陰性水生植物,常把庭園或水生植物池陰暗潮濕的角落點綴得生機盎然。輪傘莎草株型像極了一把不能遮雨的小傘,搖曳生姿可露地成叢栽培。
培育方式
輪傘莎草除了可做為水池景觀,也可露地栽培或做成盆栽,它也是很好的插花花材。除可用種子繁殖外,也可使用分株法,另外,扦插法也可繁殖,於桿頂約5公分處切下,並將苞葉剪短,插入河沙中,保持濕潤,不久即可生根發芽,性耐蔭,栽培處全日照到蔭涼處均可。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ュロガヤツリ(棕櫚蚊帳吊)<Cyperus alternifolius>
學名: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
簡誌:多年生。根莖木質,粗壯;稈叢生,高50-150 cm,橫截面近圓形。葉退化成鞘狀。葉狀總苞多數;小穗壓扁狀,長3-9 mm;鱗片長約2 mm;花柱短。瘦果矩形或倒卵狀矩形。
別名:風車草, 傘草, 輪傘草, 傘葉莎草, 輪傘莎草, 雷公草, 風車草
原產地:非洲馬達加斯加島。臺灣於 1901 年日本人田代安定氏從日本引入種植。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0218 在大樹上著生的瓶蕨,今年似乎長的不是很好

▲二子坪 20230218 瓶蕨,營養葉葉表

▲二子坪 20230218 瓶蕨,孢子葉葉背,可以看見孢子囊群,孢膜管狀
主要特徵
營養葉為一回羽狀複葉,羽片之邊緣為淺裂或呈圓齒狀。孢子葉的羽片具有不規則的深鋸齒緣。瓶蕨利用葉面來吸收空氣和水份,它們通常生長於不時有雲霧漂渺的潮溼山區,台灣北部有氣候上的北降現象,所以在北部低海拔地區也可見到。
根莖長橫走狀,被覆深褐色多細胞毛;葉間距長,具短柄;葉片長10-40cm,寬約2-3cm;營養葉一回羽狀複葉,羽片邊緣淺裂或具圓齒,孢子葉之羽片則具不規則深鋸齒緣;葉脈明顯可見,二叉分支;葉軸有翅,背面散生線形褐色多細胞毛;孢子囊群位於裂片頂端,僅基部陷於葉肉中。孢膜管狀,開口處截形,不成擴大狀,孢子囊拖外露。
基本資料
和名:ツルホラゴケ(蔓洞苔)<Vandenboschia auriculata (Blume) Copel.>
學名:Vandenboschia auriculata (Blume) Copel.
簡誌:長攀爬,半著生性,多生長在樹幹上,根莖具暗褐色多細胞毛,一回羽葉,葉柄4mm長以下,葉身10~40cm,主脈二叉,羽軸有窄翅。
別名:瓶蕨、耳叶瓶蕨<中国植物志:Vandenboschia auriculata (Bl.) Cop.>
原產地:中國大陸、喜馬拉雅、日本、琉球、印度、泰國,臺灣中海拔地區較潮濕之森林環境中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0218 濃密樹蔭下的疏葉卷柏,就像是天空中俯視的火車軌道一般

▲二子坪 20230218 疏葉卷柏,枝條末端葉表

▲二子坪 20230218 疏葉卷柏,枝條末端葉背,上頭有長根
主要特徵
地上生,主莖匍匐狀,長 5~35 公分,向地一側常見長根(根支體),兩側互生羽狀分枝。主莖上的小葉排列疏鬆,分枝上的小葉排列較緊密,枝連葉寬約 0.5 公分,小葉兩形,側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0.15~0.25 公分,寬 0.1~0.2 公分,中葉長卵形或斜卵形,長約 0.15 公分,寬約 0.05 公分;孢子葉同形,無側葉、中葉之分,在枝條末端集生成孢子囊穗,孢子囊穗四角柱形,長可達 1 公分。
近似物種
低海拔及中海拔常見卷柏類:全緣卷柏,異葉卷柏,生根卷柏。中海拔則偶見疏葉卷柏。
用途
藥用(治瘡毒,狂犬咬傷,燒、燙傷)。
基本資料
和名:クラマゴケ(鞍馬苔)<Selaginella remotifolia Spring>
學名:Selaginella remotifolia Spring
簡誌:匍匐性,無明顯主莖,小葉疏鬆,主軸上四列小葉不並排,孢子囊穗四面體形。
別名:疏葉卷柏,小地柏,基隆地柏、疏叶卷柏<中国植物志:Selaginella remotifolia Spring>
原產地:分布日本、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尼、馬來亞,臺灣則見於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0218 樹蔭下有點長不太好的廣葉深山雙蓋蕨,基部的土似乎鬆落了

▲二子坪 20230218 廣葉深山雙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二子坪 20230218 廣葉深山雙蓋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二子坪 20230218 廣葉深山雙蓋蕨,近基部的葉柄

▲二子坪 20230218 廣葉深山雙蓋蕨,基部
主要特徵
二回羽狀複葉,羽片呈鐮刀形。孢子囊群著生於小羽軸兩邊且貼近小羽軸,孢膜為線形。
近似物種
深山雙蓋蕨與廣葉深山雙蓋蕨的差異:
深山雙蓋蕨:一為一回羽狀複葉
廣葉深山雙蓋蕨:一為二回羽狀複葉。
基本資料
和名:ヒロハミヤマノコギリシダ(広深山鋸羊歯)<Diplazium latifrons>
學名:Diplazium latifrons v. A. v. R.
簡誌:根莖斜生,葉柄30~50cm長,葉卵圓形,二回羽狀複葉,頂端羽裂,羽片15~25cm長,具柄。小羽片1.5~2.5cm長,邊緣鋸齒孢子囊群短,位在小脈兩側靠基部至中段處。
別名:深裂雙蓋蕨
原產地:中國南部、越南、日本、琉球,臺灣中低海拔山區可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0218 昏暗環境中生長的山桂花

▲二子坪 20230218 山桂花,葉表,葉革質,疏齒或細齒緣,先端突尖

▲二子坪 20230218 山桂花,葉背

▲二子坪 20230218 山桂花,花序

▲二子坪 20230218 山桂花,樹枝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或亞蔓狀,高 1~3 公尺,分枝少,枝條下垂性,具皮孔,平滑。葉互生,柄長 0.5~1.3 公分,葉片長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 5~15 公分,寬 2~5 公分,基部楔形或鈍形,先端漸尖或急尖,全緣或中上部疏鋸齒,兩面光滑無毛。總狀花序,腋生,長 1~3 公分;小花具短梗及小苞片;花萼鐘形,5 裂;花冠筒狀鐘形,長 0.3~0.4 公分,黃白色,頂端 5 裂;雄蕊則多藏於花冠筒內;雄蕊 5 枚,纖弱;子房下位,球形,1 室,胚珠多數。果實球形,萼及花柱宿存,熟時稍漿質;種子多數,細小,黑色。花期春、夏間。果期夏、秋間。
近似物種
山桂花:葉芽光滑,葉革質,疏齒或細齒緣,先端突尖。
台灣山桂花:葉芽被毛,葉紙質,鋸齒或鈍鋸齒緣,先端不具突尖。幼枝近光滑(被細微直毛),台灣山桂花的果子有肚臍。
用途
食用(果,微甜)。
藥用(全株供藥用,有袪風寒、消腫之功,用於治腰痛、頭痛、心燥煩渴、眼目暈眩等症;根與白糖煎服治皮膚風毒,亦治婦女崩帶;莖、葉外敷治跌打損傷,止血。性味:根、葉:苦、寒。效用:根:袪風邪,解疫毒,消腫脹。治感冒,性傳染病,寒熱發歇不定,身疼,煩燥,口渴,頭痛,眩暈,水腫,腰痛,外傷出血)。
基本資料
和名:イズセンリョウ(伊豆千両 / ウバガネモチ)<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ex Zollinger.>
學名:Maesa japonica (Thunb.) Moritzi ex Zoll.
簡誌:直立灌木,有時攀緣;枝被微小細直毛。葉革質,橢圓或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或疏齒緣,下表面灰綠色並具褐色小突起。花冠筒長,裂片僅及筒長之1/5。
別名:日本山桂花、望山槁、杜莖山
原產地:中國大陸西南及長江以南各省,台灣、日本及越南北部;生於海拔 300~2,000 公尺的山坡或石灰山雜木林蔭下,或路旁灌木叢中。台灣全島低至高海拔森林中。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二子坪 20230218 長在眾多植物之下,陰暗中有點美中不足的華中瘤足蕨,中下段側羽片明顯有柄。羽片基部圓形

▲二子坪 20230218 華中瘤足蕨,葉表,頂羽片基部具1-2枚裂片。葉兩面同色。

▲二子坪 20230218 華中瘤足蕨,葉背

▲二子坪 20230218 華中瘤足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莖直立或斜生;葉柄長10-20cm,基部具瘤狀氣孔帶,下段橫切成三角形;葉一回羽狀複葉,兩型;營養葉片長30-75cm,寬20-25cm,葉背與葉表同色,中下段羽片具柄,頂羽片基部有1-2枚裂片;側羽片長8-20cm,寬1.2-1.8cm,線形至披針形,邊緣鋸齒狀,頂端漸尖,基部圓形;孢子葉葉柄長20-50cm,葉片長50-80cm,羽片長6.5-12cm,窄線形。
基本資料
學名:Plagiogyria euphlebia (Kunze) Mett.
簡誌:具小葉柄,葉背和葉面同色,頂羽片基部有1~2對裂片。
別名:
原產地:分布韓國、琉球、日本、中國大陸、菲律賓,臺灣見於中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