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果實,果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臺灣海桐,果序(果實、開裂中的蒴片、紅色種子)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臺灣海桐,果實,正在開裂的蒴片與露出黏漿中的種子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臺灣海桐,果實,成熟後,兩蒴片裂開,內有扁球形紅色種子 5~6 粒(看起來至少有10粒),埋於黏漿中。

▲台北植物園 20250208 臺灣海桐,樹幹
基本資料
當小花盛開,靠近時候有十分接近月橘(七里香)的香氣。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3~5 公尺,樹皮灰白色,具顯著皮孔;幼枝條被褐色毛。單葉互生,葉數量多且密集、螺旋狀排列,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5~11 公分長,1.5~3.5 公分寬,兩端銳尖,全緣,上下兩表面都油亮,覆蓋厚層的臘質,臘質到達葉的邊緣形成鑲邊;葉脈不明顯,葉內含有揮發性的油酯,葉片揉後會發散出嗆鼻的味道,對天空看,葉脈透明、光亮。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小,白色,具芳香,密集,花冠徑約 0.5 公分,花瓣狹長,5 瓣分離;雄花的花萼靠上花冠;雄蕊約與雌蕊等長;雌蕊綠白色,較細瘦的保齡球瓶形,柱頭稍直筒。雌花的花萼外張;雄蕊的花藥退化,不具花粉,長度約雌蕊的ㄧ半;雌蕊綠色,稍粗胖的保齡球瓶形,柱頭闊大。蒴果球形,直徑約長 0.8 公分,頂端稍突起,熟時由綠轉橘紅色,兩蒴片裂開,內有扁球形紅色種子 5~6 粒,埋於黏漿中。台灣海桐在夏、秋季枝稍會著生圓錐狀的多數小白花,花朵甚小,但會散發出濃厚芳香,香氣遠播,故名「七里香」。
近似物種
簡誌 PITTOSPORUM 海桐屬:
葉先端銳尖至漸尖或尾狀。
├ 葉厚革質,大型,長10 – 22 cm;植株常著生樹上:大葉海桐
└ 葉紙質至薄革質,較小,長4-16 cm;植株絕大多數地生,稀為著生。
├ 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花單一或少數於葉腋簇生或成繖形
│ ├ 葉披針形,寬1.5 – 4 cm:疏果海桐
│ └ 葉狹披針形,寬0.5 – 2 cm:細葉疏果海桐
└ 葉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花多數頂生,成圓錐狀:台灣海桐 (七里香)
葉先端鈍至圓。
├ 果徑約3 cm;成熟葉不短於8 cm:蘭嶼海桐
└ 果徑約1.5 cm;成熟葉常短於6 cm:海桐
海桐:葉倒卵形,葉緣向下,葉脈較不明顯,葉革質。
台灣海桐:葉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較海桐挺直。果熟2瓣裂。
蘭嶼海桐:葉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脈較台灣海桐明顯,與稍微寬些。
用途
食用(小花:食品香料或泡茶)。藥用(治瘀血和風濕、高血壓)。誘鳥植物(果子是白頭翁、綠繡眼等野鳥的食物)。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3~5 公尺,葉內含有揮發性的油酯,葉片揉後會發散出嗆鼻的味道,對天空看,葉脈透明、光亮。花小,白色,具芳香;花朵甚小,但會散發出濃厚芳香。
基本資料
學名:Pittosporum pentandrum (Blanco) Merr.
簡誌: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有毛。葉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達11 cm,寬達4 cm,兩端均銳尖。花密集於枝頂,呈圓錐狀。果2瓣裂。
別名:七里香, 臺灣海桐, 台灣海桐、五蕊海桐<植物志:Pittosporum pentandrum Merr.>
原產地:菲律賓、印度、台灣高雄、恆春半島以及蘭嶼。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泥花草,花上方側
主要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鬚狀成叢;莖幼時亞直立,長大後多分枝,枝基部匍匐,下部節上生根,彎曲上升,高可達 30 公分,莖枝有溝紋,無毛。葉片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矩圓狀倒披針形或幾為條狀披針形,長 0.3~4 公分,寬 0.6~1.2 公分,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有寬短葉柄,而近於抱莖,邊緣有少數不明顯的鋸齒至有明顯的銳鋸齒或近於全緣,兩面無毛。花多在莖枝之頂成總狀著生,花序長者可達 15 公分,含花 2~20 朵;苞片鑽形;花梗有條紋,頂端變粗,長者可達 1.5 公分,花期上升或斜展,在果期平展或反折;萼僅基部聯合,齒 5,條狀披針形,沿中肋和邊緣略有短硬毛;花冠紫色、紫白色或白色,長可達 1 公分,管長可達 0.7 公分,上唇 2 裂,下唇 3 裂,上、下唇近等長;後方一對雄蕊有性,前方一對退化,藥消失,黃色花絲端鉤曲有腺;花柱細,柱頭扁平,片狀。蒴果圓柱形,頂端漸尖,長約為宿萼的 2 倍或較多;種子為不規則三稜狀卵形,褐色,有網狀孔紋。花、果期秋季至春季。
近似物種
玄參科以下幾種辨識上容易混淆的植物:
泥花草、旱田草、藍豬耳、通泉草、佛氏通泉草、定經草、陌上草。
用途
蝴蝶食草(花草是孔雀蛺蝶幼蟲的食草之一)。藥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消腫調經。治風濕目腫,腮腺炎,肺炎,腹瀉,月經不調)。
基本資料
學名:Lindernia antipoda (L.) Alston
簡誌:一年生草本。葉無柄,倒披針形至倒卵長橢圓形,長15-40 mm,羽狀脈,鈍鋸齒緣,無毛。花單一,腋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花梗與其鄰近葉約略等長、稍長或稍短;花冠淺紫色;雄蕊2,假雄蕊2。蒴果遠長於萼片長,長8-16 mm。
別名:鋸葉定經草、旱田草、畦上菜
原產地:印度至澳大利亞北部、台灣、中國。台灣生島低海拔河旁及濕生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石斑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石斑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石斑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石斑木,花序與花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石斑木,花(型態 1)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石斑木,花(型態 2)

▲台北植物園 20231219 石斑木,從樹枝上也能長出葉芽與果實
主要特徵
石斑木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枝條細長。單葉,輪生,具短柄;葉片長 5~7 公分,寬約 1.5~2 公分,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葉基楔形並向下延生,葉尖突尖或鈍形,葉緣為粗鋸齒狀。花序為圓錐花序,頂生,疏花,外被鐵褐色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 0.6~0.8 公分;花萼為筒形,5 裂,裂片披針形,被長緣毛;花瓣長菱形,長約 0.9 公分;雄蕊多數;花柱 2 裂。果實為仁果,徑約 0.5 公分,球形,成熟時黑色。本變種之分布較廣,中國大陸亦產之,其葉呈楔狀倒卵形,乃易於區分。
用途
食用(果)。藥用(根:驅風散熱,消腫,活血消腫,涼血解毒。治潰瘍紅腫,跌打損傷,水腫,關節炎,凍傷,腳踝關節凍傷;枝葉:消腫去腐:治無名腫毒,創傷出血,燙傷,毒蛇咬傷;外用治潰瘍紅腫,跌打損傷)。用途同恆春石斑木,果可食,根藥用,治跌打損傷,樹供栽培觀賞,為優良的薪炭柴。
培育方式
全日照溫暖至炎熱環境,原生於濱海地區或面陽坡地,耐旱、耐風,介質要排水良好。種植初期於春至秋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開花後進行整枝修剪以維持美觀造型。繁殖使用播種、扦插法。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ャリンバイ(車輪梅)
學名:Rhaphiolepis indica (L.) Lindl. ex Ker var. tashiroi Hayata ex Matsum. & Hayata
簡誌:葉長橢圓或橢圓形,光滑粗鋸齒緣,但近基部全緣。花序密被鏽色絨毛。
別名:白杏花、印度石斑木、刻脈石斑木、田代氏石斑木、毛序石斑木<植物智:Rhaphiolepis indica var. tashiroi Hayata>
原產地:中國、日本、寮國、越南、柬埔寨、泰國和印尼均有分布。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臺灣特有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向天盞,株高約20-30cm。基部分枝。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向天盞,穗狀輪生聚繖花序頂生。花斜向半邊,故稱半邊蓮。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向天盞,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向天盞,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向天盞,花苞與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向天盞,花序與花,花冠長筒狀,2唇,上唇凹缺,下唇3裂。
主要特徵
向天盞因葉對生,層層如燈盞,故名向天盞,又因花排列成一側如牙刷,又名牙刷草,花對生,花朝向同一側開展,因而又名半枝蓮。向天盞為越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鬚狀,莖直立,高 20~40 公分。葉對生,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 0.7~3.2 公分,寬 0.4~1.5 公分,基部截形或心臟形,先端鈍形,疏鋸齒緣,莖上部葉幾無柄。偏向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輪 2 花並生;苞片披針形,具緣毛,花梗密生粘液性短毛;花萼鐘形,2 唇裂,一側附有盾片;花冠淺藍紫色,管狀,2 唇裂,上唇盔狀,3 裂,兩側裂片齒形;雄蕊 4 枚,2 強;子房 4 裂,花柱 2 裂。小堅果球形。花期春、夏季間。
近似物種
簡誌 SCUTELLARIA 黃芩屬
多年生草本;葉多鈍圓鋸齒緣。穗狀或總狀輪生聚繖花序;花萼筒狀,稍二唇或先端近平截,上方具一明顯盾片;花冠筒狀,近基部膝曲,二唇,上唇非常寬卵形,凹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2強,花藥一對2室,另一對1室;子房深4裂,花柱基生。小堅果球形。
葉狹卵形,窄於1 cm,無毛:向天盞
葉卵形至寬卵形,廣於1 cm,至少背面脈上有毛。
├ 葉兩面有毛:田代氏黃芩
├ 葉表面無毛。
│ ├ 葉背僅脈上被毛:南臺灣黃芩
│ └ 葉背面全部有毛:布烈氏黃芩
└ 葉柄長於1 cm
├ 葉兩面密被毛:印度黃芩
└ 葉僅背面脈上有毛:臺灣黃芩
基本資料
學名: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簡誌:無描述。
別名:半枝莲<植物志: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原產地:中國大陸、喜馬拉雅山。台灣全境平野溼潤地、田畔、溝旁自生。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易生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易生木,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易生木,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易生木,層疊的苞片,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218 易生木,層疊的苞片,側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8 易生木,花正面,花冠喉口具毛,具洋紅色條紋以及色斑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易生木,花側面,從層疊的苞片中長出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易生木,蒴果-橢圓形,熟時深褐色。
主要特徵
常綠灌木,株高可達 1.5 公尺 ,成株枝繁葉密,成長迅速,莖節略膨大,稍具毛。單葉對生,葉形狹披針形,葉端尖狀,葉基楔形,葉脈清晰,全緣葉,新葉紅色。繖形花序,排列密集,花萼筒形,淡綠色,先端尖狀,被毛,花喇叭管狀,五裂;花瓣卵形,先端略尖,花白色,內面帶有粉紅絲狀條紋與色塊。果實紫色。
用途
作為蝴蝶食草、蜜源植物。
基本資料
學名:Hemigraphis repanda (L.) H. G. Hallier
簡誌:無描述。
別名:尖葉駁骨丹、尖葉接骨草
原產地:馬來西亞、印尼。園藝栽培。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狗骨仔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狗骨仔,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狗骨仔,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狗骨仔,花序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狗骨仔,花正面,開花時花瓣會反捲,具有四深裂的特性,柱頭 2 分裂;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互生。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狗骨仔,花側面,開花時花瓣會反捲,具有四深裂的特性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狗骨仔,樹枝,細枝灰白、對生,老幹有明顯裂紋
主要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小灌木。葉對生,長橢圓形,長 7~15 公分,寬 3~6 公分,先端尾狀銳尖,基部鈍,革質或厚紙質,全緣;托葉三角形。腋生繖房花序;花萼 4淺裂;花冠黃白色,4 深裂,開時反捲;子房 2 室,各室 2 胚珠;柱頭 2 分裂;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互生。漿果球形,徑 0.6~0.8 公分,紅熟。花期 4~8 月,果期 5 月至翌年 2 月。
用途
質地密緻堅硬,加工容易,頗適雕刻,為良好的製印章、筷子、飯匙、拐杖、扁擔及雕刻工藝品之材料,其中並以狗骨仔拐杖最為有名。
咖啡代用品:果實去皮,炒焦研成粉可代替咖啡飲用,因狗骨仔和咖啡同屬茜草科的成員,物性相近。
藥用(效用:根:消腫散結,解毒排膿。治瘰癧,背癰,頭癤,跌打損傷)
基本資料
學名:Tricalysia dubia (Lindl.) Ohwi
簡誌:無描述。
別名:
原產地:大陸華南及琉球。台灣全境中低海拔 300~1,000 公尺山麓低地原生闊葉樹林內混生。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幾乎是貼著地面生長

▲台北植物園 20250112 茶匙黃,葉表,葉基心形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茶匙黃,花正面,唇瓣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紫紅色細線

▲台北植物園 20250224 茶匙黃,花側面,花距短,長約 0.2 公分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茶匙黃,蒴果(種子約 0.1 公分)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枝,被粗毛或短柔毛。單葉,根生,具葉柄,柄長 2~6 公分;葉片長 1.5~4 公分,寬 1~3 公分,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葉基心形,向下延伸至葉柄,葉尖鈍形至微尖形,葉緣為鈍鋸齒緣;托葉離生,披針形至線形,長 0.6~1.2 公分。花徑 0.6~1.2 公分,淡紫紅色;花萼長 0.5~1 公分,寬 0.1~0.3 公分,漸尖至銳形,具毛緣;附屬物短,圓形;花瓣長 0.6~0.8 公分,光滑;唇瓣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具紫紅色細線;花距短,長約 0.2 公分,鈍形。果實為蒴果,長約 0.6 公分,橢圓形,鈍頭;種子長約 0.1 公分,闊倒卵形。花期 3~8 月。
近似物種
近似的菫菜屬,較容易的分辨方法:
台灣菫菜:葉子圓形。
台北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像草莓形狀。
小菫菜:花距沒長過花梗,長長的葉子。
如意草:花距沒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葉柄平順。
紫花菫菜:花距長過花梗,葉子凹狀心形,托葉具剪裂狀緣毛。
茶匙黃:葉子心形,花距短圓。
短毛菫菜:花距長過花梗。
基本資料
學名:Viola diffusa Ging.
簡誌:地上莖高達 38 cm,密生蓮座狀葉。葉近圓形至卵形或橢圓形,先端近銳尖至圓或鈍,基部楔形至淺心形,圓齒緣,兩面被直毛或近光滑;葉柄長1-7cm;托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齒緣或具緣毛,離生。花灰紫色至近白色;萼片披針形,具流蘇狀緣毛;花瓣倒卵形。果橢圓形。
別名:
原產地:喜馬拉雅山、中國南部、印度、中南半島、日本、琉球、菲律賓、新幾內亞及台灣,台灣產於低海拔地區。台灣多生長於平地至中海拔約 1,800 公尺處,生長於開闊原野及路旁,較常見。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海桐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海桐,短圓錐花序頂生,花朵數少。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海桐,葉表,倒卵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葉緣常反捲。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海桐,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海桐,花正面,花瓣5,子房下位;雄蕊5;花柱單一。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海桐,花側面
主要特徵
灌木。北部海岸叢林很常見。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普通。
常綠大灌木。枝條平滑。葉互生,簇生枝端,革質,倒披針形至倒卵形,中肋明顯。圓錐花序,頂生,黃白色,具芳香。球形蒴果,熟橙色,蒴果開裂露出紅色種子。性喜高溫、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抗空氣污染、抗病蟲害、耐修剪。
近似物種
海桐:倒卵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葉緣常反捲。果熟3瓣裂。
台灣海桐:葉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較海桐挺直。果實成熟後2瓣裂。
蘭嶼海桐:葉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脈較台灣海桐明顯,與稍微寬些。
海岸林植物:
銀葉樹與欖仁樹、大葉山欖、海檬果、白水木、海桐、黃槿
用途
木材(薪柴或製作小用具)。藥用(樹皮:治皮膚病;枝葉:外洗止膚養;葉:外用治疥癬;根:袪風活絡,散瘀止痛;果實:治疝痛。)。
基本資料
學名:Pittosporum tobira Ait.
簡誌:常綠灌木。葉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4-9 cm,寬2-4 cm,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頂生短圓錐花序。果球狀,3瓣裂。
別名:
原產地:中國大陸、琉球、日本、韓國及臺灣。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花為總狀花序,生於葉枝頂端,小穗極長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花(雌蕊像羽毛絲狀,雄蕊像是長筒狀)。雌蕊像羽毛絲狀,為了提升傳粉效率,風力傳粉的被子植物常形成羽毛狀的柱頭來擴大攔截花粉面積。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種子。

▲台北植物園 20250308 包籜矢竹,籜葉在稈之節上有一圈淡褐色至金褐色毛茸,具地下走莖
主要特徵
籜葉披針形,銳尖。竹筍的籜葉到長大成竹時都不會脫落褪去,故稱為「包籜」。包籜矢竹又稱為「箭竹」,這是因為包籜矢竹具有挺直且強韌的莖桿,以前的人們便利用此一優點將之作為箭桿,故得其名。發芽部分,就是一般常稱的箭筍。主要分布在海拔約800公尺以上的區域。它能利用地下走莖繁殖蔓生,並且適應火山地質的酸性土壤,強韌的生命力更能抵抗東北季風長期強烈的吹拂,因此在七星山、大屯山、小觀音山、竹子山等山頂上的迎風面與稜線上,都有大量的分布。節上有一圈淡褐色至金褐色毛茸。每年3~5月、8~9月為發筍期。包籜矢竹每年會開花,會結果。與其他竹子不同。
高約 2~3 公尺,具地下走莖,稈之節上有一圈淡褐色至金褐色毛茸;稈節生 1~3 枝;散生式的叢生型,就是它一方面略成叢生狀,然而,又可以地下走莖來擴張群落的地盤。葉身暗綠色,長 15~20 公分,寬 2 公分,常全緣,偶單邊具微鋸齒,常 1~3 葉一簇,葉舌膜質透明,上緣有毛,葉下表面細脈無突起。籜鞘表面光滑,無毛;籜葉披針形,銳尖,質厚,橢圓形,上部漸尖,基部略呈偏斜形,表面暗綠,背面粉綠;主脈在表面者扁平,呈暗綠色;籜葉外面被紫褐色、扁壓狀短毛及彎曲之白色茸毛,發筍期 3~5 月。花為總狀花序,生於葉枝頂端,小穗極長,柱頭 2,羽毛狀。
相關小常識
國家公園成立後,為兼顧生態保育與在地經濟,訂定了採摘箭竹(包籜矢竹)筍作業要點,只有在地農民可申請採筍許可證,且每年只能在規定時間、限定範圍內才能採筍,開放採筍期間為每年2/15~4/15、8/1~9/30各兩個月的時間。
基本資料
注音:包籜(ㄊㄨㄛˋ)矢(ㄕˇ)竹
學名:Arundinaria usawai Hayata
簡誌:稈之節上有一圈淡褐色至金褐色毛茸。籜葉外面被紫褐色、扁壓狀短毛及彎曲之白色茸毛。葉下表面細脈無突起。 本種與上一種被不同學者分別置於箭竹屬(Pseudosasa)與唐竹屬(Sinobambusa)之中。本文暫採用林則桐意見,置於矢竹屬(Arundinaria)中。
別名:包籜矢竹、包籜箭竹、矢竹仔、箭竹(俗稱)
原產地:台灣北、中及東部低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外形跟倒地蜈蚣很像,但小許多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葉表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葉背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花正面

▲台北植物園 20250321 毛葉蝴蝶草,花側面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長匍匐狀,多分枝,密被柔毛。葉對生,卵形或卵狀心形,被柔毛,葉緣粗齒緣。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於葉,花冠二唇狀,淡紫藍色。蒴果長橢圓形,胞間裂。花期集中於夏至秋季。
基本資料
學名:Torenia benthamiana Hance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叶蝴蝶草<植物志:Torenia benthamiana Hance>
原產地:低海拔路旁坡地及草生地。
保育等級:
參考文獻: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