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山 20220724 體長快5cm的大青叩頭蟲,不同光線下呈現不同的金屬光澤,上方側

▲陽明山 20220724 體長快5cm的大青叩頭蟲,不同光線下呈現不同的金屬光澤,側面。前胸腹板有一根細長的尖突棒狀與中胸的凹穴構成「彈器」,接觸地面瞬間能彈跳空中,若用手捉住腹部前胸會重複動作呈叩頭狀,發出喀、喀聲響。
主要特徵
體長36-44mm,體色以深綠色為主具強烈光澤,從不同角度看,會出現深淺不同的色感,閃光燈拍攝會出現棕色、紫色、藍色等多種光斑,變化很大。本屬5種,本種為台灣最大型的晝行性叩頭蟲之一,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成蟲於4 - 10月間出現,遇到騷擾時會掉落地面,腹面巢上,藉前胸腹板的細長尖突與中胸間的彈器構造,彈向空中飛離,若用手捉住腹部時前胸會重複以上動作呈叩頭狀,發出喀、喀聲響,故有叩頭蟲之稱,習性十分特別。叩頭蟲感受到危險時,往往故意掉落地面假死。落地時有時是背面著地,他們便會用特殊的翻身技巧讓身體恢復正常姿態再逃走。
大青叩頭蟲為臺灣已記錄之麗叩甲屬(Campsosternus)中最常見的種類。成蟲期在 4 至 10 月間。屬於日行性的種類,夜間偶有趨光的個體。成蟲取食果實或樹液。過去曾有記錄指出其幼蟲會鉆蛀松樹、杉樹及墨水樹,然而本屬之幼蟲為捕食性,成蟲之大顎亦難以破壞樹幹組織造成為害,危害林木一說應為誤植。
近似物種
依體色可區分為深綠色、藍綠色、銅綠色與黑色 4 種色型。其中深綠色型較為常見,後藍綠與銅綠色較少,黑色型 (C. auratus niger) 僅分布於中國海南島。
基本資料
學名:Campsosternus auratus (Drury, 1773)
別名:叩頭蟲、麗叩甲、松麗叩甲、滴答龜仔(台語)
原產地: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724 黑暗中在水泥壁上長出來的假蹄蓋蕨幼株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具有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陽明山 20220724 假蹄蓋蕨幼株,具有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主要特徵
幼株到成株 葉形多變化。
二回羽狀淺裂至複葉,草質。葉軸及羽軸表面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著生於裂片或小羽片側脈之上側,孢膜為線形為主要特徵。
基本資料
和名:ナチシケシダ(那智湿気羊歯)(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Kato var. petersenii)
學名: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簡誌:長走莖,鱗片薄,褐色,披針形,柄10~30cm長,基部有鱗片,葉15~40cm長,頂端漸尖,基羽片多少較短,有時會反折,羽片披針形或鎌形,3~10cm長,約裂至一半,裂片圓,末端有鋸齒。孢膜長,脈兩側皆有,近緣不齊。
別名:毛軸假蹄蓋蕨、東北蛾眉蕨、東洋蹄蓋蕨、毛葉對囊蕨<植物智:Deparia petersenii (Kunze.) M. Kato>
原產地:東亞、南亞、東南亞、大洋洲及台灣。台灣中低海拔各地常見,蘭嶼亦可見到,屬雜草型蕨類。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724 金鎧蛺蝶,正在光蠟樹上吸取樹液,側面

▲陽明山 20220724 金鎧蛺蝶,正在光蠟樹上吸取樹液,背面側
主要特徵
展翅55-65mm,雌、雄下翅末端有一枚微小的眼紋,雄蝶翅表面橙色,翅腹面橙黃色 ,中央有一條白色帶狀斑紋,雌蝶可分兩型,白斑型翅表面暗綠色, 有一條白帶縱貫前後翅,反面灰綠色,雌蝶黃斑型翅表具黃色帶。
本種又稱台灣小紫蛺蝶,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出現於 4 - 11 月,雄蝶具強烈的領域性,飛行迅速,常於樹冠上層停棲,喜歡訪花及吸食腐果,幼蟲以台灣朴樹寄主,蛹綠色而扁,型態酷似葉片。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一年多代。成蝶飛翔活潑快速,好吸食樹液及腐果。雌蝶將卵粒於葉背成卵塊產下。幼蟲有群聚性、停棲於葉背。冬季以非休眠性小幼蟲越冬。幼蟲取食朴樹科石朴、沙楠子樹及朴樹等植物葉片。
基本資料
學名:Chitoria chrysolora (Fruhstorfer, 1908)
別名:台灣小紫蛺蝶
原產地:見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臺灣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724 同一地點只停留短暫的時間的斐豹蛺蝶,雌,側上方。

▲陽明山 20220724 同一地點只停留短暫的時間的斐豹蛺蝶,雌,上方側。雌蟲前翅端部黑色具白色斜帶斑
主要特徵
體長 65 - 73 mm,雄蝶翅膀表面橙黃色具花豹斑紋,雌蟲前翅端部黑色具白色斜帶斑,翅膀腹面底色灰白色具褐色的圓斑,近基部及中央的褐斑鑲黑邊,近外緣褐斑內有白色的小點,雌雄翅腹面斑紋近似。
本屬一種,本種又稱斐豹蛺蝶,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體色黑色,體背具紅色背中線,體表有紅色棘刺,端部黑色,食草為箭葉堇菜、台北堇菜等(堇菜科堇菜屬),成蟲4 - 11 月份出 現, 常見於陽光下,飛行迅速,雄蝶具強烈的領域性,喜歡訪花吸蜜。
豹蛺蝶屬中的唯一熱帶物種,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有不斷向北方拓殖的趨勢
基本資料
學名:Argyreus hyperbius (Linnaeus, 1763)
簡誌:無描述。
別名:黑端豹斑蝶
原產地:非洲東北部、中國各地、台灣、南亞、中南半島、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等、新幾內亞、澳洲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724 公路邊長出來的小毛蕨

▲陽明山 20220724 小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近頂羽片位置(微距)

▲陽明山 20220724 小毛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近頂羽片位置(微距)

▲陽明山 20220724 小毛蕨,近基部葉柄
主要特徵
地上生,根莖匍匐,強韌,很長,基部被褐色小鱗片。一回羽狀複葉,散生;葉柄長 15~40 公分,被細毛;葉軸被細毛;葉片長 15~40 公分,寬 5~20 公分,倒卵形至披針形,成熟葉片兩側羽片多於 10 對,先端突遽窄縮(有明顯的頂羽片);羽片長 5~10 公分,寬 1~2 公分,長橢圓形,邊緣鋸齒狀,基部一對鋸齒較大,先端漸尖,葉脈為羽狀游離脈,上下表面均被細毛,相鄰裂片基部有 1~2 對細脈結合,形成小毛蕨脈型,頂羽片有柄,長 5~15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漸尖,支脈單一。孢子囊群圓形,著生在裂片側脈上,孢膜圓腎形,密生短毛。
用途
藥用(清熱)。葉片頂端突縮,比一般蕨類更長的頂羽片。紙質的葉片。具小毛蕨脈型。
近似物種
小毛蕨類群中,依照基部羽片特徵再分三大類(福星花園):
小毛蕨、廣葉毛蕨:基部羽片不縮或輕微短縮者有密毛。
野小毛蕨、寬羽小毛蕨:基部羽片漸縮。
密腺小毛蕨、小密腺小毛蕨:基部羽片突縮成耳狀。
另外有一種變種,突尖小毛蕨。
基本資料
和名:ホシダ(穂羊歯)<Thelypteris acuminata (Houtt.) Morton>
學名:Christella acuminata (Houtt.) Lev.
簡誌:無描述。
別名:毛蕨、金星草、尖羽毛蕨(海南植物志)小毛蕨(臺灣植物志,第一版)、渐尖毛蕨(中國植物誌:Cyclosorus acuminatus (Houtt. ) Nakai)
原產地:中國大陸、日本、琉球、中南半島及台灣均有分布。台灣除了高山以外,低海拔地區,生長在林緣或平野潮濕環境。
進入閱讀更多...

▲陽明山 20220724 長在壁上的鐵線蕨。後頭為羽狀地錢,右下為假蹄蓋蕨

▲陽明山 20220724 鐵線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陽明山 20220724 鐵線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每一末回小羽片具多枚假孢膜,孢子囊群由假孢膜包覆

▲陽明山 20220724 鐵線蕨,近基部葉柄,根莖匍匐狀,密被褐色披針形鱗片
主要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小,匍匐狀,密被褐色披針形鱗片,下面密生鬚根,高 15~40 公分。葉叢生,葉柄長而細弱,長 5~15 公分,有光澤,紫黑色;葉出自地下莖,薄紙質,背面光滑無毛;葉片鮮綠色,卵狀三角形,長 10~25 公分,寬 8~16 公分,二至三回羽狀複葉,中部以下二回羽狀;羽片互生,小羽片斜扇形或斜方形,外緣淺裂至深裂,裂片狹,不育裂片頂端鈍圓,並有鋸齒,葉脈有扇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下面,著生羽片背面扇形脈頂部,囊群蓋圓腎形至矩圓形,全緣。
用途
全草:有祛痰作用。清熱,袪風,利濕,消腫解毒,止咳平喘,利尿通淋。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咯血,風濕痹痛,腸炎,痢疾,尿路感染,急性腎炎,乳腺炎。
培育方式
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喜歡高鈣鹼性環境,可在盆土中加入石灰或雞蛋殼。
水分:性喜潮溼,夏季需每天澆水,冬季約2天澆水1次,葉子也要經常噴水,防止葉片過乾。
土壤:以排水性較佳,介質含量較高的土壤。
繁殖:春天氣候溫暖潮溼時進行分株,成功率最高。
日照:室內遮陰,不可太過陰暗,一般的辦公室的亮度即可。
溫度:生長適溫為15℃~25℃,氣溫如低於7℃,會有葉片凍傷。
修剪:經常修剪老葉枯枝,以維持外觀。
施肥:每年的2、5、8、11月,每3個月一次追加固態長效肥。
基本資料
英文名:Maidenhair, Southern Maidenhair Fern
和名:ホウライシダ(蓬莱羊歯)<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學名: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有同物異名)
簡誌:葉為二回以上之羽狀複葉,葉之遠軸面光滑無毛,小羽片一般寬過 1 公分,上緣裂,小羽片具小齒。
別名:少女的髮絲(園藝名稱)、铁线蕨<植物智: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菜公坑 20220521 在樹下發現的波紋枯葉蛾,背面側

▲菜公坑 20220521 波紋枯葉蛾
主要特徵
中大型,翅面灰褐色至黃褐色,前翅具4條波狀橫帶,雄蛾斑紋較複雜,近翅基具一枚黃色大斑,中室內尚有一枚小白斑,雌蛾斑點不明顯。 本屬有2種,本種又稱波紋雜毛蟲,翅型狹長,展翅姿態像一件毛大衣垂掛,低中海拔山區數量多見。
基本資料
學名:Kunugia undans metanastroides (Strand,1915)
別名:多紋枯葉蛾
原產地:特有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七星山 20220711 闊葉林下暗處生長的燈稱花

▲七星山 20220711 燈稱花,果序

▲七星山 20220711 燈稱花,果
主要特徵
雌雄異株。落葉灌木,小枝平滑。葉膜質或紙質,卵形或披針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銳形,基部尖或鈍,鋸齒緣,側脈 5~7 對。花期為 2 月至 3 月,小型離瓣花呈繖形花序,白色花朵有長花梗,著生於葉腋處,葉片互生因此花朵也是呈相互的展現。春季開小白花,花幾與新葉同時長出。
落葉灌木,小枝平滑。葉膜質或紙質,卵形或披針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銳形,基部尖或鈍,鋸齒緣,側脈 5~7 對。花期為 2 月至 3 月,小型離瓣花呈繖形花序,白色花朵有長花梗,著生於葉腋處,葉片互生因此花朵也是呈相互的展現。春季開小白花,花幾與新葉同時長出,數朵簇生,開於葉腋,花冠白色,花梗纖細,基部有苞;萼片 4~5 裂,花瓣 4~5 枚;雄蕊與花瓣同數,柱頭圓形(無花柱)。果橢圓形,有縱溝。冬青科大多為常綠植物,燈稱花為少數會落葉的種類之一。本種之小枝光滑褐色似秤桿,密色皮孔似秤點(或曰秤花),故名燈秤花。
用途
藥用(根: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活血。治感冒,肺癰,乳蛾,咽喉腫痛,淋濁,風火牙痛,瘰癧,癰疽疔癤,過敏性皮膚炎,痔血,蛇咬傷,跌打損傷:葉:發表清熱,消腫解毒。治感冒,疔瘡,跌打)。燈秤花是臺灣著名民間藥,根、葉,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消腫散瘀之功效;為青草涼茶主要原料之一,俗稱白甘草。
基本資料
學名:Ilex asprella (Hook. & Arn.) Champ.(有同物異名者)
簡誌:落葉小灌木,分枝多;小枝具白色皮孔,光滑。葉膜質,卵形,長4-5 cm,寬1.5-2.5 cm,上表面脈上被直毛;葉柄長3-5 mm。繖形花序。果橢圓形。
別名:梅葉冬青, 燈稱花, 萬點金、崗梅(藥用植物)
原產地:呂宋島,中國大陸南部及東部,台灣。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七星山 20220711 長在立在路中的枯樹幹上的粉紅栓菌

▲七星山 20220711 粉紅栓菌,菌蓋粉紅色或磚紅色
主要特徵
子實體一年生,單生或覆瓦狀排列,半圓殼形至半圓形,具短側柄,長寬長達5公分,基部厚達1-5公分,扁平。菌蓋粉紅色或磚紅色,具細短絨毛,有時呈無毛。具多變色調之環帶,大部分區平滑或具淡溝紋環帶,邊緣尖細。菌孔表面新鮮時呈白粉紅色,乾時呈赭粉紅色至淡磚紅色,孔口圓形,每公釐6-8毫米,菌管與菌孔表面同色,深達3毫米。菌肉層纖維狀,厚達2.5毫米,粉紅色至黃褐粉紅色,帶有明顯之淡紫色調。菌絲系統三次元,生殖菌絲具扣子體,寬1-3微米,無色;骨骼菌絲無色或帶非常淡之紫色調, 徑寬3.5-5微米,平直厚壁;纏繞菌絲適度分支,徑寬2-4.5微米,厚壁至實心。擔孢子圓柱形,大小5-6 × 2-2微米,無色平滑,薄壁,不具類澱粉反應。
基本資料
學名:Trametes feei
別名:
原產地:南美、非洲、南亞、台灣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七星山 20220711 遠看像是隱藏在闊葉林下的草堆中,一支獨秀的白鶴蘭

▲七星山 20220711 看起來像是成堆的小白人長在花上面的白鶴蘭

▲七星山 20220711 白鶴蘭,花正面(約4cm)

▲七星山 20220711 白鶴蘭,花側面

▲七星山 20220711 白鶴蘭,花背面
主要特徵
草本。花形奇特處在於唇瓣,上有「人」字相疊,花序排列令人贊賞,當花盛開時排成球形,有如白色繡球。無香味。花期 6~8 月。
地生型,根莖短,具假球莖,假球莖粗短叢生,植株高 25~60 公分。葉 3~7 枚,狹長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葉面有光澤,葉緣有波紋,長 30~60 公分,寬 6~15 公分,紙質,兩端均漸尖形,背面略有毛茸,具長柄。總狀花序,花自叢生開放葉中抽生,長 40~80 公分,著花 30~80 朵,花徑約 3 公分 ,苞片卵狀披針形、反卷,萼片橢圓形,花瓣倒卵狀長橢圓形,唇瓣基部具有附屬物,3 深裂,中裂片再深裂為 2,小裂片楔形;距纖細,長 1.5~2 公分,彎曲;花白色或乳黃色,先端帶綠色,多數,闊開張形。
用途
藥用(根:治風濕,類風濕關節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骨折;全草:通淋利尿。治小便不利,淋症;外用治跌打損傷)。
基本資料
學名:Calanthe triplicata (Willem.) Ames
簡誌:地生。具假球莖。葉3-6片,狹長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花密生。花白色。萼片倒卵形或橢圓形,伸張。唇瓣3深裂;中裂片再深裂為2,小裂片楔形;距纖細,長1.5-2 cm,彎曲。
別名:白花根節蘭、三褶虾脊兰<中国植物志:Calanthe triplicata (Willem.) Ames>
原產地:台灣、日本、琉球、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度和澳洲,南太平洋群島。普遍分布於全台低海拔山區。
進入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