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根草

2021/08/28 13:43


▲魚蕨步道 20210828 白花蛇根草


▲魚蕨步道 20210828 白花蛇根草,果實為蒴果,倒心形

主要特徵


多年生小草本,莖直立,從基部開始分枝,具毛茸,具有多數分枝;小枝平滑,圓柱形,綠色,有毛茸;莖和分枝均稍肉質,乾時灰色或灰黃色,微有縱皺紋,多少被柔毛。葉為單葉對生,長橢圓形,長 2~6 公分,寬 1~2.5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銳尖或近似銳尖,肉質,全緣或略帶波狀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有毛茸;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 4~6 對;葉柄長0.3~1.5 公分,有毛茸;托葉小。花多數,較小,白色,開放時長 0.6~0.9 公分,徑 0.3~0.5 公分,呈頂生叉狀的聚繖花序排列;花序長 3~5 公分,有柔毛;花柄長 0.2~0.3 公分,有毛茸;小苞片線形;花萼杯形,長 0.12~0.2 公分,外面有毛茸,先端 5 齒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長 0.5~0.7 公分,冠筒管狀,外面光滑無毛茸,內面花喉部份有毛茸,先端 5 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鈍;雄蕊 5 枚,藏於冠筒內;花絲光滑無毛;花藥長橢圓形;花柱線形,藏於冠筒內,光滑無毛;柱頭 2 枚,長橢圓形。果實為蒴果,倒心形,長 0.2~0.25 公分,寬 0.6~0.7 公分,成熟時綠色,有柔毛;種子多數,平滑。蛇根草類植物,蛇根兩字指植物根莖橫臥在地上如蛇狀而得名。

近似植物


台灣共四種蛇根草:蛇根草白花蛇根草早田氏蛇根草及小花蛇根草。

白花蛇根草與蛇根草比較:
白花蛇根草:植株較小,近蔓生,花(葫蘆型)
蛇根草:植株較大,花也較長許多。

用途


藥用。

基本資料


和名:チャボイナモリ(矮鶏稲森)<Ophiorrhiza pumila Champ. ex Benth.>
學名:Ophiorrhiza pumila Champ. ex Benth.
簡誌:葉卵形至長橢圓卵形,長2-7 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歪斜,表面疏被毛至變無毛;葉柄長3-15 mm。花冠喉部被毛。
別名:白花蛇根草, 矮蛇根、荷包草、短小蛇根草<植物智:Ophiorrhiza pumila Champ. ex Benth.>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廣東、廣西、海南島,日本、琉球、越南及台灣。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地 100~800 公尺山地,多見於闊葉林下或較陰涼潮濕的步道兩側與山路邊坡,較少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倒地蜈蚣

2021/08/28 13:16


▲魚蕨步道 20210828 倒地蜈蚣


▲魚蕨步道 20210828 倒地蜈蚣,花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 30 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 甚少形成其它花序 )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

釘地蜈蚣(台語),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葉有葉柄,全年開花。也有人稱它為墓仔埔花(台語)。

用途


據說在醫美診所裡頭,有時候會使用蜈蚣草的真空包水藥給患者消炎、消腫用。

藥用(熱解毒、利濕、止咳、和胃止嘔、化瘀。治嘔吐、黃疸、血淋、風熱咳嗽、腹瀉、跌打損傷、疔毒、中暑、痢疾、火傷、瘡癤、傷風、筋骨痛)。

基本資料


學名:Torenia concolor Lindl.
簡誌: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葉卵形至三角卵形,長2-5 cm。萼片花時長15-20 mm,果時長25-40 mm;花冠深藍色或白色,長25-40 mm,無毛。
別名:單色蝴蝶草,倒地蜈蚣、四角銅鑼、四角銅鐘、蜈蚣草、地娛蚣、過路蜈蚣、Rararyom(排灣)、单色蝴蝶草(中国植物志:Torenia concolor Lindl.)
原產地:全島低海拔向陽草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酢漿草

2021/08/28 12:46


▲魚蕨步道 20210828 酢漿草


▲魚蕨步道 20210828 酢漿草,花黃色

主要特徵


果實為蒴果,長條圓錐狀,長 1.5~2.5 公分,5 稜,縱裂。酢漿草的蒴果成熟時,以白色種子的種瓣將褐色的種子彈出去。小葉入夜會「睡眠」,白晝時三小葉平展,入夜後陽光消失,小葉就逐漸下垂。

多年生葡匐草本,莖橫臥地面,被疏柔毛,在節上生根;複葉具小葉三枚,互生。小葉通常為倒心形,無柄,幾乎全年開花,春季花開最旺,花呈繖形花序,黃色,徑約 1 公分,萼綠色,5 片,花瓣亦為五片,倒心形。果實為縱裂之蒴果,圓筒狀,長約 1~1.5 公分。果實成熟後會自動迸裂。小葉入夜會「睡眠」,白晝時三小葉平展,入夜後陽光消失,小葉就逐漸下垂,好似睡覺般。

用途


食用(嫩莖葉,亦解渴)。藥用(疔瘡,疥癬)。

基本資料


注音:酢漿(ㄘㄨ ˋ ㄐㄧㄤ)草
英文名:Creeping Oxalis
日文:クローバー(三つ葉,ミツバ)
和名:カタバミ<Oxalis corniculata L.>
學名:Oxalis corniculata L.(有同物異名)
簡誌:莖蔓性或斜上昇。葉互生,具長柄;小葉寬倒心形,長寬通常均不長於2 cm。花黃色,1至數朵簇生花莖頂,成繖形狀。果圓柱狀,長0.5-2 cm,具5稜。
別名:酢醬草。鹽酸草、酢浆草<植物智:Oxalis corniculata L.>
原產地:全省低至中海拔荒地,極常見。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地耳草

2021/08/28 12:38


▲魚蕨步道 20210828 地耳草


▲魚蕨步道 20210828 地耳草,花頂生

主要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 15~35 公分,莖具有多數分枝,直立或基部呈偃臥狀,接地部分常能生出根來,小枝直立或斜上昇,常帶有腺點。花期 3 月起,果期 6~10 月。

葉卵形至長橢圓形,有時亦有呈卵狀三角形,長 0.2~1.0 公分,寬 0.1~0.6 公分,先端鈍或近似圓,基部鈍或心形而抱莖,紙質,全緣,表面呈綠色,背面略帶白色,主脈 1~3 條,側脈 1~2 條,細脈有時為不明顯;無緣生的腺點,而在葉片內有許多淡色腺點;無葉柄。花小,淡黃色至鮮黃色,開放時徑 0.5~0.9 公分,呈頂生的聚繖花序;花序長 2~5 公分;苞片對生,葉狀但小很多;萼片狹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 0.2~0.5 公分,寬 0.05~0.2 公分,先端銳尖至鈍,無緣生的腺點,但內面具有淡色的腺點及腺點腺;花瓣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 0.2~0.6 公分,寬 0.1~0.2 公分,先端鈍,基部漸狹,無腺體;雄蕊離生,約 5~30 枚;子房卵形,長 0.3~0.35 公分,光滑無毛;花柱 3 枚,離生,從基部便開始擴展;柱頭頭狀。果實為蒴果,圓柱形至球形,長 0.35~0.6 公分,寬 0.15~0.3 公分;種子橢圓形,長 0.05~0.07 公分,寬 0.02 公分,有縱的肋及橫向的溝紋,無假種皮,亦無頂生的附屬物,如有則很短。

用途


藥用(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止血消腫,治肝炎、跌打損傷以及瘡毒)。

基本資料


英文名:Lesser St. John'swort,Japanese St. John'swort
和名:ヒメオトギリ(姫弟切)<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學名: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簡誌:草本,高約0.45 m;老莖具4縱條紋,散生灰色腺點。葉卵形,卵狀三角形至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0.2-1.8 cm,寬0.1-1 cm,1-3出脈,網脈極不明顯,僅具灰色腺點,基部心形抱莖或楔形。種子具橫格紋。
別名:小還魂、Saukun(泰雅)、地耳草、斑鸡窝<植物志: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原產地:日本、朝鮮、尼泊爾、錫金、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至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美國的夏威夷也有分布。中國產遼寧、山東至長江以南各省區。台灣全島低海拔之開闊地,稻田及潮溼地上。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筆筒樹

2021/08/28 12:21


▲魚蕨步道 20210828 筆筒樹,垂下來的主軸


▲魚蕨步道 20210828 筆筒樹,乾枯的葉軸上有著成熟的孢子囊群(微距)

主要特徵


葉片為三回羽狀深裂,可長達3公尺,羽片長50至80公分,小羽片無柄,長8至14公分。柄的直徑約5公分,葉柄及葉軸均具有瘤狀之突起,葉柄基部密布金黃色披針形鱗片。老葉枯萎後脫落,在樹幹上會留下橢圓形的葉痕。

近似物種


台灣桫欏與筆筒樹的特徵比較:
台灣桫欏:三回羽狀深裂。羽葉不重疊。老樹裙:葉枯萎下垂未脫落,形成樹裙。樹群斷落後留下樹枝。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圓形,具有球形孢膜。
葉柄:樹裙上的葉柄上有刺。
筆筒樹:三回羽狀深裂。羽葉多重疊。老葉枯萎樹裙:脫落,無樹群,於直立樹幹上留下橢圓形葉痕。
孢子囊群:孢子囊群圓形,沒有孢膜。
葉柄:葉芽有鱗毛。脫落的葉柄上有鱗毛。

台灣有3種桫欏科桫欏屬(樹蕨):鬼桫欏台灣桫欏筆筒樹

用途


一般種蘭花所用的蛇木,就是來自筆筒樹樹幹上的氣生根。

其他


氣孔帶:蕨類的上出現的帶狀氣孔,葉片相同,具有呼吸的功能,觀音座蓮與台灣桫欏上都容易見到。
氣生根:由於樹幹是空心的筆筒樹,不會產生年輪而越來越粗,筆筒樹以氣生根來增加筆筒樹的厚度,維持筆筒樹在長高之後不會倒下。
頂芽:具有頂芽的蕨類,需要相當程度的潮濕,如果頂芽失去水分的滋潤,筆筒樹很可能會死亡。

基本資料


和名:ヒカゲヘゴ(日陰杪欏)<Cyathea lepifera (J.Sm. ex Hook.) Copel.>
學名:Cyathea lepifera (J. Sm.) Copel.
簡誌:陽性喬木,葉柄綠色,三回羽狀複葉,老葉脫落,不形成樹裙。沒有孢膜,游離脈,一叉。
別名:山過貓心、本貫眾、蛇木、笔筒树<植物智: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R. M. Tryon>
原產地:分布琉球、南中國、日本、菲律賓,以台灣為分佈中心,全省低海拔向陽潮濕地區常見。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華盛頓公約二級保育物種。

進入閱讀更多...

小葉冷水麻

2021/08/28 12:17


▲魚蕨步道 20210828 小葉冷水麻


▲魚蕨步道 20210828 小葉冷水麻,花萼中像是芝麻粒的為瘦果

主要特徵


一年生肉質草本,莖多分枝,有稜且透明,直立、橫臥或斜上。葉兩排,大小不同,葉身橢圓形,全緣。花小型,簇生於葉腋,綠白色而帶有紅暈,果實為瘦果,卵圓形或長橢圓形,扁平,略包被宿存萼中。花果期週年。本種植物體小嫩綠秀麗,花開時節輕震動植物,彈散出的花粉尤如一團煙火,景觀十分美麗,故在美洲享有『禮花草』的美名,可作栽培觀賞用。

用途


食用(小葉冷水麻炒飯。參考書籍:<<野菜美食家>>簡錦玲,天下文化)。藥用(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是優秀的藥草!可以用來治肺病、肝炎、喉嚨痛、無名踵毒、創傷和燙傷)。

基本資料


學名:Pilea microphylla (L.) Liebm.
簡誌:一年生草本。莖多分枝,多汁。同對的葉不等大,肉質,窄倒卵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長達6 mm,寬2.5 mm,先端銳尖至鈍尖,全緣,基部楔形,不清晰的羽狀脈。普遍歸化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
別名:小葉冷水花(海南植物志)、小葉冷水草、透明草(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小號珠仔草、小水麻、小還魂
原產地:原產南美。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蔓鴨舌黃舅(蔓鴨舌癀舅)

2021/08/28 12:14


▲魚蕨步道 20210828 蔓鴨舌黃舅


▲魚蕨步道 20210828 蔓鴨舌黃舅,花腋生在托葉上

主要特徵


草本。一至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叢生,頂生或腋生,花多數密集。蒴果。全年均為花果期。

株高二十至四十公分,具走莖,匍匐或斜上,莖多分枝,四稜,略具翼,被短毛,單葉對生,葉橢圓形、卵形,端部漸尖、銳尖至鈍,基部圓鈍或漸狹形,全緣葉,葉長十五至三十公釐,寬六至十二公釐,葉面綠色,光滑無毛至稍糙澀,葉背灰綠色,羽狀脈,側脈不明顯,主脈於葉背隆起,常具針狀結晶,托葉小,著生於葉柄間,與葉柄連生,合生成短鞘狀,先端刺毛狀,六至八枚,短葉柄或近無葉柄,光滑或偶具粗毛,兩性花,整齊花,頭狀花序,叢生,頂生或腋生,花多數密集,小苞片線形,花萼壺形,與子房合生,二裂,裂片線形,與花冠裂片近等長,被毛,花萼宿存,花冠漏斗形,輻射對稱,花白色,或略帶紫色,花冠筒明顯,內部被毛,四裂,苞時鑷合狀排列,雄蕊四至六枚,通常四枚,著生於花冠筒,與花冠裂片互生,雌蕊心皮二枚,合生,柱頭二裂,子房下位,子房二室,中軸胎座,稀側膜胎座,每室具胚珠一枚,蒴果,倒卵形至球形,扁平,熟時二分核,全開裂或其中之一開裂,宿存花萼包裹,被細剛毛,種子褐色,卵形,具網紋,內側有一溝槽。

其他相關


癀:牛馬等家畜的炭疽病。

基本資料


注音:蔓鴨舌癀(ㄏㄨㄤˊ)舅
學名:Spermacoce mauritiana Gideon
簡誌:多年生草本;莖枝被短毛。葉卵形至橢圓形,長10-20 mm,寬4-10 mm,光滑無毛至稍糙澀;托葉具6-8刺毛。花具線形小苞片;萼片2,與花瓣約等長;花瓣白色帶紫色。
別名:蔓鴨舌癀舅、二萼豐花草、二萼丰花草<植物智:Spermacoce exilis (L. O. Williams) C. D. Adams>
原產地: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和毛里求斯等地,中國分佈於香港與海南。台灣分佈於南部濕生地。歸化種。

進入閱讀更多...

磚子苗

2021/08/28 12:08


▲魚蕨步道 20210828 長在步道階梯邊的磚子苗


▲魚蕨步道 20210828 磚子苗,瘦果線橢圓形,花柱長於瘦果上

主要特徵


多年生。木本短根莖 ,有棕色纖維。莖稈單生或叢生,直立,橫截面三角形,高10-50公分(cm),光滑,基部或多或少增厚。葉片相當多,比莖短或等長,葉片線性,寬 3-6毫米(mm),扁平有摺,紙質;鞘淡白,最終變成褐色或褐紅色。簡單傘房花序,3-8公分(cm)寬, 3-12輻射枝,開展,更長至8公分(cm)長,終止端只有一穗,穗圓柱形,長 1-2.5公分(cm),寬 6-10毫米(mm),密軸承多小穗,綠色;葉狀苞片3-8,下部超越傘房花序。小穗蔓延或較低的或多或少彎折,線披針形,長 3-5毫米(mm),0.7毫米(mm)寬,軸承 4或5穎,1 - 或2果; 小穗軸基部有節理,披白色透明翅膀。穎披針形,長橢圓形,先端鈍或短尖狀 ,3毫米(mm)長,邊緣內捲,膜質,淡白色,有脈,龍骨瓣 3出脈,形成一個鈍角回來。花柱長於瘦果;柱頭 3。雄蕊3。瘦果線橢圓形,2 / 3穎長,稻草色,有柄。

近似物種


磚子苗雖有稱之莎草磚子苗,依據簡誌所示,兩者是不同品種:
磚子苗:小穗平展,基部者常逆向後仰。
莎草磚子苗:小穗直立或斜生。

基本資料


學名:Cyperus cyperoides (L.) Kuntze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山區。另分布於熱帶非洲,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群島,澳大利亞北部,夏威夷群島,向北延伸以日本西部。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疣果葉下珠

2021/08/28 12:08


▲魚蕨步道 20210828 疣果葉下珠


▲魚蕨步道 20210828 疣果葉下珠,果

主要特徵


草本。油柑屬中外形與小返魂最為接近的應推疣果葉下珠,辨識以花、果作為辨別。葉下珠果實表面光滑,而疣果葉下珠的果實表面具密瘤。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 10~40 公分。單葉互生,二列排列於側枝,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圓鈍狀,歪斜,全緣葉,葉長約 0.5~1.5 公分,寬約 0.2~0.7 公分,葉面綠色,葉背灰綠色,主莖之葉片常退化成鱗片狀,苞葉披針形,長 0.1~0.2 公分,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1~2 枚,長 0.1 公分,葉柄小。單性花,雌雄同株異花,花單生,由葉腋處生出,雄花花萼 6 枚,二輪,離生,覆瓦狀排列,雄花花被片 6 枚,倒卵形,花淡黃綠色,無花瓣,雄蕊 3 枚,花絲離生或基部略合生,花盤腺體狀,3~6 枚,雌花花萼 6 枚,離生,覆瓦狀排列,雌花被片 6 枚,披針形,花盤腺體狀或合生環形、甕形,雌花心皮 3 枚,合生,花柱 2 叉,子房 3 室,子房上位,中軸胎座。蒴果,果無梗,表面有小疣突,成熟時 3 瓣裂;種子三角形,具橫紋。

基本資料


學名:Phyllanthus hookeri Mull. Arg.
簡誌:草本。苞葉披針形,長1.5-2 mm。葉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長7.5-20 mm,寬2.5-5.5 mm,先端鈍或具小突尖,基部歪;托葉披針形,長1 mm。雄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3。雌花被片6,披針形。果無梗。
別名:
原產地:台北、南投及花蓮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麗紋石龍子

2021/08/28 09:32


▲魚蕨步道 20210828 在步道上,被沒良心的遊客掐死的麗紋石龍子


▲陽明山 20171016 麗紋石龍子(幼體)

主要特徵


麗紋石龍子主要的棲息環境為居家庭園、墾地或大面積草生地,當遇到干擾便快速逃逸或是藏身在石塊、土洞、排水管中。以昆蟲與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的麗紋石龍子,屬於日行性的蜥蜴,其尾巴極容易自割。此外,雌性個體在產卵後,會有停留在巢中,是臺灣少數有護幼行為的蜥蜴。冬眠期:11-2月。

體長可達9公分,尾長約體長1.5倍。幼體藍色的尾部和背部的五條金色縱紋是其顯著的特徵,但這2個特徵會在幼體成長過程中逐漸消失。成體背部為褐色或灰褐色,體側有紅暗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全身鱗片光滑,成蜥後腿外側近股部有不規則排列的大形鱗片。

基本資料


學名:Plestiodon elegans
別名:藍尾石龍子。アオスジトカゲ。青筋蜥蜴。
原產地:分布於釣魚台列嶼與琉球群島、臺灣、中國大陸華北至華南,以及越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大陸上海、寧波,以及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