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葉孔雀鐵角蕨(邊孢鐵角蕨)

2023/12/30 12:14


▲二子坪 20231230 薄葉孔雀鐵角蕨


▲二子坪 20231230 薄葉孔雀鐵角蕨,葉表


▲二子坪 20231230 薄葉孔雀鐵角蕨,葉背


▲二子坪 20231230 薄葉孔雀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主軸有溝,一回羽狀複葉,羽片長方形,長2公分至3公分,多少中裂,裂片指狀


▲二子坪 20231230 薄葉孔雀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根莖細長,匍匐狀,下垂,葉全長約20至45公分,薄紙質,一回羽狀複葉,羽片長方形,小羽片中裂,裂片指狀。葉柄長約8至20公分,暗紫褐色,發亮。葉片線形,長可達25公分,寬3至6公分,薄紙質,一回羽狀複葉,羽片長方形,長2公分至3公分,多少中裂,裂片指狀。

基本資料


和名:ウスバクジャク(薄葉孔雀)<Hymenasplenium cheilosorum (Kunze ex Mett.) Tagawa>
學名:Asplenium cheilosorum Kunze ex Mett.
簡誌:植株具長走莖,葉薄,孢子囊群位於羽片上側邊緣的鋸齒,呈指狀突起。
別名:邊孢鐵角蕨、齒果鐵角蕨(信義地方知識齿果铁角蕨(植物智:Asplenium cheilosorum Kunze ex Mettenius)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台灣全島中海拔山區,常見生長在林下溪溝旁、遮蔭潮濕處之土坡或岩石上。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瀑布鐵角蕨(單邊鐵角蕨, 湍生鐵角蕨)

2022/07/03 14:10


▲陽明山 20220703 瀑布鐵角蕨(單邊鐵角蕨, 湍生鐵角蕨),大多只生長在水邊


▲陽明山 20220703 瀑布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陽明山 20220703 瀑布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下側葉脈與上側相比,約少2條。羽片上緣及前端為單鋸齒,脈末端指向鋸齒。葉柄基部暗紫褐色。

岩生。根莖細長,匍匐狀,葉遠生,下垂,葉柄長7-15cm,暗紫褐色,發亮;葉片線形,長15-23cm,寬4-7cm,薄紙質,一回羽狀複葉;羽片狹長,斜長方形至翼形,基部至尖端長約3-5cm,寬0.5-0.7cm,末端長而漸尖,多少折向葉尖;羽軸偏下側,下側葉脈與上側相比,約少2條。上側側脈分叉多,脈末端指向鋸齒尖端 (非凹缺處);孢膜線形,生於側脈上。

基本資料


注音:湍(ㄊㄨㄢ)生鐵角蕨
和名:ナンゴクホウビシダ(南国鳳尾羊歯)<Asplenium cataractarum Rosenst.>
學名:Asplenium cataractarum Rosenst (簡誌:單邊鐵角蕨)
簡誌:植株具長走莖,葉草質,基部至尖端約1~2cm,羽片主脈不明顯,多為向上之側脈,側脈分叉多, 且分叉處約在中肋至葉緣之中間。葉柄暗紫褐色,發亮,羽片狹長、斜尖, 羽片上緣為單鋸齒,脈末端突成齒狀,末端朝向葉尖,孢子囊群短。
別名:湍生鐵角蕨、單邊鐵角蕨、瀑布鐵角蕨(特生中心)、单边膜叶铁角蕨<植物智:Hymenasplenium murakami-hatanakae Nakaike>
原產地:除了中國以外,廣佈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緬甸、印度、斯里蘭卡及馬達加斯加等地。台灣中海拔潮濕岩壁或林下溪澗的環境。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尖葉鐵角蕨

2021/10/29 15:45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尖葉鐵角蕨,幼株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尖葉鐵角蕨,葉表


▲烏來信賢步道 20211029 尖葉鐵角蕨,葉背

主要特徵


莖短直立狀,密被鱗片,葉叢生;葉柄長10-20cm,基部密被鱗片;葉片卵形至三角形,長15-30cm,寬10-20cm,革質,三至四回羽狀分裂;末裂片長約3mm,寬約1mm,葉脈游離,先端不達葉緣,各裂片僅具單脈;孢膜線形,每裂片僅具一枚。

基本資料


和名:コウザキシダ(こうざき羊歯)<Asplenium ritoense>
學名:Asplenium ritoense Hayata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葉柄長5~20cm,基部密佈鱗片,二至四回羽狀裂葉,末裂片約0.3cm長,0.1cm寬,僅具一孢子囊群。
別名:骨碎补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ritoense Hayata》
原產地:中國產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日本及朝鮮南部也有分佈。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南海鐵角蕨

2021/10/15 13:06


▲信賢步道 20211015 南海鐵角蕨,末端羽葉被登山客摘取走了


▲信賢步道 20211015 南海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微距)


▲信賢步道 20211015 南海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孢膜線形(微距)

主要特徵


著生或岩生草本。莖短直立狀,具披針形褐色鱗片,葉叢生莖頂;葉柄長15-30cm,兩面皆為綠色,基部黑色,具與莖相同但較小鱗片;葉片闊卵形,長15-35cm,寬5-15cm,肉質狀,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等大,偶亦見披針形之單葉;羽片披針形,全緣,長10-15cm,寬1-1.5cm,具短柄,2-6對;孢膜線形,斜生於羽軸和羽片緣之間,長1-1.5cm,開口朝向羽軸。

基本資料


和名:マキノシダ(牧野羊歯)<Asplenium loriceum>
學名:Asplenium formosae Christ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單葉至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型、等大,游離脈, 具明顯之柄,葉全緣。
別名:南海铁角蕨《植物智:Asplenium formosae Christ》
原產地:中國產廣東、海南、越南及日本(沖繩)。台灣產於烏來。生密林下陰處或溪邊,海拔500-2300米。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剪葉鐵角蕨

2021/10/07 13:12


▲越嶺古道 20211007 剪葉鐵角蕨


▲越嶺古道 20211007 剪葉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微距)


▲越嶺古道 20211007 剪葉鐵角蕨,主軸有溝

主要特徵


根莖橫走狀,與葉柄基部同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相距0.5-1cm;葉柄長7-20cm,暗紫褐色,發亮;葉片寬披針形,長20-35cm,寬8-12cm,薄草質,先端急縮略呈尾狀,一回羽狀複葉;羽片翼形,長5-10cm,寬1-2.5cm,基部明顯不對稱,斜楔形,羽軸下側近基部約1/3之羽片缺如(較上側少4條側脈),末端漸尖,邊緣鋸齒狀;葉脈游離,側脈單叉;孢膜線形,位於前側脈上,開口朝向羽軸。

基本資料


學名:Asplenium excisum Presl
簡誌:植株具長走莖,葉薄,羽片長,基部至尖端可達5cm以上,羽片主脈不明顯,葉柄暗紫褐色,發亮。
別名:剪葉鐵角蕨、切邊鐵角蕨、切边膜叶铁角蕨<植物智:Hymenasplenium excisum (C. Presl) S. Lindsay>
原產地:台灣生密林下陰濕處或溪邊亂石中或附生樹幹上,海拔300-1700米。中國南部、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均有分佈。台灣原生種。
保育等級:

進入閱讀更多...

萊氏鐵角蕨

2021/05/16 13:44


▲大屯山 20210516 萊氏鐵角蕨


▲大屯山 20210516 萊氏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表


▲大屯山 20210516 萊氏鐵角蕨,具孢子囊群的葉背

主要特徵


莖短直立狀,密被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柄長15-25cm,表面綠色,背面紫褐色,基部具鱗片;葉片寬披針形,長30-50cm,寬10-20cm,革質,一回羽狀複葉,基部之羽片最長,向上逐漸縮短,不具頂羽片;羽片狹長,長披針形至鐮形,長7-15cm,寬1-2cm,邊緣鋸齒狀;羽片側脈二叉分支;孢膜長線形,長約1cm,長在羽片側脈之上側。

近似物種


外型相近似的鐵角蕨:
萊氏鐵角蕨:無頂羽片。
革葉鐵角蕨:具顯著頂羽片。

基本資料


學名:Asplenium wrightii Eaton ex Hook.
簡誌:植株叢生,葉紙質,一回羽狀複葉,葉長30~50cm,基羽片最長,羽片向上漸縮,頂羽片小,側羽片狹長, 7~15cm長,1~2.5cm寬。
別名:臺灣鐵角蕨、狹翅鐵角蕨
原產地: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黑柄鐵角蕨(假大羽鐵角蕨)

2021/02/15 12:14


▲象山 20210215 大黑柄鐵角蕨


▲象山 20210215 大黑柄鐵角蕨,葉表

主要特徵


大型著生或岩生性蕨類,葉子長可達1米左右,低至中海拔山區可見。

莖短直立狀,被黑色鱗片,葉叢生;葉柄長20-25cm,黑褐色,基部具黑色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長30-90cm,寬15-45cm,革質,三至四回羽狀複葉;葉軸亮黑褐色;小羽片長2-5cm,寬1-2cm;末裂片不具中脈,脈二叉分支;孢膜線形,長在葉脈之一側。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トキワシダ(大常盤羊歯)<Asplenium laserpitiifolium>
學名:Asplenium cuneatum Lam.
簡誌:植株叢生,葉革質,無不定芽,葉大型,長50~100cm,至少二回羽狀複葉,葉柄紫褐色或深褐色,葉柄基部鱗片金黃色。
別名:假大羽鐵角蕨,黃鱗鐵角蕨、大羽铁角蕨、新大羽铁角蕨<中国植物志:Asplenium neolaserpitiifolium>
原產地:越南、泰國、緬甸、印度、馬來群島、日本(小笠原群島)以及中國南海、雲南、均有分佈。台灣分布低至中海拔山區。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山蘇花

2020/12/13 12:00


▲魚蕨步道 20201213 著生在樹上的山蘇花

這裡的山蘇花規模,似乎比前幾年來的小,山蘇花之下一起混生的大黑柄鐵角蕨應該為二回以上,也小至二回,這裡光線越來越充足後,似乎非蕨類植物的生長與速度也比蕨類的拓展能力也會快許多。

主要特徵


與台灣山蘇花類似,海拔約在600-1100公尺。

用途


山地同胞取其芽搗碎敷創傷,而且捲曲嫩葉可炒、煮食,亦可以煮稀飯和做泡菜。

近似物種


判別參考方法:
孢子囊群達葉緣→山蘇花(中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有稜→南洋山蘇花(中低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無稜→臺灣山蘇花(低海拔)

基本資料


和名:オオタニワタリ(大谷渡)<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
學名: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
簡誌:植株叢生成巢狀,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長,長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名:大鳞巢蕨、山苏花<中国植物志:Neottopteris antiqua (Makino) Masamune>
原產地:台灣廣泛分布於全島中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數量中等偏多。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台灣山蘇花(臺灣山蘇花)

2020/08/22 12:00


▲烏塗溪 20200822 台灣山蘇花


▲烏塗溪 20200822 台灣山蘇花,葉背的孢子囊群未滿一半,葉脊(葉柄)較圓

主要特徵


原生種,普遍產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內,附生於樹幹、岩壁的蕨類,基部常堆積許多其他樹種的落葉而形似於鳥巢,故而得名。多年生常綠草本蕨類。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 70 公分,寬 10 公分。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冬季生育緩慢,夏秋發育快速,喜好溫度介於 20~30 度之間,若低於 15 度的話則有黃化、壞疽等寒害現象。栽植則有板植、盆栽、寄植觀賞等。

近似物種


據說孢子囊的長度長於一半為山蘇花。葉柄剖面為橢圓形為台灣種;葉柄中間有尖凸為南洋種。

判別參考方法:
孢子囊群達葉緣→山蘇花(中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有稜→南洋山蘇花(中低海拔)
孢子囊群只佔葉背一半 +葉軸上方無稜→臺灣山蘇花(低海拔)

用途


食用(原住民)。藥用(清熱解毒、創傷)。

基本資料


和名:シマオオタニワタリ(縞大谷渡 Asplenium nidus L.)
學名:Asplenium nidus L.
簡誌:植株叢生成巢狀,葉革質,單葉,葉身向下延至基部葉脈在葉緣處聯合,形成網脈,孢膜短,短於中軸到葉緣的一半
別名:鳥巢蕨, 臺灣山蘇, 台灣巢蕨, 巢蕨、山苏花、台湾山苏花(中國植物誌:Neottopteris nidus (L.) J. Sm.)
原產地:非洲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澳洲、亞洲熱帶區、東南亞。綠島、蘭嶼、台灣境內 2,500 公尺以下。台灣廣見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為主,偶岩生,數量非常多。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大蓬萊鐵角蕨

2020/01/28 09:58


▲越嶺古道 20200128 大蓬萊鐵角蕨

主要特徵


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長菱形至鐮形,有柄,基部兩側多少不對稱。成熟葉片常見不定芽。

莖短而直立,被黑褐色鱗片,葉叢生;葉柄長8-25cm,表面綠色,背面紫褐色;葉片披針形,長15-40cm,寬約7-10cm,革質,一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長菱形至鐮形,長5-7cm,寬1.5-3cm,有柄,基部兩側多少不對稱;孢膜線形,長在羽片或末裂片側脈之一側。

近似物種


種形體極近於匙形鐵角蕨A. spathulinum J. Sm., 但葉片較狹,羽片分裂較少,小羽片為圓頭或截頭,僅有幾個粗圓齒,故易區別。

基本資料


學名:Asplenium cuneatiforme Christ
簡誌:無描述。
別名:乌来铁角蕨<植物智:Asplenium cuneatiforme Christ>
原產地:特產台灣烏來。台灣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進入閱讀更多...
12